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西白坡後,張浩便是讓電報員給各分區司令員或者政委來軍區開會。
時間則是定在兩天後。
軍區明天開會,明天開完會以後,再開軍區內部的會議。
同時,張浩通知各部隊,做好戰備。
不過,之前張浩為了應對可能到來的冀西戰鬥,已經下發了不少彈藥,所以,這一次並沒有再次下發新的彈藥。
沒辦法,之前為了應對可能到來的冀西戰鬥,張浩已經掏空了家底,給四個分區都配了大量的彈藥物資。
光是步機槍彈,張浩便是給每個分區120萬發子彈進行了配發。
現如今的冀西軍區,四個分區都是四個主力團、四個地方團的編製進行編組的。
每個分區才八個團加起來也就兩萬人左右,卻是配發了120萬發子彈,核算下來,每個人差不多合到60發子彈了,這在別的八路軍部隊,想都不要想。
就算是現在比較財大氣粗的晉察冀軍區,除了冀西軍區以外的其他各主力團,戰時也就每人發放20發左右的子彈,地方團更是平均每人也就下發10發子彈。
而像冀西軍區這樣的,不能說沒有,但也隻有各軍區的尖刀部隊有這樣的待遇了。
而各分區的司令員和政委,在收到張浩的電報後,瞬間明白,馬上有大仗要打了。
當即,在張浩的電報發出以後,各分區便是停止了軍事訓練,全部開始集結,同時各部隊自行組織休整,收到命令後,立刻做好戰鬥準備。
而時間一晃,便是來到了第二天。
張浩一大早,便是帶著能子和侯成還有一隊12名特戰隊員,騎著馬向著花溪穀趕去。
張浩是離得近,他一個小時就能趕到地方,別的軍區或者分區的領導就不行了,早在昨天就火急火燎的出發了。
途中還得小心鬼子的部隊發現。
不過好在,一旦他們進入到冀西軍區的防區之後,就安全了。
冀西軍區核心防區,根本就看不到一個鬼子和偽軍,趕路的速度自然就快了很多。
會議是下午召開,張浩上午就到了,他自然不是沒事幹,而是在和大司令打了個招呼後,便是向著兵工廠趕去了。
當張浩找到李萬順的時候,就看到林萬順正帶著工程師畫圖呢。
李萬順本人實際上也是一個槍炮設計師。
他是沙洛瓦勞動大學機械工程係的畢業生,算起來,還是大司令的學弟。
李萬順的槍炮設計,屬於是自學成才,他之前學的是機械設計。
不過,李萬順雖然是半路出家學的槍炮設計,但水平也是不低了。
如果沒有張浩的話,他在原時空,會協助劉貴福設計出八一式馬步槍,並在建國後,帶隊仿製了56式半自動步槍。
而且,此人真正最厲害的才能實際上是統籌和管理上。
懂技術,尊重技術,還會用人,這才是大司令選擇讓他擔任晉察冀兵工廠廠長的原因。
而此刻,他正跟技術員討論反坦克火箭筒的可行性,以及炮彈的製作。
“這個炮跟咱們之前的炮都不一樣,之前的炮需要考慮密閉性,但這個炮,前後都是空的,這是為了讓炮彈的尾焰噴出去的。”
“我聽張司令員的設想,這應該是一種類似於古代火箭一樣的發射流程的武器,要求是重量輕,可以擔任使用,主要麵對的對手是坦克、裝甲車和不太厚重的碉堡等工事。”
“關鍵的問題是炮彈,怎麽讓炮彈保持穩定性還能精準命中是重中之重。”
“我跟張司令員聊了一下,他的要求不高,第一代的火箭,隻需要能在五十米外對打中鬼子的坦克就可以了。”
張浩聽著李萬順跟下麵的技術員交流的聲音,也是不由得好笑。
這個李萬順,屬實是偷換概念,自己是那麽說的嗎?
自己當時明明說得是,最低要求,五十米內,能夠精準命中要瞄準的坦克或者裝甲車,而且要能破壞鬼子坦克或者裝甲車的防護。
不過,李萬順雖然偷換了概念,但其實也差不多。
鬼子的坦克屬於是薄皮大餡,一般情況下,隻要能夠命中,大概率是能擊毀鬼子的坦克的。
日軍現如今裝備的最多的是97式中型坦克和小豆丁戰車。
整個二戰期間,日軍的97式中戰車生產了大約接近3000輛,小豆丁戰車有不少型號,總計加起來,生產了兩千餘輛。
剩下的所有型號的坦克加起來,也就生產了一千輛左右。
所以,他們麵對的對方坦克,大概率是97式中型坦克和小豆丁戰車。
其中,97式中戰車的裝甲厚度隻有25毫米,小豆丁戰車的裝甲厚度甚至不到12毫米。
理論上,小豆丁戰車用重機槍都能打穿其裝甲。
就算是97式中戰車,如果手榴彈扔對位置,也能對其達到很大的殺傷了。
但是吧,有火箭筒肯定更好,而且,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八路軍或者幹脆說我軍,不大可能擁有大規模的成建製裝甲部隊。
所以,一款能夠有效克製敵人坦克部隊的武器,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如果未來抗美援朝還是照常發生了,那到時候,能夠自產反坦克火箭的我軍,就能夠大大拉近和對方的裝備差距。
總之,未雨綢繆就是了。
看到張浩到來,李萬順趕緊過來打招呼。
隨後,張浩跟著李萬順和其他工程師和技術人員進行了討論,期間張浩提出了不少好的設想。
不過張浩很有分寸,一些對敵人更有利的武器,張浩根本就沒有提。
就比如雲爆彈,實際上,以現有條件,八路軍是可以生產出來的,但是,雲爆彈一旦問世並被應用於戰場,可以預見的是,那些工業強國會憑借工業優勢大規模生產,而我軍卻是沒有辦法,所以,連提都沒提。
就這般,一行人聊天聊到了中午的時候,張浩這才跟他們告辭,趕去軍區。
他要去軍區的食堂蹭個飯。
時間則是定在兩天後。
軍區明天開會,明天開完會以後,再開軍區內部的會議。
同時,張浩通知各部隊,做好戰備。
不過,之前張浩為了應對可能到來的冀西戰鬥,已經下發了不少彈藥,所以,這一次並沒有再次下發新的彈藥。
沒辦法,之前為了應對可能到來的冀西戰鬥,張浩已經掏空了家底,給四個分區都配了大量的彈藥物資。
光是步機槍彈,張浩便是給每個分區120萬發子彈進行了配發。
現如今的冀西軍區,四個分區都是四個主力團、四個地方團的編製進行編組的。
每個分區才八個團加起來也就兩萬人左右,卻是配發了120萬發子彈,核算下來,每個人差不多合到60發子彈了,這在別的八路軍部隊,想都不要想。
就算是現在比較財大氣粗的晉察冀軍區,除了冀西軍區以外的其他各主力團,戰時也就每人發放20發左右的子彈,地方團更是平均每人也就下發10發子彈。
而像冀西軍區這樣的,不能說沒有,但也隻有各軍區的尖刀部隊有這樣的待遇了。
而各分區的司令員和政委,在收到張浩的電報後,瞬間明白,馬上有大仗要打了。
當即,在張浩的電報發出以後,各分區便是停止了軍事訓練,全部開始集結,同時各部隊自行組織休整,收到命令後,立刻做好戰鬥準備。
而時間一晃,便是來到了第二天。
張浩一大早,便是帶著能子和侯成還有一隊12名特戰隊員,騎著馬向著花溪穀趕去。
張浩是離得近,他一個小時就能趕到地方,別的軍區或者分區的領導就不行了,早在昨天就火急火燎的出發了。
途中還得小心鬼子的部隊發現。
不過好在,一旦他們進入到冀西軍區的防區之後,就安全了。
冀西軍區核心防區,根本就看不到一個鬼子和偽軍,趕路的速度自然就快了很多。
會議是下午召開,張浩上午就到了,他自然不是沒事幹,而是在和大司令打了個招呼後,便是向著兵工廠趕去了。
當張浩找到李萬順的時候,就看到林萬順正帶著工程師畫圖呢。
李萬順本人實際上也是一個槍炮設計師。
他是沙洛瓦勞動大學機械工程係的畢業生,算起來,還是大司令的學弟。
李萬順的槍炮設計,屬於是自學成才,他之前學的是機械設計。
不過,李萬順雖然是半路出家學的槍炮設計,但水平也是不低了。
如果沒有張浩的話,他在原時空,會協助劉貴福設計出八一式馬步槍,並在建國後,帶隊仿製了56式半自動步槍。
而且,此人真正最厲害的才能實際上是統籌和管理上。
懂技術,尊重技術,還會用人,這才是大司令選擇讓他擔任晉察冀兵工廠廠長的原因。
而此刻,他正跟技術員討論反坦克火箭筒的可行性,以及炮彈的製作。
“這個炮跟咱們之前的炮都不一樣,之前的炮需要考慮密閉性,但這個炮,前後都是空的,這是為了讓炮彈的尾焰噴出去的。”
“我聽張司令員的設想,這應該是一種類似於古代火箭一樣的發射流程的武器,要求是重量輕,可以擔任使用,主要麵對的對手是坦克、裝甲車和不太厚重的碉堡等工事。”
“關鍵的問題是炮彈,怎麽讓炮彈保持穩定性還能精準命中是重中之重。”
“我跟張司令員聊了一下,他的要求不高,第一代的火箭,隻需要能在五十米外對打中鬼子的坦克就可以了。”
張浩聽著李萬順跟下麵的技術員交流的聲音,也是不由得好笑。
這個李萬順,屬實是偷換概念,自己是那麽說的嗎?
自己當時明明說得是,最低要求,五十米內,能夠精準命中要瞄準的坦克或者裝甲車,而且要能破壞鬼子坦克或者裝甲車的防護。
不過,李萬順雖然偷換了概念,但其實也差不多。
鬼子的坦克屬於是薄皮大餡,一般情況下,隻要能夠命中,大概率是能擊毀鬼子的坦克的。
日軍現如今裝備的最多的是97式中型坦克和小豆丁戰車。
整個二戰期間,日軍的97式中戰車生產了大約接近3000輛,小豆丁戰車有不少型號,總計加起來,生產了兩千餘輛。
剩下的所有型號的坦克加起來,也就生產了一千輛左右。
所以,他們麵對的對方坦克,大概率是97式中型坦克和小豆丁戰車。
其中,97式中戰車的裝甲厚度隻有25毫米,小豆丁戰車的裝甲厚度甚至不到12毫米。
理論上,小豆丁戰車用重機槍都能打穿其裝甲。
就算是97式中戰車,如果手榴彈扔對位置,也能對其達到很大的殺傷了。
但是吧,有火箭筒肯定更好,而且,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八路軍或者幹脆說我軍,不大可能擁有大規模的成建製裝甲部隊。
所以,一款能夠有效克製敵人坦克部隊的武器,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如果未來抗美援朝還是照常發生了,那到時候,能夠自產反坦克火箭的我軍,就能夠大大拉近和對方的裝備差距。
總之,未雨綢繆就是了。
看到張浩到來,李萬順趕緊過來打招呼。
隨後,張浩跟著李萬順和其他工程師和技術人員進行了討論,期間張浩提出了不少好的設想。
不過張浩很有分寸,一些對敵人更有利的武器,張浩根本就沒有提。
就比如雲爆彈,實際上,以現有條件,八路軍是可以生產出來的,但是,雲爆彈一旦問世並被應用於戰場,可以預見的是,那些工業強國會憑借工業優勢大規模生產,而我軍卻是沒有辦法,所以,連提都沒提。
就這般,一行人聊天聊到了中午的時候,張浩這才跟他們告辭,趕去軍區。
他要去軍區的食堂蹭個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