這件事終於告一段落。
楊嘯召集散處各地的明教弟子,各旗、分壇分舵,包括左右光明使,及護教法王、尊者,隻留下副手暫時主持各地的事務,其餘的不論職位高低,舵主、壇主,及護教尊者法王,均不得以任何理由,違抗命令,全速回到總壇,教主有大事相商。
散處於大江南北,與全國各地的明教眾人,均是紛紛猜測,一向溫和儒雅,與世無爭的教主,到底所為何事,如此興師動眾?
一些與總壇關係密切的堂主護法,通過各種渠道打聽,卻也得不到任何消息。一時之間,江湖上議論紛紛,眾說紛紜。
但教主有令,眾人卻是不敢不遵令行事。
數日後,明教各路人馬齊聚昆侖山總壇。
此刻,已經是二月初三,江南已經是草長鶯飛的季節,但是,昆侖山地處西域,仍然是一片冰天雪地的景象。
明教總壇內,眾人濟濟一堂,熱鬧非凡。在總壇高台兩側,生了兩個大大的火爐,讓眾人取暖。
楊嘯站在大殿之上,看著下方的眾人,眼中閃過一絲欣慰。
他清了清嗓子,高聲說道:“諸位兄弟,此次召大家前來,是有一件關乎我教生死存亡的大事要告知大家。”眾人聞言,皆是臉色一變,紛紛豎起耳朵,仔細聆聽。
楊嘯接著說道:“近日,我得到消息,朝廷派出大批軍隊,準備圍剿我教。我們必須做好應對之策,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大廳內頓時一片嘩然,眾人紛紛交頭接耳,議論紛紛。
“教主,此事當真?”
“我們明教一向奉公守法,從無半點逾越之舉,朝廷為何要突然對我教動手?”
楊嘯抬手示意眾人安靜,“具體原因尚不清楚,但我們不能坐以待斃。各位兄弟,我們必須團結一心,共同對抗朝廷的進攻。”
楊嘯站在高台之上,看著下方密密麻麻的教眾,眼中閃過一絲複雜的神色。
他清了清嗓子,繼續高聲說道:“諸位兄弟,今日召大家前來,除了朝廷派兵圍攻我教之外,還有另一件關乎我明教生死存亡的大事要宣布。”
台下頓時又是一片嘩然,人們交頭接耳,議論聲四起。
楊嘯雙手一抬,示意大家安靜,然後,神色一肅,大聲叫道:“五行旗掌旗使,吳勁草何在?”
吳勁草正在與手下的一個副手低聲交談,忽然聽到教主點名叫他,頓時一呆,但是,又馬上反應了過來,立刻雙手抱拳,低頭大聲答應了一聲:“屬下在!不知道教主有何吩咐?”
楊嘯點了點頭,沉聲道:“吳旗使請上台來,本教主有話說。”
吳勁草心中忐忑不安,但還是大步走上台去。
楊嘯看了他一眼,開口說道:“經過本教主與諸位法王商議,本來決定由你帶領五行旗,前往前方探路。”
他目光深遂的看著他,忽然話鋒一轉,冷不丁的問道:“吳旗使,你也算是本教中的老人了。你入我明教,有多少年了?”
吳勁草不知道教主是什麽意思,但是,教主既然紆尊降貴的問他,他也就恭恭敬敬的答道:“屬下今年虛度六十九年的光陰了。當年,老教主在世之時,屬下也不過是個十多歲的毛頭小子,便稀裏糊塗的加入了明教,距離現在,差不多五十多年了。”
楊嘯點了點頭,輕聲一句:“五十多年了!也是個不短的時間了。”
他上前用力的拍了拍他的肩膀,微微仰頭望著晴朗的沒有一絲雲彩的天空,深深的吐了一口氣,輕聲道:“風雨過後,才能見到彩虹。你為了我們明教,嘔心瀝血了一輩子,又何苦晚節不保?不得善始善終呢?”
吳勁草疑惑的看著一向溫和、人畜無害的他,輕輕的問了一句:“晚節不保?善始善終?教主,你這話,屬下聽不懂。能不能請教主明示?”
楊嘯語氣忽然變的冷厲:“吳旗使!你不要揣著明白裝糊塗!你是不是在正月初,帶著你的手下,殺上了武當山玉虛宮?還打傷了武當派的玉虛劍客,殷梨亭殷六俠?”
吳勁草心裏一激靈:糟糕!這個事,怎麽被教主知道了?莫非,有人在教主這裏,告了我的黑狀?
但是,他不愧是闖蕩江湖多年的老狐狸,知道教主既然已經問起了這個事,賴,肯定是賴不掉了,索性便大大方方承認。他立刻就想到了一個主意。
他立刻躬身回道:“回教主的話,確有此事。隻是,這中間,卻另有隱情。”
楊嘯心裏閃過一絲怒意,但是,臉上卻是不動聲色,語氣淡淡的說道:“什麽隱情,你且說說?”
吳勁草知道,這個事,可大可小。教主較真了,可能會以教規處置,那自己恐怕難逃一死;教主若隻是隨意的問一句,那這個事,就算翻篇了!
他在心裏斟酌一下,權衡了利弊一下,才字斟句酌的道:“回教主的話,事情是這樣的……”
此刻,坐在高台屏風後麵的宋遠橋兄弟,聽到他們二人的對話,都是心中情不自禁的心裏一緊,不由的齊齊對望一眼,同時站了起來!
隻聽到吳勁草繼續說道:“教主想來知道,在我們昆侖山西麓,有一個門派,叫做月嵐教,此教以拜月為名,宗旨和我們明教差不多。教主名叫東方求敗,曾經與武當派有些過節。後來,他在率全教之力,進攻武當派之時,铩羽而歸。在厲兵秣馬之後,再次卷土重來,沒想到,在河南駐馬店附近,卻意外邂逅殷六俠。
仇人相見分外眼紅。
雙方一場激烈的戰鬥下來,東方教主卻不幸死在了殷六俠手中。
得到消息的副教主,卻是東方不敗的胞弟,他便帶人殺上山去,想為哥哥報仇。
但他知道自己人單勢孤,想要在武當山上,當著大名鼎鼎的武當十四劍俠的麵,抓住殷六俠,不締於癡人說夢!
於是,他便找上我,他明修棧道,攻打紫霄宮,分散宋大俠他們的注意力,從而達到混淆視聽的效果,而我,則是暗度陳倉,去攻打玉虛宮,打算混水摸魚的抓住殷六俠,為他哥哥報仇血恨。”
此刻,正生在屏風後麵的殷梨亭,聽到了他這話,立刻忍不住拍案而起:“豈有此理!這簡直就是顛倒黑白,胡說八道!我要殺了他!”
一向溫潤儒雅的他,不知道哪裏來的火氣,立刻忍不住衝了過去。
坐在他身旁的張鬆溪張翠山兄弟,眼疾手快,一把拽住了他,同時搖了搖頭,低聲勸道:“六弟,你且稍安勿躁,楊一教主既然已經提及此事,相信他一定會給你一個滿意的交代的!”
殷梨亭怒道:“這家夥胡說八道!當日在玉虛宮,他可不是這麽說的!”
張翠山伸手抱抱他肩膀,溫言安慰道:“兄弟,你放心,有哥哥在,一定不會讓你受委屈,吃虧的。楊教主不給你交代,五哥便是拚了這條命,也要打的他給你個交代!我張翠山的兄弟,怎能這般讓人欺負便欺負了?”
莫聲穀也道:“六哥,即使五哥打不過,你放心,還有疼你寵你的雙清姐姐,有她在,沒意外!”
張鬆溪和張翠山一起白了他一眼,輕輕的哼了一聲:“七弟,你這是說哪裏話來?我們兄弟同門學藝這麽多年,難道這兄弟情誼都是白給的嗎?難道我們凡事都要靠著一個小姑娘?走!六弟,我們這便上去為你討個公道!”
兄弟三人手挽手,一起並肩走出。
此刻,楊嘯眼神犀利地看著吳勁草,冷然道:“吳旗使,你說的可是實話?”
吳勁草連忙點頭,“屬下所言句句屬實,絕無半句假話。”
楊嘯沉默片刻,緩緩說道:“即便如此,你也不該擅自行動,傷了武當派的人。我明教與武當派向來井水不犯河水,此事定會影響兩派和氣。”
這時,殷梨亭三人從屏風後走了出來,雙手一拱:“楊教主,此事不能就這麽算了。吳某竟敢汙蔑在下,必須要給他一個教訓。”
楊嘯轉身看向殷梨亭,拱手道:“殷六俠,此事我定會給你一個交代。吳勁草雖事出有因,但他傷人在先,理當受罰。來人,將吳勁草押入刑罰堂,聽候發落。”
兩名教徒走上前來,將吳勁草帶走了。殷梨亭見狀,心中的怒火稍稍平息了一些。
楊嘯看著眾人,朗聲道:“諸位,此次事件告誡我們,切不可輕舉妄動,以免惹來不必要的麻煩。我明教旨在行俠仗義,維護武林和平,不可做出有損俠義之道的事情。”
眾人紛紛點頭,表示讚同。楊嘯揮了揮手,“好了,諸位都回去吧,各自做好準備,明天出發,以應對朝廷的圍剿。”
眾人依言散去。
他又令人安排暫時宋遠橋兄弟住了下來。同時千叮嚀萬囑咐,千萬不可怠慢了他們。
楊嘯才得空走進了刑罰堂,來到關押吳勁草的牢房門口,令人打開牢門,走到憤憤不平的他麵前,恨鐵不成鋼的一聲輕歎:“吳旗使,糊塗啊!你聰明一世,卻被別人當槍使了都不知道!現在,本教主給你一個立功贖罪的機會,你立刻、馬上,給武當派各位,及殷六俠賠禮道歉!”
吳勁草張了張嘴,想說什麽,卻又放棄了。隻是心裏還是恨恨不已。
楊嘯又叮囑了幾句,才吩咐看守之人,若是他想通了,就放他出去。
他轉身走出了牢門,來到總壇的議事大廳,令人叫來護教右使及所有的頭頭腦腦,嚴肅的對向東嶽道:“這次抵禦朝廷大軍的事,就偏勞向右使了!切記,不可主動與朝廷軍隊發生衝突,隻需查探清楚他們的動向即可。至於以後的事,就看情況,相機行事了。”
向東嶽領命而下,心中卻暗自鬆了口氣:幸好教主沒有追究自己與東方不敗之間的事!否則,教主為了給武當派一個交代,恐怕也會令自己當麵去給武當諸俠賠禮道歉!
這人,就丟大發了!
待向東嶽離開後,楊嘯轉身又對眾人說道:“諸位,眼下形勢危急,我們必須做好萬全準備。除了五行旗外,我還會派遣其他分壇的兄弟一同前往,確保萬無一失。”
底下眾人齊聲應是,表示願意聽從教主安排。
隨後,楊嘯見這件事已經告一段落。
便開始部署具體的行動計劃。各分壇堂主紛紛領命,準備率領各自的部眾出發。一時間,明教總壇內氣氛緊張而有序。
楊嘯看著眾人離去的背影,心中暗自沉思。
他雖然一向不理世事,但既然他身為這個一教之主,該他承擔的責任,他也會責無旁貸的承擔起來。
楊嘯深知這次行動的危險性,但為了明教的未來,他必須果斷決策。他決定親自前往前線,與弟子們一同並肩作戰。
第二天,吳勁草經過一晚上的反複思量,最後還是令看守通知了教主,自己願意親自登門,向殷梨亭及武當派眾人賠禮道歉。
武當派眾人見他登門致歉,也不再揪著不放,況且,看在楊嘯這個一教之主親自出麵的份上,也就揭過了這段恩怨。
眾人收拾了一下,便告別楊嘯,動身返回武當山。
這且不言。
卻說,數日後,楊嘯帶領著一批精英教徒,踏上了征途。
一路上,他們小心翼翼地探查著朝廷軍隊的動靜,同時也不忘聯絡其他分壇的兄弟。
在一處山穀中,他們發現了朝廷軍隊的蹤跡。楊嘯當機立斷,指揮眾人展開伏擊。一場激戰過後,明教弟子成功擊退了朝廷軍隊,但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
然而,他們來不及慶祝,因為更大的挑戰還在前方等待著他們。
朝廷因為,東海倭寇犯境,成祖皇帝派出抗倭名將,戚繼光,帶著戚家軍,將狂妄不可一世的矮腳倭寇,僅僅隻是一場交鋒,便將他們打的找不到北,之後,便一直將他們按在地上摩擦。
倭寇自此膽寒,一聽到戚家軍殺到,立刻望風而逃。
一時間,東海平定,短時間再無戰事。
朝廷便在東海沿岸設立了督撫衙門,專門對抗倭寇,而戚繼光則被朝廷召回,讓戚大將軍掛帥,前赴昆侖山,去剿滅明教。
楊嘯召集散處各地的明教弟子,各旗、分壇分舵,包括左右光明使,及護教法王、尊者,隻留下副手暫時主持各地的事務,其餘的不論職位高低,舵主、壇主,及護教尊者法王,均不得以任何理由,違抗命令,全速回到總壇,教主有大事相商。
散處於大江南北,與全國各地的明教眾人,均是紛紛猜測,一向溫和儒雅,與世無爭的教主,到底所為何事,如此興師動眾?
一些與總壇關係密切的堂主護法,通過各種渠道打聽,卻也得不到任何消息。一時之間,江湖上議論紛紛,眾說紛紜。
但教主有令,眾人卻是不敢不遵令行事。
數日後,明教各路人馬齊聚昆侖山總壇。
此刻,已經是二月初三,江南已經是草長鶯飛的季節,但是,昆侖山地處西域,仍然是一片冰天雪地的景象。
明教總壇內,眾人濟濟一堂,熱鬧非凡。在總壇高台兩側,生了兩個大大的火爐,讓眾人取暖。
楊嘯站在大殿之上,看著下方的眾人,眼中閃過一絲欣慰。
他清了清嗓子,高聲說道:“諸位兄弟,此次召大家前來,是有一件關乎我教生死存亡的大事要告知大家。”眾人聞言,皆是臉色一變,紛紛豎起耳朵,仔細聆聽。
楊嘯接著說道:“近日,我得到消息,朝廷派出大批軍隊,準備圍剿我教。我們必須做好應對之策,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大廳內頓時一片嘩然,眾人紛紛交頭接耳,議論紛紛。
“教主,此事當真?”
“我們明教一向奉公守法,從無半點逾越之舉,朝廷為何要突然對我教動手?”
楊嘯抬手示意眾人安靜,“具體原因尚不清楚,但我們不能坐以待斃。各位兄弟,我們必須團結一心,共同對抗朝廷的進攻。”
楊嘯站在高台之上,看著下方密密麻麻的教眾,眼中閃過一絲複雜的神色。
他清了清嗓子,繼續高聲說道:“諸位兄弟,今日召大家前來,除了朝廷派兵圍攻我教之外,還有另一件關乎我明教生死存亡的大事要宣布。”
台下頓時又是一片嘩然,人們交頭接耳,議論聲四起。
楊嘯雙手一抬,示意大家安靜,然後,神色一肅,大聲叫道:“五行旗掌旗使,吳勁草何在?”
吳勁草正在與手下的一個副手低聲交談,忽然聽到教主點名叫他,頓時一呆,但是,又馬上反應了過來,立刻雙手抱拳,低頭大聲答應了一聲:“屬下在!不知道教主有何吩咐?”
楊嘯點了點頭,沉聲道:“吳旗使請上台來,本教主有話說。”
吳勁草心中忐忑不安,但還是大步走上台去。
楊嘯看了他一眼,開口說道:“經過本教主與諸位法王商議,本來決定由你帶領五行旗,前往前方探路。”
他目光深遂的看著他,忽然話鋒一轉,冷不丁的問道:“吳旗使,你也算是本教中的老人了。你入我明教,有多少年了?”
吳勁草不知道教主是什麽意思,但是,教主既然紆尊降貴的問他,他也就恭恭敬敬的答道:“屬下今年虛度六十九年的光陰了。當年,老教主在世之時,屬下也不過是個十多歲的毛頭小子,便稀裏糊塗的加入了明教,距離現在,差不多五十多年了。”
楊嘯點了點頭,輕聲一句:“五十多年了!也是個不短的時間了。”
他上前用力的拍了拍他的肩膀,微微仰頭望著晴朗的沒有一絲雲彩的天空,深深的吐了一口氣,輕聲道:“風雨過後,才能見到彩虹。你為了我們明教,嘔心瀝血了一輩子,又何苦晚節不保?不得善始善終呢?”
吳勁草疑惑的看著一向溫和、人畜無害的他,輕輕的問了一句:“晚節不保?善始善終?教主,你這話,屬下聽不懂。能不能請教主明示?”
楊嘯語氣忽然變的冷厲:“吳旗使!你不要揣著明白裝糊塗!你是不是在正月初,帶著你的手下,殺上了武當山玉虛宮?還打傷了武當派的玉虛劍客,殷梨亭殷六俠?”
吳勁草心裏一激靈:糟糕!這個事,怎麽被教主知道了?莫非,有人在教主這裏,告了我的黑狀?
但是,他不愧是闖蕩江湖多年的老狐狸,知道教主既然已經問起了這個事,賴,肯定是賴不掉了,索性便大大方方承認。他立刻就想到了一個主意。
他立刻躬身回道:“回教主的話,確有此事。隻是,這中間,卻另有隱情。”
楊嘯心裏閃過一絲怒意,但是,臉上卻是不動聲色,語氣淡淡的說道:“什麽隱情,你且說說?”
吳勁草知道,這個事,可大可小。教主較真了,可能會以教規處置,那自己恐怕難逃一死;教主若隻是隨意的問一句,那這個事,就算翻篇了!
他在心裏斟酌一下,權衡了利弊一下,才字斟句酌的道:“回教主的話,事情是這樣的……”
此刻,坐在高台屏風後麵的宋遠橋兄弟,聽到他們二人的對話,都是心中情不自禁的心裏一緊,不由的齊齊對望一眼,同時站了起來!
隻聽到吳勁草繼續說道:“教主想來知道,在我們昆侖山西麓,有一個門派,叫做月嵐教,此教以拜月為名,宗旨和我們明教差不多。教主名叫東方求敗,曾經與武當派有些過節。後來,他在率全教之力,進攻武當派之時,铩羽而歸。在厲兵秣馬之後,再次卷土重來,沒想到,在河南駐馬店附近,卻意外邂逅殷六俠。
仇人相見分外眼紅。
雙方一場激烈的戰鬥下來,東方教主卻不幸死在了殷六俠手中。
得到消息的副教主,卻是東方不敗的胞弟,他便帶人殺上山去,想為哥哥報仇。
但他知道自己人單勢孤,想要在武當山上,當著大名鼎鼎的武當十四劍俠的麵,抓住殷六俠,不締於癡人說夢!
於是,他便找上我,他明修棧道,攻打紫霄宮,分散宋大俠他們的注意力,從而達到混淆視聽的效果,而我,則是暗度陳倉,去攻打玉虛宮,打算混水摸魚的抓住殷六俠,為他哥哥報仇血恨。”
此刻,正生在屏風後麵的殷梨亭,聽到了他這話,立刻忍不住拍案而起:“豈有此理!這簡直就是顛倒黑白,胡說八道!我要殺了他!”
一向溫潤儒雅的他,不知道哪裏來的火氣,立刻忍不住衝了過去。
坐在他身旁的張鬆溪張翠山兄弟,眼疾手快,一把拽住了他,同時搖了搖頭,低聲勸道:“六弟,你且稍安勿躁,楊一教主既然已經提及此事,相信他一定會給你一個滿意的交代的!”
殷梨亭怒道:“這家夥胡說八道!當日在玉虛宮,他可不是這麽說的!”
張翠山伸手抱抱他肩膀,溫言安慰道:“兄弟,你放心,有哥哥在,一定不會讓你受委屈,吃虧的。楊教主不給你交代,五哥便是拚了這條命,也要打的他給你個交代!我張翠山的兄弟,怎能這般讓人欺負便欺負了?”
莫聲穀也道:“六哥,即使五哥打不過,你放心,還有疼你寵你的雙清姐姐,有她在,沒意外!”
張鬆溪和張翠山一起白了他一眼,輕輕的哼了一聲:“七弟,你這是說哪裏話來?我們兄弟同門學藝這麽多年,難道這兄弟情誼都是白給的嗎?難道我們凡事都要靠著一個小姑娘?走!六弟,我們這便上去為你討個公道!”
兄弟三人手挽手,一起並肩走出。
此刻,楊嘯眼神犀利地看著吳勁草,冷然道:“吳旗使,你說的可是實話?”
吳勁草連忙點頭,“屬下所言句句屬實,絕無半句假話。”
楊嘯沉默片刻,緩緩說道:“即便如此,你也不該擅自行動,傷了武當派的人。我明教與武當派向來井水不犯河水,此事定會影響兩派和氣。”
這時,殷梨亭三人從屏風後走了出來,雙手一拱:“楊教主,此事不能就這麽算了。吳某竟敢汙蔑在下,必須要給他一個教訓。”
楊嘯轉身看向殷梨亭,拱手道:“殷六俠,此事我定會給你一個交代。吳勁草雖事出有因,但他傷人在先,理當受罰。來人,將吳勁草押入刑罰堂,聽候發落。”
兩名教徒走上前來,將吳勁草帶走了。殷梨亭見狀,心中的怒火稍稍平息了一些。
楊嘯看著眾人,朗聲道:“諸位,此次事件告誡我們,切不可輕舉妄動,以免惹來不必要的麻煩。我明教旨在行俠仗義,維護武林和平,不可做出有損俠義之道的事情。”
眾人紛紛點頭,表示讚同。楊嘯揮了揮手,“好了,諸位都回去吧,各自做好準備,明天出發,以應對朝廷的圍剿。”
眾人依言散去。
他又令人安排暫時宋遠橋兄弟住了下來。同時千叮嚀萬囑咐,千萬不可怠慢了他們。
楊嘯才得空走進了刑罰堂,來到關押吳勁草的牢房門口,令人打開牢門,走到憤憤不平的他麵前,恨鐵不成鋼的一聲輕歎:“吳旗使,糊塗啊!你聰明一世,卻被別人當槍使了都不知道!現在,本教主給你一個立功贖罪的機會,你立刻、馬上,給武當派各位,及殷六俠賠禮道歉!”
吳勁草張了張嘴,想說什麽,卻又放棄了。隻是心裏還是恨恨不已。
楊嘯又叮囑了幾句,才吩咐看守之人,若是他想通了,就放他出去。
他轉身走出了牢門,來到總壇的議事大廳,令人叫來護教右使及所有的頭頭腦腦,嚴肅的對向東嶽道:“這次抵禦朝廷大軍的事,就偏勞向右使了!切記,不可主動與朝廷軍隊發生衝突,隻需查探清楚他們的動向即可。至於以後的事,就看情況,相機行事了。”
向東嶽領命而下,心中卻暗自鬆了口氣:幸好教主沒有追究自己與東方不敗之間的事!否則,教主為了給武當派一個交代,恐怕也會令自己當麵去給武當諸俠賠禮道歉!
這人,就丟大發了!
待向東嶽離開後,楊嘯轉身又對眾人說道:“諸位,眼下形勢危急,我們必須做好萬全準備。除了五行旗外,我還會派遣其他分壇的兄弟一同前往,確保萬無一失。”
底下眾人齊聲應是,表示願意聽從教主安排。
隨後,楊嘯見這件事已經告一段落。
便開始部署具體的行動計劃。各分壇堂主紛紛領命,準備率領各自的部眾出發。一時間,明教總壇內氣氛緊張而有序。
楊嘯看著眾人離去的背影,心中暗自沉思。
他雖然一向不理世事,但既然他身為這個一教之主,該他承擔的責任,他也會責無旁貸的承擔起來。
楊嘯深知這次行動的危險性,但為了明教的未來,他必須果斷決策。他決定親自前往前線,與弟子們一同並肩作戰。
第二天,吳勁草經過一晚上的反複思量,最後還是令看守通知了教主,自己願意親自登門,向殷梨亭及武當派眾人賠禮道歉。
武當派眾人見他登門致歉,也不再揪著不放,況且,看在楊嘯這個一教之主親自出麵的份上,也就揭過了這段恩怨。
眾人收拾了一下,便告別楊嘯,動身返回武當山。
這且不言。
卻說,數日後,楊嘯帶領著一批精英教徒,踏上了征途。
一路上,他們小心翼翼地探查著朝廷軍隊的動靜,同時也不忘聯絡其他分壇的兄弟。
在一處山穀中,他們發現了朝廷軍隊的蹤跡。楊嘯當機立斷,指揮眾人展開伏擊。一場激戰過後,明教弟子成功擊退了朝廷軍隊,但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
然而,他們來不及慶祝,因為更大的挑戰還在前方等待著他們。
朝廷因為,東海倭寇犯境,成祖皇帝派出抗倭名將,戚繼光,帶著戚家軍,將狂妄不可一世的矮腳倭寇,僅僅隻是一場交鋒,便將他們打的找不到北,之後,便一直將他們按在地上摩擦。
倭寇自此膽寒,一聽到戚家軍殺到,立刻望風而逃。
一時間,東海平定,短時間再無戰事。
朝廷便在東海沿岸設立了督撫衙門,專門對抗倭寇,而戚繼光則被朝廷召回,讓戚大將軍掛帥,前赴昆侖山,去剿滅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