蜉蝣是一種非常漂亮的小蟲子,但是壽命很短,一般隻活一天,朝生暮死。我們不禁感歎人生亦是如此,很多人一輩子可能沒有明確的任務,不太清楚想要什麽,不曾擁有什麽,更抓不住什麽,也留不下什麽,好像蜉蝣一樣,朝生暮死,匆匆就過去了。他們甚至沒有享受到獲得的快樂,似乎一輩子都在苦難中度過。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憂矣,於我歸處。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憂矣,於我歸息。
蜉蝣掘閱,麻衣如雪。心之憂矣,於我歸說。
微弱蜉蝣在空中振翅飛舞,漂亮的外衣色彩鮮明奪目。歎其生苦短我心溢滿憂傷,我將如何安排人生的歸宿?
細小蜉蝣在空中振翅飛舞,盡情展示著它華美的衣服。歎其生短促我心湧滿憂鬱,我人生的歸宿將棲落何處?
柔嫩的蜉蝣剛剛破土而出,輕輕舞動雪白的麻紋衣服。歎其生命短暫我憂鬱滿懷,到哪裏尋找我人生的歸宿?
《曹風·蜉蝣》開篇即以“蜉蝣之羽”為比,這個小生命的翅膀,像一件華美的衣裳那樣豔麗多彩。但這種美麗來之不易,且隻有一天的美麗,宛如曇花一現。詩人見此情景生發感慨。一種珍惜生命、把握現在的緊迫感油然而生。第二章意思大致相同。第三章,描述蜉蝣的初生,剛剛破土而出的時候,麻衣如雪,那薄如麻絲的翅羽好像初雪一樣潔白柔嫩。但它很快就飛翔起來,盡情揮舞生命的光采。相比之下,人當然要學習蜉蝣精神,生之光華,死之絢爛。這詩的內容簡單,結構更是單純,卻有很強的表現力。
二千多年前,敏感的詩人借這朝生暮死的小蟲寫出了脆弱的人生在消亡前的短暫美麗和對於終須麵臨的消亡的困惑。說起來,是“人生百年”——或者往少說,通常也有幾十年,但相比於人對生命的貪戀程度,這遠遠是不夠的。而且,人作為自覺的生物,在其生存過程中就意識到死的陰影,於是人生短暫之感愈益強烈。當然,活著是美好的,而且人與其他一切生物不同,他們懂得以人的方式來裝飾自己,懂得追求美的姿態。
然而放在死亡的陰影下來看,短暫生命的裝飾與姿態,實也是最大的無奈與最大的哀傷。於是,蜉蝣的朝生暮死的生命過程,它的弱小、美麗,以及它對自己鮮明的羽翼、鮮潔的容貌的炫耀,被詩人提取出來描畫成人的上述生存狀態的象征。
詩的情調自然是有點消沉的。但人一旦追問自己“你是誰?你往哪裏去?”深入骨髓的憂傷根本上是無法避免的。特別是在缺乏強有力的宗教的古代中國,由於不能對生死的問題給出令人心安的解答,人心格外容易被憂傷籠罩。但從另一個角度說,對死的憂傷、困惑、追問,歸根結底是表現著對生的眷戀,這也是人心中最自然的要求。
人活著的意義什麽?什麽才是有價值的?
杜蔓在這趟旅行中一直思考人生哲理,可能是經曆過圖書館小團體抱團事件,被排擠,被誤解,不被看好等,讓自己對人性有了更多的思考。這段經曆確實也讓她成長了。這個成長跟之前創業的成長不一樣,那個是業務能力的增長,處理事情的效率和方法的提高,而這次考研就是心裏成長,在心理上更成熟了,思考問題的角度和深度也增加了,好像對自己也更了解了。
張家界的景點玩的差不多了,最後一天旅行,杜蔓選擇在市區附近的景區逛逛。在這裏她同樣看到了社會的差距,人與人的差距。收入差距是最普遍,最明顯的,都是旅遊景點,但是還是有些人的收入很低,過的也很貧困。
所以又是什麽造成了這種差距,是製度,是理念,是發展模式還是人不夠努力?
“是什麽造成了貧富差距?”杜蔓又進行了深入思考,這個問題她並沒有能夠進行回答,思考了很久,仍然沒有答案。她無奈放棄了,以她現在的水平,她真的想不出這道題的答案。
而這道題的答案是在她多年之後的某一年才想清楚的,這裏提前預告一下,隨著杜蔓對於貧困差距的思考,進而引發了對於性別平等,社會公平,正義等一係列曆史和社會問題探索,並於未來的某一年內,找到了完整的答案,逐漸實現了對自我和世界的深度認知和探索。
下午6點,杜蔓即將離開張家界,五點半就得出來去高鐵站了。最後的晚餐杜蔓點了一份幹鍋,是地方特色菜,很香很好吃,就是太辣了。在她吃飯的時候,她看到了門口一個撿礦泉水瓶的老爺爺。
爺爺穿著破爛,身上背著一個高麻袋,看起來撿了好一會了,裏麵有一些收獲。走到飯店門口,坐在門口石板上,從兜裏拿出一塊饅頭,還有一包辣椒醬,開始吃起來。看他眉頭緊鎖,臉上沒有一點笑容,滄桑,冷漠,一邊吃著饅頭一遍看著麻袋,眼神到處飄,很靈活地看地上有沒有空餅子,於大街上,商場上,飯店裏的人形成鮮明對比。
路過的人都會看他一眼,他也會會看一眼,爺爺恐懼和小心翼翼的眼神擔心別人嘲笑他,也擔心自己被驅逐,路人也隻是看一眼,什麽也沒說,什麽也沒做就走了。就是這樣的交流,大家都生活在同一個地方,然而生活與生活之間天差地別。
沒有人知道他的情況,也不知道他經曆了什麽,更不明白他為什麽過著這樣的生活。
每當看到這些畫麵,杜蔓都在想他們為什麽不換種生活,謀生的手段有很多,直到後來他才知道,真正讓他們貧困的是他們自己和他們擁有的一切,而改變這一切是非常困難的,所以貧困會一直持續下去。如果不改變,貧困隻會惡性循環,發酵,惡化。
當然貧困的原因還有很多種,當杜蔓想清楚那一刻,她選擇了沉默,因為無能為力。
成長的過程就是在各種傷痛中重塑自己,直到有一天,或許你會明白人為什麽活著,人該怎樣活著,然後繼續執行;或許你不會明白,然後也繼續執行,就像蜉蝣一樣朝生暮死,形成閉環。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憂矣,於我歸處。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憂矣,於我歸息。
蜉蝣掘閱,麻衣如雪。心之憂矣,於我歸說。
微弱蜉蝣在空中振翅飛舞,漂亮的外衣色彩鮮明奪目。歎其生苦短我心溢滿憂傷,我將如何安排人生的歸宿?
細小蜉蝣在空中振翅飛舞,盡情展示著它華美的衣服。歎其生短促我心湧滿憂鬱,我人生的歸宿將棲落何處?
柔嫩的蜉蝣剛剛破土而出,輕輕舞動雪白的麻紋衣服。歎其生命短暫我憂鬱滿懷,到哪裏尋找我人生的歸宿?
《曹風·蜉蝣》開篇即以“蜉蝣之羽”為比,這個小生命的翅膀,像一件華美的衣裳那樣豔麗多彩。但這種美麗來之不易,且隻有一天的美麗,宛如曇花一現。詩人見此情景生發感慨。一種珍惜生命、把握現在的緊迫感油然而生。第二章意思大致相同。第三章,描述蜉蝣的初生,剛剛破土而出的時候,麻衣如雪,那薄如麻絲的翅羽好像初雪一樣潔白柔嫩。但它很快就飛翔起來,盡情揮舞生命的光采。相比之下,人當然要學習蜉蝣精神,生之光華,死之絢爛。這詩的內容簡單,結構更是單純,卻有很強的表現力。
二千多年前,敏感的詩人借這朝生暮死的小蟲寫出了脆弱的人生在消亡前的短暫美麗和對於終須麵臨的消亡的困惑。說起來,是“人生百年”——或者往少說,通常也有幾十年,但相比於人對生命的貪戀程度,這遠遠是不夠的。而且,人作為自覺的生物,在其生存過程中就意識到死的陰影,於是人生短暫之感愈益強烈。當然,活著是美好的,而且人與其他一切生物不同,他們懂得以人的方式來裝飾自己,懂得追求美的姿態。
然而放在死亡的陰影下來看,短暫生命的裝飾與姿態,實也是最大的無奈與最大的哀傷。於是,蜉蝣的朝生暮死的生命過程,它的弱小、美麗,以及它對自己鮮明的羽翼、鮮潔的容貌的炫耀,被詩人提取出來描畫成人的上述生存狀態的象征。
詩的情調自然是有點消沉的。但人一旦追問自己“你是誰?你往哪裏去?”深入骨髓的憂傷根本上是無法避免的。特別是在缺乏強有力的宗教的古代中國,由於不能對生死的問題給出令人心安的解答,人心格外容易被憂傷籠罩。但從另一個角度說,對死的憂傷、困惑、追問,歸根結底是表現著對生的眷戀,這也是人心中最自然的要求。
人活著的意義什麽?什麽才是有價值的?
杜蔓在這趟旅行中一直思考人生哲理,可能是經曆過圖書館小團體抱團事件,被排擠,被誤解,不被看好等,讓自己對人性有了更多的思考。這段經曆確實也讓她成長了。這個成長跟之前創業的成長不一樣,那個是業務能力的增長,處理事情的效率和方法的提高,而這次考研就是心裏成長,在心理上更成熟了,思考問題的角度和深度也增加了,好像對自己也更了解了。
張家界的景點玩的差不多了,最後一天旅行,杜蔓選擇在市區附近的景區逛逛。在這裏她同樣看到了社會的差距,人與人的差距。收入差距是最普遍,最明顯的,都是旅遊景點,但是還是有些人的收入很低,過的也很貧困。
所以又是什麽造成了這種差距,是製度,是理念,是發展模式還是人不夠努力?
“是什麽造成了貧富差距?”杜蔓又進行了深入思考,這個問題她並沒有能夠進行回答,思考了很久,仍然沒有答案。她無奈放棄了,以她現在的水平,她真的想不出這道題的答案。
而這道題的答案是在她多年之後的某一年才想清楚的,這裏提前預告一下,隨著杜蔓對於貧困差距的思考,進而引發了對於性別平等,社會公平,正義等一係列曆史和社會問題探索,並於未來的某一年內,找到了完整的答案,逐漸實現了對自我和世界的深度認知和探索。
下午6點,杜蔓即將離開張家界,五點半就得出來去高鐵站了。最後的晚餐杜蔓點了一份幹鍋,是地方特色菜,很香很好吃,就是太辣了。在她吃飯的時候,她看到了門口一個撿礦泉水瓶的老爺爺。
爺爺穿著破爛,身上背著一個高麻袋,看起來撿了好一會了,裏麵有一些收獲。走到飯店門口,坐在門口石板上,從兜裏拿出一塊饅頭,還有一包辣椒醬,開始吃起來。看他眉頭緊鎖,臉上沒有一點笑容,滄桑,冷漠,一邊吃著饅頭一遍看著麻袋,眼神到處飄,很靈活地看地上有沒有空餅子,於大街上,商場上,飯店裏的人形成鮮明對比。
路過的人都會看他一眼,他也會會看一眼,爺爺恐懼和小心翼翼的眼神擔心別人嘲笑他,也擔心自己被驅逐,路人也隻是看一眼,什麽也沒說,什麽也沒做就走了。就是這樣的交流,大家都生活在同一個地方,然而生活與生活之間天差地別。
沒有人知道他的情況,也不知道他經曆了什麽,更不明白他為什麽過著這樣的生活。
每當看到這些畫麵,杜蔓都在想他們為什麽不換種生活,謀生的手段有很多,直到後來他才知道,真正讓他們貧困的是他們自己和他們擁有的一切,而改變這一切是非常困難的,所以貧困會一直持續下去。如果不改變,貧困隻會惡性循環,發酵,惡化。
當然貧困的原因還有很多種,當杜蔓想清楚那一刻,她選擇了沉默,因為無能為力。
成長的過程就是在各種傷痛中重塑自己,直到有一天,或許你會明白人為什麽活著,人該怎樣活著,然後繼續執行;或許你不會明白,然後也繼續執行,就像蜉蝣一樣朝生暮死,形成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