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頁
華麗血時代:兩晉南北朝的另類歷史 作者:梅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再說回晉廷會稽王方麵。司馬道子父子確實沒有食言,封劉牢之為都督兗、青、冀、幽、並、徐、揚州晉陵諸軍事,完全取代王恭的職位。
王恭雖死,殷仲堪、桓玄、楊佺期等人並無摧折,已經分路逼近蕪湖和石頭城,紛紛上表為王恭訴冤,要晉廷誅殺劉牢之。
劉牢之理直氣壯,卒北府勁率馳赴京師,於新亭紮下大營。桓玄、楊佺期見“北府兵”來,皆驚懼失色,忙退至蔡洲(距建康數十裏)。殷仲堪數萬大軍倒沒怎麽為劉牢之嚇倒,仍向京師不慌不忙逼近。
京城內紛擾之時,左衛將軍桓修出來,替司馬道子出主意。桓修是桓沖之子,桓溫之侄,桓玄的堂兄。中國古代政治就是如此紛雜,同宗同族甚至親兄弟也站在不同的營壘,互相琢磨算計。
蕭牆伏禍連踵至(4)
桓修認為:“桓玄、殷仲堪等人,一直以王恭為主。現在王恭死了,軍中奪氣。如果朝廷予以桓玄、楊佺期二人高官厚爵,二人心內必喜,與殷仲堪離意,到時,我們可先除掉殷仲堪。”
司馬道子依計行之,以朝廷名義,援桓玄江州刺史,召郗恢回朝任尚書,以楊佺期代郗恢為雍州刺史,以桓修為荊州刺史,黜殷仲堪為廣州刺史。如此陰險的離間計還真成功。殷仲堪得詔大怒,下命桓玄、楊佺期進兵。桓玄二人都“喜於朝命,欲受之,猶豫未決”。
殷仲堪慚怒,知道此行已無成功的可能,馬上拔軍自蕪湖南歸。但老殷也來招毒辣之計,他派人向屯於蔡州的桓玄、楊佺期手下兵士們散布言論:“你們這些人不歸順隨我,我回江陵後,把你們的家屬全部殺掉!”這一招極靈,楊佺期部下立馬就有兩千人開逃,桓玄也懼兵變,立即引兵西還,追及殷仲堪,陳說自己沒有二心。
既然大家又聚在一起,就又稱兄道弟,飲血酒為盟。同時,殷仲堪、桓玄、楊佺期三人又再共同上書,為王恭訴冤,替殷仲堪的降職抱打不平,並指斥桓修。
司馬道子確實是個瞬息萬變的庸下之才。憚懼之下,他又把為他出主意的桓修罷官,恢復殷仲堪的荊州刺史職務,“優詔慰諭,以求和解”。桓修枉作小人,被朝廷指斥“專為身計,疑誤朝廷”。
殷、桓、楊三人看似鐵板一塊,但經過此次戰事,心中各懷疑慮,皆起相圖之心。楊佺期為人驕悍,桓玄自恃才地,對這個寒人出身的武將總有不屑之意。於是,楊佺期就暗勸殷仲堪殺掉桓玄。殷仲堪不是不想殺桓玄,隻是暗忌楊佺期兄弟勇健,怕殺了桓玄就沒人牽製楊氏兄弟,所以一直沒下手。最終,三個人“各還所鎮”。內心深處,三人各自都想除掉對方以後快。
雖又化解了一次重大政治危機,但會稽王司馬道子數日驚悸,染上重病,但仍以酒當藥,狂飲不止。司馬元顯深知其父“朝望去之,乃諷朝廷解(司馬)道子司徒、揚州刺史”,並自代揚州刺史一職。大醉數日之後,司馬道子酒醒,才知自己已喪失實權,“大怒,無如之何”。
司馬元顯時年十八,深謀老到,又有廬江太守張法順這個官場老油條為他出主意,常常有出人意料之舉。不久,司馬元顯又任錄尚書事。時人稱司馬道子為東錄,稱司馬元顯為西錄。父子分府,西錄車騎盈門,東錄門可羅雀。政治場中的趨炎附勢,於此可見一斑。
司馬元顯年紀雖輕,也就今天剛上大學的年紀(十八歲),但本性苛刻,殘暴好殺,徵發諸郡剛剛免除奴隸身份的大族附蔭民戶,把這些人全都強迫遷至京城附近充兵役,號為“樂屬”(意思是自己願意為兵被政府統轄)。這批“樂屬”,元顯想用來自己直接控製,因為北府軍和荊州軍皆不是他自己的嫡係。但是,元顯強迫徵發的這些青壯勞力,本來祖父為奴,自己剛剛獲得自由農身份,新近有田耕有家室,在浙東一帶夫耕妻織剛過上小日子,忽然又變成了“兵籍”(而旦東晉那種世世相襲的“兵戶”,社會地位低下),心中怨恨,可想而知。同時,大地主大世族對此也極為不滿,因為晉廷的命令使他們喪失了許多蔭附的佃客,經濟利益受到極大打擊,由此,也對司馬元顯恨之入骨。正是這一極不得民心的舉動,使得江東諸郡人民痛心疾首,紛紛思叛。
江東鼎沸晉祚搖(1)
——孫恩之亂時的東晉政局
東晉朝廷的內憂外患剛剛消停了幾個月,就又傳來天大的壞消息。安帝隆安三年(399)年底,賊人孫恩因民心思動,乘機起事,自海島出兵,殺掉上虞縣令,直攻會稽,又殺了書聖王羲之的兒子王凝之及其諸子。
孫恩之亂,非朝夕猝發之事。琅琊孫氏,也是世家大姓,幾輩子下來都信奉“五鬥米道”。孫恩的叔叔孫泰一直師事錢塘人杜子恭,學了不少相當於今天魔術的“方術”,以此浮狡小計,誘騙百姓子女錢財。“(百姓)愚者敬之如神,皆竭財產,進獻子女,以祈福慶”。
當年,王珣曾向會稽王司馬道子陳說孫泰以妖術惑人,就把此人流放廣州。廣州地方官又被孫泰的“幻術”迷惑住,竟然派這個邪教頭子當鬱林(今廣西貴縣)太守。孝武帝末年,頗想長生壯陽,把孫泰召還京師,司馬道子忙封他個徐州主簿的虛官,給錢給地給人讓這個妖道天天“煉丹”。
王恭起事,孫泰假借討伐王恭為名,眩惑士庶,私聚徒眾。司馬元顯掌權後,也聽說這位妖道壯陽秘術,多次前往其住處求索“偉哥”秘方。孫泰日益驕橫,自認為晉朝運祚將終,就在吳地廣誘百姓,以“五鬥米道”作招誘,時常與徒眾密會,陰謀作亂。朝廷對此知之甚多,但因他與司馬元顯交情深厚,沒有人敢揭他老底。最後,會稽內史交出真憑實據,向晉廷告發孫泰要造反。司馬道子估計孫泰的陰謀會危及自身,就派人殺掉了這個妖道以及他的六個兒子。
“五鬥米道”源於東漢,其原本教義並無太大危害性。但經杜子恭、孫泰等人掌握後,妖言惑眾,不斷增添“新內容”,就慢慢變成了邪教。而且,在當時沒有緊密經濟聯繫的農村社會,邪教正好成為孫泰、孫恩起事的最好組織形式。邪教的欺騙性非常驚人。孫泰被顯戮於市,其教徒眾聞知消息,都認為教主是“蟬蛻登仙”,紛紛聚集,一起站在海邊,向海中拋灑金銀寶物以及美酒美食,祭饗這個妖人。
孫恩懷恨在心。他的叔叔孫泰被殺不久,他深知司馬道子父子怨播天下,就憑藉邪教駭人的招聚力,在極短時間內聚眾數萬,一下子就殺掉了吳中八郡王凝之等數位地方官,其中包括謝安的兩個兒子謝邈和謝沖,猖獗一時。
孫恩之亂所以如此容易,正在於邪教教眾遍布各州郡府衙和守軍之中,一呼百應,立時應召。
“時三吳承平日久,民不習戰,故郡縣兵皆望風奔潰。”
孫恩占據會稽後,自號征東將軍,名其邪教教眾為“長生人”,當地士眾凡有不服從者,皆全家全族誅死,嬰兒不免。攻克諸縣之後,孫恩邪教組織即把當地守官殺死肢解,大鍋煮熟,並當眾逼迫守官的妻兒吃掉親人的屍體。凡有不從者,就又虐殺臠割,極盡酷殘之能事。這支喪心病狂的邪教隊伍無惡不作,凡身陷城池,均燒毀城市,填平水井,殺盡不從之民。
王恭雖死,殷仲堪、桓玄、楊佺期等人並無摧折,已經分路逼近蕪湖和石頭城,紛紛上表為王恭訴冤,要晉廷誅殺劉牢之。
劉牢之理直氣壯,卒北府勁率馳赴京師,於新亭紮下大營。桓玄、楊佺期見“北府兵”來,皆驚懼失色,忙退至蔡洲(距建康數十裏)。殷仲堪數萬大軍倒沒怎麽為劉牢之嚇倒,仍向京師不慌不忙逼近。
京城內紛擾之時,左衛將軍桓修出來,替司馬道子出主意。桓修是桓沖之子,桓溫之侄,桓玄的堂兄。中國古代政治就是如此紛雜,同宗同族甚至親兄弟也站在不同的營壘,互相琢磨算計。
蕭牆伏禍連踵至(4)
桓修認為:“桓玄、殷仲堪等人,一直以王恭為主。現在王恭死了,軍中奪氣。如果朝廷予以桓玄、楊佺期二人高官厚爵,二人心內必喜,與殷仲堪離意,到時,我們可先除掉殷仲堪。”
司馬道子依計行之,以朝廷名義,援桓玄江州刺史,召郗恢回朝任尚書,以楊佺期代郗恢為雍州刺史,以桓修為荊州刺史,黜殷仲堪為廣州刺史。如此陰險的離間計還真成功。殷仲堪得詔大怒,下命桓玄、楊佺期進兵。桓玄二人都“喜於朝命,欲受之,猶豫未決”。
殷仲堪慚怒,知道此行已無成功的可能,馬上拔軍自蕪湖南歸。但老殷也來招毒辣之計,他派人向屯於蔡州的桓玄、楊佺期手下兵士們散布言論:“你們這些人不歸順隨我,我回江陵後,把你們的家屬全部殺掉!”這一招極靈,楊佺期部下立馬就有兩千人開逃,桓玄也懼兵變,立即引兵西還,追及殷仲堪,陳說自己沒有二心。
既然大家又聚在一起,就又稱兄道弟,飲血酒為盟。同時,殷仲堪、桓玄、楊佺期三人又再共同上書,為王恭訴冤,替殷仲堪的降職抱打不平,並指斥桓修。
司馬道子確實是個瞬息萬變的庸下之才。憚懼之下,他又把為他出主意的桓修罷官,恢復殷仲堪的荊州刺史職務,“優詔慰諭,以求和解”。桓修枉作小人,被朝廷指斥“專為身計,疑誤朝廷”。
殷、桓、楊三人看似鐵板一塊,但經過此次戰事,心中各懷疑慮,皆起相圖之心。楊佺期為人驕悍,桓玄自恃才地,對這個寒人出身的武將總有不屑之意。於是,楊佺期就暗勸殷仲堪殺掉桓玄。殷仲堪不是不想殺桓玄,隻是暗忌楊佺期兄弟勇健,怕殺了桓玄就沒人牽製楊氏兄弟,所以一直沒下手。最終,三個人“各還所鎮”。內心深處,三人各自都想除掉對方以後快。
雖又化解了一次重大政治危機,但會稽王司馬道子數日驚悸,染上重病,但仍以酒當藥,狂飲不止。司馬元顯深知其父“朝望去之,乃諷朝廷解(司馬)道子司徒、揚州刺史”,並自代揚州刺史一職。大醉數日之後,司馬道子酒醒,才知自己已喪失實權,“大怒,無如之何”。
司馬元顯時年十八,深謀老到,又有廬江太守張法順這個官場老油條為他出主意,常常有出人意料之舉。不久,司馬元顯又任錄尚書事。時人稱司馬道子為東錄,稱司馬元顯為西錄。父子分府,西錄車騎盈門,東錄門可羅雀。政治場中的趨炎附勢,於此可見一斑。
司馬元顯年紀雖輕,也就今天剛上大學的年紀(十八歲),但本性苛刻,殘暴好殺,徵發諸郡剛剛免除奴隸身份的大族附蔭民戶,把這些人全都強迫遷至京城附近充兵役,號為“樂屬”(意思是自己願意為兵被政府統轄)。這批“樂屬”,元顯想用來自己直接控製,因為北府軍和荊州軍皆不是他自己的嫡係。但是,元顯強迫徵發的這些青壯勞力,本來祖父為奴,自己剛剛獲得自由農身份,新近有田耕有家室,在浙東一帶夫耕妻織剛過上小日子,忽然又變成了“兵籍”(而旦東晉那種世世相襲的“兵戶”,社會地位低下),心中怨恨,可想而知。同時,大地主大世族對此也極為不滿,因為晉廷的命令使他們喪失了許多蔭附的佃客,經濟利益受到極大打擊,由此,也對司馬元顯恨之入骨。正是這一極不得民心的舉動,使得江東諸郡人民痛心疾首,紛紛思叛。
江東鼎沸晉祚搖(1)
——孫恩之亂時的東晉政局
東晉朝廷的內憂外患剛剛消停了幾個月,就又傳來天大的壞消息。安帝隆安三年(399)年底,賊人孫恩因民心思動,乘機起事,自海島出兵,殺掉上虞縣令,直攻會稽,又殺了書聖王羲之的兒子王凝之及其諸子。
孫恩之亂,非朝夕猝發之事。琅琊孫氏,也是世家大姓,幾輩子下來都信奉“五鬥米道”。孫恩的叔叔孫泰一直師事錢塘人杜子恭,學了不少相當於今天魔術的“方術”,以此浮狡小計,誘騙百姓子女錢財。“(百姓)愚者敬之如神,皆竭財產,進獻子女,以祈福慶”。
當年,王珣曾向會稽王司馬道子陳說孫泰以妖術惑人,就把此人流放廣州。廣州地方官又被孫泰的“幻術”迷惑住,竟然派這個邪教頭子當鬱林(今廣西貴縣)太守。孝武帝末年,頗想長生壯陽,把孫泰召還京師,司馬道子忙封他個徐州主簿的虛官,給錢給地給人讓這個妖道天天“煉丹”。
王恭起事,孫泰假借討伐王恭為名,眩惑士庶,私聚徒眾。司馬元顯掌權後,也聽說這位妖道壯陽秘術,多次前往其住處求索“偉哥”秘方。孫泰日益驕橫,自認為晉朝運祚將終,就在吳地廣誘百姓,以“五鬥米道”作招誘,時常與徒眾密會,陰謀作亂。朝廷對此知之甚多,但因他與司馬元顯交情深厚,沒有人敢揭他老底。最後,會稽內史交出真憑實據,向晉廷告發孫泰要造反。司馬道子估計孫泰的陰謀會危及自身,就派人殺掉了這個妖道以及他的六個兒子。
“五鬥米道”源於東漢,其原本教義並無太大危害性。但經杜子恭、孫泰等人掌握後,妖言惑眾,不斷增添“新內容”,就慢慢變成了邪教。而且,在當時沒有緊密經濟聯繫的農村社會,邪教正好成為孫泰、孫恩起事的最好組織形式。邪教的欺騙性非常驚人。孫泰被顯戮於市,其教徒眾聞知消息,都認為教主是“蟬蛻登仙”,紛紛聚集,一起站在海邊,向海中拋灑金銀寶物以及美酒美食,祭饗這個妖人。
孫恩懷恨在心。他的叔叔孫泰被殺不久,他深知司馬道子父子怨播天下,就憑藉邪教駭人的招聚力,在極短時間內聚眾數萬,一下子就殺掉了吳中八郡王凝之等數位地方官,其中包括謝安的兩個兒子謝邈和謝沖,猖獗一時。
孫恩之亂所以如此容易,正在於邪教教眾遍布各州郡府衙和守軍之中,一呼百應,立時應召。
“時三吳承平日久,民不習戰,故郡縣兵皆望風奔潰。”
孫恩占據會稽後,自號征東將軍,名其邪教教眾為“長生人”,當地士眾凡有不服從者,皆全家全族誅死,嬰兒不免。攻克諸縣之後,孫恩邪教組織即把當地守官殺死肢解,大鍋煮熟,並當眾逼迫守官的妻兒吃掉親人的屍體。凡有不從者,就又虐殺臠割,極盡酷殘之能事。這支喪心病狂的邪教隊伍無惡不作,凡身陷城池,均燒毀城市,填平水井,殺盡不從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