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種子


    次日,在張橫、張順的陪同下,趙朗檢查了江心島上棉花的種植情況。一萬五千畝的棉花幼苗已經種上,長勢良好。


    為了這些棉花幼苗,長老張橫花了大心思,他特地叫人更多地收集棉花種子,又叫幾個水頭幫的夥計專門去棉花的產地向當地人請教棉花種植技術,自己又刻意地學習一番,在育苗期間,張橫第天都要巡視一番,澆水、施肥、鬆土都嚴格按要求,一絲不苟。剛種下幼苗,叮囑了種植幫工後,他又北上運棉花去了,他心裏記著門主的話,搞到足夠的棉花,便是立了大功。可以說,正是因為張橫全力以赴地收集棉花、種植棉花,才保障了江心島紡紗廠和織布廠的正常生產。


    “張橫長老為了棉花,勞心勞力,真是辛苦了。”趙朗感歎道。看著一大片一大片的棉花地,看著那些半尺高的幼苗,一行行,一壟壟,整整齊齊,煞是好看,心情大好。有了這一萬五千畝的棉花,這江心島的紡織業就算是穩定下來了。隨著土地開荒的進展,明年三萬畝,後年五萬畝,就可以進一步擴大島上的生產規模,那就可以安置更多的人,賺更多的錢了。


    又看了那些水稻、蔬菜,趙朗心情更加舒暢了,手裏有糧,心中不慌啊。江心島的大倉庫中,現已存有二萬人一年的食用的糧食,並輪流置換,確保倉庫始終存有著二萬人一年的存糧,即使方臘圍困江心島,隻要依江而守,也不用懼怕了。


    看著這些莊稼幼苗,趙朗心中一動,記得那航天飛機中還有許多種子瓶子,應是太空實驗帶回來的,自己當時認為無用,所以棄之不用,看來要把那些種子都取上來,看看有沒有驚喜。


    趙朗回到山莊,找了個網兜,也不穿那件高價潛水服,來到了江邊,一個猛紮,不一會就遊到了那深淵。差不多一年沒有來過,深淵的鱘魚又多了起來。趙朗無心觀賞,潛到深淵底部,打開手電筒,手電筒的光線已弱了不少,看來很快就會耗盡電量。


    航天飛機沒有變化,還是保持著原來的斜斜插入深淵壁的狀態。進入到穿機機倉裏麵,來到了前倉,便看到那些種子瓶罐,仔細找了找,共十六個透明的罐子,大小不一。趙朗也不及細看,把這些罐子收進網兜,關了手電,便遊上了水麵。


    提著網兜,回到山莊,先換了幹淨衣服,再把網兜裏的罐子一一取出。


    細細看時,不禁大喜,這些罐子裏的種子共分四類:樹木、花卉、草類、農作物。花卉、草類他直接忽略掉,這些玩意不能說沒有用,但不適合現在種植。樹木有4種:榆樹、橡膠樹、白蠟樹、金雞納樹;農作物也有4種:大豆、麥子、西紅柿、馬鈴薯。一看之下,心情立即激動起來,他娘滴,都是寶貝呐,去年自己怎麽就沒把這些東西撈上來呢,隻顧著細胞洗滌了,忽略了這些種子,真是齊人瘋金之舉呀。


    大豆、麥子、西紅柿的種子每樣大約有500克,馬鈴薯大約有30個;橡膠種每個有拇指那麽大,大約有100個左右;金雞納樹的種子也有500克。


    趙朗知道,這些種子肯定是優良種子,要不然,2095年的世界也不會把這些運上太空進行實驗。按照操作規程,種子上太空,就是為了觀察、試驗、改良,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太空旅行,這些種子都會得到一定的改良,另一時空的信息已經證實了這種實驗結果。


    他閉目思量,手指有節奏地敲擊著桌麵。這些種子該怎樣安排?如何才能充分發揮它們的作用昵?每一樣都是無比珍貴啊!


    思量良久,他叫人把許貫忠、張順找來。


    兩人進客廳後,趙朗指著那些種子說道:“貫忠,守業,這些是我從……呃,從天上帶回來的種子,非常珍貴,我準備把它們都培育出來,在江心島種植。”


    “啥?天上的仙草、仙果種子?”饒是見過師父的各種神通,一聽之下,許貫忠還是大吃一驚。張順譏笑地看著他,心裏想:“鄉巴佬,真是沒見識,這有什麽好奇怪的,我老張還吃過先生給的仙食呢。”想起那些罐頭的美味,不禁舔了舔嘴唇,咂巴咂巴嘴。


    又聽得趙朗道:“守業,這四罐種子是大豆、麥子、西紅柿、馬鈴薯,大豆和麥子你應識得,西紅柿是一種紅色果子狀的蔬果,可以生吃,也可煮著囑,味道酸甜,挺好的。這馬鈴薯嘛”,他頓了頓,用嚴肅的語氣道:“這馬鈴薯可是好東西,對種植的環境要求不高,又可搞抗旱天時,最重要的是,要是伺弄好了,一畝可產三四千斤。”


    “啥?!”這一次輪到張順吃驚了,一畝三四千斤!這是什麽概念?此時大宋的水稻畝產大約在250到300斤左右,十倍的畝產啊!


    趙朗見張順驚叫出來,當即也想到了此時的水稻產量。這主要是受肥料和種子改良的因素製約,沒有化肥,沒有雜交水稻,每畝300斤已是不易了。想到20世紀建國之初,沒有化肥,沒有優良種子,那水稻產量也不高,後來農業部門大力推廣“漚肥法”,才把水稻產量提高到500斤左右,直到後來有了氨水,有了各種化肥,才把產量進一步提高。哦,對了,“漚肥法”也可以在此實施呀,隻不過那氣味……


    趙朗拿起一個馬鈴薯道:“這東西若是種植出來,畝產三四千斤完全沒問題。這些種子用以培育下一批種,守業,你親自負責。一個馬鈴薯對半切開,土行壟,泥翻鬆,每三尺埋一塊,深半尺即可,一年兩熟,這春夏交替之時正好種植。種出來的收獲又作種子,擴大種植範圍,爭取兩年內培育出可種植五千畝的種子。這東西,在關鍵時候可以救下很多人。”


    張順看著這些馬鈴薯,心裏那個激動啊!他生在張家村,從小貧困,也就是在受了第一次藍光照射後,才慢慢地壟斷了潯江邊的魚排,生活才有了改善,而在此之前,他的生活也不好過,三個兒女也有挨餓之時,要不然,他大哥張橫也不會去江上做那無本的買賣了。聽先生說此物畝產可達三四千斤,哪能不激動?抱著裝馬鈴薯的大罐子,咧著嘴直笑。聽趙朗說了育苗之法,便立即應道:“必不負門主所托。”


    看著手裏的金雞納樹種子,趙朗又陷入了思考,在他的大腦記憶中,金雞納樹原產於玻利維亞和秘魯等地方,喜蔭蔽、濕潤的環境;要求年平均溫度為21c,溫暖、終年無霜的氣候環境;適合在土層深厚、質地疏鬆、保水及排水性好的土壤種植,長成後通常高3-6米,樹皮灰褐色,較薄,裂紋多而淺;把樹皮剝下來,曬幹,碾磨成粉,便是16世紀著名的“金雞納霜”,這東西是治療瘧疾的特效藥,據說康熙那老小子患瘧疾也是傳教士的“金雞納霜”治好的。直到20世紀,科學家才從金雞納樹樹皮中提煉出生物堿,製成奎寧藥片,而在這之前,西方治療瘧疾都是用金雞納樹樹皮磨成的粉末。後世的民國時期,有台灣、雲南兩地種植金雞納樹。隻是此時的台灣還是不毛之地,又如何能去種植呢?雲南此時還叫大理,與大宋混不到一塊去,也不好過去種植啊。


    想了片刻,心下有了決定,便對許貫忠道:“貫忠,這兩個罐子裝的種子很重要,這一種叫金雞納樹的種子,共有一斤左右,你先4個忠實可靠之人,去福建泉州,在泉州附近的山區,買一背陽之山坡,連三十畝左右的田地,以種田為掩護,在山坡上種植這金雞納樹,每兩年換一批人手,收集好種子,5年後再報予我,我有大用。”想了想,為了穩妥,他留下了三分之一的種子,保存起來,以防萬一。


    又指著另一罐種子道:“這是橡膠樹種子,裏麵有100粒左右,也找4人,走水路,去儋州(今海南島),呃,就是蘇大學士流放的地方。找一向陽之地,種植此樹。也是每兩年換一批人,收獲到種子,就立即擴大種植麵積,這些樹越多越好。”


    接著,又詳細地對許貫忠解說這兩種樹的育苗與種植的具體方法。這兩種樹,一種喜蔭,一種喜陽,許貫忠都沒有見過,他把師父所傳援之法一一記在紙上,唯恐遺漏了什麽。


    待將種子的培育與種植之法向許貫忠與張順分別講解之後,趙朗又道:“我還有一法,可使莊稼增產,就是那氣味有點不太好,你們也可以試試。”


    許貫忠與張順一喜,能使莊稼增產就是王道,氣味不好啥的那算是問題嗎?這時代的人對土地與莊稼都有一種執念,畢竟見過的饑荒真的是太多太多了。


    趙朗把建水泥漚肥池以及漚肥的方法告知兩人,並一再強調,漚肥池必須要裝蓋子,若不是為了增產,他絕不會把這法子說出來,弄不好,會把江心島弄得滿島臭熏熏的。許貫忠和張順聽了後,興衝衝地找人具體實施去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他從水底中走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年三省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年三省並收藏他從水底中走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