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沉默了一會兒,楊大知縣又長長的舒了口氣,望著朱標說道:“殿下可知,微臣為何在洪武元年秋收之後就開始折騰文廟的學校,又為何要讓各社百姓在蓋房子的時候一定要預留出社學的位置?”


    朱標微微點頭,“姐夫是想多培養一些讀書人,心向大明的讀書人。”


    楊大知縣笑道:“這隻是其中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就是讀書能夠使人開智、明理,能讓人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不會人雲亦雲,不用再像以前一樣,官老爺或者鄉紳、讀書人說什麽就信什麽。”


    “最重要的是,有了足夠多讀書識字的百姓,官府乃至於朝廷才不會缺少可用的人手,那時候殿下就算是把一千多個州縣的官老爺們全換一遍也沒關係。”


    “至於現在……”


    楊大知縣搖了搖頭,歎道:“像吳彥虎和陳墨他們這樣兒被逼出來做官的讀書人,殿下覺得他們真的能從心底裏為百姓考慮麽?”


    考慮個錘子!


    身為大明朝的開國太子,朱標從小就在朱重八的身邊耳濡目染,像一開始滿心都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李善長和劉伯溫,像進入中書省前後的變化大到像兩個人的楊憲,像是書生意氣十足、滿腔熱血但是又稍帶著些魯莽的王瓊,可以說是形形色色的官老爺和讀書人都見識過。


    像李善長和劉伯溫、胡惟庸他們這樣兒的讀書人也還好一些,起碼在沒有觸及到他們自身的利益之前還能替百姓考慮,像王瓊這樣兒的讀書人因為滿腦子都是致君堯舜的想法,被自身的道德觀念所約束,一般也不會出現什麽殘酷害民的情況。


    但是像吳彥虎和陳墨他們這種被迫出來當官的讀書人可就不一樣了。


    別看這些被迫出來做官的讀書人拿著大明的俸祿,可是這些人心裏的皇帝卻是已經遠遁漠北的鐵鍋,他們心裏認可的百姓也是胡元時期的一、二等人,可不是大明朝這千千萬萬的泥腿子們。


    想到這兒,朱標也忍不住歎息一聲道:“可是姐夫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就是後來的那些讀書人,終究還是現在這些讀書人教導出來的,爛樹又怎麽能結出好果子?”


    楊大知縣笑著搖了搖頭,說道:“殿下想的岔了,因為有些讀書人確實是爛透了,但是總有那麽一些沒爛或者還沒有徹底爛透的。”


    “而一個孩子的道德觀念、人生觀念,除了一少部分來自於教書先生們的教導以外,更多的還是受其父母親族的影響——現在這些百姓都是經曆過胡元時期的,他們知道什麽樣兒的日子是好的,也知道什麽樣兒的日子是不好的。”


    “現在的這些百姓,至少可以影響兩代人甚至三代人,等到三代人以後,原本的爛樹基本上也該爛死了。”


    略微頓了頓,楊大知縣又特意補充了一句:“當然,要杜絕爛樹把果子給教爛,不能隻靠百姓自發的去影響,重點還是應該放在教材上。”


    朱標微微一怔,問道:“教材?難道我爹準備的教材有什麽問題?”


    楊大知縣嗬的笑了一聲道:“教材沒什麽問題,但是也沒什麽太大的用處,尤其是在如何讓百姓產生對大明的歸屬感上麵更是沒什麽用處。”


    朱標聽出了楊大知縣笑聲中的嘲諷之意。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之類的啟蒙教材能讓學生產生對大明的認同感?


    四書五經之類的教材能讓學生產生對大明的認同感?


    用腳後跟想想都知道是不可能的事兒。


    沉默了好一會兒,朱標才開口問道:“那依姐夫之見,該怎麽辦才好?這些教材又該如何改進?”


    楊大知縣微微歎息一聲,說道:“這些教材其實並不需要改進,而是應該另外增加教材,比如說縣學當中應該增加一些簡單的小文章,專門書寫當年胡元對中原百姓的迫害,書寫陛下是如何參加了義軍,如何打敗了胡元,像李相、青田先生和徐相、常平章他們的故事也可以寫一寫。”


    說到這兒,楊大知縣的心裏忽然冒出來一股子惡趣味兒。


    想要在教材裏增加這些小故事,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李相和青田先生他們都還活著,而許多事情在沒有蓋棺定論之前也不適合出現在書上。


    小朱同學這會兒大概還不明白這裏麵的彎彎繞,但是朱重八那個老登肯定能想明白。


    到時候看他怎麽選,是讓李善長他們活著上書本,還是先請李善長他們慷慨赴死?


    微微搖了搖頭,楊大知縣又繼續說道:“除了這些小故事以外,還應該讓人修撰適合給縣學生員和府學生員、國子監生員們學習的史書,從三皇五帝到如今,還是按年級分段教學,年年考試,也好讓諸多學子們能以史為鑒。”


    “這部分的內容,對於江南的士子們而言或許不算什麽,但是對於北方地界,尤其是燕雲十六州的百姓而言,像這種讓他們知道自己祖先曆史的內容就很重要了。”


    “除此以外,學校裏麵還應該設置大明的旗幟,每旬應該由教諭和先生們帶領生員們觀看升旗儀式,潛移默化的讓他們對大明產生歸屬感。”


    “……”


    楊大知縣越說,朱標的眼睛就越亮。


    對呀,應該讓人修撰一些關於大明是如何幹掉胡元、如何為百姓分地的故事,也應該修撰史書,從社學、縣學階段就開始培養生員們對大明的歸屬感。


    “姐夫果然厲害,居然能想出這許多精妙絕倫的主意。”


    隻是略微琢磨一番,朱標就滿臉興奮的說道:“不隻是學校,縣衙前也應該有大明的旗幟,尤其是燕雲十六州一帶的縣衙和州衙,大明旗幟更是必不可少。”


    “還有各個鄉、社的申明亭,也應該同樣設置,即便不設置旗幟,起碼也要在官老爺過去宣講之時布置好。”


    “這些主意好啊,小弟回去之後可得好好琢磨琢磨。”


    就這麽愉快的決定了,小故事教材和史書教材這些事兒交給李善長和劉伯溫以及禮部的官老爺們,旗幟的問題可以交給自家老爹去頭疼。


    孤果然機智的很。


    ……


    洪武二年十月初三,宜出行。


    朱標輕輕的走,正如他輕輕的來,揮一揮衣衫,帶走了一些好幾隻燒雞、風幹雞外加煙熏豬蹄、煙熏排骨等一大堆東西。


    美其名曰替楊大知縣拿回京城去孝敬朱重八和馬皇後。


    但是楊大知縣依舊沒能恢複到鹹魚模式。


    就在朱標帶著朱老二和朱老三離開之後,陳忠那個死太監還有禮部儀製清吏司主事、宗正寺的經曆就再一次來到了寧陽縣。


    按照陳忠那個死太監的說法就是時間已經接近年底,距離楊大知縣的婚期也越來越近,所以楊大知縣必須再花半個來月的時間好好複習之前學過的禮儀,然後再用半個月的時間練習整個婚禮流程,再然後就是啟程出發去京城準備成婚。


    至於楊大知縣之前所要求的大雁,還有後麵納征時所需要用到的合歡、嘉禾、阿膠、九子蒲、朱葦、雙石、棉絮、長命縷、幹漆等物品也早就已經準備妥當,隻要楊大知縣到了京城,就可以開始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等流程。


    至於正婚禮,不出意外的話就要等到洪武三年的春正月了。


    當然,儀製肯定還是要嚴格按照周禮來,必須按照周禮才能表達皇室對楊大知縣和這門親事的重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奮鬥在洪武元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煌貴胄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煌貴胄並收藏奮鬥在洪武元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