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征伐大旗還未及張舉,後趙兵已經搶先一步攻拔堅城。失望至極的庾亮上表朝廷,要求自貶三級。不久,這位智小謀大的帝舅就鬱悶而死,時年五十一。其弟庾翼代領其任。


    庾亮是研究老、莊之學的大家,文采卓然,風姿飄逸。葬禮之上,他的老友何充就嘆息:“埋玉樹於土中,使人情何能已!”如遇太平盛世,有個清顯閑散的官職,庾亮之徒確是很高級的裝點。亂世紛紜,此種“華藻瓊玉”,真乃家國之不幸。就實而論,庾亮雖是個心胸狹窄的庸才,其弟庾冰、庾翼皆有不凡的器幹,且私心甚少。


    公元342年,東晉成帝病逝,年僅二十二歲。舅氏庾冰作主,擁立成帝的同母弟司馬嶽繼統,是為康帝。庾冰立另一個親外甥為帝,倒絕不是出於私心,當時成帝的兒子都是繈褓小兒,加之外有強敵,立長君不失為明智之舉。東晉的運氣也確實不好,才過兩年,康帝又去世,年僅二十三歲。庾氏兄弟又想立元帝的兒子、已經成年的會稽王司馬昱為帝。何充堅持立康帝的兒子司馬聃。康帝不曉事,死前遺詔以己子為後,因此,兩歲的小娃娃司馬聃就成為當朝皇帝,是為東晉穆帝。


    在立儲之事上未得便宜,庾冰又病死,庾氏一族已在朝中大為失勢。轉年,庾翼也在夏口任上因病去世。臨終,他上表朝廷,希望讓自己的兒子庾爰之接替自己荊州刺史的職位。


    和庾氏私交不錯、政治上漸漸成為對手的何充對庾翼遺表大不以為然(何充是王導的妻甥,自然是王氏一派,和庾氏顯然也有族派的“天然”隔閡):“荊楚,國之西門,戶口百萬,北帶強胡,西鄰近蜀,地勢險阻,周旋萬裏,得人則中原可定,失人則社稷可憂,豈可以白麵少年(庾爰之)當之哉?”


    思前想後,何充推出了理想的人選:“桓溫英略過人,有文武氣幹,荊州之任,無出(桓)溫者!”


    由此,一代英雄豪傑,終在波譎雲詭的東晉政治鬥爭中被推到了前台。


    桓溫,字元子,為宣城太守桓彝之子,響噹噹的“烈士”子弟。桓彝此人,一直忠心晉朝。王敦之亂,他深受明帝信任,進計良多,得封萬寧縣男,並由溫嶠舉薦去“阻帶山川”的重鎮宣城任內史,頗有惠政,為百姓所懷。蘇峻之亂,兵弱民寡的桓彝毅然赴難,當其時也,周圍郡縣守令大多投降或“偽降”,桓將軍誓言“義在致死”,固守城池經年,終於力屈城陷,為蘇峻驍將韓晃所殺,時年五十三。東晉政府後追贈桓彝為廷尉,諡曰簡。


    桓彝被殺時,桓溫年僅十五歲。由於知道殺害父親的主謀是涇縣縣令江播,桓溫“枕戈泣血,誌在復仇”。三年過後,江播病死,他的三個兒子害怕桓溫這樣的尋仇青年來鬧喪,在靈堂迎接弔孝來人時也在杖中暗藏利刃,以備不測。嚴密如此,仍無法躲避復仇心切的桓溫。這位青年人身著素白衣衫,佯稱是弔客,混進靈堂,突然之間於衣中抽出刀來,把驚嚇得嘡目結舌的江播長子江彪一刀捅死在當地。接著,他又猛追倉皇逃散的江播另外兩個兒子,一刀一個,把江氏三兄弟盡數殺死,終於替父報仇,片刻之間就使害父仇人江播成了絕戶。正是此種為父報仇的剛烈勇猛,為桓溫在當時贏得了至孝、猛毅的良好聲名。


    天生奇骨的駙馬爺(2)


    桓溫出生不久,其父桓彝的好友溫嶠就見而嘆異,說:“此兒有奇骨,讓我聽聽他的哭聲。”及聞其聲,溫嶠表示:“真英物也!”


    溫嶠在晉朝“素有知人之稱”,桓彝因此當即為這個大胖小子起名為桓溫(溫嶠的知人之鑑,也成為他當年在王敦屬下迷惑王敦心腹錢鳳的“秘密武器”。為了交好錢鳳,降低這位名師的戒心,溫嶠常對人講:“錢世儀(錢鳳字)精神滿腹。”就這“精神滿腹”四個字,使得“(錢)鳳聞而悅之”,與溫嶠成為“摯友”,使溫嶠在王敦起事的關鍵時刻得由錢鳳推薦,出為丹陽尹,逃出生天。)


    成人之後,桓溫“豪慡有風概,姿貌甚偉,麵有七星”。當時的名士劉惔就慨嘆:“(桓)溫眼如紫石棱,須作蝟毛磔,孫仲謀、晉宣王(司馬懿)之流亞也。”魏晉之時,人物相貌、風度非常重要,相貌堂堂的國字臉上長有七顆雀斑,也能被名士們附會為“七星”。


    如此不俗之表,如此手刃仇人三子的孝義之舉,又是忠良之後,東晉明帝選女婿,自然把此等人物作為首選。桓溫二十出頭,便娶明帝愛女南康長公主為妻,拜駙馬都尉,襲其父爵萬寧縣男。一入龍門,節節高升,很快就“除琅琊太守,累遷徐州刺史”。


    桓溫之父桓彝生前與國舅庾亮是好友,桓溫本人也與庾亮之弟庾翼相交甚密。明帝時,庾翼作為太子舅氏,就向皇帝極力推薦這位好友:“桓溫少有雄略,願陛下勿以常人遇之,常婿蓄之,宜委以方召之任,托其弘濟艱難之勛。”才氣、名氣、運氣,可以說在青年時代的桓溫身上全都匯聚在一起了。


    庾翼死後,由於朝中各派的政治鬥爭,大家隻能走中間路線,推舉出一位為世人所接受的、有“四海之望”的人來接替庾翼。估計庾翼自己當初也想不到,他所竭力舉薦的好友桓溫,會在後來占了自己兒子的位置。朝廷詔下,以桓溫為都督荊梁四州諸軍事、安西將軍、荊州刺史、領護南蠻校尉。如此,命世英雄終於有了施展雄心和抱負的人、才、力、地。


    蜀地立勛滅李勢(1)


    ——一戰平滅成漢的桓溫


    新官上任三把火,桓溫也不例外。為揚名立萬,樹立威勛,桓溫當然是撿軟柿子捏,準備先拿割據蜀地的成漢偽政權開刀,上表朝廷,要興兵伐蜀。


    至此,也要交待一下坐享錦繡一隅近半個世紀之久的李氏成漢家國。


    東漢末年,一支原居巴西(今四川閬中)周遭地區的氐人遷移至漢中。曹操進據漢中後,作為氐酋的李氏一族便趕忙歸附,被遷到略陽(今甘肅秦安),至此,以巴氐之名見稱於天下。西晉元康年間(291-299),關中亂起,略陽一帶數萬百姓流亡入漢中,世為氐酋的李特、李庠、李流兄弟想當然地被推戴為流民首領。元康末年,李特等人在朝廷認可下進入蜀地“就食”。在劍閣,李特見如此形勝之地,嘆道:“劉禪據此而束手被擒,真乃庸才!”言語之間,已見英雄割據之心。


    不久,時為益州刺史的趙厱因其親戚加後台賈南風被廢,便也想據蜀做“劉備”,招收李特兄弟等流民隊伍,陰謀作亂。趙厱庸下小人,眼見李氏兄弟雄武,就找個藉口把李庠殺掉。這下可捅了馬蜂窩,李特率流民隊伍攻入成都,大肆劫掠,並上表晉廷陳訴趙厱的不臣之心。很快,趙厱就在逃跑途中被人殺掉。


    晉廷本來就萬事雜亂,根本過問不了蜀地之事,一紙詔書,對李特兄弟封侯拜將,並又派梁州刺史羅尚為平西將軍、益州刺史。羅尚本來就是貪殘之人,到任後更容不下已成氣候的李特兄弟,借晉廷之詔命令流民離蜀返鄉。如此一激,李特兄弟自然不放過天賜良機,率六郡流民正式造反,自稱鎮北大將軍。公元302年,李特擊敗晉將張微,公元303年,他在打敗晉軍羅尚後又擊降了晉的蜀郡太守徐儉。亢龍有悔。正當李特自我感覺極佳之時,羅尚率數萬晉軍突然襲擊,一舉殺掉李特、李輔兄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華麗血時代:兩晉南北朝的另類歷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梅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梅毅並收藏華麗血時代:兩晉南北朝的另類歷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