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曾國藩的直抓親管,直隸在不長時間中,軍事、吏治、民政、教育有了很大的改觀。但各項工作的改進,並沒有給曾國藩帶來實質性的快樂,甚至還引發了他更深的消沉。他在給家人的信中說,這一段時間,因為一直忙於事務,無片刻讀書時間,做官如此,真是味同嚼蠟。曾國藩這樣的想法當然是由衷的,這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在保定,曾國藩幾乎沒有什麽真正談得來的朋友,直隸總督府的那些官員們,在短時間內經歷了劉長佑和官文兩任總督後,對於上司的頻繁調換,顯然多長了一個心眼,對曾國藩,一個個都畢恭畢敬的,也談不上跟他談論什麽肺腑之言了。在這種情況下,曾國藩難免會覺得孤單。兩江總督府的那些幕僚,一開始,並沒有跟他一起來,身邊沒有一些誌同道合的人,對於曾國藩來說,無疑度日如年。除此之外,可能是由於水土不服,曾國藩感到身體越發地虛弱了,他不時頭暈目眩、焦躁難耐,甚至連自己很多年養成的靜坐習慣都無法堅持。多年來,曾國藩養成了一個習慣,那就是每次重大事件決策之前,曾國藩都要焚香盤坐在榻上,閉目凝神,讓雜亂的心緒如塵埃一樣紛紛落下,然後,努力讓內心歸於寧靜,在冥冥中,獲得一種恩賜和力量。對於這一點,曾國藩自己也有著深刻的體會,他曾經形象地自我闡明說:神明好比太陽的升起,人的身體則如同鼎一樣,立地不動。這兩句話應當遵循;隻是心到靜極時,毫無喜怒哀樂,身體寂然不動,畢竟還沒體驗出真正的意境,隻有封閉潛藏到了極點,才曲曲折折地逗引出來一點生氣,如同冬至時節的一陽初動;堅貞不移,是為了有始有終,等春雷一響再開啟出土,穀類的堅實,是為了做始播的種子,不能為種子的穀,不能說是堅實的穀。此中並無滿腔的生意,如果萬物的循環終始都放在心中,就不可以說到了至靜的境界。然而,靜極生陽,似乎是生物的一點仁心吧。氣息靜極,天地生物之心不息,這難道不是可與天地相比的至誠嗎?顏子三個月不違仁,則可以說是洗心退藏到靜極的境界中真正快樂的人了。


    1869年初夏,曾國藩將自己的家眷接到了保定。曾國藩調到直隸,家眷留在金陵總有些不太方便,因為歐陽夫人哮喘病嚴重,曾國藩唯恐她待在北方不太習慣,所以打算安排家眷們回湖南老家的。但歐陽夫人表示還是想在金陵靜養一段時間之後,再北上來保定。歐陽夫人真是賢淑認真,署中養病期間,一直督促兒媳及女兒每日嚴格按照曾國藩所定的“功課單”作業,自己也以身作則,參與“衣、食、粗、細”四事,在署中,繼續耕種曾國藩親手開闢的一塊菜地。孰料當年夏天,歐陽夫人因為吃了過多自己所種的南瓜,右眼看不清東西。在直隸的曾國藩獲悉後,連忙從保定請了一個醫生趕到金陵,為歐陽夫人治病。哪裏知道,這醫生純粹是一個牛皮大王,歐陽夫人不僅右眼沒有治好,不久,連左眼也失明了。歐陽夫人一行到了保定府之後,曾國藩稍稍有點寬心,悲喜交加的是,這一次來保定的,竟然全是病人——歐陽夫人雙目失明;曾紀澤在路途之中,因用藥所誤,得了胃病;孫兒孫女在路途上,也患病發燒……一家人好不容易安定下來,曾國藩獨處寢室,非常鬱悶。當天,曾國藩在日記中寫下了“滿室呻吟,殊覺愁悶”的無奈之詞。


    好在這一次與家眷同來的,還有曾國藩非常信任的幕僚趙烈文。也許是很長時間沒有見到知音了,或者是,曾國藩正處於憂苦之中吧,曾國藩幾乎是迫不及待地跟趙烈文打開了話匣子。他的言語非常坦率,聽得出來,對於這個沒落的政權,曾國藩已不抱什麽希望了。曾國藩向趙烈文談到了自己對於兩宮皇太後的直觀認識和評價:兩宮(指慈安、慈禧兩太後)才地平常,見麵無一要語;皇上沖默,亦無從測之;時局盡在軍機恭邸(指奕?)、文(指文祥)、寶(指寶鋆)數人,權過人主。恭邸極聰明而晃蕩不能立足;文柏川(即文祥)正派而規模狹隘,亦不知求人自輔;寶佩衡(即寶鋆)則不滿人口。朝中有特立之操者尚推倭仁,然才薄識短。餘更碌碌,甚可憂耳。


    曾國藩的這一段話,完全是他的真實想法。如果說曾國藩兩年以前在與趙烈文的談話中,還吞吞吐吐不願暴露自己真實想法的話,那麽,現在的曾國藩因為對於時局已有了更為清醒的認識,已不再對這個朝代抱有希望了。在曾國藩看來,清王朝已經病入膏肓,難以救藥。熟讀《紅樓夢》的曾國藩感到這個貌似堂皇的王朝就像書中的大觀園一樣,盡管表麵上一派繁榮,紅紅火火,但骨子裏,已腐朽坍塌,瀕臨死亡,頹勢已遠遠超出自己原來的預料。根本不可能有什麽人可以力挽狂瀾,自己不行,別人也不行。曾國藩想不透徹的一個問題是,這個貌似強大的政權,為什麽說頹敗就頹敗下來呢?問題究竟出在哪裏?曾國藩唯一感知的就是,天地之間的變化太大了,這個腐朽的政權已踩不到步點,明顯地被拋棄了。在這種情況下,唯一的希望,就是如何使屋簷下的蒼生百姓少遭一點罪。《紅樓夢》上反覆強調“好了好了”,這個世界也一樣,如何“好好地了”就變得迫在眉睫。實際上也不僅僅是這個朝代,作為這個朝代的一員,自己同樣也麵臨這個問題。


    極度清醒,心灰意懶,晚年的曾國藩就是以這樣的心態來看待這個世界的。痛苦而多慮,讓來到直隸之後的曾國藩身體每況愈下。一個人如果失去了所有的希望,變得心若死灰的話,那麽,他生命的火焰離熄滅也就不遠了。


    不久,曾國藩遭遇了一次突如其來的變故。那一天傍晚,正在書房讀書的曾國藩想弄清一個典故的出處,他站了起來,突然覺得眼前一片漆黑,雙膝一軟暈倒在地板上。等醒來後,曾國藩發現身體陌生得簡直不像是自己的了,右手右足麻木,費了好大勁也無法從床上坐起,連說話也囁嚅不清晰了。從朝中趕回的兒子曾紀澤告訴他,中醫已經查明,說是肝病。醫生診斷曾國藩的致病之源在於“焦勞過度”,右目失明和眩暈都是由肝病引起的,治療之法隻有滋補肝腎悉心靜養。曾國藩隻好向朝廷請假,安心在家服藥靜養。也可能是中藥吃得太多吧,曾國藩又感到胃極不舒服,食欲不振,精神睏倦,體氣虛虧,隻好再次向朝廷請假一個月。其實現在說起來,這哪裏是肝病呢?分明就是典型的高血壓症狀,但那時候的中醫醫典中,是沒有這樣一個概念的。曾國藩一直是被當作肝病來進行醫治的。


    病榻上的曾國藩不由情緒愴然。曾國藩並不是一個不在乎身體的人,甚至,在這一輩子當中,他最在意的,就是自己的身體。曾國藩一直恪守莊子的名言:聞在宥天下,不聞治天下也。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人要謹慎地對待自己的身體,要將自己的身體當作生病來調養;治理天下,也是同樣的道理。當年,東坡居士也一直遵行這個道理。曾國藩甚至在生病時,都盡量避免吃藥。在曾國藩看來,藥總是有三分毒的,吃藥,也就是吃毒。可讓曾國藩沒有想到的是,自己最謹慎對待的身體,卻陰差陽錯出了問題。人生就是這些無是無非,無薄無厚。想到這裏,曾國藩感到失望極了,也沮喪極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晚清有個曾國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趙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趙焰並收藏晚清有個曾國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