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我在一個離外婆家近的輔導學校裏,學英文,媽媽常常會用自行車帶我從蘇州河邊上的小路,抄捷徑,一路騎到學校。我討厭坐擁擠的公交車,而坐在媽媽的自行車後麵,則覺得風景頗好。但是現在想來,那段路途真的不算短,媽媽那時候還很年輕,跟所有的上海女人一樣,騎自行車的本事都很大,能夠穿著很長的連衣裙騎自行車都沒有問題。
有一段路非常艱險,兩邊都是待拆未拆的棚戶區,夏天總是可以看到渾身是肥皂泡沫的人,站在蘇州河邊上,直接用一根接著自來水的橡皮管子沖水洗澡。蘇州河還沒有整治,河堤沒有欄杆,隻是堆著些巨大的石頭。去的時候總是正值傍晚,太陽落山,晚風徐徐,很美好,而回來的時候,就變成了漆黑的晚上,沿著蘇州河的路沒有路燈,地上還全部都是坑坑窪窪,一不小心就要吃個彈簧屁股,頭頂還總有瞎了眼的蝙蝠,胡亂飛舞,我就隻能緊緊閉起眼睛來,心裏害怕得要命,而鼻子裏則充滿了蘇州河的氣味,夾雜著河兩邊人家燒煤球爐的煤炭味。
現在想起來,那段時間大概是我與媽媽最親近的一段時間,我們每個星期裏有好多天,一起在蘇州河旁邊穿梭,有時候下小雨,我就把頭套在媽媽的雨衣裏,看不到外麵的世界,隻是聽到雨水砸在雨衣上細密的聲音,以及鼻腔裏,下雨時河水那股難得的新鮮氣味。
這些細節我都曾經寫到小說裏,對我來說,我的童年始終是與那股河水的氣味聯繫在一起的。有時候颱風季節,暴雨之後,家裏天井的窨井來不及下水,或者下水道的水倒灌上來,也會帶來一股蘇州河水的氣味,於是我便總是幻想,趁著外麵水勢正猛,坐在洗澡的木盆裏漂流出去的話,還真不知道會漂到什麽地方去呢。
在我的小說《天空晴朗晴朗》裏麵,寫到一個男孩因為與人打賭,結果跳水死在了蘇州河裏麵。在我的童年時代,其實並沒有聽說過有人跳蘇州河淹死,所以這個情節是來自於我的朋友。那時候他住在靠近黃浦江那頭的蘇州河,那兒河水的氣味顯然要比位於城中的河流淡很多,那兒的河水據說散發著一股類似於海的鹹腥氣味。
我這個朋友從小是在那一端的蘇州河長大的,有一次他與朋友比賽跳水,大概就是《陽光燦爛的日子》裏的小孩從遊泳池的十米跳台上往下跳,而他們就是從蘇州河的河堤上直接往底下跳,結果當他上岸的時候,就看到整個右手的胳膊都被利器拉開了,而翻出來的肉被河水浸泡過以後,就開始泛白。當時那兒的河底沉了很多東西,生鏽的鐵架,船隻什麽的,就像是個沉默的河底世界。而令我難以想像的是,要跳進那麽骯髒的河水裏,究竟是需要多麽大的勇氣才可以啊。
多年以後曾經有段時間,我經常會在夜晚去坐一坐輪渡,輪渡在黃浦江上撒上一堆白色泡沫,這兒是蘇州河與黃浦江的交界處,朋友會在甲板上,抽著煙,對我說起一些他少年時候的往事,也都是與這江這河有關係,雖然是別人的故事,物是人非,但是那渾濁的氣味依舊沒有消失,於是我很輕易地就能夠進入到那些故事裏麵去,盡管裏麵的人物都已經變得灰濛濛,我卻憑藉著空氣裏燥熱的氣味,找到那些零星的閃光片段。
《往南方歲月去》則是關於蘇州河的另一段記憶,那年我的好朋友剛剛開始戀愛,放學後她不再與我在一起,而是與她的男朋友在蘇州河邊上約會。我當然覺得有點失落,但還是與她在電話裏分享一切細節,後來這個好朋友變成了小說裏的忡忡。那年蘇州河的整治已經開始有所成效,夏天的時候,不再是隨隨便便走在路上,就能夠聞到空氣裏若有若無的河水氣味,河的顏色也不再是柏油般的墨墨黑,我們學校又靠近蘇州河,所以談戀愛的學生就都會跑到蘇州河旁邊,坐在河堤上,等到天黑了再回家。
第11節:蘇州河不見了(2)
我忘記是從哪一年開始,不再聞得到蘇州河水的氣味,蘇州河雖說並沒有清澈見底,但是竟然真的變成了墨綠顏色,我家附近的垃圾碼頭都被拆掉了,那些粗糙的用大石頭搭起來的河堤也不見了,全部換成了美麗的欄杆。但是自那以後我對蘇州河的記憶卻真的變得異常模糊,明明它還是在我的生活中,卻好像就此,它已經隨著它的氣味一起消失了一樣。
而令人感到可惜的是,隨著記憶中蘇州河水氣味的漸漸消逝,我可以捕捉到的屬於過去的光斑也漸漸隱沒。有時候遇上悶熱cháo濕的天氣,傍晚,極其偶爾地,空氣裏帶出一股隱約的屬於過去的味道,那個時候我所一定要做的,就是深深地吸一口氣。
我現在所能想到的,關於蘇州河的最後一幕場景,大約是高三的時候,好大一夥人,一起在星期天的下午去補習功課,我們從家裏附近結伴出發,騎著自行車,沿著蘇州河飛快地騎,到了傍晚時,河堤兩岸都被曬成金黃色,笑聲,吵鬧聲,車兜裏好大一包書。那時空氣裏的味道,我還差一點點,就要想起來了。
第12節:不再有少年在論壇裏遊泳
不再有少年在論壇裏遊泳
鯉編輯部
那個年代還沒有facebook,少年們在網絡上用一種比較樸實的方式生活著,他們聚集在論壇裏,寫詩,寫小說,拍照,唱歌,玩鬧,拉幫結派,彼此攻擊,結果又抱成一團。大段大段的文字在鍵盤上敲擊出來,就好像在大街上玩雙脫手騎自行車般毫不費力。
也常常會有論壇外的聚會,無非是一起擁到倉庫裏去看各種演出,然後再一起湧到路邊的小飯館裏去吃一大盆酸菜魚,最後再去小酒館裏喝到大醉以後,橫在馬路上,嘔吐,唱歌,哭泣。
我們做了這個專題來紀念那段少年們還在論壇裏遊泳的日子,他們在那股夏天漂白粉的氣味裏撲騰,紛紛濺起水花,從跳台躍入水中,被拍疼背脊後又哈哈大笑。他們肆意,歡騰,即使有時悲傷那也是理想主義,而他們,都是詩人。
我們要特別說一下,那幾個如今已經消失不見的論壇,他們是:暗地病孩子,晶體和黑鍋論壇。它們都曾經轟動一時,又紛紛默默退場,有的再無法打開伺服器,有的殘存下最後那些小說,那些詩歌,那些動人的句子。
當年在這兒遊泳的少年們都已紛紛擦幹身體,騎上自行車走遠。遊泳池荒蕪已久,終於是要長出青苔來。這些論壇曾經照亮我們一段時間,恰恰是那段最美好的時間,是那段悲傷和歡樂都蠢蠢欲動的時間。
所以趁著還未忘記,讓我們再次寫下它們的名字,再這個終於不再樸實的年代。
2002年黑鍋論壇建立,後來的某一年,黑鍋論壇消失不見。
我們試圖做一些事情去延續,但是無法挽回。然後我們不再經常見麵,可我們彼此是彼此的親人,見證人。因為黃金時代一起走過,所以我們總還是那些並肩站立在一起的少年,一起刪貼,一起罵煞筆,一起玩樂,夜宵,抽菸。
最後各自回家,埋頭寫作。
§
第13節:2002年2月22日(1)
2002年2月22日
文/夜x
"2002年2月22日,那年我20歲。劉嘉俊、陶磊、小飯、luis、周嘉寧和我,我們在人民廣場的心約紅茶坊聚會,聚會其實沒有任何目的,就像最一般的聊天,後來忘記是誰聊到要辦一個論壇來聊文學,聊理想,於是所有人都應和了。"黑鍋"這個名字是陶磊隨口說一件事,什麽"背黑鍋",我接口道:那幹脆論壇就叫黑鍋吧。然後,就有了"黑鍋"。"
這是今年,蘇德在發現了豆瓣上"黑鍋"小組之後寫下的第一段話。其間細節我雖有不同意見,但大體是認同的,尤其日期記得極真切,隻因當時每年我們都挺把這個日子當個紀念來看的。
"黑鍋"的意思無甚難解,唐僧唱得明白"背黑鍋我來,送死你去"就是除了跟"送死"相比之外,人人都不願背,卻又人人都多少背過的"黑鍋"。那時正值"80後"出書熱,手快的一個月可以寫一本,臉熟的打一圈電話可以編一本,臉皮厚的跑跑圖書館可以抄一本,關心版稅遠多於關心文字本身的年代,我們幾個雖出過書卻半紅不紅,又心高氣傲有點追求,大體都有些舉世皆濁唯我獨清的意思。給論壇起名"黑鍋",若要說得滑頭,則表達"別人都不願意背負的東西,我們來背吧"的意思,頗顯年少輕狂書生意氣;說得老實,不過是大家覺得這名字念起來不錯,有股子地下味道。當時比較惹人喜歡的論壇,暗地病孩子、黑藍等,莫不如此。
黑鍋是個小圈子。起初的骨幹基本上就是《老友記》的格局,三男三女。蘇德,周嘉寧,張悅然,三個這麽有魅力的姑娘關係能這麽好,後來我再也沒見過。小飯和luisborges,則是和我一起yy輪流拿諾貝爾獎的兄弟。骨幹裏還有熱心的姑娘nar,楚玳,後來來了陳x,以及寫詩歌的at,搞視覺的b……每個能寫點什麽、畫點什麽拍點什麽的人都是這個小圈子裏的一員,偶爾發言甚至完全旁觀的人也受到歡迎,至於熱熱鬧鬧的粉絲俱樂部,則一開始就不是黑鍋的目標。
黑鍋很有活力,至少在相當一段時間裏是如此。那時博客還是新興事物,更莫提facebook,要找個機會和朋友交流,論壇是最自然的選擇。從在西祠社區借個場地,到自己上傳論壇程序,黑鍋基本每天都有看頭。我相信有不少小說的首發地都是黑鍋,理由是這裏能直接聽到朋友們的反饋,其中有些意見屬於最好能在出版之前聽到的,另一些意見則在出版之後絕不會聽到。而除了直接的讚揚和批評之外,作品也是一種常見的反饋,甚至回禮年輕人總有迴避不了的競爭意識,雖然沒有針對個人的較勁,但能天天看到他人的進步,自己總不好意思掉隊。
黑鍋是鬆散的,在任何時代都不曾出現過所謂版規,大體上我們都相信論壇需要的是一種傾向而不是一套法規。但是黑鍋也是最頻繁出現刪帖、刪號、封ip的論壇,因為各個版主不用向任何人解釋行為,管理員帳號則是版主共用的。如果硬要說一個標準,我個人的大致是這樣的:"大家好,我是新來的,請多關照"之類的帖子會被刪除;把上述帖子在每個版都發了一遍的人則該刪號;受到此待遇之後重新註冊新號還不明所以前來投訴的人,則該封ip。在這樣的"血腥政策"之下,黑鍋砍人之狠聲名在外,而一種自覺也逐漸建立了起來。除了政治,任何話題都在這裏受到歡迎,而發帖量從來都不是一個榮譽標誌會員隨著發帖量增加,稱號會從"鍋灰"、"鍋巴"、"火鍋"……一路上升,據說最高稱號是某抄襲名家的大名諧音,但始終沒人走到過這一步。在這種氛圍下,"遊泳池"版甚至都不大出現灌水。時至今日,在豆瓣之類的場合出現黑鍋這個話題,還總是能夠看到陌生的id帶著點自得地提起,那時自己天天在黑鍋潛水。
有一段路非常艱險,兩邊都是待拆未拆的棚戶區,夏天總是可以看到渾身是肥皂泡沫的人,站在蘇州河邊上,直接用一根接著自來水的橡皮管子沖水洗澡。蘇州河還沒有整治,河堤沒有欄杆,隻是堆著些巨大的石頭。去的時候總是正值傍晚,太陽落山,晚風徐徐,很美好,而回來的時候,就變成了漆黑的晚上,沿著蘇州河的路沒有路燈,地上還全部都是坑坑窪窪,一不小心就要吃個彈簧屁股,頭頂還總有瞎了眼的蝙蝠,胡亂飛舞,我就隻能緊緊閉起眼睛來,心裏害怕得要命,而鼻子裏則充滿了蘇州河的氣味,夾雜著河兩邊人家燒煤球爐的煤炭味。
現在想起來,那段時間大概是我與媽媽最親近的一段時間,我們每個星期裏有好多天,一起在蘇州河旁邊穿梭,有時候下小雨,我就把頭套在媽媽的雨衣裏,看不到外麵的世界,隻是聽到雨水砸在雨衣上細密的聲音,以及鼻腔裏,下雨時河水那股難得的新鮮氣味。
這些細節我都曾經寫到小說裏,對我來說,我的童年始終是與那股河水的氣味聯繫在一起的。有時候颱風季節,暴雨之後,家裏天井的窨井來不及下水,或者下水道的水倒灌上來,也會帶來一股蘇州河水的氣味,於是我便總是幻想,趁著外麵水勢正猛,坐在洗澡的木盆裏漂流出去的話,還真不知道會漂到什麽地方去呢。
在我的小說《天空晴朗晴朗》裏麵,寫到一個男孩因為與人打賭,結果跳水死在了蘇州河裏麵。在我的童年時代,其實並沒有聽說過有人跳蘇州河淹死,所以這個情節是來自於我的朋友。那時候他住在靠近黃浦江那頭的蘇州河,那兒河水的氣味顯然要比位於城中的河流淡很多,那兒的河水據說散發著一股類似於海的鹹腥氣味。
我這個朋友從小是在那一端的蘇州河長大的,有一次他與朋友比賽跳水,大概就是《陽光燦爛的日子》裏的小孩從遊泳池的十米跳台上往下跳,而他們就是從蘇州河的河堤上直接往底下跳,結果當他上岸的時候,就看到整個右手的胳膊都被利器拉開了,而翻出來的肉被河水浸泡過以後,就開始泛白。當時那兒的河底沉了很多東西,生鏽的鐵架,船隻什麽的,就像是個沉默的河底世界。而令我難以想像的是,要跳進那麽骯髒的河水裏,究竟是需要多麽大的勇氣才可以啊。
多年以後曾經有段時間,我經常會在夜晚去坐一坐輪渡,輪渡在黃浦江上撒上一堆白色泡沫,這兒是蘇州河與黃浦江的交界處,朋友會在甲板上,抽著煙,對我說起一些他少年時候的往事,也都是與這江這河有關係,雖然是別人的故事,物是人非,但是那渾濁的氣味依舊沒有消失,於是我很輕易地就能夠進入到那些故事裏麵去,盡管裏麵的人物都已經變得灰濛濛,我卻憑藉著空氣裏燥熱的氣味,找到那些零星的閃光片段。
《往南方歲月去》則是關於蘇州河的另一段記憶,那年我的好朋友剛剛開始戀愛,放學後她不再與我在一起,而是與她的男朋友在蘇州河邊上約會。我當然覺得有點失落,但還是與她在電話裏分享一切細節,後來這個好朋友變成了小說裏的忡忡。那年蘇州河的整治已經開始有所成效,夏天的時候,不再是隨隨便便走在路上,就能夠聞到空氣裏若有若無的河水氣味,河的顏色也不再是柏油般的墨墨黑,我們學校又靠近蘇州河,所以談戀愛的學生就都會跑到蘇州河旁邊,坐在河堤上,等到天黑了再回家。
第11節:蘇州河不見了(2)
我忘記是從哪一年開始,不再聞得到蘇州河水的氣味,蘇州河雖說並沒有清澈見底,但是竟然真的變成了墨綠顏色,我家附近的垃圾碼頭都被拆掉了,那些粗糙的用大石頭搭起來的河堤也不見了,全部換成了美麗的欄杆。但是自那以後我對蘇州河的記憶卻真的變得異常模糊,明明它還是在我的生活中,卻好像就此,它已經隨著它的氣味一起消失了一樣。
而令人感到可惜的是,隨著記憶中蘇州河水氣味的漸漸消逝,我可以捕捉到的屬於過去的光斑也漸漸隱沒。有時候遇上悶熱cháo濕的天氣,傍晚,極其偶爾地,空氣裏帶出一股隱約的屬於過去的味道,那個時候我所一定要做的,就是深深地吸一口氣。
我現在所能想到的,關於蘇州河的最後一幕場景,大約是高三的時候,好大一夥人,一起在星期天的下午去補習功課,我們從家裏附近結伴出發,騎著自行車,沿著蘇州河飛快地騎,到了傍晚時,河堤兩岸都被曬成金黃色,笑聲,吵鬧聲,車兜裏好大一包書。那時空氣裏的味道,我還差一點點,就要想起來了。
第12節:不再有少年在論壇裏遊泳
不再有少年在論壇裏遊泳
鯉編輯部
那個年代還沒有facebook,少年們在網絡上用一種比較樸實的方式生活著,他們聚集在論壇裏,寫詩,寫小說,拍照,唱歌,玩鬧,拉幫結派,彼此攻擊,結果又抱成一團。大段大段的文字在鍵盤上敲擊出來,就好像在大街上玩雙脫手騎自行車般毫不費力。
也常常會有論壇外的聚會,無非是一起擁到倉庫裏去看各種演出,然後再一起湧到路邊的小飯館裏去吃一大盆酸菜魚,最後再去小酒館裏喝到大醉以後,橫在馬路上,嘔吐,唱歌,哭泣。
我們做了這個專題來紀念那段少年們還在論壇裏遊泳的日子,他們在那股夏天漂白粉的氣味裏撲騰,紛紛濺起水花,從跳台躍入水中,被拍疼背脊後又哈哈大笑。他們肆意,歡騰,即使有時悲傷那也是理想主義,而他們,都是詩人。
我們要特別說一下,那幾個如今已經消失不見的論壇,他們是:暗地病孩子,晶體和黑鍋論壇。它們都曾經轟動一時,又紛紛默默退場,有的再無法打開伺服器,有的殘存下最後那些小說,那些詩歌,那些動人的句子。
當年在這兒遊泳的少年們都已紛紛擦幹身體,騎上自行車走遠。遊泳池荒蕪已久,終於是要長出青苔來。這些論壇曾經照亮我們一段時間,恰恰是那段最美好的時間,是那段悲傷和歡樂都蠢蠢欲動的時間。
所以趁著還未忘記,讓我們再次寫下它們的名字,再這個終於不再樸實的年代。
2002年黑鍋論壇建立,後來的某一年,黑鍋論壇消失不見。
我們試圖做一些事情去延續,但是無法挽回。然後我們不再經常見麵,可我們彼此是彼此的親人,見證人。因為黃金時代一起走過,所以我們總還是那些並肩站立在一起的少年,一起刪貼,一起罵煞筆,一起玩樂,夜宵,抽菸。
最後各自回家,埋頭寫作。
§
第13節:2002年2月22日(1)
2002年2月22日
文/夜x
"2002年2月22日,那年我20歲。劉嘉俊、陶磊、小飯、luis、周嘉寧和我,我們在人民廣場的心約紅茶坊聚會,聚會其實沒有任何目的,就像最一般的聊天,後來忘記是誰聊到要辦一個論壇來聊文學,聊理想,於是所有人都應和了。"黑鍋"這個名字是陶磊隨口說一件事,什麽"背黑鍋",我接口道:那幹脆論壇就叫黑鍋吧。然後,就有了"黑鍋"。"
這是今年,蘇德在發現了豆瓣上"黑鍋"小組之後寫下的第一段話。其間細節我雖有不同意見,但大體是認同的,尤其日期記得極真切,隻因當時每年我們都挺把這個日子當個紀念來看的。
"黑鍋"的意思無甚難解,唐僧唱得明白"背黑鍋我來,送死你去"就是除了跟"送死"相比之外,人人都不願背,卻又人人都多少背過的"黑鍋"。那時正值"80後"出書熱,手快的一個月可以寫一本,臉熟的打一圈電話可以編一本,臉皮厚的跑跑圖書館可以抄一本,關心版稅遠多於關心文字本身的年代,我們幾個雖出過書卻半紅不紅,又心高氣傲有點追求,大體都有些舉世皆濁唯我獨清的意思。給論壇起名"黑鍋",若要說得滑頭,則表達"別人都不願意背負的東西,我們來背吧"的意思,頗顯年少輕狂書生意氣;說得老實,不過是大家覺得這名字念起來不錯,有股子地下味道。當時比較惹人喜歡的論壇,暗地病孩子、黑藍等,莫不如此。
黑鍋是個小圈子。起初的骨幹基本上就是《老友記》的格局,三男三女。蘇德,周嘉寧,張悅然,三個這麽有魅力的姑娘關係能這麽好,後來我再也沒見過。小飯和luisborges,則是和我一起yy輪流拿諾貝爾獎的兄弟。骨幹裏還有熱心的姑娘nar,楚玳,後來來了陳x,以及寫詩歌的at,搞視覺的b……每個能寫點什麽、畫點什麽拍點什麽的人都是這個小圈子裏的一員,偶爾發言甚至完全旁觀的人也受到歡迎,至於熱熱鬧鬧的粉絲俱樂部,則一開始就不是黑鍋的目標。
黑鍋很有活力,至少在相當一段時間裏是如此。那時博客還是新興事物,更莫提facebook,要找個機會和朋友交流,論壇是最自然的選擇。從在西祠社區借個場地,到自己上傳論壇程序,黑鍋基本每天都有看頭。我相信有不少小說的首發地都是黑鍋,理由是這裏能直接聽到朋友們的反饋,其中有些意見屬於最好能在出版之前聽到的,另一些意見則在出版之後絕不會聽到。而除了直接的讚揚和批評之外,作品也是一種常見的反饋,甚至回禮年輕人總有迴避不了的競爭意識,雖然沒有針對個人的較勁,但能天天看到他人的進步,自己總不好意思掉隊。
黑鍋是鬆散的,在任何時代都不曾出現過所謂版規,大體上我們都相信論壇需要的是一種傾向而不是一套法規。但是黑鍋也是最頻繁出現刪帖、刪號、封ip的論壇,因為各個版主不用向任何人解釋行為,管理員帳號則是版主共用的。如果硬要說一個標準,我個人的大致是這樣的:"大家好,我是新來的,請多關照"之類的帖子會被刪除;把上述帖子在每個版都發了一遍的人則該刪號;受到此待遇之後重新註冊新號還不明所以前來投訴的人,則該封ip。在這樣的"血腥政策"之下,黑鍋砍人之狠聲名在外,而一種自覺也逐漸建立了起來。除了政治,任何話題都在這裏受到歡迎,而發帖量從來都不是一個榮譽標誌會員隨著發帖量增加,稱號會從"鍋灰"、"鍋巴"、"火鍋"……一路上升,據說最高稱號是某抄襲名家的大名諧音,但始終沒人走到過這一步。在這種氛圍下,"遊泳池"版甚至都不大出現灌水。時至今日,在豆瓣之類的場合出現黑鍋這個話題,還總是能夠看到陌生的id帶著點自得地提起,那時自己天天在黑鍋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