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頁
左手曾國藩,右手胡雪岩 作者:趙月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按照代換理論的觀點。利是忍之所得,忍的實質是先求做事,後求利。做小事,從開始忍耐到獲利的間隔小,獲利也就小。做大事,從開始忍耐到獲得的間隔大,獲利也就大。在一般情況下,隻要方法正確,目標選準,獲利和所做的事,與忍耐的能力總是成正比的。古人雲: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科舉時代的人們書一讀便是寒窗十年,忍得寒窗苦,方有以後的衣錦還鄉,仕途坦蕩,正是"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縱橫商海和遨遊書山的道理一樣,急功近利,耐不住性子等待、忍耐,根本別想獲得"黃金屋"和"顏如玉"。所以說:真正的成功商人,總是"先不必求利,要取勢"。
對於當時的天下大勢,胡雪岩瞭然於胸:首要的天下大勢就是"洪楊之亂"。胡雪岩認為,太平天國起義引起整個社會的人口流動,財富大變遷。非一時可以安頓。其次是大清王朝海禁大開,眼看著洋槍洋炮挾著西方的工業品滾滾流人中國市場。中國和西方在經濟文化方麵存在著巨大的差距。也非一時可以彌補。胡雪岩本人不但了解大勢,而且獨具主見。膽小之人因"洪楊之亂"而整天惶惶不安,忙於逃命。膽大之人見財忘義之人,甚至趁機撈一把,終因其目光短淺難成大事。
然而,胡雪岩是胸懷天下,十分有眼光的人。他根據當時事情的發展情況判斷"長毛"是不會持久的,官軍早晚要把他們打敗。既然天下大勢是這樣,那麽某些不法商人渾水摸魚,兩麵三刀,投機取巧,都不是地道的作為,也不會長久的。營勢造勢,做大生意,最好的辦法,就是幫官軍打勝仗。胡雪岩認為:"隻要能幫官軍打勝仗的生意,我都做,哪怕虧本也要做。要知道這不是虧本生意,是放資本下去。隻要官軍打了勝仗,時勢一太平,什麽生意不好做?到那時候,你是為朝廷打敗太平軍出過力的,公家自會報答你,做生意處處給你以方便。你想想看,這還能不發達?"
隻有了解了天下大勢,才能夠順勢取勢。勢在官軍這邊,胡雪岩自然要幫官軍。隻有昏頭黑腦的那些人,因為鼠目寸光,看不出社會大的走向。僅為眼前可圖的幾筆蠅頭小利而斷送了大好前程。洋人那一麵也是這個道理。胡雪岩這樣認為:"洋人雖刁,刁在道理上。隻要占住了理,跟洋人打交道也並不難辦。"
胡雪岩的這種看法,在晚清海禁開放之初,確實有著與眾不同之處。在閉關鎖國的晚清,人們都普遍對洋人缺乏一個正確認識,洋人不是被鄙視為茹毛飲血的野人,就是被誇張為不可侵犯的神人。結果當時不少商人就無法與洋人平等往來,做出了許多滑稽可笑的事情。而胡雪岩由於洞悉天下大勢。因而能夠一開始就守定了講道理、互惠互利的宗旨。在生意場中自然又占了風氣之先,為他商業上的發達奠定了基礎。
有了對這兩個大勢的充分認識和詳細分析,胡雪岩開始琢磨如何地順勢取勢,把生意做好、做大。看到了大的形勢,並順應大的形勢走,這是順勢。但是光有這一點還不夠,跟著大勢走僅僅是順應時勢,隻能做一個機會主義者,胡雪岩並不僅僅滿足於順勢借勢,他還要更進一層、他要讓勢為自己服務。他要通過自己的一番積極努力,讓自己置身於能控製大勢的核心位置,這就是"做勢"。
第97節:第九章胡雪岩的用勢之妙(5)
"順勢是眼光,取勢是目的,做勢就是行動"。胡雪岩在官場上,通過資助從地方官員到封疆大吏王有齡、黃宗漢、麟桂、何桂清、左宗棠等人,通過為他們出謀獻策,出力出錢,把這些官場中人的功名與利益和自己的商業利益緊緊聯結在一起,從而達到"此人須臾不可離",或者說"天下一日不可無胡雪岩"的效果,並且讓他們心甘情願地幫助、支持、關照自己的生意,為自己所用,從而使自己的商業遍布全國各地名噪一時。這樣就算取得了官勢。
王有齡、何桂清等人的升遷和享樂無時無刻離得開胡雪岩;左宗棠平定回亂,建立不世功名也離不開胡雪岩籌糧籌餉的幫助。因為胡雪岩知道他們最需要什麽,所以也能抓住他們的心,讓他們心存感激。抓住了官場中的這些人,也就抓住了他們為官而自然形成的官勢。能夠在官場中有這些靠山在,轉糧撥餉、籌款購槍,所有的生意,無一不可堂而皇之地去做。並且這些人也正眼巴巴地盼著你能夠做這些生意,並且希望從中漁利。
在那個官本位意識濃厚、經商低人一等的特殊年代,一個生意人要在商場中縱橫馳騁,取得大成功,官場勢力絕不可少。但在商言商,商業勢力內部的聯合也是極其重要的,因此,一個生意人在商界本身的勢力也不能忽視。商人的成就畢竟還是要在商界之中體現出來,僅有官場勢力而在商界之中依然無法形成自己的影響,要想在商界立足且獲得成功,也是不可能。因此,胡雪岩說,官場勢力,商場勢力都應用心經營。
例如徵收"協餉"一事。朝廷為籌集糧錢用於鎮壓太平軍,要求各地"協餉"。清朝末年實際上已經極度衰敗。由於國內連年戰亂,內憂外患,國家的財政收入十分有限,戶部一年應該有四千萬的收入,但實際連三千萬都不到,赤字很大,國家財政已經到了幾乎崩潰的境地。如今要平定太平天國,招兵募勇,一下增兵十幾萬,糧餉就成了朝廷麵臨的最大問題。國庫空虛,當然隻好找地方政府籌集,所謂協餉,也就是由未受戰亂,世麵比較平靜的省份幫助籌集軍隊糧餉。
當時軍隊急需協餉不需解部,要求直接解送各大營糧台。浙江的協餉要解往江南大營,本來按照官府規定是要解送現銀的,但由於江南大營圍金陵,江北大營圍揚州,水陸兩路都無法保證安全,因此浙江藩司與江南大營糧台商定,或者匯解上海,或者匯解蘇州。當時江南大營的代表已到達上海,要求浙江承匯的錢莊派人前去接頭商談匯解事宜。由於胡雪岩成功的運作以及他在浙江官場的龐大勢力,阜康於是成為代理協餉匯解的首選錢莊。但就阜康目前情況本金有限,難以獨自做成這單生意,胡雪岩必須去湖州一趟,尋找生意合作夥伴。
胡雪岩選中了大源錢莊。
胡雪岩選擇大源做聯手夥伴,讓他的朋友難以理解。在一般人認為,胡雪岩首先應該選擇信和錢莊和自己聯手才對,一來信和錢莊也是杭州城裏首屈一指的大字號,實力較強,二來與胡雪岩的關係非同一般,信和是他當年當學徒時的老"家",加上幫助王有齡海運局漕米解運的事信和也參與了,而且出人出錢,立了大功。此時的信和實際上已經成了"阜康"最忠實的生意夥伴。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進行分析,都沒有將協餉這塊"肥肉"送給大源錢莊,卻不送給信和錢莊的道理。就連阜康檔手劉慶生知道胡雪岩做出的與大源聯手的決定之後,也提出了疑問,他問胡雪岩:"阜康與信和關係非同一般,你為什麽不選信和來做?"
對於當時的天下大勢,胡雪岩瞭然於胸:首要的天下大勢就是"洪楊之亂"。胡雪岩認為,太平天國起義引起整個社會的人口流動,財富大變遷。非一時可以安頓。其次是大清王朝海禁大開,眼看著洋槍洋炮挾著西方的工業品滾滾流人中國市場。中國和西方在經濟文化方麵存在著巨大的差距。也非一時可以彌補。胡雪岩本人不但了解大勢,而且獨具主見。膽小之人因"洪楊之亂"而整天惶惶不安,忙於逃命。膽大之人見財忘義之人,甚至趁機撈一把,終因其目光短淺難成大事。
然而,胡雪岩是胸懷天下,十分有眼光的人。他根據當時事情的發展情況判斷"長毛"是不會持久的,官軍早晚要把他們打敗。既然天下大勢是這樣,那麽某些不法商人渾水摸魚,兩麵三刀,投機取巧,都不是地道的作為,也不會長久的。營勢造勢,做大生意,最好的辦法,就是幫官軍打勝仗。胡雪岩認為:"隻要能幫官軍打勝仗的生意,我都做,哪怕虧本也要做。要知道這不是虧本生意,是放資本下去。隻要官軍打了勝仗,時勢一太平,什麽生意不好做?到那時候,你是為朝廷打敗太平軍出過力的,公家自會報答你,做生意處處給你以方便。你想想看,這還能不發達?"
隻有了解了天下大勢,才能夠順勢取勢。勢在官軍這邊,胡雪岩自然要幫官軍。隻有昏頭黑腦的那些人,因為鼠目寸光,看不出社會大的走向。僅為眼前可圖的幾筆蠅頭小利而斷送了大好前程。洋人那一麵也是這個道理。胡雪岩這樣認為:"洋人雖刁,刁在道理上。隻要占住了理,跟洋人打交道也並不難辦。"
胡雪岩的這種看法,在晚清海禁開放之初,確實有著與眾不同之處。在閉關鎖國的晚清,人們都普遍對洋人缺乏一個正確認識,洋人不是被鄙視為茹毛飲血的野人,就是被誇張為不可侵犯的神人。結果當時不少商人就無法與洋人平等往來,做出了許多滑稽可笑的事情。而胡雪岩由於洞悉天下大勢。因而能夠一開始就守定了講道理、互惠互利的宗旨。在生意場中自然又占了風氣之先,為他商業上的發達奠定了基礎。
有了對這兩個大勢的充分認識和詳細分析,胡雪岩開始琢磨如何地順勢取勢,把生意做好、做大。看到了大的形勢,並順應大的形勢走,這是順勢。但是光有這一點還不夠,跟著大勢走僅僅是順應時勢,隻能做一個機會主義者,胡雪岩並不僅僅滿足於順勢借勢,他還要更進一層、他要讓勢為自己服務。他要通過自己的一番積極努力,讓自己置身於能控製大勢的核心位置,這就是"做勢"。
第97節:第九章胡雪岩的用勢之妙(5)
"順勢是眼光,取勢是目的,做勢就是行動"。胡雪岩在官場上,通過資助從地方官員到封疆大吏王有齡、黃宗漢、麟桂、何桂清、左宗棠等人,通過為他們出謀獻策,出力出錢,把這些官場中人的功名與利益和自己的商業利益緊緊聯結在一起,從而達到"此人須臾不可離",或者說"天下一日不可無胡雪岩"的效果,並且讓他們心甘情願地幫助、支持、關照自己的生意,為自己所用,從而使自己的商業遍布全國各地名噪一時。這樣就算取得了官勢。
王有齡、何桂清等人的升遷和享樂無時無刻離得開胡雪岩;左宗棠平定回亂,建立不世功名也離不開胡雪岩籌糧籌餉的幫助。因為胡雪岩知道他們最需要什麽,所以也能抓住他們的心,讓他們心存感激。抓住了官場中的這些人,也就抓住了他們為官而自然形成的官勢。能夠在官場中有這些靠山在,轉糧撥餉、籌款購槍,所有的生意,無一不可堂而皇之地去做。並且這些人也正眼巴巴地盼著你能夠做這些生意,並且希望從中漁利。
在那個官本位意識濃厚、經商低人一等的特殊年代,一個生意人要在商場中縱橫馳騁,取得大成功,官場勢力絕不可少。但在商言商,商業勢力內部的聯合也是極其重要的,因此,一個生意人在商界本身的勢力也不能忽視。商人的成就畢竟還是要在商界之中體現出來,僅有官場勢力而在商界之中依然無法形成自己的影響,要想在商界立足且獲得成功,也是不可能。因此,胡雪岩說,官場勢力,商場勢力都應用心經營。
例如徵收"協餉"一事。朝廷為籌集糧錢用於鎮壓太平軍,要求各地"協餉"。清朝末年實際上已經極度衰敗。由於國內連年戰亂,內憂外患,國家的財政收入十分有限,戶部一年應該有四千萬的收入,但實際連三千萬都不到,赤字很大,國家財政已經到了幾乎崩潰的境地。如今要平定太平天國,招兵募勇,一下增兵十幾萬,糧餉就成了朝廷麵臨的最大問題。國庫空虛,當然隻好找地方政府籌集,所謂協餉,也就是由未受戰亂,世麵比較平靜的省份幫助籌集軍隊糧餉。
當時軍隊急需協餉不需解部,要求直接解送各大營糧台。浙江的協餉要解往江南大營,本來按照官府規定是要解送現銀的,但由於江南大營圍金陵,江北大營圍揚州,水陸兩路都無法保證安全,因此浙江藩司與江南大營糧台商定,或者匯解上海,或者匯解蘇州。當時江南大營的代表已到達上海,要求浙江承匯的錢莊派人前去接頭商談匯解事宜。由於胡雪岩成功的運作以及他在浙江官場的龐大勢力,阜康於是成為代理協餉匯解的首選錢莊。但就阜康目前情況本金有限,難以獨自做成這單生意,胡雪岩必須去湖州一趟,尋找生意合作夥伴。
胡雪岩選中了大源錢莊。
胡雪岩選擇大源做聯手夥伴,讓他的朋友難以理解。在一般人認為,胡雪岩首先應該選擇信和錢莊和自己聯手才對,一來信和錢莊也是杭州城裏首屈一指的大字號,實力較強,二來與胡雪岩的關係非同一般,信和是他當年當學徒時的老"家",加上幫助王有齡海運局漕米解運的事信和也參與了,而且出人出錢,立了大功。此時的信和實際上已經成了"阜康"最忠實的生意夥伴。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進行分析,都沒有將協餉這塊"肥肉"送給大源錢莊,卻不送給信和錢莊的道理。就連阜康檔手劉慶生知道胡雪岩做出的與大源聯手的決定之後,也提出了疑問,他問胡雪岩:"阜康與信和關係非同一般,你為什麽不選信和來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