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和耐《從敦煌寫本中的契約看中國九至十世紀的專賣製度》、《有關在敦煌旅行中租駱駝的契約》、《荷澤神會大師遺集》,蘇遠鳴《孔子項托相問書》,梅弘理《〈佛法東流傳〉的最古老文本》,戴仁《對標有時間的敦煌漢文寫本的紙張和字體的研究》,巴科《吐蕃王室世係牒》,拉露《巴黎國立圖書館所藏伯希和敦煌藏文寫本目錄》,石泰安《西藏的文明》,哈密頓《五代回鶻史料》和《十世紀於闐突厥語中的不穩定鼻音》,等等)
這些都是法國敦煌學盡人皆知的名作。
伯希和的弟子戴密微,在分析吐蕃時代漢僧摩訶衍和印度僧蓮華戒之間關於禪的那場大辯論而寫的《吐蕃僧諍記》;還有戴密微的弟子謝和耐的《中國五至十世紀的寺院經濟》,是法國敦煌學者引以為榮的代表作。
英國人的敦煌研究起步較晚。主要由於斯坦因沒有漢文讀寫能力。隻能把他從敦煌弄到的文書交給法國學者沙畹和馬伯樂來考釋和研究。英國人自己早期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對敦煌文書的整理、編目和刊布。
(馬伯樂《斯坦因第三次中亞探險所獲漢文文書》,翟裏斯《不列顛博物館藏敦煌漢文寫本解題目錄》,托馬斯《中國西域吐蕃文書集》,貝利《於闐語佛教文獻》等)
20世紀60年代後,英國人魏禮和、威切特由於發表一些水準不凡的敦煌學論著,而成了英國敦煌學的頭麵人物。
(魏禮和《敦煌的歌謠與俗講》,威切特《敦煌發現唐水部式殘卷》、《寺院與中國中古時代經濟》、《敦煌唐格殘卷劄記》等)
俄國人的敦煌學研究看上去比英國人早了半步,20世紀30年代已初露端倪,但真正步入正軌卻是在50年代。1957年建立一個專門的敦煌研究組,設在列寧格勒的東方學研究所,有計劃地開展敦煌學研究。很快就整理並出版了兩卷本的敦煌文獻篇目《亞洲民族研究所敦煌特藏漢文寫本註記目錄》。內容囊括了在俄國絕大部分最有價值的敦煌寫卷。
這部巨作的兩位主編孟列夫和丘古也夫斯基是俄國重要的敦煌學者,其研究成果為國際學術界所注目。
(孟列夫《維摩詰變文十吉祥變文》、《敦煌所出漢文寫本—佛教俗文學》,丘古也夫斯基《敦煌所出借貸文書》、《有關敦煌粟特人聚落的新史料》、《敦煌寺院社邑》等)
開展敦煌學研究的國家還有韓國、美國、德國、印度、丹麥、挪威、瑞典、加拿大、匈牙利、澳大利亞、新加坡等。
(具有這些國家代表性的風光畫麵和該國敦煌學著作鏡頭)
敦煌學已經風行世界。
然而,它仍然是個年輕的學科。
它有著大量的有待開發的學術處女地。
大宗大宗的研究素材,還沒有被睿智的學者的指尖所觸及。
它未來的價值還深藏在沉黯古老的寫本中。
單是牆壁上一個反彈琵琶的舞姿被再現出來,就成了驚動一時的藝術現象,甚至成為當代舞劇的經典之作,那麽洞窟中千姿萬態的藝術形象呢?
在我們麵對廣闊的前景的同時,腳下還存在著一個障礙—
那些流散在十多個國家的敦煌遺書,編號不一;有些深藏庫中,尚未整理;全部情況至今不明。甚至有的一件文書分成幾段,分別藏在不同國家。這種由於歷史的粗暴而造成的混亂,給學者們的工作帶來極大的困難。
然而,對於文明的人類,結束這個有損文明的歷史悲劇的時間,不應該再拖延下去了。
文物的物歸原主,本是天經地義的事。
(198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文物物歸原主的決定)
在今天進步的世界裏,誰也不會再使用華爾納那個荒唐的藉口了。
那好比這樣一句話:
寶物放在你家不安全,最好的辦法是放在我家裏。如果人家說:我家已經很安全了。
你該怎麽辦呢?
文物的物歸原主,不隻是表示一種財富的主權,更意味著文明本身有一種尊嚴,人類創造的一切文明,都有它自身的完整性,它是神聖不可侵犯的,這是文明的尊嚴,也是人類的一種尊嚴,(埃及金字塔和斯芬克斯像。希臘阿波羅神殿。羅馬鬥獸場。法國艾菲爾鐵塔)
在當代世界那些把文物歸還原主的義舉,都受到舉世稱讚;這是走向文明的人類一個個自我完善的高尚的行為。
(展示世界上文物歸還原主的具體實例)
敦煌文物的返還與否,同樣檢驗著每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以及對待文明的態度,因為敦煌是屬於全人類的。
(字幕:1989年,敦煌莫高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
敦煌呼籲著它流落他鄉的文物的回歸。
(在相關國家博物館的畫麵上,出現如下字幕:
敦煌遺書在中國國內僅存15000件。
英國大英圖書館東方寫本部13700件
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6000件
俄羅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聖彼得堡分所12000件
日本大穀大學38件
龍穀大學7件
德國柏林科學院東方研究所6000件
丹麥皇家圖書館東方部14件
英國印度事務部圖書館2000件
此外,美國、瑞典、奧地利、韓國等地也都有敦煌文物的收藏。
法國吉美博物館還有藏經洞出土的絹畫200幅)
就這一問題採訪幾位重要人物—
對季羨林的採訪。
對段文傑的採訪。
對樊錦詩的採訪。
對平山鬱夫的採訪。
對池田大作的採訪。
對一位歐洲敦煌學者的採訪。
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委員會的採訪。
現在,敦煌似乎可以放心得多了。
文明的人類一定會把這種願望實現。因為誰都明白拒絕這一要求意味著什麽。
地處中西交流大道咽喉的敦煌石窟,歷時千年,擁有的寶藏無法計算。
當今世界上哪裏還有更龐大、更豐厚、更浩瀚的文化遺存?
總括算來,壁畫45000平方米,塑像3000餘身,藏經洞出土的絕無僅有的中古時代文物5萬餘件;數量之巨,匪夷所思。而遺書件件都是罕世奇珍,壁畫幅幅都是絕世傑作!若把這些壁畫按照兩米高連接起來,可以長長地延綿25公裏!而且在歷代不斷重修中,有的壁畫下麵還潛藏著一層、兩層,甚至更多。愈在裏層的愈古老珍貴。將來的科學技術肯定叫我們看到更加絢麗多彩的奇觀;將來的敦煌學者肯定叫我們更深廣又切身地受益於敦煌。
然而,任何一個學者都會覺得整個敦煌文明的浩大無邊,也會感到每一個具體學科的深不見底。它像一個世界那樣,充滿著未知的空白與無窮的神秘;對於它,我們已知的永遠是遠遠小於未知。那些在敦煌把一頭黑髮熬成白髮的學者們,最終才會發覺自己以畢生努力所占有的無非是汪洋大海中的一個小島或幾塊礁石,從而深深地發出人生的浩嘆!
還有一種文化的敬畏!
盡管這個世界上最古老和最遼闊的文化宮殿,其價值無可比擬,然而它所給予我們的啟示,卻遠遠超出了它藝術和文化的本身。它的創造者是千千萬萬中國各民族的民間畫工,貢獻給它的精神素材和創作激情的卻是萬裏絲路上所有的國家和人民。
這些都是法國敦煌學盡人皆知的名作。
伯希和的弟子戴密微,在分析吐蕃時代漢僧摩訶衍和印度僧蓮華戒之間關於禪的那場大辯論而寫的《吐蕃僧諍記》;還有戴密微的弟子謝和耐的《中國五至十世紀的寺院經濟》,是法國敦煌學者引以為榮的代表作。
英國人的敦煌研究起步較晚。主要由於斯坦因沒有漢文讀寫能力。隻能把他從敦煌弄到的文書交給法國學者沙畹和馬伯樂來考釋和研究。英國人自己早期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對敦煌文書的整理、編目和刊布。
(馬伯樂《斯坦因第三次中亞探險所獲漢文文書》,翟裏斯《不列顛博物館藏敦煌漢文寫本解題目錄》,托馬斯《中國西域吐蕃文書集》,貝利《於闐語佛教文獻》等)
20世紀60年代後,英國人魏禮和、威切特由於發表一些水準不凡的敦煌學論著,而成了英國敦煌學的頭麵人物。
(魏禮和《敦煌的歌謠與俗講》,威切特《敦煌發現唐水部式殘卷》、《寺院與中國中古時代經濟》、《敦煌唐格殘卷劄記》等)
俄國人的敦煌學研究看上去比英國人早了半步,20世紀30年代已初露端倪,但真正步入正軌卻是在50年代。1957年建立一個專門的敦煌研究組,設在列寧格勒的東方學研究所,有計劃地開展敦煌學研究。很快就整理並出版了兩卷本的敦煌文獻篇目《亞洲民族研究所敦煌特藏漢文寫本註記目錄》。內容囊括了在俄國絕大部分最有價值的敦煌寫卷。
這部巨作的兩位主編孟列夫和丘古也夫斯基是俄國重要的敦煌學者,其研究成果為國際學術界所注目。
(孟列夫《維摩詰變文十吉祥變文》、《敦煌所出漢文寫本—佛教俗文學》,丘古也夫斯基《敦煌所出借貸文書》、《有關敦煌粟特人聚落的新史料》、《敦煌寺院社邑》等)
開展敦煌學研究的國家還有韓國、美國、德國、印度、丹麥、挪威、瑞典、加拿大、匈牙利、澳大利亞、新加坡等。
(具有這些國家代表性的風光畫麵和該國敦煌學著作鏡頭)
敦煌學已經風行世界。
然而,它仍然是個年輕的學科。
它有著大量的有待開發的學術處女地。
大宗大宗的研究素材,還沒有被睿智的學者的指尖所觸及。
它未來的價值還深藏在沉黯古老的寫本中。
單是牆壁上一個反彈琵琶的舞姿被再現出來,就成了驚動一時的藝術現象,甚至成為當代舞劇的經典之作,那麽洞窟中千姿萬態的藝術形象呢?
在我們麵對廣闊的前景的同時,腳下還存在著一個障礙—
那些流散在十多個國家的敦煌遺書,編號不一;有些深藏庫中,尚未整理;全部情況至今不明。甚至有的一件文書分成幾段,分別藏在不同國家。這種由於歷史的粗暴而造成的混亂,給學者們的工作帶來極大的困難。
然而,對於文明的人類,結束這個有損文明的歷史悲劇的時間,不應該再拖延下去了。
文物的物歸原主,本是天經地義的事。
(198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文物物歸原主的決定)
在今天進步的世界裏,誰也不會再使用華爾納那個荒唐的藉口了。
那好比這樣一句話:
寶物放在你家不安全,最好的辦法是放在我家裏。如果人家說:我家已經很安全了。
你該怎麽辦呢?
文物的物歸原主,不隻是表示一種財富的主權,更意味著文明本身有一種尊嚴,人類創造的一切文明,都有它自身的完整性,它是神聖不可侵犯的,這是文明的尊嚴,也是人類的一種尊嚴,(埃及金字塔和斯芬克斯像。希臘阿波羅神殿。羅馬鬥獸場。法國艾菲爾鐵塔)
在當代世界那些把文物歸還原主的義舉,都受到舉世稱讚;這是走向文明的人類一個個自我完善的高尚的行為。
(展示世界上文物歸還原主的具體實例)
敦煌文物的返還與否,同樣檢驗著每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以及對待文明的態度,因為敦煌是屬於全人類的。
(字幕:1989年,敦煌莫高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
敦煌呼籲著它流落他鄉的文物的回歸。
(在相關國家博物館的畫麵上,出現如下字幕:
敦煌遺書在中國國內僅存15000件。
英國大英圖書館東方寫本部13700件
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6000件
俄羅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聖彼得堡分所12000件
日本大穀大學38件
龍穀大學7件
德國柏林科學院東方研究所6000件
丹麥皇家圖書館東方部14件
英國印度事務部圖書館2000件
此外,美國、瑞典、奧地利、韓國等地也都有敦煌文物的收藏。
法國吉美博物館還有藏經洞出土的絹畫200幅)
就這一問題採訪幾位重要人物—
對季羨林的採訪。
對段文傑的採訪。
對樊錦詩的採訪。
對平山鬱夫的採訪。
對池田大作的採訪。
對一位歐洲敦煌學者的採訪。
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委員會的採訪。
現在,敦煌似乎可以放心得多了。
文明的人類一定會把這種願望實現。因為誰都明白拒絕這一要求意味著什麽。
地處中西交流大道咽喉的敦煌石窟,歷時千年,擁有的寶藏無法計算。
當今世界上哪裏還有更龐大、更豐厚、更浩瀚的文化遺存?
總括算來,壁畫45000平方米,塑像3000餘身,藏經洞出土的絕無僅有的中古時代文物5萬餘件;數量之巨,匪夷所思。而遺書件件都是罕世奇珍,壁畫幅幅都是絕世傑作!若把這些壁畫按照兩米高連接起來,可以長長地延綿25公裏!而且在歷代不斷重修中,有的壁畫下麵還潛藏著一層、兩層,甚至更多。愈在裏層的愈古老珍貴。將來的科學技術肯定叫我們看到更加絢麗多彩的奇觀;將來的敦煌學者肯定叫我們更深廣又切身地受益於敦煌。
然而,任何一個學者都會覺得整個敦煌文明的浩大無邊,也會感到每一個具體學科的深不見底。它像一個世界那樣,充滿著未知的空白與無窮的神秘;對於它,我們已知的永遠是遠遠小於未知。那些在敦煌把一頭黑髮熬成白髮的學者們,最終才會發覺自己以畢生努力所占有的無非是汪洋大海中的一個小島或幾塊礁石,從而深深地發出人生的浩嘆!
還有一種文化的敬畏!
盡管這個世界上最古老和最遼闊的文化宮殿,其價值無可比擬,然而它所給予我們的啟示,卻遠遠超出了它藝術和文化的本身。它的創造者是千千萬萬中國各民族的民間畫工,貢獻給它的精神素材和創作激情的卻是萬裏絲路上所有的國家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