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第280窟三弟子、第238窟牛、第23窟群童和牛。宋·梁楷《潑墨仙人圖》)


    畫工用手中的筆寫神,塑工則用自己的手傳神。


    敦煌的壁畫與泥塑相生相成,相映成輝。


    在佛教藝術剛剛傳入南北朝的時期,敦煌畫工們創造的第一批塑像,居然就是具有中國文化精神的絕世之作。


    這種文化精神光彩奪目地體現在這尊佛像上。安詳、坦然、自在、超逸,你從他的眼縫、麵頰、嘴角乃至身姿上能清晰地讀到。然而,他又是東方人特有的含而不露。一種不言而喻的藝術效果,加強了觀者的內心體驗。


    (莫高窟第259窟北壁東起第一龕佛像)


    薄薄的輕紗隨身垂落。塑工們究竟用什麽方法,使你既感到袈裟的薄軟,同時又感到他衣內體魄的健碩?


    同樣絕妙的手法,還用在另兩身塑像。一是表現禪僧袖手於衣下(莫高窟第285窟禪僧);一是將苦修者袈裟裏邊凸起的鎖骨和凹陷的肋骨也刻畫出來(莫高窟第248窟佛苦修像)。


    逼真的細節增強人物的真實感;絕妙的細節增強藝術的感染力。


    這思維菩薩的姿態也十分絕妙。他左膝架著右腿,右腿架著左臂,左臂微微撐著前頃的身體。把幾個支撐點重疊一起,不僅姿態優美,重心也更加穩定,整個身體便被安排得巧妙、合理、自然和諧調。菩薩的心境也就潛入這一任自由和富於靈性的頓悟中了。


    (莫高窟第257窟中心柱南向龕上層思維菩薩)


    在社會活力空前充沛的大唐,對生命真實的表現欲,促使寫實主義藝術造極登峰。在中外藝術史上都有過這樣一個時期—把形象的逼真,結構的準確,質感的如實,作為不遺餘力的追求。由此誕生出光耀古今的藝術珍品。


    (希臘和羅馬雕塑名作)


    這幾尊菩薩真真切切地將唐代婦女有血有肉、生氣盈盈地保存到今天。且不說她特有的豐韻、尊貴的氣質和斯文的風度,就是連那優雅地翹起的指尖也散發著生命動人的氣息。


    你說,這些敦煌塑工是不是用泥土製造活人的女媧?


    (莫高窟第194窟菩薩)


    真實準確地刻畫出肌肉的結構與質感,衣服的紋路與質地,也是古代藝術家崇高的藝術目標。


    從這尊佛像可以看出敦煌塑工雕塑衣褶的高超。長長而光滑的天衣隨身而落,轉動折返之間,軀體的形態自然呈現。沒有一點牽強,沒有一點硬造。事物的本質是自然,藝術的標準也是自然。特別是這長衣從蓮台垂落下來時,在每一個蓮瓣上都隨形而起伏,這就將蓮台優美的形態顯現出來。


    (莫高窟第328窟佛)


    同樣優美自然的衣褶還表現在另幾尊佛、遊戲坐的菩薩、迦葉和阿難身上。


    (莫高窟第320窟佛、第386窟佛、第83窟遊戲坐菩薩、第319窟遊戲坐菩薩、第205窟迦葉的背部和阿難的袍身)


    至於肌肉的真實,更體現塑工的技藝。


    難道隻用這些普通的黃泥和白粉,就能塑造出如此白皙柔嫩、軟玉溫香般的肌肉,誰能道出其中的奧秘?


    胸部的曲線(莫高窟第205窟菩薩)、背部的曲線(千像塔庫藏供養菩薩)、肩部的曲線(莫高窟第328窟胡跪菩薩)、唇部曲線(莫高窟第45窟佛頭)以及腰部的曲線,這些準確之極和精妙之極的肉體曲線,塑造出十分美妙的生命感覺。


    胡跪的姿態為敦煌獨有。它是虔誠的化身。


    “s”形倚側而立的姿勢,是敦煌站立的菩薩所獨有的樣式。藝術幫了佛教的忙。單說這種側倚而立的迷人姿態,就使得信徒們傾倒了。


    (莫高窟第194窟菩薩、第45窟菩薩、第159窟菩薩)


    這種“s”姿態在唐以前並不明顯,菩薩們差不多全都肅然直立。直到大唐,菩薩才一個個換成這種站立的姿態。有人說“s”形站姿來自印度。即使這是從印度影響而來的,也一樣經過畫工們的天才創造。所謂創造,就是對生命美的一種瞬間的發現、捕捉與再造。


    畫工們的偉大,是把生命的感覺注入佛的軀體。


    為此,你從高二十六米的南大像,感受到的不僅是龐大無比的身軀;更是他博大沛然的生命力。


    塑工們有意把這巨佛安排在一個狹長的空間裏,麵積不足十平方米。然後將佛頭塑成七米之大。這樣,站在底層仰麵而視,可以清晰看到佛的麵部;站在頂層,又能看到一個無與倫比的巨大宏偉的佛頭。你絲毫不會感到它不合比例。反而,那臉頰豐厚,五官凝重,卻使你從這百倍誇張的生命體中受到強大的震撼。


    (莫高窟第130窟南大像)


    同樣能使你體驗到這種佛國威嚴的是天王和力士的塑像。他們作為護法與降魔的神,天王與力士的區別是,前者穿甲戴盔,後者袒胸露臂。


    這尊力士像是同一題材的扛鼎之作。塑工抓住力士發威的一瞬,強調他全身虯勁的肌肉,暴脹的血管,繃緊的筋脈。一時髮髻振顫,衣袂飛舉,氣勢磅礴,威不可擋。你細看,無論身體各部分的比例,還是肌肉和骨骼的結構,都完全符合生理關係。你哪裏還能從中找到他的製作原料—泥土的感覺?它分明是一個聲色俱厲的生命!


    (莫高窟第170窟力士)


    你去摸一摸他手腕上鼓起的血脈,那一準像打鼓一樣有力地跳動!


    在敦煌藝術中,天王力士是陽剛之氣與雄健美的象徵。如果把希臘的《擲餅者》搬來比較一下,你說哪個更使你怦然心動?


    為什麽《擲餅者》天下皆知;而敦煌力士卻遠在荒漠一隅,默默無聞?


    泥塑的生命都是無聲的,它們用來說話的是千姿萬態的手,佛陀的手勢有嚴格的規範。


    印,就是佛陀的手的姿勢。說法印。施無畏印。禪定印。與願印。降魔印。蓮花合掌印。


    菩薩的手勢沒有嚴格規範。


    除此觀音有規定的手勢之外,一般菩薩的手勢各姿各態,千變萬化。各種手勢是各種心態,各種表示,各種各樣的美。


    從壁畫中找出各種意味和美的手—


    閑雅的、文靜的、舒緩的、輕盈的、鬆弛的、自在的、施與的、安定的、撫慰的、活躍的、靈驗的、祈望的、豁達的、無欲的、純淨的、默許的、善待的、接受的、奉獻的、期待的、迎取的、甜美的、含蓄的、羞澀的、尊貴的、溫馨的、寬恕的、如意的、思維的……


    各種各樣的手疊現的速度愈來愈快。在音樂中化為旋動中變幻無窮的舞蹈者的手。


    神佛們的手勢是天國五彩繽紛的語言。單是敦煌的手,就構成一個世界,如此繁華的手勢,一半來自人間生活,一半來自畫工們的想像。


    神佛們本來沒有模樣,全靠畫工憑空的臆想。佛國的一切都是人用想像創造出來的世界。想像的事物更要靠想像的形象來呈現。


    平庸的想像在常人的意料之中,非凡的想像在人們的意想之外。


    壁畫中佛國的魅力,其實是畫工非凡想像的魅力,千形萬狀的形象,便從畫工們的腦袋形成,然後通過他們的生花妙筆,活靈活現地跑到牆壁上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人類的敦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馮驥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馮驥才並收藏人類的敦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