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事不妨事!”李鴻章用力扶著他的肩膀站了起來,拍了拍身上,看孫綱一臉擔憂的樣子,不由得笑著道,“當年老夫觀看常勝軍開花大炮轟擊長毛逆匪,也是如此,想不到今天在海上又重溫當年快事,嗬嗬。”
孫綱從碉堡瞭望口一樣的司令塔視窗向外看去,“海灃”號的三門大口徑射炮還在不斷地開火,艦尾的兩門254毫米重炮也調轉炮口加入了射擊行列,不遠處的“偽裝襲擊艦”半截船身已經沒進了海中,露出水麵的部分則完全包裹在了火焰中,海麵上滿是燃燒著的碎片和幾具漂浮著的屍體。
“告訴他們別打了。”李和道,回身給李鴻章施禮,“卑職無能,讓中堂受驚了。”
“不關你的事,”李鴻章笑著擺了擺手,道,“誰能想到這麽一艘帆船居然還是刺客!你打得很好!那些炮手不錯,等老夫上奏朝廷,為汝等請功!”
孫綱也連連頭,他現在想起來還是有些後怕,對方顯然是有備而來,剛才那門大口徑火炮明顯對準了司令塔,如果不是“海灃”號上的炮手反應快,沒等對方開火就把它給打啞了,對方這一炮要是打過來,司令塔裏這幫人一個都活不了。
就拿對方那門口徑炮來,一炮就打中了司令塔,飛進來的彈片也傷了兩個軍官,如果口徑再大一些他有些不敢再想下去了。
李和隨即安排水兵們乘坐艇去海裏看看有沒有“活口”,剛才在戰艦甲板上的外國使館人員因為變起倉促,沒有來得及躲閃,全都“有幸”近距離目睹了這驚心動魄的一幕,對中國水兵高的戰鬥素質讚不絕口,讓李鴻章的老臉倍感榮光,連羅豐祿等人都感覺“揚眉立目,意氣洋洋”。
對孫綱來,現並擊毀了一艘用帆船“化裝”的襲擊艦倒也沒有什麽,畢竟雙方的火力根本不成比例,但可怕的是對方居然事先知道了他們的行程,並預先讓襲擊艦埋伏在了這裏!這件事本身代表的含義就極為可怕,如果這次埋伏的不是一艘帆船,而是一艘大型戰艦的話,死的是誰還真就不好了。
<a id="ads" href="http:///"></a>
萬幸啊!自己提出的這個乘軍艦走的主意,是多麽的英明!如果坐的是商船,此刻他們就都成了海上冤魂了。
他現在也覺得,自己“無愧”於北洋水師“第一福星”的稱號了。
不多久,李和派去“打掃戰場”的人回來了,沒現有生還者,隻撈起了六具屍體,孫綱和軍官們仔細地檢查了一下,應該是日本人無疑,但他們身上卻沒有現任何足以證明他們的身份的東西。
由於日本人的偷襲行徑激怒了中堂大人,他下令不許給這些“疑似日本人”舉行“海葬”,而是通通“原封不動”地扔進海裏去喂魚,倒是那些外國人覺得有些過意不去,認為死的都是“上帝的子民”,對著大海好一通“祈禱”,讓孫綱感覺有些哭笑不得。
接下來的日子裏李和一路心前進,官兵們也是“刀出鞘,槍上膛”,枕戈待旦,生怕哪裏再有什麽“賣布”的襲擊艦和“賣魚”的魚雷艇之類的東東出來,好在一路平安無事,差不多過了一個月,1896年4月,“海灃”艦平安到達了俄國海域,俄國海軍“德米特裏.頓斯科伊”號巡洋艦趕來迎接,27日,李鴻章和孫綱一行平安到達了俄國海港城市敖德薩。
到達敖德薩後,孫綱立刻給國內了密碼電報,命令北洋軍情處查一下日本的這艘“風帆襲擊艦”的事,李鴻章則密電令北洋水師出巡日本海域,對各類商船嚴密監視。而“海灃”號在敖德薩稍做修理,補充煤水給養後便立即返航了,李鴻章和孫綱等人則乘坐沙皇派來的專列前往彼得堡。
呆了還不到兩天,沒顧得上欣賞敖德薩的風光,孫綱的目光卻被港內停泊的兩艘奇怪的戰艦給吸引住了。
當時,他差一就以為自己看錯了。
因為,他靠近了才看清楚,這兩艘戰艦,居然是圓形的!
沒錯,的的確確是圓形的,給他的感覺,是一個巨大的黃色盤子上豎著插了兩根大香腸(煙囪),“盤子”中央露炮塔上的那兩門**表明了它們的用途,它們竟然是戰艦。
如果不是親眼看見這世界造艦史上的“奇跡”,孫綱真的很難相信這個世界上曾經存在過這樣的戰艦!
不行,趕緊把它們用手機拍下來,回去給愛妻看一看,不定可以當傳家寶了。
拍完照片後,按他的觀察判斷,這兩艘圓形的戰艦吃水較淺,應該是屬於淺水江河重炮艦的範圍。他向前來迎接的俄國官員詢問了一下這兩艘戰艦的情況,才知道了這兩艘“怪艦”的“出生經過”。
原來,早在19世紀的7o年代,在黑海沿岸,特別是在第聶伯河河口,布格灣及刻赤海峽地區,因為水淺及河川縱橫,一般的戰艦在這裏幾乎無法行駛,所以,如何防衛這些地區成了沙俄海軍十分頭痛的問題,俄國海軍部的官員們經過討論認為,必須建造一些吃水淺,噸位大,裝甲厚和穩定性高的淺水重炮艦來守衛這些地區,幾經磋商,終於定出了這樣的標準,即吃水不能過3.裝甲要比現有的同類炮艦厚,可怕的是火炮口徑居然要求不低於26o毫米!
這道史無前例的“應用題”可以難倒了所有的俄國造船專家,吃水如此之淺,究竟是什麽樣的船,才能承受如此厚重的裝甲和如此巨大的火炮?!
對於海軍部提出來的這個要求,俄國海軍技術委員會開了很長時間的辯論會,絕大多數的造船專家都認為這是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但當時俄國海軍中將安德烈.亞曆山大洛維奇.夫卻獨持異議,他提出來一個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把戰艦造成與眾不同的圓形!
這位夫中將出生於1821年9月21日,父親就是造船技師,因為深受家庭的熏陶,他一直對造船懷有極大的興趣,雖然職業是海軍,但一有機會就鑽研造船的理論和從事一些“實踐”,1856年,他因公留駐倫敦時,和英國著名的研究船舶穩定性的專家約翰.艾杜阿爾.李德相交甚密,他們經常在一起討論,由於有共同的愛好,話題總也離不開船,李德曾經對他過,亞美尼亞人經常使用一種圓形的平底船,這種船可以平穩地通過水淺流急的地區,而且還可以多裝貨物,李德由此推論,在淺水中,要保證能承受更大的負載,就必須增大船體的寬度。夫根據李德的這一推論並加以展,經過一係列的測算,證明隻有這種圓形戰艦,才能滿足海軍部大佬們“極其矛盾”的要求。
很快,夫把圖紙和模型都弄出來了,經俄國海軍技術委員會審核後於187o年在彼得堡全俄博覽會上展出,許多人對此加以嘲笑,但俄國海軍部卻力排眾議,迅批準了夫的造艦計劃,可能是他們也想看看,這玩意兒弄出來到底能是個什麽樣子吧?
很快,1871年年底,世界上第一艘圓形戰艦問世,即艦“諾夫哥羅德”級淺水重炮艦,排水量25oo噸,直徑吃水3.8米,8台蒸汽鍋爐,複合式動機,16oo匹馬力,六軸驅動,最大航7.5節,裝甲帶厚度229毫米,甲板裝甲厚7o毫米,主炮為28o毫米雙聯裝重炮,另有兩門86毫米副炮,總體上來性能還算不錯,達到了海軍部的要求。
“諾夫哥羅德”號建造並試航成功後,受此鼓舞,海軍部又積極建造了第二艘圓形戰艦,即“基輔”號,後來更名“海軍中將夫”號(以倡者命名的軍艦還真不多見),比級艦要大,排水量355o噸,直徑吃水4.1米,甲板裝甲比“諾夫哥羅德”號略厚,為75毫米,3ooo匹馬力,最大航為8.5節,武器為雙聯裝3o5毫米主炮和兩門86毫米副炮,這兩艘圓形戰艦隨後被編入俄國黑海艦隊,承擔起了內河和港口的護衛任務。
孫綱從碉堡瞭望口一樣的司令塔視窗向外看去,“海灃”號的三門大口徑射炮還在不斷地開火,艦尾的兩門254毫米重炮也調轉炮口加入了射擊行列,不遠處的“偽裝襲擊艦”半截船身已經沒進了海中,露出水麵的部分則完全包裹在了火焰中,海麵上滿是燃燒著的碎片和幾具漂浮著的屍體。
“告訴他們別打了。”李和道,回身給李鴻章施禮,“卑職無能,讓中堂受驚了。”
“不關你的事,”李鴻章笑著擺了擺手,道,“誰能想到這麽一艘帆船居然還是刺客!你打得很好!那些炮手不錯,等老夫上奏朝廷,為汝等請功!”
孫綱也連連頭,他現在想起來還是有些後怕,對方顯然是有備而來,剛才那門大口徑火炮明顯對準了司令塔,如果不是“海灃”號上的炮手反應快,沒等對方開火就把它給打啞了,對方這一炮要是打過來,司令塔裏這幫人一個都活不了。
就拿對方那門口徑炮來,一炮就打中了司令塔,飛進來的彈片也傷了兩個軍官,如果口徑再大一些他有些不敢再想下去了。
李和隨即安排水兵們乘坐艇去海裏看看有沒有“活口”,剛才在戰艦甲板上的外國使館人員因為變起倉促,沒有來得及躲閃,全都“有幸”近距離目睹了這驚心動魄的一幕,對中國水兵高的戰鬥素質讚不絕口,讓李鴻章的老臉倍感榮光,連羅豐祿等人都感覺“揚眉立目,意氣洋洋”。
對孫綱來,現並擊毀了一艘用帆船“化裝”的襲擊艦倒也沒有什麽,畢竟雙方的火力根本不成比例,但可怕的是對方居然事先知道了他們的行程,並預先讓襲擊艦埋伏在了這裏!這件事本身代表的含義就極為可怕,如果這次埋伏的不是一艘帆船,而是一艘大型戰艦的話,死的是誰還真就不好了。
<a id="ads" href="http:///"></a>
萬幸啊!自己提出的這個乘軍艦走的主意,是多麽的英明!如果坐的是商船,此刻他們就都成了海上冤魂了。
他現在也覺得,自己“無愧”於北洋水師“第一福星”的稱號了。
不多久,李和派去“打掃戰場”的人回來了,沒現有生還者,隻撈起了六具屍體,孫綱和軍官們仔細地檢查了一下,應該是日本人無疑,但他們身上卻沒有現任何足以證明他們的身份的東西。
由於日本人的偷襲行徑激怒了中堂大人,他下令不許給這些“疑似日本人”舉行“海葬”,而是通通“原封不動”地扔進海裏去喂魚,倒是那些外國人覺得有些過意不去,認為死的都是“上帝的子民”,對著大海好一通“祈禱”,讓孫綱感覺有些哭笑不得。
接下來的日子裏李和一路心前進,官兵們也是“刀出鞘,槍上膛”,枕戈待旦,生怕哪裏再有什麽“賣布”的襲擊艦和“賣魚”的魚雷艇之類的東東出來,好在一路平安無事,差不多過了一個月,1896年4月,“海灃”艦平安到達了俄國海域,俄國海軍“德米特裏.頓斯科伊”號巡洋艦趕來迎接,27日,李鴻章和孫綱一行平安到達了俄國海港城市敖德薩。
到達敖德薩後,孫綱立刻給國內了密碼電報,命令北洋軍情處查一下日本的這艘“風帆襲擊艦”的事,李鴻章則密電令北洋水師出巡日本海域,對各類商船嚴密監視。而“海灃”號在敖德薩稍做修理,補充煤水給養後便立即返航了,李鴻章和孫綱等人則乘坐沙皇派來的專列前往彼得堡。
呆了還不到兩天,沒顧得上欣賞敖德薩的風光,孫綱的目光卻被港內停泊的兩艘奇怪的戰艦給吸引住了。
當時,他差一就以為自己看錯了。
因為,他靠近了才看清楚,這兩艘戰艦,居然是圓形的!
沒錯,的的確確是圓形的,給他的感覺,是一個巨大的黃色盤子上豎著插了兩根大香腸(煙囪),“盤子”中央露炮塔上的那兩門**表明了它們的用途,它們竟然是戰艦。
如果不是親眼看見這世界造艦史上的“奇跡”,孫綱真的很難相信這個世界上曾經存在過這樣的戰艦!
不行,趕緊把它們用手機拍下來,回去給愛妻看一看,不定可以當傳家寶了。
拍完照片後,按他的觀察判斷,這兩艘圓形的戰艦吃水較淺,應該是屬於淺水江河重炮艦的範圍。他向前來迎接的俄國官員詢問了一下這兩艘戰艦的情況,才知道了這兩艘“怪艦”的“出生經過”。
原來,早在19世紀的7o年代,在黑海沿岸,特別是在第聶伯河河口,布格灣及刻赤海峽地區,因為水淺及河川縱橫,一般的戰艦在這裏幾乎無法行駛,所以,如何防衛這些地區成了沙俄海軍十分頭痛的問題,俄國海軍部的官員們經過討論認為,必須建造一些吃水淺,噸位大,裝甲厚和穩定性高的淺水重炮艦來守衛這些地區,幾經磋商,終於定出了這樣的標準,即吃水不能過3.裝甲要比現有的同類炮艦厚,可怕的是火炮口徑居然要求不低於26o毫米!
這道史無前例的“應用題”可以難倒了所有的俄國造船專家,吃水如此之淺,究竟是什麽樣的船,才能承受如此厚重的裝甲和如此巨大的火炮?!
對於海軍部提出來的這個要求,俄國海軍技術委員會開了很長時間的辯論會,絕大多數的造船專家都認為這是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但當時俄國海軍中將安德烈.亞曆山大洛維奇.夫卻獨持異議,他提出來一個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把戰艦造成與眾不同的圓形!
這位夫中將出生於1821年9月21日,父親就是造船技師,因為深受家庭的熏陶,他一直對造船懷有極大的興趣,雖然職業是海軍,但一有機會就鑽研造船的理論和從事一些“實踐”,1856年,他因公留駐倫敦時,和英國著名的研究船舶穩定性的專家約翰.艾杜阿爾.李德相交甚密,他們經常在一起討論,由於有共同的愛好,話題總也離不開船,李德曾經對他過,亞美尼亞人經常使用一種圓形的平底船,這種船可以平穩地通過水淺流急的地區,而且還可以多裝貨物,李德由此推論,在淺水中,要保證能承受更大的負載,就必須增大船體的寬度。夫根據李德的這一推論並加以展,經過一係列的測算,證明隻有這種圓形戰艦,才能滿足海軍部大佬們“極其矛盾”的要求。
很快,夫把圖紙和模型都弄出來了,經俄國海軍技術委員會審核後於187o年在彼得堡全俄博覽會上展出,許多人對此加以嘲笑,但俄國海軍部卻力排眾議,迅批準了夫的造艦計劃,可能是他們也想看看,這玩意兒弄出來到底能是個什麽樣子吧?
很快,1871年年底,世界上第一艘圓形戰艦問世,即艦“諾夫哥羅德”級淺水重炮艦,排水量25oo噸,直徑吃水3.8米,8台蒸汽鍋爐,複合式動機,16oo匹馬力,六軸驅動,最大航7.5節,裝甲帶厚度229毫米,甲板裝甲厚7o毫米,主炮為28o毫米雙聯裝重炮,另有兩門86毫米副炮,總體上來性能還算不錯,達到了海軍部的要求。
“諾夫哥羅德”號建造並試航成功後,受此鼓舞,海軍部又積極建造了第二艘圓形戰艦,即“基輔”號,後來更名“海軍中將夫”號(以倡者命名的軍艦還真不多見),比級艦要大,排水量355o噸,直徑吃水4.1米,甲板裝甲比“諾夫哥羅德”號略厚,為75毫米,3ooo匹馬力,最大航為8.5節,武器為雙聯裝3o5毫米主炮和兩門86毫米副炮,這兩艘圓形戰艦隨後被編入俄國黑海艦隊,承擔起了內河和港口的護衛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