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頁
左手曾國藩,右手胡雪岩 作者:趙月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胡雪岩做的這兩件事,的確是對"症"下"藥",因而也是一下子"藥"到"病"除。所謂對症,是因為糧食、軍餉,都是左宗棠此時最著急也最難辦的事。杭州剛剛收復,善後是一件大事,而善後工作要取得成效,第一位的是要有糧食,另外,當時鎮壓太平軍實際是左宗棠與李鴻章協同進行,太平軍敗局已定,左宗棠當然想爭頭功,這個時候,糧糙軍餉也是當務之急。沒有糧餉就無法進一步展開攻勢,而且一旦"鬧餉",部隊無法約束,也就勢成"烏合",還會釀出亂子。胡雪岩的到來,使左宗棠這兩件讓他頭痛的事情一下子迎解,哪裏還有不得他識的道理!用左宗棠的話說,解決了這兩個問題,不但杭州得救,肅清浙江全境他也有把握了。難怪胡雪岩去拜見他,開始連座都不讓,到聽說運來了糧食,不僅讓座而且是升炕,而到了談及籌餉,他馬上吩咐留飯了。
這對症下藥,說到底也就是投其所好。正如送禮,要送得合適,其中一條重要的原則就是要對方喜歡。而要對方喜歡,常常也就是送給對方急需的,又一時沒有的。比如左宗棠喜奉承,求事功,胡雪岩正好給他送去了能使他成就事功所必需的東西,一送之,也就送出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胡雪岩說:"送禮總要送人家求之不得的東西。"可見他是深諳此道的。
胡雪岩結交官員,首先是知道他們需要什麽。給了他們需要的東西,也就抓住了他們。手中抓住了這麽多官員,有了強大的官場靠山,胡雪岩運糧撥餉,籌示購槍,無一不可堂而皇之地去做,事事興旺,事事順遂。而這"對症下藥"四字,實在是他巴結官場以官助商的竅門。
不同的人對一件東西的需求程度是不一樣的。要想使自己的東西所送出去的效用最大,就必須對症下藥,選擇別人最想要且暫時得不到的東西去送,這樣既能讓自己的東西物超所值,也會讓別人倍感滿意。
冷灶不可不燒
交結官場,不僅"趨熱門"也"燒冷灶"。
--胡雪岩
結交官府中人,普通人大都將眼光放在當朝權貴、實權大官身上的卻很少有人注意那些身處厄運,人微權輕或大勢已去之人。胡雪岩則不同,他"交結官場,不僅"趨熱門"也"燒冷灶"。"
"燒冷灶"表現在結交幫助一些暫時窮困潦倒而將來可能發跡的人物。這種"雪中送炭"的義舉使得受助人感激不盡,而一旦受助人飛黃騰達了,施恩人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回報。
胡雪岩資助王有齡正是這種情況。照胡雪岩的話說就是:"我看你好比虎落平陽,英雄末路,心裏有說不出的難過,一定要拉你一把,才睡得著覺。"另一處的記述講得更明白。胡雪岩對王有齡說:"吾嚐讀相人書,君骨法當貴,吾為東君收某五百金在此,請以畀子。"
當然,胡雪岩這個冷灶燒得很冒風險,因為胡雪岩事實上是挪用了東家的錢來幫助王有齡的。所以王有齡擔心自己一旦用錢,連累胡雪岩。胡雪岩的回答十分著實:"子毋然,吾自有說。吾無家隻一命,即索去無益於彼,而坐失五百金無著,彼必不為。請放心持去,得意速還,毋想忘也。"要錢沒有,要命一條。既然能做出這種打算,就看出胡雪岩主意一定,這個忙是非幫不可了。胡雪岩的這一次"燒冷灶"奠定了他一生事業的基礎。
這種燒冷灶的手段,在中國傳統生活中頗為流行。舊社會上海難上的黃金榮,便識蔣介石於患難之時,他不但代蔣了結了數千元債務,還資助蔣一筆旅費,使蔣得以投奔廣州。後來蔣介石政界發跡,黃金榮的地位也就無人敢動搖了。杜月笙交戴笠也是如此,戴從小是個無賴,靠擺小攤騙錢度日,為警察所追捕,後來混到上海,也是在流氓群中做些無本"生意"。其時,杜月笙已跨進黃金榮的大門,與戴一見麵,就認為戴是個"人才",傾心結納,不久就結為兄弟。後來戴仕途遇阻,一度陷入一文不名的困境,就去求杜幫忙。那時,杜月笙已是首屈一指的上海闕人了。居然顧念舊情,一次給了他50元。用完了,杜又給他50元。對杜的"慧眼識英雄",戴念念不忘,在他後來也炙手可熱,殺人不眨眼的時候,不時對部下提起往事,稱道杜"古道熱腸",是他生平知己之一。每次去滬,必和這位盟兄親密聚道,共商"黨國大計。"
第89節:第八章 胡雪岩的結交之法(9)
燒冷灶的另一種情形是結交下台政客,失意文人。也許會有人因結合或有意幫助未發道之人,都很少有人看重已失勢之人。胡雪岩則不然。寶森因為政績平庸,被當時的四川巡撫丁寶楨以"才堪大用"的奏摺形式,藉朝廷之手體麵地把他請出了四川。寶森閑居在京,每日呼朋喚友,吟酒品茶泡財場,表麵上很是悠閑,其實心中甚感落寞。胡雪岩就特意拜訪,勸說他到上海一遊,費用全部由胡雪岩包了。寶森因為旗人身份限製,在京玩得實在不過癮,就隨了胡雪岩去遊上海,逛杭州,猜拳狎ji,遊山玩水,甚是痛快。遂把胡雪岩視為密友,以後每遇大事,必自告奮勇,代胡雪岩在京裏通融。
胡雪岩的阜康錢莊開業不久,就遇到了這樣一件事:浙江藩司麟桂捎了個信來,想找阜康錢莊暫借兩萬兩銀子,胡雪岩對麟桂也隻是聽說而已,平時沒有交往,更何況胡雪岩聽官府裏的知情人士說,麟桂馬上就要調離浙江:這次借錢很可能是用於填補他在財政的空缺。而此時的阜康剛剛開業,包括同業慶賀送來的"堆花"也不過隻有四萬現銀。
胡雪岩很為難,借了,人家一走,豈不是拿錢往水裏扔,聲音都聽不到?即使人家不賴帳,像胡雪岩這樣的人,也不可能天天跑到人家官府去逼債。兩萬兩銀子,對阜康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損失。
按通常情況看,根據"人在人情在,人去人情壞"原則辦事,一般錢莊的普通老闆大約會打馬虎眼,陽奉陰違一番,四兩撥千斤,幾句空話應付過去。不是"小號本小利薄,無力擔此大任,"就是"創業未久,根基浮動,委實調度不動"。或者,就算肯出錢救麟桂之急,也是利上加利,活生生把那麟桂剝掉幾層皮。
但是胡雪岩考慮到,一旦在人家困難的時候,幫著解了圍,人家自然不會忘記,到時利用手中的權勢,行個方便,何愁五萬兩銀了拿不回來?據知情人講,麟桂這個人也不是那種欠債不還、耍死皮賴的人,現在他要調任,他不想把財政"空缺"的把柄授之於人,影響了他仕途的發展,所以急需一筆錢來解決問題。
想到這一點,胡雪岩決定冒一次險。他不惜動用錢莊的的"堆花"款項以超低利率,悉數把錢貸給麟桂,這樣做,錢莊大夥劉慶生有些不解,胡雪岩則說:"調度,調度,作生意講究的就是調度,所謂"調",就是調得動,所謂"度",就是預算。生意要做得活絡,有進有出,什麽時候有銀子進來,什麽時候銀子該用出去,要有計劃。銀子調來調去,隻要不穿幫崩盤就可以。"
這對症下藥,說到底也就是投其所好。正如送禮,要送得合適,其中一條重要的原則就是要對方喜歡。而要對方喜歡,常常也就是送給對方急需的,又一時沒有的。比如左宗棠喜奉承,求事功,胡雪岩正好給他送去了能使他成就事功所必需的東西,一送之,也就送出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胡雪岩說:"送禮總要送人家求之不得的東西。"可見他是深諳此道的。
胡雪岩結交官員,首先是知道他們需要什麽。給了他們需要的東西,也就抓住了他們。手中抓住了這麽多官員,有了強大的官場靠山,胡雪岩運糧撥餉,籌示購槍,無一不可堂而皇之地去做,事事興旺,事事順遂。而這"對症下藥"四字,實在是他巴結官場以官助商的竅門。
不同的人對一件東西的需求程度是不一樣的。要想使自己的東西所送出去的效用最大,就必須對症下藥,選擇別人最想要且暫時得不到的東西去送,這樣既能讓自己的東西物超所值,也會讓別人倍感滿意。
冷灶不可不燒
交結官場,不僅"趨熱門"也"燒冷灶"。
--胡雪岩
結交官府中人,普通人大都將眼光放在當朝權貴、實權大官身上的卻很少有人注意那些身處厄運,人微權輕或大勢已去之人。胡雪岩則不同,他"交結官場,不僅"趨熱門"也"燒冷灶"。"
"燒冷灶"表現在結交幫助一些暫時窮困潦倒而將來可能發跡的人物。這種"雪中送炭"的義舉使得受助人感激不盡,而一旦受助人飛黃騰達了,施恩人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回報。
胡雪岩資助王有齡正是這種情況。照胡雪岩的話說就是:"我看你好比虎落平陽,英雄末路,心裏有說不出的難過,一定要拉你一把,才睡得著覺。"另一處的記述講得更明白。胡雪岩對王有齡說:"吾嚐讀相人書,君骨法當貴,吾為東君收某五百金在此,請以畀子。"
當然,胡雪岩這個冷灶燒得很冒風險,因為胡雪岩事實上是挪用了東家的錢來幫助王有齡的。所以王有齡擔心自己一旦用錢,連累胡雪岩。胡雪岩的回答十分著實:"子毋然,吾自有說。吾無家隻一命,即索去無益於彼,而坐失五百金無著,彼必不為。請放心持去,得意速還,毋想忘也。"要錢沒有,要命一條。既然能做出這種打算,就看出胡雪岩主意一定,這個忙是非幫不可了。胡雪岩的這一次"燒冷灶"奠定了他一生事業的基礎。
這種燒冷灶的手段,在中國傳統生活中頗為流行。舊社會上海難上的黃金榮,便識蔣介石於患難之時,他不但代蔣了結了數千元債務,還資助蔣一筆旅費,使蔣得以投奔廣州。後來蔣介石政界發跡,黃金榮的地位也就無人敢動搖了。杜月笙交戴笠也是如此,戴從小是個無賴,靠擺小攤騙錢度日,為警察所追捕,後來混到上海,也是在流氓群中做些無本"生意"。其時,杜月笙已跨進黃金榮的大門,與戴一見麵,就認為戴是個"人才",傾心結納,不久就結為兄弟。後來戴仕途遇阻,一度陷入一文不名的困境,就去求杜幫忙。那時,杜月笙已是首屈一指的上海闕人了。居然顧念舊情,一次給了他50元。用完了,杜又給他50元。對杜的"慧眼識英雄",戴念念不忘,在他後來也炙手可熱,殺人不眨眼的時候,不時對部下提起往事,稱道杜"古道熱腸",是他生平知己之一。每次去滬,必和這位盟兄親密聚道,共商"黨國大計。"
第89節:第八章 胡雪岩的結交之法(9)
燒冷灶的另一種情形是結交下台政客,失意文人。也許會有人因結合或有意幫助未發道之人,都很少有人看重已失勢之人。胡雪岩則不然。寶森因為政績平庸,被當時的四川巡撫丁寶楨以"才堪大用"的奏摺形式,藉朝廷之手體麵地把他請出了四川。寶森閑居在京,每日呼朋喚友,吟酒品茶泡財場,表麵上很是悠閑,其實心中甚感落寞。胡雪岩就特意拜訪,勸說他到上海一遊,費用全部由胡雪岩包了。寶森因為旗人身份限製,在京玩得實在不過癮,就隨了胡雪岩去遊上海,逛杭州,猜拳狎ji,遊山玩水,甚是痛快。遂把胡雪岩視為密友,以後每遇大事,必自告奮勇,代胡雪岩在京裏通融。
胡雪岩的阜康錢莊開業不久,就遇到了這樣一件事:浙江藩司麟桂捎了個信來,想找阜康錢莊暫借兩萬兩銀子,胡雪岩對麟桂也隻是聽說而已,平時沒有交往,更何況胡雪岩聽官府裏的知情人士說,麟桂馬上就要調離浙江:這次借錢很可能是用於填補他在財政的空缺。而此時的阜康剛剛開業,包括同業慶賀送來的"堆花"也不過隻有四萬現銀。
胡雪岩很為難,借了,人家一走,豈不是拿錢往水裏扔,聲音都聽不到?即使人家不賴帳,像胡雪岩這樣的人,也不可能天天跑到人家官府去逼債。兩萬兩銀子,對阜康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損失。
按通常情況看,根據"人在人情在,人去人情壞"原則辦事,一般錢莊的普通老闆大約會打馬虎眼,陽奉陰違一番,四兩撥千斤,幾句空話應付過去。不是"小號本小利薄,無力擔此大任,"就是"創業未久,根基浮動,委實調度不動"。或者,就算肯出錢救麟桂之急,也是利上加利,活生生把那麟桂剝掉幾層皮。
但是胡雪岩考慮到,一旦在人家困難的時候,幫著解了圍,人家自然不會忘記,到時利用手中的權勢,行個方便,何愁五萬兩銀了拿不回來?據知情人講,麟桂這個人也不是那種欠債不還、耍死皮賴的人,現在他要調任,他不想把財政"空缺"的把柄授之於人,影響了他仕途的發展,所以急需一筆錢來解決問題。
想到這一點,胡雪岩決定冒一次險。他不惜動用錢莊的的"堆花"款項以超低利率,悉數把錢貸給麟桂,這樣做,錢莊大夥劉慶生有些不解,胡雪岩則說:"調度,調度,作生意講究的就是調度,所謂"調",就是調得動,所謂"度",就是預算。生意要做得活絡,有進有出,什麽時候有銀子進來,什麽時候銀子該用出去,要有計劃。銀子調來調去,隻要不穿幫崩盤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