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至於兄弟之際,吾亦惟愛之以德,不欲愛之以姑息。教之以勤儉,勸之以習勞守樸,愛兄弟以德也;豐衣美食,俯仰如意,愛兄弟以姑息也。姑息之愛,使兄弟惰肢體,長驕氣,將來喪德虧行,是即我率兄弟以不孝也,吾不敢也!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讀
至於兄弟之間,我也隻是愛德,不喜歡相互姑息。用勤儉相教,用習勞守樸相勸勉,這是兄弟之間以德相愛;豐衣美食,隨心所欲,這是兄弟之間以姑息相愛姑息。姑息,會使兄弟們四體不勤,充滿驕氣,將來做出喪德敗行之事,這是我領著兄弟們幹不孝的事,我不敢這麽做。
※詳解
兄弟之間的道德倫常稱為悌,它是僅次於孝的一種家庭倫常,因此,歷代家訓對這個問題都極為重視,如《顏氏家訓》對這個問題有這樣的論述:
自有人類以來,便有了夫婦,有了夫婦,便有了父子,有了父子,便有了兄弟:一家親人的關係,就隻有這三種。由此開始,上下左右,各種親戚,一直到九族,都是從這三種親人中派生出來的,所以在人類的各種關係中,這三種關係最為重要,感情不能不深厚。
兄弟,是同一父母所生,血緣關係極為密切,在幼年時期,父母左拉右扯,兄弟前偎後依,同一個桌上吃飯,同一件衣服傳遞著穿,讀書使用同一本書,遊玩同去一個地方,即使是無理昏聵之人,也不能不相互友愛。但等到成年以後,分別娶了妻,生了子,即使再忠誠厚道之人,對兄弟之間的感情也不能不有所衰減。因為妯娌關係和兄弟關係比較起來,畢竟要疏遠淡漠多了,現在讓彼此疏遠淡漠的妯娌來製約深厚的兄弟感情,就像用圓蓋去覆蓋一個方底的物體一樣,必然難以完全吻合。隻有那種友愛之情特別深厚牢固,不為妻子所動的人,才不會受到影響。
妯娌,是家庭各種矛盾的挑起者。與其讓骨肉同胞居於其間反目為仇,還不如讓他們異地居住的好,因這樣起碼還可以時時互相懷念。況且,兄弟之間若發展到形同路人,那麽處於是非之地,很少不產生隔閡的。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們處理家族事務卻懷著個人私情,肩負家族重任卻不講兄弟情義;如果人們能夠經常反省自己體諒別人,視兄弟子女為自己的子女,便不會產生這種憂患了。
司馬光在《家範》中則專設《兄》、《弟》兩篇來具體討論兄弟關係。在《兄》篇裏,司馬光用陳平等人的事例,說明兄對弟要不藏怒、不宿怨、應該友愛;在《弟》篇中,用鄭均等人的事例,說明弟事兄要敬愛,甚至要代兄受過:
“凡為人兄不友其弟者,必曰‘弟不恭於我’。自古為弟而不恭者孰若象?萬章問於孟子,曰:‘父母使舜完廩,捐階,瞽瞍焚廩;使浚井,出,從而掩之。象曰:‘謨蓋都君鹹我績。牛羊父母,倉廩父母。幹戈朕、琴朕、朕、二嫂使治朕棲。’象入舜宮,舜在床琴。象曰:‘鬱陶思君爾!’忸怩。舜曰:‘惟茲臣庶、汝其於予治。不識舜不知象之將殺己與?’曰:‘奚而不知也?象憂亦憂,象喜亦喜。’曰:‘然則舜偽喜者與!’曰:‘否!昔者有饋生魚於鄭子產。子產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則洋洋焉,攸然而逝。子產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熟謂子產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難罔以非其道。彼以愛兄之道來,故誠信而喜之,奚偽焉!’萬章問曰:‘象日以殺舜為事,立為天子,則放之,何也?’孟子曰:‘封之也。或曰放焉。’萬章曰:‘舜流共工於幽州,放兜於崇山,殺三苗於三危,殛鯀於羽山,四罪而天下鹹服,誅不仁也。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則誅之,在弟則封之。’曰:‘仁人之於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親愛之而已矣。親之欲其貴也,愛之欲其富也。封之有庳,富貴之也。身為天子,弟為匹夫,可謂親愛之乎?’‘敢問,或曰放者何謂也?’曰:‘象不得有為於其國,天子使吏治其國,而納其貢賦焉,故謂之放,豈得暴彼民哉?雖然,欲常常而見之,故源源而來。不及貢,以政接於有庳。’
“後魏正平太守陸凱兄,坐鹹陽王禧謀反事,被收,卒於獄。凱痛兄之死,哭無時節,目幾失明,訴冤不已,備盡人事。至正始初,世宗復官爵。凱大喜,置酒集諸親曰:‘吾所以數年之中抱病忍死者,顧門戶計爾。逝者不追,今願畢矣。’遂以其年卒。
“唐英公李,貴為仆she,其姊病,必親為燃火煮粥,火焚其須鬢。姊曰:‘仆she妾多矣,何為自苦如是?’曰:‘豈為無人耶?顧今姊年老,亦老,雖欲久為姊煮粥,復可得乎?’若此,可謂能愛矣!
第三部分:居家之道骨肉之情(2)
“夫兄弟至親,一體而分,同氣異息。詩雲: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又雲: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言兄弟同休戚,不可與他人議之也。若己之兄弟且不能愛,何況他人?己不愛人,人誰愛己?人皆莫之愛,而患難不至者,未之有也。《詩》雲:毋獨斯畏。此之謂也。兄弟,手足也。今有人斷其左足,以益右手,庸何利乎,虺一身兩口,爭食相,遂相殺也。爭利而相害,何異於虺乎?”
而曾國藩重視骨肉之情,則尤為明顯地表現在他對九弟曾國荃的照應上。
金陵攻破後的一個月中,朝廷又是追問天京財產的下落,又是追問李秀成的下落,使曾氏兄弟心驚肉跳。“歸功於己”而趾高氣揚的曾國荃此時患有“濕毒”,左肩下辱上生一毒,又肝旺氣虛,“病在水不能生木”,“非藥物所能為力”,加上連日遭此政治上的重大打擊,更是鬱鬱不自得。常生無名之火,勃然惱怒。他雖為得勝之臣,實似喪家之犬。曾國藩在金陵見到曾國荃的此種情狀,心痛似絞,七月廿八日回到安慶後,於廿九日,八月初二日、初五日、初六日、初九日、十四日、十六日、十九日接連寫信給曾國荃,一方麵反覆表示自己的“實深廑係”,一方麵對老九進行多方的勸慰和關照,極力吹捧說:“弟所成就者,業已卓然不朽。”他甚至不惜屈己以諛弟,說:“從古有大勳勞者,不過本身得一爵耳。弟則本身既掙一爵,以贈送阿兄一爵。弟之贈送此禮,人或忽而不察,弟或謙而不居,而餘深知之。頃已詳告妻、子知之,將來必遍告家人宗族知之。”又說:“天下之道,無感不應,無詘不伸。以吾心之且憐且敬,知外間亦必千裏應之,亦必憐弟敬弟,萬口同聲。”與此同時,又對老九稍加規勸:“弟不若就現有之功,而加之以讀書養氣,小心大度,以求德亦日進,言亦日醇,比如築室,弟之立功已有絕大基址,絕好結構,以後但加裝修工夫。何必汲汲皇皇,茫乎無主乎?”但曾國藩所說的這些言辭,曾國荃似乎都聽不進去。曾國藩也就按捺不住,罵道:“弟若不知自愛,懊怒不已,剝喪元氣,則真太愚矣!”
至於兄弟之際,吾亦惟愛之以德,不欲愛之以姑息。教之以勤儉,勸之以習勞守樸,愛兄弟以德也;豐衣美食,俯仰如意,愛兄弟以姑息也。姑息之愛,使兄弟惰肢體,長驕氣,將來喪德虧行,是即我率兄弟以不孝也,吾不敢也!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讀
至於兄弟之間,我也隻是愛德,不喜歡相互姑息。用勤儉相教,用習勞守樸相勸勉,這是兄弟之間以德相愛;豐衣美食,隨心所欲,這是兄弟之間以姑息相愛姑息。姑息,會使兄弟們四體不勤,充滿驕氣,將來做出喪德敗行之事,這是我領著兄弟們幹不孝的事,我不敢這麽做。
※詳解
兄弟之間的道德倫常稱為悌,它是僅次於孝的一種家庭倫常,因此,歷代家訓對這個問題都極為重視,如《顏氏家訓》對這個問題有這樣的論述:
自有人類以來,便有了夫婦,有了夫婦,便有了父子,有了父子,便有了兄弟:一家親人的關係,就隻有這三種。由此開始,上下左右,各種親戚,一直到九族,都是從這三種親人中派生出來的,所以在人類的各種關係中,這三種關係最為重要,感情不能不深厚。
兄弟,是同一父母所生,血緣關係極為密切,在幼年時期,父母左拉右扯,兄弟前偎後依,同一個桌上吃飯,同一件衣服傳遞著穿,讀書使用同一本書,遊玩同去一個地方,即使是無理昏聵之人,也不能不相互友愛。但等到成年以後,分別娶了妻,生了子,即使再忠誠厚道之人,對兄弟之間的感情也不能不有所衰減。因為妯娌關係和兄弟關係比較起來,畢竟要疏遠淡漠多了,現在讓彼此疏遠淡漠的妯娌來製約深厚的兄弟感情,就像用圓蓋去覆蓋一個方底的物體一樣,必然難以完全吻合。隻有那種友愛之情特別深厚牢固,不為妻子所動的人,才不會受到影響。
妯娌,是家庭各種矛盾的挑起者。與其讓骨肉同胞居於其間反目為仇,還不如讓他們異地居住的好,因這樣起碼還可以時時互相懷念。況且,兄弟之間若發展到形同路人,那麽處於是非之地,很少不產生隔閡的。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們處理家族事務卻懷著個人私情,肩負家族重任卻不講兄弟情義;如果人們能夠經常反省自己體諒別人,視兄弟子女為自己的子女,便不會產生這種憂患了。
司馬光在《家範》中則專設《兄》、《弟》兩篇來具體討論兄弟關係。在《兄》篇裏,司馬光用陳平等人的事例,說明兄對弟要不藏怒、不宿怨、應該友愛;在《弟》篇中,用鄭均等人的事例,說明弟事兄要敬愛,甚至要代兄受過:
“凡為人兄不友其弟者,必曰‘弟不恭於我’。自古為弟而不恭者孰若象?萬章問於孟子,曰:‘父母使舜完廩,捐階,瞽瞍焚廩;使浚井,出,從而掩之。象曰:‘謨蓋都君鹹我績。牛羊父母,倉廩父母。幹戈朕、琴朕、朕、二嫂使治朕棲。’象入舜宮,舜在床琴。象曰:‘鬱陶思君爾!’忸怩。舜曰:‘惟茲臣庶、汝其於予治。不識舜不知象之將殺己與?’曰:‘奚而不知也?象憂亦憂,象喜亦喜。’曰:‘然則舜偽喜者與!’曰:‘否!昔者有饋生魚於鄭子產。子產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則洋洋焉,攸然而逝。子產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熟謂子產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難罔以非其道。彼以愛兄之道來,故誠信而喜之,奚偽焉!’萬章問曰:‘象日以殺舜為事,立為天子,則放之,何也?’孟子曰:‘封之也。或曰放焉。’萬章曰:‘舜流共工於幽州,放兜於崇山,殺三苗於三危,殛鯀於羽山,四罪而天下鹹服,誅不仁也。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則誅之,在弟則封之。’曰:‘仁人之於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親愛之而已矣。親之欲其貴也,愛之欲其富也。封之有庳,富貴之也。身為天子,弟為匹夫,可謂親愛之乎?’‘敢問,或曰放者何謂也?’曰:‘象不得有為於其國,天子使吏治其國,而納其貢賦焉,故謂之放,豈得暴彼民哉?雖然,欲常常而見之,故源源而來。不及貢,以政接於有庳。’
“後魏正平太守陸凱兄,坐鹹陽王禧謀反事,被收,卒於獄。凱痛兄之死,哭無時節,目幾失明,訴冤不已,備盡人事。至正始初,世宗復官爵。凱大喜,置酒集諸親曰:‘吾所以數年之中抱病忍死者,顧門戶計爾。逝者不追,今願畢矣。’遂以其年卒。
“唐英公李,貴為仆she,其姊病,必親為燃火煮粥,火焚其須鬢。姊曰:‘仆she妾多矣,何為自苦如是?’曰:‘豈為無人耶?顧今姊年老,亦老,雖欲久為姊煮粥,復可得乎?’若此,可謂能愛矣!
第三部分:居家之道骨肉之情(2)
“夫兄弟至親,一體而分,同氣異息。詩雲: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又雲: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言兄弟同休戚,不可與他人議之也。若己之兄弟且不能愛,何況他人?己不愛人,人誰愛己?人皆莫之愛,而患難不至者,未之有也。《詩》雲:毋獨斯畏。此之謂也。兄弟,手足也。今有人斷其左足,以益右手,庸何利乎,虺一身兩口,爭食相,遂相殺也。爭利而相害,何異於虺乎?”
而曾國藩重視骨肉之情,則尤為明顯地表現在他對九弟曾國荃的照應上。
金陵攻破後的一個月中,朝廷又是追問天京財產的下落,又是追問李秀成的下落,使曾氏兄弟心驚肉跳。“歸功於己”而趾高氣揚的曾國荃此時患有“濕毒”,左肩下辱上生一毒,又肝旺氣虛,“病在水不能生木”,“非藥物所能為力”,加上連日遭此政治上的重大打擊,更是鬱鬱不自得。常生無名之火,勃然惱怒。他雖為得勝之臣,實似喪家之犬。曾國藩在金陵見到曾國荃的此種情狀,心痛似絞,七月廿八日回到安慶後,於廿九日,八月初二日、初五日、初六日、初九日、十四日、十六日、十九日接連寫信給曾國荃,一方麵反覆表示自己的“實深廑係”,一方麵對老九進行多方的勸慰和關照,極力吹捧說:“弟所成就者,業已卓然不朽。”他甚至不惜屈己以諛弟,說:“從古有大勳勞者,不過本身得一爵耳。弟則本身既掙一爵,以贈送阿兄一爵。弟之贈送此禮,人或忽而不察,弟或謙而不居,而餘深知之。頃已詳告妻、子知之,將來必遍告家人宗族知之。”又說:“天下之道,無感不應,無詘不伸。以吾心之且憐且敬,知外間亦必千裏應之,亦必憐弟敬弟,萬口同聲。”與此同時,又對老九稍加規勸:“弟不若就現有之功,而加之以讀書養氣,小心大度,以求德亦日進,言亦日醇,比如築室,弟之立功已有絕大基址,絕好結構,以後但加裝修工夫。何必汲汲皇皇,茫乎無主乎?”但曾國藩所說的這些言辭,曾國荃似乎都聽不進去。曾國藩也就按捺不住,罵道:“弟若不知自愛,懊怒不已,剝喪元氣,則真太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