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頁
華麗血時代:兩晉南北朝的另類歷史 作者:梅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9月,桓溫已至洛陽城南的伊水,驚得姚襄急忙撤圍,聚兵結陣,來抵禦晉軍。
姚襄耍小聰明。他先把精兵埋伏於伊水北的密林中,又派人送信給桓溫,表示:“明公您親師王師而來,姚襄想奉身歸命,希望您下令三軍稍稍後退一步,我當親自拜伏道左迎候。”
桓溫何許人也,怎能中此小計。他對姚襄使人說:“我此來是開復中原,拜敬皇陵,與君無關。要來相見便來,馬上就有機會見麵,不要再煩使人往還。”
見計不成,姚襄拒伊水與晉軍開戰。
桓溫結陣而前,本人親自披甲督戰。雙方開打,桓沖等晉將勇猛衝鋒,殺得姚襄大敗,數千人被斬首。
姚襄率殘兵數千奔逃於洛陽北山。由於姚襄為人“勇而愛民”,屢戰屢敗之際,許昌、洛陽附近的人民扶老攜幼,仍舊一路跟隨。聽說姚襄傷重身死的傳聞,桓溫營中剛剛被“解救”的百姓竟然“無不望北而泣”,可見這姚小夥確有不凡的人格魅力。
不敵之下,姚襄向西遁逃,逕往平陽而去(今山西臨汾)。
桓溫召見姚襄從前的手下楊亮,問姚襄為人。楊亮回答:“神明氣宇,孫策之儔,而雄武過之。”
不久,姚襄又想謀圖關中,與前秦爭霸。當時的前秦主苻生派堂兄弟苻黃眉、苻堅等人與之激戰於三原(今陝西三原縣),雙方大戰一場,姚襄不敵,被秦兵擒殺,時年二十七歲。其弟姚萇率餘眾降前秦。後來,苻堅大帝兵敗淝水,各族降將紛紛反叛,姚萇最終縊殺了虎落平原的苻堅大帝(當時苻黃眉本來要殺姚萇,關鍵時刻,身為前秦大將的苻堅求情,才救了他一命),自己建立了後秦,並追諡姚襄為魏武王。此是後話。
憑城瞭望,眼見晉軍得勝,姚襄敗北,洛陽的周成自知不敵,率眾出降。桓溫大軍入城,屯金墉城。桓大將軍本人又親領僚屬,拜謁西晉幾處皇陵,修茸墓所,並留兩千兵士鎮戍,遷降民三千餘家於江漢平原,執逮周成返歸建康復命。
勞苦功高,東晉改封桓溫南郡公,並封其子桓濟為臨賀縣公。至此,桓氏一族,兄弟子侄皆掌重鎮要職,顯赫一時。
公元361年(穆帝昇平五年)5月,桓溫又派其弟桓豁督沔中七郡諸軍提兵回至許昌,大敗前燕大將慕容塵。
6月,東晉穆帝病死,年僅十九。由於穆帝死後無嗣,朝臣擁立成帝長子琅琊王司馬丕為帝,是為東晉哀帝。
哀帝興寧元年(363),前燕軍隊又進攻洛陽,桓溫派兵數千赴援,並上書朝廷,建議遷都洛陽。此時的桓溫,已被晉廷加封侍中、大司馬、都督中外諸軍事、假黃鉞,威勢莫此之盛。一言既出,晉廷上下惶惶不可終日。
桓溫遷都之議,確是想以“虛聲威朝廷”。南遷江東的東晉官吏大大小小早已在江南安家立業,廣占山澤,如果北遷洛陽,丟掉幾十年辛苦積攢下來的家業不說,洛陽地處前線,保不準哪天又失守,身家性命也會一朝玩完。
最終,倒是揚州刺史王述點明桓溫不過是恫嚇朝廷,“但從之,自無所至”,晉廷“優詔”答桓溫,互相都有了大台階下,遷洛陽之事,也就不了了之。
東晉哀帝繼統沒過三四年,就於356年病死,時年僅二十五。其同母弟司馬奕繼位,是為東晉廢帝(海西公)。
枋頭之敗阻帝業(1)
——第三次北伐的桓溫
軍政大權在握,加之本性英武,桓大將軍漸有代晉的“非分”之想。平日無聊,他常臥對親僚講:“為爾寂寂,將為文景所笑!”意思是不舉大事默默無為,曹丕、司馬師那樣的篡國俊傑,將會在地下笑話他這位活人。眾人惶恐不敢應對,麵麵相覷。桓溫扶枕而起,朗言曰:“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亦應罵名千載!”由此,可見其雄豪不臣之心已不可自抑。
桓溫武人,總想以軍功樹威,他一直思忖著要北上再打個大勝仗,回江東後再心安理得地奪取司馬家皇位。但人算不如天算,戰場上風雲突變,勝負決於呼吸之間,不是想打勝仗就能打勝仗,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當時,中原形勢對晉朝講很不樂觀。前燕和東晉在許昌經過幾次拉鋸戰之後,最終丟掉了這一重鎮。興寧年間,淮陽一帶也失守。最後,洛陽城守將見孤城難守,找個藉口自己帶兵逃離,隻留下沈勁一人帶區區五百人守城。(《江南罡風吹浮萍》一文交待過,沈勁是王敦“逆黨”沈充之子,一直想以身殉國挽回家族聲譽,他就等著這種“光榮”的機會。)公元365年,前燕名將慕容恪、慕容垂兄弟率兵進攻,洛陽自然苦守不住,沈勁死節。不久,魯郡、高平、宛城又接連被前燕軍隊攻取,燕軍甚至攻掠到漢水以北地區,大掠而去。
海西公太和三年(368),晉廷加大司馬桓溫殊禮,位在諸侯王之上。轉年五月,桓溫自領徐州、兗州刺史,率步騎五萬,從姑孰出發,進行他的第三次北伐。
七月,桓溫行至金鄉,由於天旱水絕,水路不通,他使屬下將軍毛虎生派人在钜野鑿河道三百裏,引汶水與清水交匯,大小軍船相繼,連綿數百裏。
桓溫手下最重要的謀士郗超獻計,說:“清水入河,難以通運。如果敵人相持不戰,運道斷絕,那樣就會陷入危境。我們現在不如率全軍直驅鄴城,鮮卑敵寇畏懼明公威名,必望風逃潰,遠遁遼碣之地。假若他們敢近戰我軍,大事也可立見勝敗。如果燕軍堅守不出,四周百姓皆會為我軍所用,易水以南盡在我們掌握之中。”
桓溫搖頭。一戰而決勝負,桓溫認為過於輕率,不敢嚐試。
郗超又獻計:“我們還可以屯兵於黃河、濟水一帶,控引漕運,待資儲完備,明年夏天再進兵。”
桓溫又搖頭。他恐怕時間久長,燕軍四處得以嚴備,師出無功。
郗超也很憂慮:“舍此二策,連軍北上,進不能速決,退必遭阻遏。如果鮮卑與我軍不戰相持,漸至秋冬,供運輸軍需的河道凍結,後勤難以保障。而且,北土早寒,我軍將士又無裘褐厚裝,到時難免饑寒。”
不知何故,一向深謀遠慮的桓溫對郗超的建議皆不納。
桓溫繼續北上,開戰皆捷,湖陸一戰(今山東魚台),擒燕將慕容忠;黃墟一戰(今河南開封以東),大敗燕將慕容厲兩萬勁騎;林渚一戰(今河南新鄭),又敗燕將傅顏。不久,燕國高平太守舉郡投降晉軍。
八月,桓溫屯軍於武陽(今山東莘縣),由於當地人起事接應,桓溫很快抵至枋頭(今河南濬縣)。前燕國主慕容nfdaa及太傅慕容評大懼,嚇得商議要逃奔燕國故都和龍(今遼寧朝陽)以避桓溫軍鋒。
前燕上下惶懼之時,吳王慕容垂自告奮勇,表示:“請命臣率眾擊之,如果不勝,走未晚也。”
慕容nfdaa還能當斷即斷,以慕容垂為南討大都督,率兵五萬以抵拒晉軍。同時,前燕又派使臣往前秦請救兵,並答應割虎牢以西之地給前秦作為酬謝。
姚襄耍小聰明。他先把精兵埋伏於伊水北的密林中,又派人送信給桓溫,表示:“明公您親師王師而來,姚襄想奉身歸命,希望您下令三軍稍稍後退一步,我當親自拜伏道左迎候。”
桓溫何許人也,怎能中此小計。他對姚襄使人說:“我此來是開復中原,拜敬皇陵,與君無關。要來相見便來,馬上就有機會見麵,不要再煩使人往還。”
見計不成,姚襄拒伊水與晉軍開戰。
桓溫結陣而前,本人親自披甲督戰。雙方開打,桓沖等晉將勇猛衝鋒,殺得姚襄大敗,數千人被斬首。
姚襄率殘兵數千奔逃於洛陽北山。由於姚襄為人“勇而愛民”,屢戰屢敗之際,許昌、洛陽附近的人民扶老攜幼,仍舊一路跟隨。聽說姚襄傷重身死的傳聞,桓溫營中剛剛被“解救”的百姓竟然“無不望北而泣”,可見這姚小夥確有不凡的人格魅力。
不敵之下,姚襄向西遁逃,逕往平陽而去(今山西臨汾)。
桓溫召見姚襄從前的手下楊亮,問姚襄為人。楊亮回答:“神明氣宇,孫策之儔,而雄武過之。”
不久,姚襄又想謀圖關中,與前秦爭霸。當時的前秦主苻生派堂兄弟苻黃眉、苻堅等人與之激戰於三原(今陝西三原縣),雙方大戰一場,姚襄不敵,被秦兵擒殺,時年二十七歲。其弟姚萇率餘眾降前秦。後來,苻堅大帝兵敗淝水,各族降將紛紛反叛,姚萇最終縊殺了虎落平原的苻堅大帝(當時苻黃眉本來要殺姚萇,關鍵時刻,身為前秦大將的苻堅求情,才救了他一命),自己建立了後秦,並追諡姚襄為魏武王。此是後話。
憑城瞭望,眼見晉軍得勝,姚襄敗北,洛陽的周成自知不敵,率眾出降。桓溫大軍入城,屯金墉城。桓大將軍本人又親領僚屬,拜謁西晉幾處皇陵,修茸墓所,並留兩千兵士鎮戍,遷降民三千餘家於江漢平原,執逮周成返歸建康復命。
勞苦功高,東晉改封桓溫南郡公,並封其子桓濟為臨賀縣公。至此,桓氏一族,兄弟子侄皆掌重鎮要職,顯赫一時。
公元361年(穆帝昇平五年)5月,桓溫又派其弟桓豁督沔中七郡諸軍提兵回至許昌,大敗前燕大將慕容塵。
6月,東晉穆帝病死,年僅十九。由於穆帝死後無嗣,朝臣擁立成帝長子琅琊王司馬丕為帝,是為東晉哀帝。
哀帝興寧元年(363),前燕軍隊又進攻洛陽,桓溫派兵數千赴援,並上書朝廷,建議遷都洛陽。此時的桓溫,已被晉廷加封侍中、大司馬、都督中外諸軍事、假黃鉞,威勢莫此之盛。一言既出,晉廷上下惶惶不可終日。
桓溫遷都之議,確是想以“虛聲威朝廷”。南遷江東的東晉官吏大大小小早已在江南安家立業,廣占山澤,如果北遷洛陽,丟掉幾十年辛苦積攢下來的家業不說,洛陽地處前線,保不準哪天又失守,身家性命也會一朝玩完。
最終,倒是揚州刺史王述點明桓溫不過是恫嚇朝廷,“但從之,自無所至”,晉廷“優詔”答桓溫,互相都有了大台階下,遷洛陽之事,也就不了了之。
東晉哀帝繼統沒過三四年,就於356年病死,時年僅二十五。其同母弟司馬奕繼位,是為東晉廢帝(海西公)。
枋頭之敗阻帝業(1)
——第三次北伐的桓溫
軍政大權在握,加之本性英武,桓大將軍漸有代晉的“非分”之想。平日無聊,他常臥對親僚講:“為爾寂寂,將為文景所笑!”意思是不舉大事默默無為,曹丕、司馬師那樣的篡國俊傑,將會在地下笑話他這位活人。眾人惶恐不敢應對,麵麵相覷。桓溫扶枕而起,朗言曰:“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亦應罵名千載!”由此,可見其雄豪不臣之心已不可自抑。
桓溫武人,總想以軍功樹威,他一直思忖著要北上再打個大勝仗,回江東後再心安理得地奪取司馬家皇位。但人算不如天算,戰場上風雲突變,勝負決於呼吸之間,不是想打勝仗就能打勝仗,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當時,中原形勢對晉朝講很不樂觀。前燕和東晉在許昌經過幾次拉鋸戰之後,最終丟掉了這一重鎮。興寧年間,淮陽一帶也失守。最後,洛陽城守將見孤城難守,找個藉口自己帶兵逃離,隻留下沈勁一人帶區區五百人守城。(《江南罡風吹浮萍》一文交待過,沈勁是王敦“逆黨”沈充之子,一直想以身殉國挽回家族聲譽,他就等著這種“光榮”的機會。)公元365年,前燕名將慕容恪、慕容垂兄弟率兵進攻,洛陽自然苦守不住,沈勁死節。不久,魯郡、高平、宛城又接連被前燕軍隊攻取,燕軍甚至攻掠到漢水以北地區,大掠而去。
海西公太和三年(368),晉廷加大司馬桓溫殊禮,位在諸侯王之上。轉年五月,桓溫自領徐州、兗州刺史,率步騎五萬,從姑孰出發,進行他的第三次北伐。
七月,桓溫行至金鄉,由於天旱水絕,水路不通,他使屬下將軍毛虎生派人在钜野鑿河道三百裏,引汶水與清水交匯,大小軍船相繼,連綿數百裏。
桓溫手下最重要的謀士郗超獻計,說:“清水入河,難以通運。如果敵人相持不戰,運道斷絕,那樣就會陷入危境。我們現在不如率全軍直驅鄴城,鮮卑敵寇畏懼明公威名,必望風逃潰,遠遁遼碣之地。假若他們敢近戰我軍,大事也可立見勝敗。如果燕軍堅守不出,四周百姓皆會為我軍所用,易水以南盡在我們掌握之中。”
桓溫搖頭。一戰而決勝負,桓溫認為過於輕率,不敢嚐試。
郗超又獻計:“我們還可以屯兵於黃河、濟水一帶,控引漕運,待資儲完備,明年夏天再進兵。”
桓溫又搖頭。他恐怕時間久長,燕軍四處得以嚴備,師出無功。
郗超也很憂慮:“舍此二策,連軍北上,進不能速決,退必遭阻遏。如果鮮卑與我軍不戰相持,漸至秋冬,供運輸軍需的河道凍結,後勤難以保障。而且,北土早寒,我軍將士又無裘褐厚裝,到時難免饑寒。”
不知何故,一向深謀遠慮的桓溫對郗超的建議皆不納。
桓溫繼續北上,開戰皆捷,湖陸一戰(今山東魚台),擒燕將慕容忠;黃墟一戰(今河南開封以東),大敗燕將慕容厲兩萬勁騎;林渚一戰(今河南新鄭),又敗燕將傅顏。不久,燕國高平太守舉郡投降晉軍。
八月,桓溫屯軍於武陽(今山東莘縣),由於當地人起事接應,桓溫很快抵至枋頭(今河南濬縣)。前燕國主慕容nfdaa及太傅慕容評大懼,嚇得商議要逃奔燕國故都和龍(今遼寧朝陽)以避桓溫軍鋒。
前燕上下惶懼之時,吳王慕容垂自告奮勇,表示:“請命臣率眾擊之,如果不勝,走未晚也。”
慕容nfdaa還能當斷即斷,以慕容垂為南討大都督,率兵五萬以抵拒晉軍。同時,前燕又派使臣往前秦請救兵,並答應割虎牢以西之地給前秦作為酬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