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頁
華麗血時代:兩晉南北朝的另類歷史 作者:梅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庾楷很生氣,提筆為書道:“當初王恭赴京拜陵,正是因為畏忌我才沒敢起事。去年之事(指殺王國寶前的王恭起兵),我一直俟朝命而動。我待王爺,從未相負。但王爺不敢併力抵拒王恭,反而殺掉王國寶以自保。自那時起,天下人還有誰敢為王爺盡力呢?我庾楷可不敢以身家百口人命開玩笑。”
庾楷、王國寶兩人是好友,因此,他不僅僅是為王愉分割他屬下轄郡而惱,也是因老友王國寶被司馬道子當替罪羊殺掉而恨恨不平。
聞知庾楷已答應王恭共同起兵,廣徵士馬,朝廷上下惶擾不已。
年方十七歲的會稽王世子司馬元顯初生牛犢,絲毫不畏,勸其父說:“先前不討王恭,故有今日之難。如果再放縱他,大禍可就會降臨您頭上了。”
司馬道子憂懼,不知所為。於是,他悉以朝政託付給這個兒子,天天飲酒消愁。
“(司馬)元顯脫警,頗涉文義,誌氣果銳,以安危為己任”。一些附會奉承之人,均譽贊說司馬元顯神武不凡,有東晉明帝之風采。
由於王恭第一次起兵時徘徊觀望,殷仲堪一直很覺自己沒麵子。此次興兵,殷仲堪急不可耐,但自己又不會將兵,便把軍事指揮權統統交給時為南郡相的楊佺期。楊佺期為先鋒,率水軍五千先行。桓玄領兵繼之。殷仲堪自帶二萬軍,殿後而行。
桓玄心懷鬼胎自不待表,這楊佺期也非善茬。按理講,楊佺期九世祖楊震是漢朝太尉,世為弘農大族。西晉永嘉大亂後,楊氏渡江稍晚,其後又沒能及時與江東名族締結婚姻,故而一直受到排抑。楊佺期為此“慷慨切齒”,很想因亂舉事,一泄怒氣,並趁機使楊家重新進入名族之列。
安帝隆安二年(398)九月,楊佺期、桓玄兵船剛至溫口,王愉連一箭也未敢發,倉皇逃往臨川。
晉廷上下硬著頭皮,會稽王司馬道子以其世子司馬元顯為征討都督,派衛將軍王珣、右將軍謝琰(謝安之子)帶兵討王恭,遣譙王司馬尚之將兵討庾楷。
庾楷慷慨義氣了半天,一戰即潰,單騎奔歸桓玄。桓玄有智謀勇力,在白石大破官軍,與楊佺期連兵直逼橫江。司馬尚之、司馬休之兄弟大敗。晉軍各路皆退,隻得回兵固守石頭城。
聞聽盟軍得勝之際,王恭更是洋洋得意。王恭“素以才地陵物”,殺掉王國寶後,感覺更是好奇,馬不停蹄地想立兵威以自肆。原本,這位皇上大舅本無任何野心,可權力場中滋味誘人,總會使人慾罷不能,流連不已。
蕭牆伏禍連踵至(3)
王恭之所以有恃無恐,兩次起兵,全賴其屬下南彭城內史劉牢之。
劉牢之這個名字,在淝水之戰中給人大有橫空出世之感。正是他率五千“北府兵”一舉擊潰苻堅手下名將梁成兩萬之眾,臨陣斬殺梁成及數名前秦大將,極大鼓舞了東晉將士的必勝信心,奠定了東晉在淝水大戰最終大勝的堅厚基礎。淝水之戰後,劉牢之又率兵北伐,進屯鄄城,“河南城堡承風歸順者甚眾”。後來,後燕慕容垂與苻堅在北方開戰,東晉又派劉牢之馳援苻丕(政治就是這樣,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東晉、前秦雙方相互擊刺矛頭的鮮血未幹,現在又變成盟友共同對付鮮卑人)。王橋澤一役,晉軍因爭搶輜重,軍伍散亂,為慕容垂所擊敗,“(劉)牢之策馬跳五丈澗,得脫”,完全是劉玄德小說演義的翻版。此敗之後,劉牢之沖天煞氣似乎一下子消失殆盡,後來,竟因為不救廩丘被圍的友軍,坐畏懦免官。
王恭出鎮一方後,為討王國寶,又重新任用劉牢之。但王恭自以累世高門,又是今上親舅,待劉牢之沒什麽禮數,隻以爪牙武將遇之。“(劉)牢之負其才能,深懷恥恨”。
司馬道子世子司馬元顯知悉此事後,這個少年陰謀家大喜,忙派人勸說劉牢之拋棄王恭,並答應事成後以王恭的職位轉授予劉牢之。同時,司馬道子也卑辭下意寫親筆信給劉牢之,“為陳禍福”。
劉牢之在得到會稽王父子的利誘之初,還有些猶豫,就與自己的兒子劉敬宣商量:“王恭受先帝大恩,又為今上親舅,不僅不奉戴王室,卻數次舉兵向京師。克捷之日,他難道會屈於天子和會稽王之下嗎?現在,我想奉順討逆,反擊王恭,你以為如何?”
劉敬宣明白老爸心思,忙說:“朝廷雖非盡善,也無大惡。王恭自恃兵威,暴蔑王室,誠為逆子賊臣。大人您與王恭親非骨肉,義非君臣,雖然有一段時間共事,關係並不融洽。反戈討之,有何不可!”劉敬宣一席話不無道理,但也有虧心之處。假設王恭不起用劉牢之,恐怕這位英雄就一直荒廢蹉跎了。
父子帳中密議,豈料窗外有耳。王恭的參軍何澹之手下探知此事。何參軍馬上密報王恭。
恰巧,“何澹之素與(劉)牢之有隙”,王恭也一直知道這兩位手下常有磨擦,就認為是何參軍誣告劉將軍。不僅不信何澹之,王恭還擺酒宴請劉牢之,並於眾中“拜(劉)牢之為兄,精兵堅甲,悉以配之”。此舉確是死催。王恭平時對劉牢之大大咧咧,隻以部曲手下態度輕待。聽了何澹之的報告,王恭竟一反常態,又拜劉牢之為兄,天上地下,倒會使劉將軍更加疑懼,反而促成他的速反。
王恭派劉牢之與帳下督顏延一起出征。沒走幾裏,劉牢之就斬殺顏延,向朝廷(其實就是會稽王一方)投降。同時,他又派其子劉敬宣和女婿高雅之率勁兵馳還,直搗王恭大營。
王恭沒有任何心理準備和軍事準備,當時正在城外檢閱軍隊,忽然就見穿著本軍軍服的兵騎殺到麵前,登時軍潰,他隻得單人獨騎向曲阿方向奔逃。這位大名士不會騎馬,顛了數裏就把大腿兩側磨得鮮血淋漓。幸虧曲阿有個從前的老部下殷確,不忘舊情,劃著名小船載上王恭,準備送他去桓玄處“避難”。半路,遇見殷確的仇人錢強。錢強曾被殷確因偷稅“處理”過,心懷怨恨。今見殷確船中有人,就估計到是王恭,馬上向政府軍告發,王、殷二人均為晉廷抓獲,押送都城建康。
王恭未及入城,便被會稽王司馬道子下令在建康東北郊的倪塘斬首。
王恭此人,本性抗直,美姿儀,善清談,以天下為己任,但誌大才疏,不恤下情,崇信佛道,疲勞百姓。北府任上,他調役民夫,大修佛寺,士庶嗟怨。《世說新語》中,“濯濯如春月抑”的美譽,稱讚的正是這位王大人。年青時,王恭身被鶴氅裘,涉雪而行,當時的名士望見,皆大嘆“此真神仙中人也”。不過,王恭畢竟中看不中用,選人不當,誤用劉牢之,最終自取滅亡。
無論如何,這位東晉名士也算條漢子,臨刑之時,猶誦佛經,自理須鬢,神無懼容,並對監刑者說:“我暗於信人,所以至此。原我本心,確實忠於社稷。百代之下,希望有人知我王恭真心!”
王恭五個兒子、王恭弟王珣以及王恭一個侄子皆同日被殺,唯獨一個庶子當時年幼,寄養在辱母家。王恭從前的下屬把小孩子偷送至桓玄處,得以撫養,唯留此一脈。直至桓玄執政,王恭才被平反。告發王恭和殷確的錢強以及抓捕二人的捕吏也被腰斬。
庾楷、王國寶兩人是好友,因此,他不僅僅是為王愉分割他屬下轄郡而惱,也是因老友王國寶被司馬道子當替罪羊殺掉而恨恨不平。
聞知庾楷已答應王恭共同起兵,廣徵士馬,朝廷上下惶擾不已。
年方十七歲的會稽王世子司馬元顯初生牛犢,絲毫不畏,勸其父說:“先前不討王恭,故有今日之難。如果再放縱他,大禍可就會降臨您頭上了。”
司馬道子憂懼,不知所為。於是,他悉以朝政託付給這個兒子,天天飲酒消愁。
“(司馬)元顯脫警,頗涉文義,誌氣果銳,以安危為己任”。一些附會奉承之人,均譽贊說司馬元顯神武不凡,有東晉明帝之風采。
由於王恭第一次起兵時徘徊觀望,殷仲堪一直很覺自己沒麵子。此次興兵,殷仲堪急不可耐,但自己又不會將兵,便把軍事指揮權統統交給時為南郡相的楊佺期。楊佺期為先鋒,率水軍五千先行。桓玄領兵繼之。殷仲堪自帶二萬軍,殿後而行。
桓玄心懷鬼胎自不待表,這楊佺期也非善茬。按理講,楊佺期九世祖楊震是漢朝太尉,世為弘農大族。西晉永嘉大亂後,楊氏渡江稍晚,其後又沒能及時與江東名族締結婚姻,故而一直受到排抑。楊佺期為此“慷慨切齒”,很想因亂舉事,一泄怒氣,並趁機使楊家重新進入名族之列。
安帝隆安二年(398)九月,楊佺期、桓玄兵船剛至溫口,王愉連一箭也未敢發,倉皇逃往臨川。
晉廷上下硬著頭皮,會稽王司馬道子以其世子司馬元顯為征討都督,派衛將軍王珣、右將軍謝琰(謝安之子)帶兵討王恭,遣譙王司馬尚之將兵討庾楷。
庾楷慷慨義氣了半天,一戰即潰,單騎奔歸桓玄。桓玄有智謀勇力,在白石大破官軍,與楊佺期連兵直逼橫江。司馬尚之、司馬休之兄弟大敗。晉軍各路皆退,隻得回兵固守石頭城。
聞聽盟軍得勝之際,王恭更是洋洋得意。王恭“素以才地陵物”,殺掉王國寶後,感覺更是好奇,馬不停蹄地想立兵威以自肆。原本,這位皇上大舅本無任何野心,可權力場中滋味誘人,總會使人慾罷不能,流連不已。
蕭牆伏禍連踵至(3)
王恭之所以有恃無恐,兩次起兵,全賴其屬下南彭城內史劉牢之。
劉牢之這個名字,在淝水之戰中給人大有橫空出世之感。正是他率五千“北府兵”一舉擊潰苻堅手下名將梁成兩萬之眾,臨陣斬殺梁成及數名前秦大將,極大鼓舞了東晉將士的必勝信心,奠定了東晉在淝水大戰最終大勝的堅厚基礎。淝水之戰後,劉牢之又率兵北伐,進屯鄄城,“河南城堡承風歸順者甚眾”。後來,後燕慕容垂與苻堅在北方開戰,東晉又派劉牢之馳援苻丕(政治就是這樣,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東晉、前秦雙方相互擊刺矛頭的鮮血未幹,現在又變成盟友共同對付鮮卑人)。王橋澤一役,晉軍因爭搶輜重,軍伍散亂,為慕容垂所擊敗,“(劉)牢之策馬跳五丈澗,得脫”,完全是劉玄德小說演義的翻版。此敗之後,劉牢之沖天煞氣似乎一下子消失殆盡,後來,竟因為不救廩丘被圍的友軍,坐畏懦免官。
王恭出鎮一方後,為討王國寶,又重新任用劉牢之。但王恭自以累世高門,又是今上親舅,待劉牢之沒什麽禮數,隻以爪牙武將遇之。“(劉)牢之負其才能,深懷恥恨”。
司馬道子世子司馬元顯知悉此事後,這個少年陰謀家大喜,忙派人勸說劉牢之拋棄王恭,並答應事成後以王恭的職位轉授予劉牢之。同時,司馬道子也卑辭下意寫親筆信給劉牢之,“為陳禍福”。
劉牢之在得到會稽王父子的利誘之初,還有些猶豫,就與自己的兒子劉敬宣商量:“王恭受先帝大恩,又為今上親舅,不僅不奉戴王室,卻數次舉兵向京師。克捷之日,他難道會屈於天子和會稽王之下嗎?現在,我想奉順討逆,反擊王恭,你以為如何?”
劉敬宣明白老爸心思,忙說:“朝廷雖非盡善,也無大惡。王恭自恃兵威,暴蔑王室,誠為逆子賊臣。大人您與王恭親非骨肉,義非君臣,雖然有一段時間共事,關係並不融洽。反戈討之,有何不可!”劉敬宣一席話不無道理,但也有虧心之處。假設王恭不起用劉牢之,恐怕這位英雄就一直荒廢蹉跎了。
父子帳中密議,豈料窗外有耳。王恭的參軍何澹之手下探知此事。何參軍馬上密報王恭。
恰巧,“何澹之素與(劉)牢之有隙”,王恭也一直知道這兩位手下常有磨擦,就認為是何參軍誣告劉將軍。不僅不信何澹之,王恭還擺酒宴請劉牢之,並於眾中“拜(劉)牢之為兄,精兵堅甲,悉以配之”。此舉確是死催。王恭平時對劉牢之大大咧咧,隻以部曲手下態度輕待。聽了何澹之的報告,王恭竟一反常態,又拜劉牢之為兄,天上地下,倒會使劉將軍更加疑懼,反而促成他的速反。
王恭派劉牢之與帳下督顏延一起出征。沒走幾裏,劉牢之就斬殺顏延,向朝廷(其實就是會稽王一方)投降。同時,他又派其子劉敬宣和女婿高雅之率勁兵馳還,直搗王恭大營。
王恭沒有任何心理準備和軍事準備,當時正在城外檢閱軍隊,忽然就見穿著本軍軍服的兵騎殺到麵前,登時軍潰,他隻得單人獨騎向曲阿方向奔逃。這位大名士不會騎馬,顛了數裏就把大腿兩側磨得鮮血淋漓。幸虧曲阿有個從前的老部下殷確,不忘舊情,劃著名小船載上王恭,準備送他去桓玄處“避難”。半路,遇見殷確的仇人錢強。錢強曾被殷確因偷稅“處理”過,心懷怨恨。今見殷確船中有人,就估計到是王恭,馬上向政府軍告發,王、殷二人均為晉廷抓獲,押送都城建康。
王恭未及入城,便被會稽王司馬道子下令在建康東北郊的倪塘斬首。
王恭此人,本性抗直,美姿儀,善清談,以天下為己任,但誌大才疏,不恤下情,崇信佛道,疲勞百姓。北府任上,他調役民夫,大修佛寺,士庶嗟怨。《世說新語》中,“濯濯如春月抑”的美譽,稱讚的正是這位王大人。年青時,王恭身被鶴氅裘,涉雪而行,當時的名士望見,皆大嘆“此真神仙中人也”。不過,王恭畢竟中看不中用,選人不當,誤用劉牢之,最終自取滅亡。
無論如何,這位東晉名士也算條漢子,臨刑之時,猶誦佛經,自理須鬢,神無懼容,並對監刑者說:“我暗於信人,所以至此。原我本心,確實忠於社稷。百代之下,希望有人知我王恭真心!”
王恭五個兒子、王恭弟王珣以及王恭一個侄子皆同日被殺,唯獨一個庶子當時年幼,寄養在辱母家。王恭從前的下屬把小孩子偷送至桓玄處,得以撫養,唯留此一脈。直至桓玄執政,王恭才被平反。告發王恭和殷確的錢強以及抓捕二人的捕吏也被腰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