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唐以前,外來文化從絲路是一點點進入,一點點消化,那麽到了唐代,則是一股腦地湧入,大口大口吞咽,轉瞬便幻化成一個博大雄渾的唐文化來。
文化交流的雙方,不會一個消滅一個,隻會相互吸收、充實和加強。那麽,自信便是第一位的,交流基於自信,開放更要自信,一切魄力,膽識,勇氣,襟懷以及陽剛之氣,全源於自信,(西安出土的無比精美的“菩薩殘像”、“昭陵六駿”、“三彩天王像”、“武士殘像”等)
大唐之所以在那個時代的世界上唱主角,一方麵它有主角的實力,一方麵它有主角所必需的自信心。
這樣,它才能一邊由玄奘到天竺去“拿”,一邊由鑒真到日本去“送”,拿和送,都是文化交流,在這交流中,既用西方文化營養了自己,又用中華文化營養了日本。這便造成了當時世界的繁榮,一個多麽優美迷人的歷史文化的大動作啊!
(長安。京都與奈良的古城和古街的風景。唐招提寺和鑒真和尚幹漆像)
曠朗的唐陵。幹陵前守陵的胡人王子使臣的六十一賓王石雕像。象徵著胡人將領的神奇十足的順陵走獅、幹陵翼馬、橋陵鴕鳥。蒼古沉黯的橋陵華表。
華表既是裝飾,也有納諫之意。
這華表上方是具有波斯文化印痕的太陽,底座的蓮花帶著印度文化的影響,多棱的柱體明顯富於兩河流域的色彩,上麵還雕刻著羅馬式樣的忍冬紋與卷草花紋。然而它是一件大唐風格的古物。它不是多種外來文化的拚湊,而是渾然一個再創造的有靈魂的藝術整體!
一千多年前的中國人就告訴我們,在麵對著外部世界的文化時,不要懼怕,不要擔憂與過敏,不要猶豫不決。永遠地把自信作為自己的重心,把魄力與膽識貫滿全身,張開雙臂去擁抱世界吧,大唐施惠給世界,也受惠於天下。
(莫高窟第220窟和45窟全景)
歷史給這一真理最美麗而堅實的證據,還是在敦煌。
第10章 天國與人間
白雲飄渺,山水虛幻,瓊樓玉宇似隱似現,銀樣月光映照一霓裳仙子,款款起舞。在優美而略帶憂傷的西涼樂的旋律裏,羽人霓裳,旋轉悠揚,紗巾帛帶,飛雪流煙,人影似夢,輕盈飄忽。然而,瞬息間如有陣風吹來,雲飛人去,天地空寥,曲轉愁悵……這仙子演出的一幕,莫非是唐玄宗和楊貴妃日後愛情悲劇的一個先兆?
相傳這大唐第一樂舞《霓裳羽衣舞》的舞曲是涼州節度使楊敬述獻給唐玄宗的。
唐玄宗李隆基畫一手好畫,打一手漂亮的羯鼓,又深諳音律,在中國歷史上是屈指可數的風流天子。
靈性的手指輕輕撥動琴弦。
這《霓裳羽衣舞》的曲譜經過他的潤色。
美妙的舞步作著種種試探。
聰慧善舞的楊貴妃來設計舞蹈動作,還親自表演—
每每音樂起處,仙子應弦而動,婉約超逸,舒展大方,飄飄如仙,令人心醉。
這樂舞幾乎成了盛唐的國舞!
大詩人白居易對這樂舞的讚美之情,在他的詩句中跳蕩:
“我昔元和侍憲皇,曾陪內宴宴昭陽,千舞萬舞不可數,就中最愛霓裳舞,”它叫人如此癡迷的緣故,大概因為在這樂舞特有的境界裏,人間之愛與天國之美融為一體,切切難分。凡人神仙,既可相慕,亦可相戀,這正是極盛時代用藝術所實現的人間夢想。
一幅金碧輝煌、繁華盛大的壁畫展現在鏡頭前。這幅作於公元642年(貞觀十六年)的《阿彌陀經變》,是莫高窟中規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經變畫傑作,也是唐人對幸福極致的想像。
(莫高窟第220窟《阿彌陀經變》)
畫上碧波蕩漾,蓮花盛開,化生童子自花心生出。按照《阿彌陀經》的說法,人要擺脫生老病死之苦,經過修行,就能從這芬芳嬌美的蓮花心中生出,進入被稱作“淨土”的極樂世界。
這美麗的佛說,使我們對極樂的淨土充滿嚮往。
淨土是佛居的地方。阿彌陀佛居住的地方是淨土中的淨土。叫作“阿彌陀佛淨土”也行,叫作“西方極樂世界”也行。
看吧,阿彌陀佛正結跏趺坐在中央的蓮台上,雙手做出正在說法的手勢;觀音和勢至兩位尊貴的菩薩脅侍左右。背後是經幢淩雲,梵宮聳峙,花樹成蔭,祥雲四起。神佛諸眾,水榭迴廊,講壇精舍,珍禽異鳥,擁繞出一派繁華似錦的景象。所有地麵都鋪著金、銀、琉璃、琥珀、玻璃、珍珠、瑪瑙七種寶物;整個天空一碧萬頃。眾天神駕彩雲而至,漫天灑下鮮花以示供養。各種樂器,高懸空中,無人彈奏,憑空自鳴。寶池前雕欄圍繞的歌台上,樂伎們且歌且舞,盡情娛樂。樂隊起勁地吹奏著妙曲,一對舞伎揮動長巾跳得正歡。於是一片歌舞昇平景象,盡善盡美,畢現無遺。
在這極樂世界,又不僅僅是優美與快樂。而是人們所能想像到的一切美好的事物,這裏全部齊備—眾生都具有非凡的智慧與絕好的容貌;沒有四時交替,溫度永遠宜人;所穿鮮衣華飾,所吃美味佳肴,一概能應念而生;最關鍵的是“無病無災,無有煩惱,無有刀兵,無有奴婢,無有欺屈,無有王官,無有饑饉,更無別役”。
與其說這是人們的天國夢想,不如說是現實夢想了。
於是,淨土信仰成了中國佛教的主要內容,人們更喜歡把想像中的理想國,變成看得見的理想國,於是,莫高窟的經變畫中,以闡發和弘揚淨土信仰的《阿彌陀經變》和《無量壽經變》為最多。無量壽佛是阿彌陀佛的譯名。單是盛唐的壁畫,僅《阿彌陀經變》就有一百多幅!可見人們對佛國淨土多麽神往!
看似麵對著佛國,其實是麵對自己燦爛的理想。
藝術家們總是用生活中最迷人、最美麗、最誘惑的事物,來編織自己的理想圖畫。
於是,種種由西方傳入的事物,那些新奇的形象、奪目的片段、精彩的細節乃至圖案的花紋,不僅進入唐人生活,也跑到這佛國中來,孔雀和鸚鵡都是從西邊飛來的。
裝飾在房舍和地麵上的玻璃、珊瑚、硨磲這些稀罕材料,也是先從西方進貢給大唐朝廷,然後再出現在這極樂的天地中來。
在莫高窟早期壁畫中,伎樂天們隻是在牆壁上方不起眼的地方橫做一排,吹吹打打。現在已組成一支規模不小的樂隊了。
(莫高窟第251窟南壁上部、第435窟北壁上部等北魏天宮伎樂)
大唐是音樂的朝代。朝野上下都是樂迷。朝廷日日舉辦音樂會或歌舞會。帝後王侯,皆善樂舞。特別是伴隨胡風入唐,諸國的奇曲異調,令人耳目一新。唐人對外來文化,隻要喜歡,便伸手拿來,大包大攬。這就即刻把隋代的九部樂,重新修改,增入了高昌樂,成為十部樂。大唐的十部樂為:燕樂、清樂、西涼樂、天竺樂、高麗樂、龜茲樂、疏勒樂、高昌樂、康國樂和安國樂。其中七部來自西域。這些別樣滋味的異域情調,尤使開放的唐人喜形於色。由於喜愛過甚,這些外來的也一概當作自己的了。
文化交流的雙方,不會一個消滅一個,隻會相互吸收、充實和加強。那麽,自信便是第一位的,交流基於自信,開放更要自信,一切魄力,膽識,勇氣,襟懷以及陽剛之氣,全源於自信,(西安出土的無比精美的“菩薩殘像”、“昭陵六駿”、“三彩天王像”、“武士殘像”等)
大唐之所以在那個時代的世界上唱主角,一方麵它有主角的實力,一方麵它有主角所必需的自信心。
這樣,它才能一邊由玄奘到天竺去“拿”,一邊由鑒真到日本去“送”,拿和送,都是文化交流,在這交流中,既用西方文化營養了自己,又用中華文化營養了日本。這便造成了當時世界的繁榮,一個多麽優美迷人的歷史文化的大動作啊!
(長安。京都與奈良的古城和古街的風景。唐招提寺和鑒真和尚幹漆像)
曠朗的唐陵。幹陵前守陵的胡人王子使臣的六十一賓王石雕像。象徵著胡人將領的神奇十足的順陵走獅、幹陵翼馬、橋陵鴕鳥。蒼古沉黯的橋陵華表。
華表既是裝飾,也有納諫之意。
這華表上方是具有波斯文化印痕的太陽,底座的蓮花帶著印度文化的影響,多棱的柱體明顯富於兩河流域的色彩,上麵還雕刻著羅馬式樣的忍冬紋與卷草花紋。然而它是一件大唐風格的古物。它不是多種外來文化的拚湊,而是渾然一個再創造的有靈魂的藝術整體!
一千多年前的中國人就告訴我們,在麵對著外部世界的文化時,不要懼怕,不要擔憂與過敏,不要猶豫不決。永遠地把自信作為自己的重心,把魄力與膽識貫滿全身,張開雙臂去擁抱世界吧,大唐施惠給世界,也受惠於天下。
(莫高窟第220窟和45窟全景)
歷史給這一真理最美麗而堅實的證據,還是在敦煌。
第10章 天國與人間
白雲飄渺,山水虛幻,瓊樓玉宇似隱似現,銀樣月光映照一霓裳仙子,款款起舞。在優美而略帶憂傷的西涼樂的旋律裏,羽人霓裳,旋轉悠揚,紗巾帛帶,飛雪流煙,人影似夢,輕盈飄忽。然而,瞬息間如有陣風吹來,雲飛人去,天地空寥,曲轉愁悵……這仙子演出的一幕,莫非是唐玄宗和楊貴妃日後愛情悲劇的一個先兆?
相傳這大唐第一樂舞《霓裳羽衣舞》的舞曲是涼州節度使楊敬述獻給唐玄宗的。
唐玄宗李隆基畫一手好畫,打一手漂亮的羯鼓,又深諳音律,在中國歷史上是屈指可數的風流天子。
靈性的手指輕輕撥動琴弦。
這《霓裳羽衣舞》的曲譜經過他的潤色。
美妙的舞步作著種種試探。
聰慧善舞的楊貴妃來設計舞蹈動作,還親自表演—
每每音樂起處,仙子應弦而動,婉約超逸,舒展大方,飄飄如仙,令人心醉。
這樂舞幾乎成了盛唐的國舞!
大詩人白居易對這樂舞的讚美之情,在他的詩句中跳蕩:
“我昔元和侍憲皇,曾陪內宴宴昭陽,千舞萬舞不可數,就中最愛霓裳舞,”它叫人如此癡迷的緣故,大概因為在這樂舞特有的境界裏,人間之愛與天國之美融為一體,切切難分。凡人神仙,既可相慕,亦可相戀,這正是極盛時代用藝術所實現的人間夢想。
一幅金碧輝煌、繁華盛大的壁畫展現在鏡頭前。這幅作於公元642年(貞觀十六年)的《阿彌陀經變》,是莫高窟中規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經變畫傑作,也是唐人對幸福極致的想像。
(莫高窟第220窟《阿彌陀經變》)
畫上碧波蕩漾,蓮花盛開,化生童子自花心生出。按照《阿彌陀經》的說法,人要擺脫生老病死之苦,經過修行,就能從這芬芳嬌美的蓮花心中生出,進入被稱作“淨土”的極樂世界。
這美麗的佛說,使我們對極樂的淨土充滿嚮往。
淨土是佛居的地方。阿彌陀佛居住的地方是淨土中的淨土。叫作“阿彌陀佛淨土”也行,叫作“西方極樂世界”也行。
看吧,阿彌陀佛正結跏趺坐在中央的蓮台上,雙手做出正在說法的手勢;觀音和勢至兩位尊貴的菩薩脅侍左右。背後是經幢淩雲,梵宮聳峙,花樹成蔭,祥雲四起。神佛諸眾,水榭迴廊,講壇精舍,珍禽異鳥,擁繞出一派繁華似錦的景象。所有地麵都鋪著金、銀、琉璃、琥珀、玻璃、珍珠、瑪瑙七種寶物;整個天空一碧萬頃。眾天神駕彩雲而至,漫天灑下鮮花以示供養。各種樂器,高懸空中,無人彈奏,憑空自鳴。寶池前雕欄圍繞的歌台上,樂伎們且歌且舞,盡情娛樂。樂隊起勁地吹奏著妙曲,一對舞伎揮動長巾跳得正歡。於是一片歌舞昇平景象,盡善盡美,畢現無遺。
在這極樂世界,又不僅僅是優美與快樂。而是人們所能想像到的一切美好的事物,這裏全部齊備—眾生都具有非凡的智慧與絕好的容貌;沒有四時交替,溫度永遠宜人;所穿鮮衣華飾,所吃美味佳肴,一概能應念而生;最關鍵的是“無病無災,無有煩惱,無有刀兵,無有奴婢,無有欺屈,無有王官,無有饑饉,更無別役”。
與其說這是人們的天國夢想,不如說是現實夢想了。
於是,淨土信仰成了中國佛教的主要內容,人們更喜歡把想像中的理想國,變成看得見的理想國,於是,莫高窟的經變畫中,以闡發和弘揚淨土信仰的《阿彌陀經變》和《無量壽經變》為最多。無量壽佛是阿彌陀佛的譯名。單是盛唐的壁畫,僅《阿彌陀經變》就有一百多幅!可見人們對佛國淨土多麽神往!
看似麵對著佛國,其實是麵對自己燦爛的理想。
藝術家們總是用生活中最迷人、最美麗、最誘惑的事物,來編織自己的理想圖畫。
於是,種種由西方傳入的事物,那些新奇的形象、奪目的片段、精彩的細節乃至圖案的花紋,不僅進入唐人生活,也跑到這佛國中來,孔雀和鸚鵡都是從西邊飛來的。
裝飾在房舍和地麵上的玻璃、珊瑚、硨磲這些稀罕材料,也是先從西方進貢給大唐朝廷,然後再出現在這極樂的天地中來。
在莫高窟早期壁畫中,伎樂天們隻是在牆壁上方不起眼的地方橫做一排,吹吹打打。現在已組成一支規模不小的樂隊了。
(莫高窟第251窟南壁上部、第435窟北壁上部等北魏天宮伎樂)
大唐是音樂的朝代。朝野上下都是樂迷。朝廷日日舉辦音樂會或歌舞會。帝後王侯,皆善樂舞。特別是伴隨胡風入唐,諸國的奇曲異調,令人耳目一新。唐人對外來文化,隻要喜歡,便伸手拿來,大包大攬。這就即刻把隋代的九部樂,重新修改,增入了高昌樂,成為十部樂。大唐的十部樂為:燕樂、清樂、西涼樂、天竺樂、高麗樂、龜茲樂、疏勒樂、高昌樂、康國樂和安國樂。其中七部來自西域。這些別樣滋味的異域情調,尤使開放的唐人喜形於色。由於喜愛過甚,這些外來的也一概當作自己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