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趙德良說,哦,都跑了哪些地方?鄭硯華說了幾個地方,都是江南省最偏遠最落後的山區縣,中央黨校需要所有學員結合實際寫一篇深刻的論文,他想寫資源貧乏地區如何發展經濟這樣一個課題。趙德良問,你找到解決的辦法了?鄭硯華說,這件事,說起來非常複雜。但總體上說,我認為發展需要因地製宜。前些年,從中央到地方,大談因地製宜,這些年,已經不再談這個詞了,大家談的是招商引資,是上項目,或者發展生態環保產業,發展生態農業觀光農業等。結果是大家一哄而上,有條件沒條件,匍;搞一個大而全的規劃。少的恰恰是因地製宜。有些地方,貌似是在因地製宜,實際上很可能是在瞎胡鬧。比如說嶽衡市,因為轄區內有嶽衡湖,就弄出一個規劃,要建國際環湖自行車賽道,以此拉動當地的旅遊業。如果說,這個規劃還有一點點可取之處的話,還有兩個山區縣開陽縣和新源縣,竟然要爭建國際山地越野汽車拉力賽賽道。這些項目是好項目,問題在於,這些項目,適合這窮山惡水的地方嗎?如果立項了,賽道建起來了,一年兩年,撈不到一次國際比賽,結果如何?這種可能,是完全存在的。趙德良點了點頭,卻沒有對此表示態度。他很清楚,這些項目,是陳運達在背後支持。陳運達當省長,想出政績,需要gdp數據,也比較喜歡搞具有巨大影響力的政績工程。對此,趙德良是有看法的,卻又不便對政府的事插手太多,因而沒有表示意見。鄭硯華沿著自己的思路往下說。他說,針對這些華而不實的大項目,我著重研究了一些因地製宜的小項目,很有些體會。比如有一位農村大嫂養鸚鵝,現在已經養到了兩千多對,每對每年純利潤二百元。她計劃三年內發展到一萬對的規模。解決二十個人就業,年利潤高達二百萬。我在這位大嫂的飼養場住了一個星期,認真仔細地考察過這一項目,覺得這是一個適合規模化發展的項目,如果政府出麵,協調銀行貸款並且在養殖用地等方麵給予大力支持,完全可能將規模擴大到三五萬對甚至上十萬對規模。各方麵條件成熟,達到千萬的年利;悶,並不是一個很難達到的目標。別說是一個偏遠鄉鎮,就算是一個偏遠的資源貧乏縣。年利註上千萬的企業,都是大型企業。趙德良說,不錯,農村經濟要發展,需要的,就是這種項目。鄭硯華說,還有一個項目,我是在嶽衡湖邊遇到的。嶽衡湖邊上有一個鎮,生產了一種風幹魚,在當地四塊錢一斤的白鰱,風幹並且真空包裝後,賣十塊錢一條。那個鎮有四五家這樣的手工作坊,最大的,年產值二百多萬,利注近百萬,最小的年產值四十多萬。這種風幹魚味道很好,在當地銷路不錯,是年節送禮的佳品。隻可惜,銷售範圍有限,生產管理也是大問題。如果政府出麵扶持,這樣的項目,完全可以做大。我在想,假如我們全省每個偏遠鄉鎮,有一兩家這樣的企業,這樣的鄉鎮還會窮嗎?趙德良說,你談到的這些,也正是我考慮的。不過,我倒是覺得,這或許並不是是否因地製宜或者貪大求全求新求奇的問題,而是一個執政理念問題,到底是執政為民,還是執政為己。建環湖自行車賽道和山地越野車賽道,就不因地製宜了?我看不一定吧。環湖不是因地?山地賽車,不是因地?都是因地。是否製宜?也不一定。不過,你想一想,建一個環湖自行車賽道和建一家鸚鶿養殖場,哪一個項目更出效益?鄭硯華說,那自然是建自行車賽道。建一個養殖十萬對鸚鵝的養殖場,總投入不會超過兩個億,如果是循環投入的話,前期投資,可能隻是幾百萬,至多千來萬。就算投資千來萬,對於一個縣的gdp拉動,意義不是太大,甚至可以忽略不計。這也恰恰是我們的基層幹部,對這類中小企業不熱心不扶持的根本原因。相反,建一個環湖自行車賽道,僅僅隻是一條環湖賽道,就需要投資幾十億,再加上周邊的道路建設,服務設施建設以及其他配套,對當地6dp的貢獻,可能是上百億甚至幾百億。有了這幾百億的gdp增量,當地的官員,肯定就升上去了。至於以後幾十年,當地財政是不是為這個項目還債,肯定沒有人去管。趙德良說,問題就在這裏。幾千萬的投資,能夠為當地今後幾十年時間裏,每年帶來幾百甚至上千萬的收益,可gdp上不來。執政者的那盤帳,不太好看。因此,沒有人願意去扶持那些中小型企業。沒有人願意經營那些中小型項目。相反,動輒幾十億幾百億,可以今gpd猛增,是大政績,誰都削尖腦袋去搶。這就是執政為己還是執政為民的不同。鄭硯華說,趙書記高瞻遠矚。趙德良說,你不要給我戴高帽子了。你談了偏遠農村,那麽,如果是城市呢?城市怎麽發展經濟?你有完整的思路嗎?鄭硯華不太明白趙德良何以有此一問,抬頭看他,希望他有更進一步的解釋。鄭硯華之所以感到突兀是有道理的。當初,考慮讓他擔任副省長,估計趙德良早已經將這一意思透露給他了。決定副省長的職位,省委有很大的主動權,但這個職位決定之後,具體分工,則由省長決定。鄭硯華曾和唐小舟一起分析過,覺得鄭硯華一旦當上副省長,分管農村和農業的可能性最大。趙德良問,有點驚訝?鄭硯華說,是的。趙德良說,這些年,你在聞州的成績,省委是充分肯定的。所以,省委曾經有一個設想,準備給你加擔子,讓你到省裏來工作。這個建議,主要是我提出來的,省委的幾位主要負責同誌,也都同意。所以,才會有你將聞州的工作交了,省裏的工作還沒有安排這樣的局麵。沒有安排,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也可以說,是我個人的原因。我一直在考慮,讓你到省裏來工作,是不是最恰當的?如果不恰當,那麽,還會不會有更恰當的位置?我之所以產生這樣的想法,也是基於對江南省了解的更進一步深入。我這個人,說話不喜歡轉彎抹角。江南省官場的情況,你比我更熟悉。如果換一個官場生態良好的省,讓你到省裏來工作,肯定是最恰當的。但在這裏,在江南省,是不是最恰當的?我有點把握不準。省委是代表黨在用人,如果將一個好黨員好幹部用錯了位置,最後產生了不好的結果,甚至是毀了一個幹部,那就是我們這些用人者對黨和國家犯的錯誤。鄭硯華十分審慎地說,我不十分明白趙書記的意思。趙德良說,那我這樣說吧,雍州市市長和江南省副省長兩個位置,對於你來說,哪一個更有利於你發揮?鄭硯華幾乎毫不猶豫地說,雍州市。趙德良更進一步問,那麽,如果這兩個位置讓你來選擇的話,你更願意選擇哪一個?鄭硯華說,當然是雍州市。清源同誌是我的老領導,我們更容易合作。不過。雍州市的班子,不是已經定了嗎?趙德良說,好,你的態度,我已經知道了。你的那個調查報告,我還是希望你繼續搞下去。如果可能的話,我要用一個工作組來推進這件事。至於和溫瑞隆談話,顯然不可能像對待鄭硯華一樣,通知他來自己的辦公室。市裏正開黨代會呢,這時候通知他來省委書記辦公室,太敏感了。趙德良採取了另一種辦法,先看望市黨代會的代表,晚餐過後,住進了大會替他安排的房間。他往那裏一住,彭清源和溫瑞隆自然不會放過機會,即使是出於禮節,也一定要來拜訪他。先來的是彭清源。兩人先聊了一下黨代會的情況,一切顯得很平靜,明天就要投票了,感覺不會出現意外,尤其是有趙書記來這裏看望代表們,大家更不太可能搞小動作了。接下來,自然會談到黎兆平案。彭清源說,他原以為,那天的會之後,那些人會借梯子下樓,將黎兆平放了,沒想到,幾天過去,一點動靜都沒有。他們似乎還想堅持下去。看來,隻能是執法大檢查才可能起到威懾作用。彭清源問,省裏的執法大檢查,什麽時候開始。趙德良說,可能還需要幾天,出了點小狀況,春和同誌的痛風病犯了,住進了醫院。既然如此,那不如再等等,看看情況。如果春和同誌的病很快能好,還是由他和先暉同誌一起抓這件事。如果過幾天還不能好的話,那就由先暉同誌和尚玲同誌負責。
第一百二十八章
接著,趙德良的話鋒一轉,問道,清源,你說,如果硯華同誌來和你搭班子,你覺得會不會更好一些?彭清源顯然愣了一下。雍州市的班子,當初省委常委會研究的時候,就存在一些遺留問題。省委組織部的意見,當然也是趙德良的意見,由彭清源擔任市委書記。陳運達想將江南煙糙集團的董事長王禺丹推上去當雍州市市長。讓餘丹鴻擔任市委書記。沒想到丁應平第一個發言,提名彭清源。陳運達隻好退而求其次,放棄提名餘丹鴻,轉而支持溫瑞隆,這也是後來溫瑞隆和陳運達聯合的原因。常委會上出現如此之大的分歧,趙德良也始料不及,他不得不採取了一個折衰的辦法,將兩個人選報到中組部。最後,由中組部確定了彭清源。彭清源心裏也清楚,雖說報上去的是兩個人,但中組部既然要支持趙德良的工作,自然比較傾向於他的意見。因為市委書記人選上出現了分歧,雍州市班子的其他人選,便沒有討論,擱置了。現在,趙德良突然提出由他和鄭硯華搭班子,這說明,趙德良並沒有疏忽溫瑞隆已經當了兩屆市長一事。同時,新的麻煩又出現了。市長肯定是市委常委。可市委常委是要在黨代會上確認的。明天就要票選市委委員了,有關鄭硯華的人事問題,省委常委還沒有討論,明天肯定不可能參加雍州市的選舉。那也就是說,即使鄭硯華當選雍州市市長,也是一個非常委市長。彭清源試探地問,可是,瑞隆同誌怎麽安排?趙德良對此深思熟慮,說,我考慮讓他和你對調一下,擔任副省長,主持日常工作。彭清源稍想了想,心中暗自驚了一下,不得不嘆服,趙德良這是一計釜底抽薪,奧妙之極。在陳運達臨時搭起的權力聯盟中,溫瑞隆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角色,不說能撐起一半的天,至少能撐起五分之二的天。但是,溫瑞隆和陳運達顯然不是一路人,他們之所以能夠走到一起,是因為彼此的利益。溫瑞隆是想再往上走那麽一點,陳運達呢?則是看到了溫瑞隆的政治勢力能夠令自己的實力大增。趙德良輕輕一招,四兩撥千斤,將溫瑞隆往上這麽一提,溫瑞隆自然欣喜異常,陳運達卻又不能不接受,與此同時,陳溫聯盟應聲而解不說,黨代會危機卻被消弭於無形。這事要細琢磨,越琢磨越覺得有味。當初,溫瑞隆和他爭市委書記一職,趙德良幹脆將兩個人都報上去了,最終中組部確定的是他而不是溫瑞隆。那時,趙德良是不是已經和中組部達成默契,由他擔任市委書記而溫瑞隆擔任常務副省長?如果說,這一安排,在那時便已經形成,這裏麵就極其充分地體現了趙德良的政治智慧和政治人脈。溫瑞隆如果當了市委書記,他會覺得,這個職位是自己努力得來的,絕對不會覺得這一職位與趙德良有關。未來的官場,兩人之間,可能還會出現這樣那樣的衝突或者磨擦。趙德良將兩人一齊上報,最後由中組部確定,盡管這一結果絕對與趙德良有關,溫瑞隆卻無法認定趙德良在排擠自己。後來,他和陳運達走近,鬧出一些事來,而趙德良在關鍵時刻,還是充分肯定了他的能力和政績,將他提到了適當位置。這一提拔,就完全是趙德良作用的結果。輕輕一招,趙德良不僅安撫甚至收編了溫瑞隆。還成功地將陳運達的努力化解於無形。尤其令人驚訝的是,由溫瑞隆擔任常務副省長一事,趙德良肯定和中組部達成了默契,而這一默契,竟然未透露半點風聲,充分說明,趙德良和中組部高層關係之緊密。公開這一人事計劃的時機,也是奧妙無窮。恰在此時公布,看起來,對鄭觀華不利,他至少在擔任市長的第一年,無法擔任市委常委。但這一不利因為有彭清源當市委書記,並不成為問題了。常委會的召集人是彭清源,他可以通知鄭硯華列席,並且充分尊重他的意見。他的市長權力,並不會因為不是常委而架空。溫瑞隆的情況,就不一樣了。假若一開始便確定彭清源擔任市委書記而溫瑞隆擔任常務副省長,那麽,即將召開的省黨代會,就一定要對溫瑞隆在省委的任職有所安排。那樣一來,溫瑞隆就先是省委常委,後擔任副省長。一步到位了。現在決定讓溫瑞隆擔任常務副省長,黨代會的盤子,已經確定,不太可能臨時增補他為常委。那也就是說,和鄭硯華一樣,溫瑞隆擔任常務副省長期間,至少有一年不是省委常委。以後能否成為省委常委,還需要看他今後的表現。溫瑞隆的省會市市長,是一個實職,權力非常之大,許多時候,就連省長也需要向他討點小錢花。省會市的市長和副省長,是同一級別,都是副省級。由市長去當副省長,看起來隻是平調。可是,如果當的是常務副省長,意義又不一樣,常務副省長是省委常委,進了班子,毫無疑問就是升了。這樣的結果,溫瑞隆如果不願意,那是傻瓜。但陳運達顯然不太樂意,根本原因在於,原常務副省長是彭清源,彼此之間,出現了很多磨擦。好不容易彭清源走了,他自然樂於扶持一個自己信得過的人。現在,提拔溫瑞隆的不是陳運達,而是趙德良,陳運達便不得不懷疑,溫瑞隆背著自己找過趙德良,他們之間做過政治交易。陳運迭會非常不希望提拔溫瑞隆,卻又不能表達絲毫反對。討論此事時,無論他說什麽,都會傳到溫瑞隆的耳裏,稍有不慎,不僅無法保住與溫瑞隆的同盟,甚至可能反目成仇。所以,除了舉手贊成,他沒有第二條路可走。如此一來,兩人之間,便種下了一根刺,以後工作中一旦發生不默契,這根刺就會發生作用。分歧一旦出現,趙德良作為旁邊者,既可以隔岸觀火,坐山觀虎鬥,以不變應萬變:也可以暗中施力,推波助瀾,關鍵時刻,對溫瑞隆施以援手。現在看,陳運達是兵強馬準,旗幟獵獵。終於有一天,人們發現趙德良和溫瑞隆握著手站在同一個山頭的時候,陳運達頓時就得麵臨樹倒狐猻散的局麵。至於本次黨代會,那更是妙用無限。就算陳運達想在本次黨代會上搞什麽名堂,或者說,所有一切,均按陳運達的計劃在進行。可這個計劃,一定得靠溫瑞隆來執行。陳運達本人一直在下麵地市州擔任職務,權力對雍州市的滲透很淺,更多的是通過溫瑞隆來實現這一掌控。相反,溫瑞隆是從雍州市起來的,在雍州官場根深葉茂。不管陳溫之間,此前有什麽政治交易,隻要溫瑞隆期待常務副省長,他都會全力以赴維護黨代會的圓滿。這就等於陳運達架起了一爐火,趙德良卻悄悄地將爐膛下麵的柴給抽走了。趙德良此舉還有後著,溫瑞隆即使當上了副省長,是否擔任常務,還存在最後的分工問題。趙德良既可以施展權力,使得溫瑞隆當不上副省長,也可以在分工的時候,不讓他擔任常務。如果這是下棋,趙德良的這步棋,部署了後麵五六步,每一步,陳運達都窮於應付。趙德良還比自己小幾歲,沒想到,他玩政治竟然如此嫻熟,彭清源驚嘆不已。他當即說,我覺得這是最恰當的安排,比以前的安排更適合這兩位同誌的施展。趙德良說,既然你也認同,我就有底了。我估計瑞隆同誌還等在外麵。彭清源說,是的。他對我說過。趙德良讓唐小舟通知溫瑞隆過來。溫瑞隆在對麵唐小舟的房間裏候見,進來時,彭清源還沒有離開,彼此說了幾句話。唐小舟請溫瑞隆坐下,替溫瑞隆沏上茶,然後送彭清源離開。將彭清源送到樓梯口,那裏有一堆人迎著。唐小舟返回,進入房間,趙德良和溫瑞隆的談話已經開始。趙德良主動說,我到江南省的時間不長,這幾年,我的主要任務,是了解江南省的情況。在江南省的幹部隊伍中,你我之間,交流可能比較少。今天機會難得,我們可以敞開心扉,好好地談一談。他這樣一說,溫瑞隆主動作檢討,說是他的主動性不夠,向德良同誌匯報少了。趙德良借湯下麵,說,有關這一點,我還真要批評你。怎麽說,我也是班長嘛,又是一個不太熟悉情況的班長,難道你不應該主動幫助我盡快熟悉情況?溫瑞隆說,這確實是我認識上的錯誤。我之所以犯這樣的錯誤,一是考慮自己人微言輕,二是想將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不給領導添麻煩。
趙德良說,哦,都跑了哪些地方?鄭硯華說了幾個地方,都是江南省最偏遠最落後的山區縣,中央黨校需要所有學員結合實際寫一篇深刻的論文,他想寫資源貧乏地區如何發展經濟這樣一個課題。趙德良問,你找到解決的辦法了?鄭硯華說,這件事,說起來非常複雜。但總體上說,我認為發展需要因地製宜。前些年,從中央到地方,大談因地製宜,這些年,已經不再談這個詞了,大家談的是招商引資,是上項目,或者發展生態環保產業,發展生態農業觀光農業等。結果是大家一哄而上,有條件沒條件,匍;搞一個大而全的規劃。少的恰恰是因地製宜。有些地方,貌似是在因地製宜,實際上很可能是在瞎胡鬧。比如說嶽衡市,因為轄區內有嶽衡湖,就弄出一個規劃,要建國際環湖自行車賽道,以此拉動當地的旅遊業。如果說,這個規劃還有一點點可取之處的話,還有兩個山區縣開陽縣和新源縣,竟然要爭建國際山地越野汽車拉力賽賽道。這些項目是好項目,問題在於,這些項目,適合這窮山惡水的地方嗎?如果立項了,賽道建起來了,一年兩年,撈不到一次國際比賽,結果如何?這種可能,是完全存在的。趙德良點了點頭,卻沒有對此表示態度。他很清楚,這些項目,是陳運達在背後支持。陳運達當省長,想出政績,需要gdp數據,也比較喜歡搞具有巨大影響力的政績工程。對此,趙德良是有看法的,卻又不便對政府的事插手太多,因而沒有表示意見。鄭硯華沿著自己的思路往下說。他說,針對這些華而不實的大項目,我著重研究了一些因地製宜的小項目,很有些體會。比如有一位農村大嫂養鸚鵝,現在已經養到了兩千多對,每對每年純利潤二百元。她計劃三年內發展到一萬對的規模。解決二十個人就業,年利潤高達二百萬。我在這位大嫂的飼養場住了一個星期,認真仔細地考察過這一項目,覺得這是一個適合規模化發展的項目,如果政府出麵,協調銀行貸款並且在養殖用地等方麵給予大力支持,完全可能將規模擴大到三五萬對甚至上十萬對規模。各方麵條件成熟,達到千萬的年利;悶,並不是一個很難達到的目標。別說是一個偏遠鄉鎮,就算是一個偏遠的資源貧乏縣。年利註上千萬的企業,都是大型企業。趙德良說,不錯,農村經濟要發展,需要的,就是這種項目。鄭硯華說,還有一個項目,我是在嶽衡湖邊遇到的。嶽衡湖邊上有一個鎮,生產了一種風幹魚,在當地四塊錢一斤的白鰱,風幹並且真空包裝後,賣十塊錢一條。那個鎮有四五家這樣的手工作坊,最大的,年產值二百多萬,利注近百萬,最小的年產值四十多萬。這種風幹魚味道很好,在當地銷路不錯,是年節送禮的佳品。隻可惜,銷售範圍有限,生產管理也是大問題。如果政府出麵扶持,這樣的項目,完全可以做大。我在想,假如我們全省每個偏遠鄉鎮,有一兩家這樣的企業,這樣的鄉鎮還會窮嗎?趙德良說,你談到的這些,也正是我考慮的。不過,我倒是覺得,這或許並不是是否因地製宜或者貪大求全求新求奇的問題,而是一個執政理念問題,到底是執政為民,還是執政為己。建環湖自行車賽道和山地越野車賽道,就不因地製宜了?我看不一定吧。環湖不是因地?山地賽車,不是因地?都是因地。是否製宜?也不一定。不過,你想一想,建一個環湖自行車賽道和建一家鸚鶿養殖場,哪一個項目更出效益?鄭硯華說,那自然是建自行車賽道。建一個養殖十萬對鸚鵝的養殖場,總投入不會超過兩個億,如果是循環投入的話,前期投資,可能隻是幾百萬,至多千來萬。就算投資千來萬,對於一個縣的gdp拉動,意義不是太大,甚至可以忽略不計。這也恰恰是我們的基層幹部,對這類中小企業不熱心不扶持的根本原因。相反,建一個環湖自行車賽道,僅僅隻是一條環湖賽道,就需要投資幾十億,再加上周邊的道路建設,服務設施建設以及其他配套,對當地6dp的貢獻,可能是上百億甚至幾百億。有了這幾百億的gdp增量,當地的官員,肯定就升上去了。至於以後幾十年,當地財政是不是為這個項目還債,肯定沒有人去管。趙德良說,問題就在這裏。幾千萬的投資,能夠為當地今後幾十年時間裏,每年帶來幾百甚至上千萬的收益,可gdp上不來。執政者的那盤帳,不太好看。因此,沒有人願意去扶持那些中小型企業。沒有人願意經營那些中小型項目。相反,動輒幾十億幾百億,可以今gpd猛增,是大政績,誰都削尖腦袋去搶。這就是執政為己還是執政為民的不同。鄭硯華說,趙書記高瞻遠矚。趙德良說,你不要給我戴高帽子了。你談了偏遠農村,那麽,如果是城市呢?城市怎麽發展經濟?你有完整的思路嗎?鄭硯華不太明白趙德良何以有此一問,抬頭看他,希望他有更進一步的解釋。鄭硯華之所以感到突兀是有道理的。當初,考慮讓他擔任副省長,估計趙德良早已經將這一意思透露給他了。決定副省長的職位,省委有很大的主動權,但這個職位決定之後,具體分工,則由省長決定。鄭硯華曾和唐小舟一起分析過,覺得鄭硯華一旦當上副省長,分管農村和農業的可能性最大。趙德良問,有點驚訝?鄭硯華說,是的。趙德良說,這些年,你在聞州的成績,省委是充分肯定的。所以,省委曾經有一個設想,準備給你加擔子,讓你到省裏來工作。這個建議,主要是我提出來的,省委的幾位主要負責同誌,也都同意。所以,才會有你將聞州的工作交了,省裏的工作還沒有安排這樣的局麵。沒有安排,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也可以說,是我個人的原因。我一直在考慮,讓你到省裏來工作,是不是最恰當的?如果不恰當,那麽,還會不會有更恰當的位置?我之所以產生這樣的想法,也是基於對江南省了解的更進一步深入。我這個人,說話不喜歡轉彎抹角。江南省官場的情況,你比我更熟悉。如果換一個官場生態良好的省,讓你到省裏來工作,肯定是最恰當的。但在這裏,在江南省,是不是最恰當的?我有點把握不準。省委是代表黨在用人,如果將一個好黨員好幹部用錯了位置,最後產生了不好的結果,甚至是毀了一個幹部,那就是我們這些用人者對黨和國家犯的錯誤。鄭硯華十分審慎地說,我不十分明白趙書記的意思。趙德良說,那我這樣說吧,雍州市市長和江南省副省長兩個位置,對於你來說,哪一個更有利於你發揮?鄭硯華幾乎毫不猶豫地說,雍州市。趙德良更進一步問,那麽,如果這兩個位置讓你來選擇的話,你更願意選擇哪一個?鄭硯華說,當然是雍州市。清源同誌是我的老領導,我們更容易合作。不過。雍州市的班子,不是已經定了嗎?趙德良說,好,你的態度,我已經知道了。你的那個調查報告,我還是希望你繼續搞下去。如果可能的話,我要用一個工作組來推進這件事。至於和溫瑞隆談話,顯然不可能像對待鄭硯華一樣,通知他來自己的辦公室。市裏正開黨代會呢,這時候通知他來省委書記辦公室,太敏感了。趙德良採取了另一種辦法,先看望市黨代會的代表,晚餐過後,住進了大會替他安排的房間。他往那裏一住,彭清源和溫瑞隆自然不會放過機會,即使是出於禮節,也一定要來拜訪他。先來的是彭清源。兩人先聊了一下黨代會的情況,一切顯得很平靜,明天就要投票了,感覺不會出現意外,尤其是有趙書記來這裏看望代表們,大家更不太可能搞小動作了。接下來,自然會談到黎兆平案。彭清源說,他原以為,那天的會之後,那些人會借梯子下樓,將黎兆平放了,沒想到,幾天過去,一點動靜都沒有。他們似乎還想堅持下去。看來,隻能是執法大檢查才可能起到威懾作用。彭清源問,省裏的執法大檢查,什麽時候開始。趙德良說,可能還需要幾天,出了點小狀況,春和同誌的痛風病犯了,住進了醫院。既然如此,那不如再等等,看看情況。如果春和同誌的病很快能好,還是由他和先暉同誌一起抓這件事。如果過幾天還不能好的話,那就由先暉同誌和尚玲同誌負責。
第一百二十八章
接著,趙德良的話鋒一轉,問道,清源,你說,如果硯華同誌來和你搭班子,你覺得會不會更好一些?彭清源顯然愣了一下。雍州市的班子,當初省委常委會研究的時候,就存在一些遺留問題。省委組織部的意見,當然也是趙德良的意見,由彭清源擔任市委書記。陳運達想將江南煙糙集團的董事長王禺丹推上去當雍州市市長。讓餘丹鴻擔任市委書記。沒想到丁應平第一個發言,提名彭清源。陳運達隻好退而求其次,放棄提名餘丹鴻,轉而支持溫瑞隆,這也是後來溫瑞隆和陳運達聯合的原因。常委會上出現如此之大的分歧,趙德良也始料不及,他不得不採取了一個折衰的辦法,將兩個人選報到中組部。最後,由中組部確定了彭清源。彭清源心裏也清楚,雖說報上去的是兩個人,但中組部既然要支持趙德良的工作,自然比較傾向於他的意見。因為市委書記人選上出現了分歧,雍州市班子的其他人選,便沒有討論,擱置了。現在,趙德良突然提出由他和鄭硯華搭班子,這說明,趙德良並沒有疏忽溫瑞隆已經當了兩屆市長一事。同時,新的麻煩又出現了。市長肯定是市委常委。可市委常委是要在黨代會上確認的。明天就要票選市委委員了,有關鄭硯華的人事問題,省委常委還沒有討論,明天肯定不可能參加雍州市的選舉。那也就是說,即使鄭硯華當選雍州市市長,也是一個非常委市長。彭清源試探地問,可是,瑞隆同誌怎麽安排?趙德良對此深思熟慮,說,我考慮讓他和你對調一下,擔任副省長,主持日常工作。彭清源稍想了想,心中暗自驚了一下,不得不嘆服,趙德良這是一計釜底抽薪,奧妙之極。在陳運達臨時搭起的權力聯盟中,溫瑞隆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角色,不說能撐起一半的天,至少能撐起五分之二的天。但是,溫瑞隆和陳運達顯然不是一路人,他們之所以能夠走到一起,是因為彼此的利益。溫瑞隆是想再往上走那麽一點,陳運達呢?則是看到了溫瑞隆的政治勢力能夠令自己的實力大增。趙德良輕輕一招,四兩撥千斤,將溫瑞隆往上這麽一提,溫瑞隆自然欣喜異常,陳運達卻又不能不接受,與此同時,陳溫聯盟應聲而解不說,黨代會危機卻被消弭於無形。這事要細琢磨,越琢磨越覺得有味。當初,溫瑞隆和他爭市委書記一職,趙德良幹脆將兩個人都報上去了,最終中組部確定的是他而不是溫瑞隆。那時,趙德良是不是已經和中組部達成默契,由他擔任市委書記而溫瑞隆擔任常務副省長?如果說,這一安排,在那時便已經形成,這裏麵就極其充分地體現了趙德良的政治智慧和政治人脈。溫瑞隆如果當了市委書記,他會覺得,這個職位是自己努力得來的,絕對不會覺得這一職位與趙德良有關。未來的官場,兩人之間,可能還會出現這樣那樣的衝突或者磨擦。趙德良將兩人一齊上報,最後由中組部確定,盡管這一結果絕對與趙德良有關,溫瑞隆卻無法認定趙德良在排擠自己。後來,他和陳運達走近,鬧出一些事來,而趙德良在關鍵時刻,還是充分肯定了他的能力和政績,將他提到了適當位置。這一提拔,就完全是趙德良作用的結果。輕輕一招,趙德良不僅安撫甚至收編了溫瑞隆。還成功地將陳運達的努力化解於無形。尤其令人驚訝的是,由溫瑞隆擔任常務副省長一事,趙德良肯定和中組部達成了默契,而這一默契,竟然未透露半點風聲,充分說明,趙德良和中組部高層關係之緊密。公開這一人事計劃的時機,也是奧妙無窮。恰在此時公布,看起來,對鄭觀華不利,他至少在擔任市長的第一年,無法擔任市委常委。但這一不利因為有彭清源當市委書記,並不成為問題了。常委會的召集人是彭清源,他可以通知鄭硯華列席,並且充分尊重他的意見。他的市長權力,並不會因為不是常委而架空。溫瑞隆的情況,就不一樣了。假若一開始便確定彭清源擔任市委書記而溫瑞隆擔任常務副省長,那麽,即將召開的省黨代會,就一定要對溫瑞隆在省委的任職有所安排。那樣一來,溫瑞隆就先是省委常委,後擔任副省長。一步到位了。現在決定讓溫瑞隆擔任常務副省長,黨代會的盤子,已經確定,不太可能臨時增補他為常委。那也就是說,和鄭硯華一樣,溫瑞隆擔任常務副省長期間,至少有一年不是省委常委。以後能否成為省委常委,還需要看他今後的表現。溫瑞隆的省會市市長,是一個實職,權力非常之大,許多時候,就連省長也需要向他討點小錢花。省會市的市長和副省長,是同一級別,都是副省級。由市長去當副省長,看起來隻是平調。可是,如果當的是常務副省長,意義又不一樣,常務副省長是省委常委,進了班子,毫無疑問就是升了。這樣的結果,溫瑞隆如果不願意,那是傻瓜。但陳運達顯然不太樂意,根本原因在於,原常務副省長是彭清源,彼此之間,出現了很多磨擦。好不容易彭清源走了,他自然樂於扶持一個自己信得過的人。現在,提拔溫瑞隆的不是陳運達,而是趙德良,陳運達便不得不懷疑,溫瑞隆背著自己找過趙德良,他們之間做過政治交易。陳運迭會非常不希望提拔溫瑞隆,卻又不能表達絲毫反對。討論此事時,無論他說什麽,都會傳到溫瑞隆的耳裏,稍有不慎,不僅無法保住與溫瑞隆的同盟,甚至可能反目成仇。所以,除了舉手贊成,他沒有第二條路可走。如此一來,兩人之間,便種下了一根刺,以後工作中一旦發生不默契,這根刺就會發生作用。分歧一旦出現,趙德良作為旁邊者,既可以隔岸觀火,坐山觀虎鬥,以不變應萬變:也可以暗中施力,推波助瀾,關鍵時刻,對溫瑞隆施以援手。現在看,陳運達是兵強馬準,旗幟獵獵。終於有一天,人們發現趙德良和溫瑞隆握著手站在同一個山頭的時候,陳運達頓時就得麵臨樹倒狐猻散的局麵。至於本次黨代會,那更是妙用無限。就算陳運達想在本次黨代會上搞什麽名堂,或者說,所有一切,均按陳運達的計劃在進行。可這個計劃,一定得靠溫瑞隆來執行。陳運達本人一直在下麵地市州擔任職務,權力對雍州市的滲透很淺,更多的是通過溫瑞隆來實現這一掌控。相反,溫瑞隆是從雍州市起來的,在雍州官場根深葉茂。不管陳溫之間,此前有什麽政治交易,隻要溫瑞隆期待常務副省長,他都會全力以赴維護黨代會的圓滿。這就等於陳運達架起了一爐火,趙德良卻悄悄地將爐膛下麵的柴給抽走了。趙德良此舉還有後著,溫瑞隆即使當上了副省長,是否擔任常務,還存在最後的分工問題。趙德良既可以施展權力,使得溫瑞隆當不上副省長,也可以在分工的時候,不讓他擔任常務。如果這是下棋,趙德良的這步棋,部署了後麵五六步,每一步,陳運達都窮於應付。趙德良還比自己小幾歲,沒想到,他玩政治竟然如此嫻熟,彭清源驚嘆不已。他當即說,我覺得這是最恰當的安排,比以前的安排更適合這兩位同誌的施展。趙德良說,既然你也認同,我就有底了。我估計瑞隆同誌還等在外麵。彭清源說,是的。他對我說過。趙德良讓唐小舟通知溫瑞隆過來。溫瑞隆在對麵唐小舟的房間裏候見,進來時,彭清源還沒有離開,彼此說了幾句話。唐小舟請溫瑞隆坐下,替溫瑞隆沏上茶,然後送彭清源離開。將彭清源送到樓梯口,那裏有一堆人迎著。唐小舟返回,進入房間,趙德良和溫瑞隆的談話已經開始。趙德良主動說,我到江南省的時間不長,這幾年,我的主要任務,是了解江南省的情況。在江南省的幹部隊伍中,你我之間,交流可能比較少。今天機會難得,我們可以敞開心扉,好好地談一談。他這樣一說,溫瑞隆主動作檢討,說是他的主動性不夠,向德良同誌匯報少了。趙德良借湯下麵,說,有關這一點,我還真要批評你。怎麽說,我也是班長嘛,又是一個不太熟悉情況的班長,難道你不應該主動幫助我盡快熟悉情況?溫瑞隆說,這確實是我認識上的錯誤。我之所以犯這樣的錯誤,一是考慮自己人微言輕,二是想將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不給領導添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