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與曾國荃的這一番談話,當然有野史想像的成分。不過以曾國藩和曾國荃的性格和關係,這樣的談話內容完全合理。不僅如此,曾國藩到了金陵之後,他的很多心腹,包括彭玉麟、趙烈文等人,以及著名的研究“帝王之學”的學者王闓運等,都先後來探曾國藩的底。他們一開始說話時都很隱晦,有的藉機發發牢騷,抱怨朝廷獎勵不公,有的替曾國藩抱屈,因為鹹豐帝臨死之時有遺言,許諾“克復金陵者王”。可等到曾氏兄弟攻克了金陵,慈禧太後和同治皇帝隻慳吝地給了曾國藩一個“一等毅勇侯”,“王”與“侯”,相差十萬八千裏啊!對於部下與幕僚們的試探,曾國藩絲毫不動聲色,他什麽也沒有表示,後來,為了避免越來越多的麻煩,曾國藩幹脆親筆寫下了一副對聯:“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掛在金陵住地的中堂上。這樣,所有來曾府試探風向的人,從這副對聯中,就已經明白曾國藩的心跡了。
實際上對曾國藩來說,他不是沒有考慮,而是考慮得已經非常徹底了。曾國藩清楚地明白目前的形勢:擺在自己麵前的,隻有兩條路,一是“進”——擁兵造反,推翻清廷,自立為帝;二是“退”——自剪羽毛,釋清疑忌,以求自保。對於曾國藩來說,他顯然不想繼續打仗,多年的戰爭已讓他徹底厭倦,更何況自己的身體和精力每況愈下,繼續爭權奪利,對於他來說,已沒有太大的興趣。曾國藩自那一次不告而辭回鄉之後,人生的態度已親近黃老哲學,幾乎沒有攀登頂峰的野心。水滿則溢,月滿則缺,曾國藩深得三昧。因此,曾國藩寧願自己的福分和運氣不要太好,所以,他把自己住的地方,命名為“求缺齋”,也是這個意思。不僅如此,曾國藩越來越迫切想退隱歸田,頤養天年,在往後的歲月中,盡情地享受生活,讀讀書,寫寫文章。再說,如果造反,就一定有必勝的把握?曾國藩清楚地知道周圍的形勢,湘軍隻是清廷進攻金陵的一個先鋒,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在他的身前左右,朝廷早就布置了大量兵馬:在金陵的西部,官文守武昌,據長江上遊;在東部,富明阿、馮子材守揚州、鎮江,據長江下遊;在北麵,僧格林沁屯兵皖、鄂邊境,虎視金陵。這些人馬,都跟曾國藩的湘軍毫無關聯,他們可以說是來支援湘軍的,也可以說是來防備湘軍的。在這樣的情況下,自己竭力冒險去做這樣的事,不是很愚蠢嗎?
既然沒有前進的路,那麽,身心疲憊的曾國藩就不得不尋求退路了。曾國藩知道,在這種情形下,隻有迅速表明自己的態度,才能安全度過危險。那段時間,曾國藩無論在公開場合,還是在私下的日記中;無論是在給朝廷及同僚友朋的奏章和信函裏,還是在給兄弟兒子的家書中,都用不同的語言和口氣表達一個共同的意思:勝利得力於別人,自己無功可居。並且,一向行動遲重的曾國藩變得迅猛異常——一是果斷地殺了李秀成,二是給朝廷上了一本《粗籌善後事宜折》。在奏摺中,曾國藩對朝廷有兩點建言:一是在兩江範圍內,全麵恢復科舉;二是請求裁減湘軍。很快,朝廷同意了曾國藩的意見。曾國藩立即大告兩江:當年11月份,將在兩江地區恢復科舉,進行甲子科鄉試。曾國藩壓下了兩江總督衙門、江寧布政司、江寧知府等官衙的興建計劃,將經費用在兩項建設上:一是重修滿城;一是恢復江南貢院。修復滿城,完全是出於政治原因,曾國藩是想以這樣的姿態,消除朝廷對於自己擁兵自重的懷疑,曾國藩就是要讓朝廷知道,自己身為一個地方漢族大員,對於清朝天子,是極度尊重的。曾國藩清楚地明白一個弱小民族的心理,也明白孤兒寡母統治的恐慌。至於恢復科舉,倒是出自曾國藩的真心。作為一個曾經的讀書人,曾國藩一直想為天下的學子做點什麽,而且,恢復江南貢院,明顯地可以籠絡江南士子的心,起到穩定局勢的作用。事情果然如曾國藩所料,科舉的恢復,使得社會一下子變得有序起來,兩江一帶的年輕後生因為有了出路,又開始專心求學,變得安分守己了。
在裁減湘軍方麵,曾國藩可謂是計劃周密——曾國藩向朝廷建議,經過這麽多年的戰爭,湘軍已“無昔日之生氣”,奏請裁汰遣散,想馬上裁三四萬人。沒等朝廷答覆,曾國藩就擅自做主,在沒有經曾國荃同意的情況下,以曾國荃有病為由,上奏朝廷,請朝廷不要安排曾國荃擔任浙江巡撫,讓他回老家養病。曾國藩擔心的是,毫無城府的曾國荃因為沉不住氣而壞事,並且,曾國荃因為攻城之後的大肆屠殺,以及太平天國銀庫大量金銀失蹤事件,得罪了不少人,若不暫時避一避,很可能首先遭殃的就是他。曾國藩的請求正中朝廷下懷,朝廷很快同意了曾國藩的意見,並且,在上諭中很是慰問了曾國荃一番。慈禧還特意讓欽差送來一支六兩的大人參,以示龍恩。直到此時,曾國荃才知曉了事情的前因後果。曾國荃很不高興,以為兄長有意排斥自己。不久,在湘軍將領秦淮河的一次聚會上,曾國荃借著酒興,大發牢騷,曾國藩一時下不了台。曾國藩強忍住了,對此沒有理會。不久,曾國荃的生日到了,曾國藩派趙烈文帶禮物前去祝壽,並特意為曾國荃寫了七絕十二首,其中有這樣兩句:“刮骨箭瘢天鑒否,可憐叔子獨賢勞。”讀著這樣的詩,曾國荃淚如雨下。這個性格剛烈無比的漢子,終於明白了家兄的一片苦心。
8月15日,曾國荃來到了曾國藩的住地,兄弟倆進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長談。這一回,曾國藩將自己的擔心和苦悶向曾國荃和盤托出,粗心的曾國荃恍然大悟,他一下子明白了事態的危險,也明白了家兄的一片苦心。曾國藩告誡曾國荃,現在隻剩下急流勇退一條路了,要想保全自己,隻有退一步海闊天空;即使是退,還要退得有序,千萬不可因亂生變。曾國藩又贈曾國荃詩一首,既表達了自己真實的想法,也是告誡各位湘軍弟兄:左列鍾銘右謗書,
人間隨處有乘除。
低頭一拜屠羊說,
萬事浮雲過太虛。
那一晚曾國藩兄弟倆談了很久,一直到外麵的公雞都在打鳴了,曾國荃才離開。這一番長談,涉及的東西太多了,曾國荃如冷水淋頭一樣清醒過來。曾國荃向曾國藩表示,自己很快就回家養病。曾國藩起身為九弟送行,走到院落裏,已明顯地感到蕭瑟的秋意了,院子裏的樹葉上已沾滿了露珠。肅殺的秋天,說來,就悄悄地來了。
遣撤湘軍的那段時間,兩江總督府裏人來人往,很多老弟兄都是來跟曾國藩告別的。此外,還有一些囑託。曾國藩都一一應允了。兩萬五千多名湘軍回家了,龐大的隊伍離開金陵後,曾國藩突然感到金陵城空了不少,心中如打碎了五味藥瓶似的,惆悵無比。曾國藩知道人們會抱怨他的冷酷和鐵血,但誰又會知道他心底中的一絲溫情呢?而且,越割捨得果斷,就越是安全,這支部隊如果不迅速解散的話,那麽,誰料到會有什麽結果?隻是,曾國藩心中稍稍有點內疚,這些人都是跟他很多年的家鄉子弟,打仗時,把腦袋拎在手上,現在勝利了,卻隻能解甲歸田。除了得到一些金錢,他們獲得的,實在是太少了。
實際上對曾國藩來說,他不是沒有考慮,而是考慮得已經非常徹底了。曾國藩清楚地明白目前的形勢:擺在自己麵前的,隻有兩條路,一是“進”——擁兵造反,推翻清廷,自立為帝;二是“退”——自剪羽毛,釋清疑忌,以求自保。對於曾國藩來說,他顯然不想繼續打仗,多年的戰爭已讓他徹底厭倦,更何況自己的身體和精力每況愈下,繼續爭權奪利,對於他來說,已沒有太大的興趣。曾國藩自那一次不告而辭回鄉之後,人生的態度已親近黃老哲學,幾乎沒有攀登頂峰的野心。水滿則溢,月滿則缺,曾國藩深得三昧。因此,曾國藩寧願自己的福分和運氣不要太好,所以,他把自己住的地方,命名為“求缺齋”,也是這個意思。不僅如此,曾國藩越來越迫切想退隱歸田,頤養天年,在往後的歲月中,盡情地享受生活,讀讀書,寫寫文章。再說,如果造反,就一定有必勝的把握?曾國藩清楚地知道周圍的形勢,湘軍隻是清廷進攻金陵的一個先鋒,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在他的身前左右,朝廷早就布置了大量兵馬:在金陵的西部,官文守武昌,據長江上遊;在東部,富明阿、馮子材守揚州、鎮江,據長江下遊;在北麵,僧格林沁屯兵皖、鄂邊境,虎視金陵。這些人馬,都跟曾國藩的湘軍毫無關聯,他們可以說是來支援湘軍的,也可以說是來防備湘軍的。在這樣的情況下,自己竭力冒險去做這樣的事,不是很愚蠢嗎?
既然沒有前進的路,那麽,身心疲憊的曾國藩就不得不尋求退路了。曾國藩知道,在這種情形下,隻有迅速表明自己的態度,才能安全度過危險。那段時間,曾國藩無論在公開場合,還是在私下的日記中;無論是在給朝廷及同僚友朋的奏章和信函裏,還是在給兄弟兒子的家書中,都用不同的語言和口氣表達一個共同的意思:勝利得力於別人,自己無功可居。並且,一向行動遲重的曾國藩變得迅猛異常——一是果斷地殺了李秀成,二是給朝廷上了一本《粗籌善後事宜折》。在奏摺中,曾國藩對朝廷有兩點建言:一是在兩江範圍內,全麵恢復科舉;二是請求裁減湘軍。很快,朝廷同意了曾國藩的意見。曾國藩立即大告兩江:當年11月份,將在兩江地區恢復科舉,進行甲子科鄉試。曾國藩壓下了兩江總督衙門、江寧布政司、江寧知府等官衙的興建計劃,將經費用在兩項建設上:一是重修滿城;一是恢復江南貢院。修復滿城,完全是出於政治原因,曾國藩是想以這樣的姿態,消除朝廷對於自己擁兵自重的懷疑,曾國藩就是要讓朝廷知道,自己身為一個地方漢族大員,對於清朝天子,是極度尊重的。曾國藩清楚地明白一個弱小民族的心理,也明白孤兒寡母統治的恐慌。至於恢復科舉,倒是出自曾國藩的真心。作為一個曾經的讀書人,曾國藩一直想為天下的學子做點什麽,而且,恢復江南貢院,明顯地可以籠絡江南士子的心,起到穩定局勢的作用。事情果然如曾國藩所料,科舉的恢復,使得社會一下子變得有序起來,兩江一帶的年輕後生因為有了出路,又開始專心求學,變得安分守己了。
在裁減湘軍方麵,曾國藩可謂是計劃周密——曾國藩向朝廷建議,經過這麽多年的戰爭,湘軍已“無昔日之生氣”,奏請裁汰遣散,想馬上裁三四萬人。沒等朝廷答覆,曾國藩就擅自做主,在沒有經曾國荃同意的情況下,以曾國荃有病為由,上奏朝廷,請朝廷不要安排曾國荃擔任浙江巡撫,讓他回老家養病。曾國藩擔心的是,毫無城府的曾國荃因為沉不住氣而壞事,並且,曾國荃因為攻城之後的大肆屠殺,以及太平天國銀庫大量金銀失蹤事件,得罪了不少人,若不暫時避一避,很可能首先遭殃的就是他。曾國藩的請求正中朝廷下懷,朝廷很快同意了曾國藩的意見,並且,在上諭中很是慰問了曾國荃一番。慈禧還特意讓欽差送來一支六兩的大人參,以示龍恩。直到此時,曾國荃才知曉了事情的前因後果。曾國荃很不高興,以為兄長有意排斥自己。不久,在湘軍將領秦淮河的一次聚會上,曾國荃借著酒興,大發牢騷,曾國藩一時下不了台。曾國藩強忍住了,對此沒有理會。不久,曾國荃的生日到了,曾國藩派趙烈文帶禮物前去祝壽,並特意為曾國荃寫了七絕十二首,其中有這樣兩句:“刮骨箭瘢天鑒否,可憐叔子獨賢勞。”讀著這樣的詩,曾國荃淚如雨下。這個性格剛烈無比的漢子,終於明白了家兄的一片苦心。
8月15日,曾國荃來到了曾國藩的住地,兄弟倆進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長談。這一回,曾國藩將自己的擔心和苦悶向曾國荃和盤托出,粗心的曾國荃恍然大悟,他一下子明白了事態的危險,也明白了家兄的一片苦心。曾國藩告誡曾國荃,現在隻剩下急流勇退一條路了,要想保全自己,隻有退一步海闊天空;即使是退,還要退得有序,千萬不可因亂生變。曾國藩又贈曾國荃詩一首,既表達了自己真實的想法,也是告誡各位湘軍弟兄:左列鍾銘右謗書,
人間隨處有乘除。
低頭一拜屠羊說,
萬事浮雲過太虛。
那一晚曾國藩兄弟倆談了很久,一直到外麵的公雞都在打鳴了,曾國荃才離開。這一番長談,涉及的東西太多了,曾國荃如冷水淋頭一樣清醒過來。曾國荃向曾國藩表示,自己很快就回家養病。曾國藩起身為九弟送行,走到院落裏,已明顯地感到蕭瑟的秋意了,院子裏的樹葉上已沾滿了露珠。肅殺的秋天,說來,就悄悄地來了。
遣撤湘軍的那段時間,兩江總督府裏人來人往,很多老弟兄都是來跟曾國藩告別的。此外,還有一些囑託。曾國藩都一一應允了。兩萬五千多名湘軍回家了,龐大的隊伍離開金陵後,曾國藩突然感到金陵城空了不少,心中如打碎了五味藥瓶似的,惆悵無比。曾國藩知道人們會抱怨他的冷酷和鐵血,但誰又會知道他心底中的一絲溫情呢?而且,越割捨得果斷,就越是安全,這支部隊如果不迅速解散的話,那麽,誰料到會有什麽結果?隻是,曾國藩心中稍稍有點內疚,這些人都是跟他很多年的家鄉子弟,打仗時,把腦袋拎在手上,現在勝利了,卻隻能解甲歸田。除了得到一些金錢,他們獲得的,實在是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