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節節勝利的消息不斷傳來,反而讓曾國藩內心變得更加平靜。在安慶後方,曾國藩的頭腦一直異常冷靜,他甚至在那一段時間深深地陷入了哲學思考之中,這也難怪,這時候的曾國藩已步入五十歲的門檻,對於“天命”,已有了自己切身的感悟。在曾國藩看來,人生一世,白駒過隙,如何在這短暫的歲月裏實現個人抱負,與天地相齊,是最應該透徹明白的。曾國藩想到星河遙迢、月懸寒枝,一股沖淡之氣不由自主迴旋於胸。1862年5月9日,曾國藩在當天的日記中發出這樣的感慨:靜下心來細細思考,古往今來已有億萬年,而且沒有窮盡,人在其中生存,隻不過幾十年的時間,僅僅一會兒工夫罷了!大地廣闊幾萬裏,無法知道它的邊緣,人在上麵生活,睡覺休息,活動遊走,白天隻需一間屋子,晚上隻需要一張床,古人和近人寫作的書籍,浩如煙海,人的目光所能涉及的地方,不過隻是九牛一毛!世事千變萬化,有各種途徑的美名,而人一輩子的力量所能達到的,不過是太倉中的一粟!懂得了時間的無限而我所經歷的時間極短,那麽碰到了憂患逆境,就需要稍作忍耐,等它安定。知道了大地的寬廣而我所居住的地方是如此的窄小,那麽碰到了名利爭奪之事,就應退讓隱忍。知道了書籍是如此的多而我所看過的書是如此的少,就不會因為稍有心得就沾沾自喜,而應當考慮選擇其中好的去持守。知道發生的事情很多而我所處理的很少,就不敢誇耀自己的功名,而應該考慮推舉賢人來進行圖謀。如果這麽做事了,自私自滿的偏見就會慢慢消除了。


    細細地體味這一番話語,能感覺到曾國藩此時已有相當的境界了,他的目光已看得很遠。他考慮的,已不是現實的得失和名利,而是從虛無和死亡的對應中,去確立個人的位置了。


    1862年8月,太平天國李秀成召集諸王大會,圖解金陵之圍。英王陳玉成去世之後,李秀成當仁不讓地成為了太平天國最高軍事將領。9月,李秀成自蘇州出發,指揮侍王李世賢、納王郜永寬等諸王統率之部隊,浩浩蕩蕩地開拔過來,隊伍有十萬之眾,日夜攻打駐紮在金陵城郊的曾國荃的湘軍營壘。此時曾國荃的湘軍隻有三萬人。李秀成親自督軍力攻東路,以洋槍洋炮猛烈轟擊。湘軍依靠堅固的工事殊死抵抗。靠人海戰術的太平軍甚至出現了一天傷亡七千多人的紀錄。這一場戰鬥持續了四十六天,曾國荃全力堅持著,身體也被子彈擦傷。有好幾次,曾國荃都差點要放棄了。曾國荃在寫給曾國藩的告急信上說:戰鬥異常猛烈,湘軍有很長時間沒有發餉了,將士們全都怨聲載道,士氣低落,並且,整個部隊的補給也沒有跟上,圍城的部隊經常吃不飽肚子,過冬的棉衣也沒有補齊,這些湘軍們很想先撤回休整。戰鬥持續一段時間之後,一場瘟疫突然在金陵城外蔓延,僅僅幾天時間,守衛雨花台的湘軍部隊就有數百人不治而亡。曾國荃連忙一麵派人向曾國藩報告,一麵派人到周邊地區火速買藥。結果,藥還沒有買回來,湘軍又死了一千多人。李秀成趁機向曾國荃的部隊發動進攻,曾國荃隻好率羸弱的部隊全力抵擋。湘軍的士氣掉到了穀底。


    到了11月底,李秀成見曾國荃的湘軍大營無懈可擊,瘟疫又在自己的部隊裏蔓延開來,隻好轉向攻打由東向西步步緊逼的李鴻章部。曾國荃雖然暫時解除了危機,但他的部隊在李秀成的打擊下,幾乎彈盡糧絕。在這種情況下,曾國藩來信,讓曾國荃從雨花台撤出來。性格剛烈的曾國荃此時完全喪失了理智,他如發了瘋似的,根本就不理睬撤軍的命令。曾國荃回信說,自己既然在這裏堅守一個多月了,就沒有任何問題,就是死,也要死在金陵城下。


    緊接著,一個不幸的消息傳到安慶,曾國藩最小的一個弟弟,也就是曾貞幹(曾國葆),在慘烈的四十六天大決戰之後,身染重病死於雨花台大營。曾國藩又一次淚流滿麵。曾貞幹是他最小的一個弟弟,曾國藩一直很喜歡他。湘軍初建時,曾貞幹就跟著曾國藩了,參軍比曾國荃和曾國華都要早,那時他還叫曾國葆。當時,湘軍水師大將楊載福、彭玉麟都是曾貞幹的部下。在與楊載福、彭玉麟共同處事一段時間後,曾貞幹覺得二人才幹突出,便主動向曾國藩推薦彭、楊二人“英毅非常”,自己甘居其下。1854年湘軍兵敗嶽州,曾貞幹主動承擔責任,賦閑回家。曾國華戰死之後,曾貞幹發誓報仇,再度出山。為一掃以往的晦運,曾國葆改名為曾貞幹。曾國藩讓他一直跟著曾國荃,在曾國荃的身邊學習打仗,也好立點軍功。後來,曾國藩又讓曾貞幹自己帶一支軍隊,獨當一麵。曾貞幹也不含糊,在長江沿岸一路攻城拔寨。沒有想到的是,曾貞幹年紀輕輕,竟遭此噩運。曾國藩又想到當年在三河戰役中身首異處的曾國華,曾家五虎,在戰場上就死了兩個,這是怎樣的劫數呢!想到這裏,曾國藩的心都要碎了。


    繼為曾國華後,曾國藩同樣顫抖著為曾貞幹親筆寫下了一副輓聯:大地幹戈十二年,舉室效愚忠,自稱家國報恩子;諸兄離散三千裏,音書寄涕淚,同哭天涯急難人。


    1863年3月17日,曾國藩從安慶出發,從水路趕往金陵。曾國藩想重點了解一下曾國荃部真正的情況,為最後的攻城做準備。早春二月,在經歷了一個冬天的嚴寒之後,樹上的綠色新枝像長矛似的戳了出來,春意迫在眉睫了。這時候,曾國藩依舊是一身冬天的裝束,對於季節的變化,曾國藩已顯得呆板木訥了。曾國藩一路巡視沿途的湘軍,心情異常沉重,雖然曙光就在眼前,但眼前的形勢卻是從未有過的嚴峻,勝利看起來並不是唾手可得。3月底,曾國藩到達了金陵城外的曾國荃大營,一見到曾國荃,曾國藩就讓曾國荃解開衣裳,細心地察看弟弟的傷勢。對於小他十三歲的九弟,曾國藩太了解他的為人了,老九性格暴烈,為人耿直,打起仗來從不要命。曾國藩擔心的是曾國荃會不顧一切地進攻,從而陷入絕境。吃過晚飯後,在曾國荃的大帳中,曾氏兄弟促膝長談。在聆聽了曾國荃的情況介紹之後,曾國藩表達了自己的觀點:金陵遲早都會攻下,攻城不必太急,要盡量讓湘軍少受損失。曾國藩建議曾國荃先撤出雨花台,避免孤軍冒進,萬一太平軍集中優勢兵力對孤軍深入的曾國荃進行包圍,一切將變得很危險。執拗的曾國荃堅持自己的觀點,他的道理很簡單:四十六天最艱苦的戰鬥都挺過來了,現在,怎麽可以撤退呢?再說,此時周邊的寧國、蕪湖等道路已貫通,各地湘軍陸續來到金陵城下匯集,下關一帶又有水師兵臨城下,形勢比初到雨花台時已經好得多,此時再撤退更是毫無道理。


    兄弟兩人爭論到深夜,誰也說服不了誰,曾國藩知道此時的曾國荃如一頭瘋了的牯牛一般,根本無法依靠命令讓執拗的他改變主意。於是,曾國藩隻好聽從曾國荃的意見,不再強求他從金陵城下撤出,隻是囑咐他一定不要貿然出擊,以免中計。這麽多年來,曾國藩仍是一如既往地堅持他的戰略思想,那就是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爭取最小的損失。在曾國藩的戰爭生涯中,很少能看到他天才般地打一場漂亮無比的戰役,他幾乎從不用奇兵,奇兵往往是一柄雙刃劍,弄得不好,傷害的還是自己。曾國藩的每一戰都異常艱苦,甚至險象環生,勝負也就在毫釐之間,但曾國藩就是以他的堅毅和韌勁取得了一場又一場戰鬥的勝利。在象棋中,曾國藩的打法就是小卒過河似的拚命搏殺;在圍棋中,就是全力爭奪中盤,一子一子地硬拚;在武功中,就是莽夫打架,一招一式都是往死裏打,從不躲閃,也從不避開。曾國藩從來就是一個認死理的人。他的軍事思想,跟他的人格一樣實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晚清有個曾國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趙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趙焰並收藏晚清有個曾國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