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頁
華麗血時代:兩晉南北朝的另類歷史 作者:梅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蘇峻之亂的最後平定(3)
眾人正在論功行賞,誅殺罪人之時,有軍士氣喘籲籲地跑進來,把王導逃跑時未及帶走的象徵身份官職的節杖送了回來。陶侃掀髯,笑著說:“蘇武之節似乎與您老的東西不大一樣。”
王丞相老臉一紅,也不好回辯什麽。
王導此人,雖當時被庾氏家族壓抑了好一陣子,仍是開創東晉門閥政治的風雲人物。東晉元帝即位時之所以要他同登禦床,正是說明了當時的世家大族已一反西晉朝的政治裝飾物,成為東晉司馬政權的主要依附和統治基礎。元帝死後,晉成帝給王導的親筆信,其中一直用“頓首”、“惶恐言”諸類的字眼,為歷代帝王對臣子書信中所未有。孩皇帝成帝到王導家,見王導老婆竟然下拜,行孫子見老奶奶的禮數。王導上殿,成帝也要起身示意。這完全不是皇帝對權臣的畏懼,而是出自內心的敬畏和尊寵。
士族和“仕族”本來同義,也稱世家,門閥,高門,世族。魏晉南北朝時代,門閥士族的地位越來越高,皇權對他們的依賴也越來越強。但真正使世家大族成為政治統治中不可或缺的關鍵力量,非王導一人莫屬。
想當初,王導初過江,想方設法團結吳人。身為丞相,沒事見人也枉貴屈尊說幾句“吳語”,被人譏諷也不在意,就是想拉近與當地人的距離。最令人稱道的當屬一次聚會:“王丞相至揚州,賓客數百人,並加沾接,人人有悅色,惟有臨海一客姓任及數胡人(胡僧)未洽,公因便還到任(姓客人)邊雲:君出,臨海便復無人。任(姓客人)大喜悅。因過胡人前,彈指雲:蘭奢!蘭奢!群胡並笑,四座並歡。”由此可見,王大丞相簡直就是一個高級交際花了。雖然無奈,也可見他對於團結當時諸類人等的努力和付出。
論平蘇峻之功,陶侃為侍中、太尉,封長沙郡公,郗鑒為侍中、司空,南昌縣公,溫嶠為驃騎將軍,始安郡公,卞壺及死難諸臣皆加贈官諡號。激起兵變的庾亮上書訴罪,“欲闔門投竄山海”,又假模假式全家上船,準備外出京城當老百姓,結果,當然被“優詔”攔阻,仍封為豫州刺史,出鎮蕪湖。
最後,交待一下叛逃石勒處的祖約。
老哥們兒千辛萬苦逃到後趙境內,“(石)勒薄其為人,不見者久之”。先前祖約之兄大英雄祖逖一直和石勒打仗,使這位大羯胡在河南寸步難行,勢力萎縮得厲害,估計這也是他不願見祖家人的原因。
不久,石勒的謀士程遐又進言:“天下粗定,當褒忠除jian,當初漢高祖斬丁公(以其不忠於項羽),即是此意。現在,忠於事君者莫不擢拔貴顯,背叛不臣者盡加誅夷,這正是大王您廣受擁戴的原因。祖約叛晉來投,主上您對他卻不加處理,讓臣等實為困惑。這樣的叛臣來附,竟還不時大會賓客,與宗族賓客奪人土地,鄉裏為患,如此之人,留著也是禍害。”
石勒本來就自比漢高祖,又經程遐一攛掇,老羯胡殺心頓起。於是,他派人送書信給祖約,表示:“祖君遠來,一直因公事繁忙未得歡會,可邀集全家宗族子弟,來京一見。”
祖約內心忐忑,臨到覲見那天,假稱自己患重病,躲在家裏不出。發昏當不了死,石勒派程遐率大批軍士把祖約全家“請”到鄴城。
“(祖)約知禍及,大飲至醉”。到了鄴城,祖家上下一百多男丁,全被直接押送東市開斬,無一得免。“(祖約)既至於市,抱其外孫而泣。”這麽一個人,活得窩窩囊囊,死得也不清不楚。一奶同胞,兄是萬古英雄,弟是一時鼠輩,真令人嗟嘆不已。至於祖家的婦女,全被石勒下令賜給“諸胡”為妾婢。
被殺的一百多祖家男丁中,也有祖逖幾個兒子,姓名皆不見史傳。其嫡子(正妻所生)皆死,唯獨一個庶子(妾生子)祖道重,當時僅十歲,被人救出,藏在寺廟中得活。二十多年後,石氏後趙連同羯族被冉閔整個族群消滅掉,祖道重竟能逃出生天,跑回東晉,祖逖大英雄終能保存了一支血脈。
救出祖道重的人名叫王安,是羯族人,本來一直在祖逖手下做奴僕,一直深受祖將軍厚待。與石勒在河南相持時,有一天,生性仁厚的祖逖拿出一大筆盤纏,對王安說:“石勒和你同屬一個種族,你還是去投靠他吧,我這裏也不缺你一個人。”在民族相互殘殺的年代,這一舉動實際對王安是一種深思熟慮的保護。王安歸後趙後,即是羯族“國人”,又能征戰,很快就成為軍隊中的戰將。至此,為報祖逖厚恩,王安才冒死救出祖道重,保全了祖大英雄的一滴骨血。
王敦、蘇峻、祖約的三支軍隊,本來是東晉政權實力最強的軍隊。至此,這三支生力軍皆在自己人殺自己人的內耗中煙消雲散。值得慶幸的是,當時中原地區前趙和後趙正你打我殺爭地盤,如其不然,東晉早就被胡人滅亡掉,所謂“夷狄之相攻,或為中國之利”(王夫之語),因此,風雲飄搖之際,禍起蕭牆數次,而終能安然渡過危機,實為東晉君臣的萬幸。
大英雄桓溫的抱負與遺恨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 亦應罵名千載
天生奇骨的駙馬爺(1)
——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桓溫
東晉政權經歷了王敦之亂、蘇峻之亂後,建康城內的宮室樓台焚燒殆盡。雖如此,晉朝人心並未渙散,元氣未傷,仍有恢復精氣神的士氣和體力。假若朝士同心,將士和睦,外堅邊界,內養生息,以江南豐腴之地積累實力,待北方胡族政權亂起後反戈一擊,一舉恢復大晉昔日境土,絕非癡人夢囈。
也是天不祚晉。蘇峻之亂剛定,公元329年(成帝鹹和四年)5月,為朝廷立有大功而又無絲毫私心的始安公溫嶠病逝,又過了五年,長沙公陶侃又離世。
陶侃死後,激起蘇峻之亂的帝舅庾亮像隻冬眠的蛇蟲,趁著熱乎勁又探出頭來,重掌大權,都督江、荊、豫、益、梁、雍六州諸軍事,坐鎮武昌。這位誌大才疏的文人總是擺脫不了中國知識分子陰險窩裏鬥的痼疾,不念昔日與王家和舟共濟的患難之情,又開始謀劃著名算計在建康朝堂執政的王導,並寫密信給鎮守京口(今江蘇鎮江)的郗鑒,約對方一起興兵把王導拉下台。郗鑒拒絕,自己屬下也紛紛勸說,庾亮不得已,才收起這支欲發的毒箭。
為了立威張勢,庾亮又打起了“恢復中原”的主意,於成帝鹹康五年(339)上奏朝廷,準備興兵伐後趙。以祖逖之神勇忠貞,尚不能闊步於江北,庾亮區區小才,也敢如此大言,果真是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倒黴蛋。
不幸的是,在朝中能阻止庾亮愚蠢冒進行為的王導、郗鑒接連去世。庾亮之弟庾冰任中書監,接替了王導原來的位置,庾氏家族的權勢日隆中天,自然再無人牽製他們。
庾亮前後左右沒了束縛,正欲甩開膀子大幹之際,本來在東晉控製下的邾城(今湖北黃州)被後趙銳兵攻下,晉將毛寶、樊峻拚死突圍,都被趙軍逼入江中淹死,晉兵晉民被殺數萬。當年陶侃鎮武昌,有人勸他派兵戍守邾城,陶侃就明言反對:“邾城隔在江北,內無所倚,北接群夷……且吳(孫吳)時戍此城用三萬兵,今縱有兵守,也無益於江南。”如此江外孤城,庾亮竟然也想作為北伐的踏腳石。還未動腿,這塊石頭就被搬空。
眾人正在論功行賞,誅殺罪人之時,有軍士氣喘籲籲地跑進來,把王導逃跑時未及帶走的象徵身份官職的節杖送了回來。陶侃掀髯,笑著說:“蘇武之節似乎與您老的東西不大一樣。”
王丞相老臉一紅,也不好回辯什麽。
王導此人,雖當時被庾氏家族壓抑了好一陣子,仍是開創東晉門閥政治的風雲人物。東晉元帝即位時之所以要他同登禦床,正是說明了當時的世家大族已一反西晉朝的政治裝飾物,成為東晉司馬政權的主要依附和統治基礎。元帝死後,晉成帝給王導的親筆信,其中一直用“頓首”、“惶恐言”諸類的字眼,為歷代帝王對臣子書信中所未有。孩皇帝成帝到王導家,見王導老婆竟然下拜,行孫子見老奶奶的禮數。王導上殿,成帝也要起身示意。這完全不是皇帝對權臣的畏懼,而是出自內心的敬畏和尊寵。
士族和“仕族”本來同義,也稱世家,門閥,高門,世族。魏晉南北朝時代,門閥士族的地位越來越高,皇權對他們的依賴也越來越強。但真正使世家大族成為政治統治中不可或缺的關鍵力量,非王導一人莫屬。
想當初,王導初過江,想方設法團結吳人。身為丞相,沒事見人也枉貴屈尊說幾句“吳語”,被人譏諷也不在意,就是想拉近與當地人的距離。最令人稱道的當屬一次聚會:“王丞相至揚州,賓客數百人,並加沾接,人人有悅色,惟有臨海一客姓任及數胡人(胡僧)未洽,公因便還到任(姓客人)邊雲:君出,臨海便復無人。任(姓客人)大喜悅。因過胡人前,彈指雲:蘭奢!蘭奢!群胡並笑,四座並歡。”由此可見,王大丞相簡直就是一個高級交際花了。雖然無奈,也可見他對於團結當時諸類人等的努力和付出。
論平蘇峻之功,陶侃為侍中、太尉,封長沙郡公,郗鑒為侍中、司空,南昌縣公,溫嶠為驃騎將軍,始安郡公,卞壺及死難諸臣皆加贈官諡號。激起兵變的庾亮上書訴罪,“欲闔門投竄山海”,又假模假式全家上船,準備外出京城當老百姓,結果,當然被“優詔”攔阻,仍封為豫州刺史,出鎮蕪湖。
最後,交待一下叛逃石勒處的祖約。
老哥們兒千辛萬苦逃到後趙境內,“(石)勒薄其為人,不見者久之”。先前祖約之兄大英雄祖逖一直和石勒打仗,使這位大羯胡在河南寸步難行,勢力萎縮得厲害,估計這也是他不願見祖家人的原因。
不久,石勒的謀士程遐又進言:“天下粗定,當褒忠除jian,當初漢高祖斬丁公(以其不忠於項羽),即是此意。現在,忠於事君者莫不擢拔貴顯,背叛不臣者盡加誅夷,這正是大王您廣受擁戴的原因。祖約叛晉來投,主上您對他卻不加處理,讓臣等實為困惑。這樣的叛臣來附,竟還不時大會賓客,與宗族賓客奪人土地,鄉裏為患,如此之人,留著也是禍害。”
石勒本來就自比漢高祖,又經程遐一攛掇,老羯胡殺心頓起。於是,他派人送書信給祖約,表示:“祖君遠來,一直因公事繁忙未得歡會,可邀集全家宗族子弟,來京一見。”
祖約內心忐忑,臨到覲見那天,假稱自己患重病,躲在家裏不出。發昏當不了死,石勒派程遐率大批軍士把祖約全家“請”到鄴城。
“(祖)約知禍及,大飲至醉”。到了鄴城,祖家上下一百多男丁,全被直接押送東市開斬,無一得免。“(祖約)既至於市,抱其外孫而泣。”這麽一個人,活得窩窩囊囊,死得也不清不楚。一奶同胞,兄是萬古英雄,弟是一時鼠輩,真令人嗟嘆不已。至於祖家的婦女,全被石勒下令賜給“諸胡”為妾婢。
被殺的一百多祖家男丁中,也有祖逖幾個兒子,姓名皆不見史傳。其嫡子(正妻所生)皆死,唯獨一個庶子(妾生子)祖道重,當時僅十歲,被人救出,藏在寺廟中得活。二十多年後,石氏後趙連同羯族被冉閔整個族群消滅掉,祖道重竟能逃出生天,跑回東晉,祖逖大英雄終能保存了一支血脈。
救出祖道重的人名叫王安,是羯族人,本來一直在祖逖手下做奴僕,一直深受祖將軍厚待。與石勒在河南相持時,有一天,生性仁厚的祖逖拿出一大筆盤纏,對王安說:“石勒和你同屬一個種族,你還是去投靠他吧,我這裏也不缺你一個人。”在民族相互殘殺的年代,這一舉動實際對王安是一種深思熟慮的保護。王安歸後趙後,即是羯族“國人”,又能征戰,很快就成為軍隊中的戰將。至此,為報祖逖厚恩,王安才冒死救出祖道重,保全了祖大英雄的一滴骨血。
王敦、蘇峻、祖約的三支軍隊,本來是東晉政權實力最強的軍隊。至此,這三支生力軍皆在自己人殺自己人的內耗中煙消雲散。值得慶幸的是,當時中原地區前趙和後趙正你打我殺爭地盤,如其不然,東晉早就被胡人滅亡掉,所謂“夷狄之相攻,或為中國之利”(王夫之語),因此,風雲飄搖之際,禍起蕭牆數次,而終能安然渡過危機,實為東晉君臣的萬幸。
大英雄桓溫的抱負與遺恨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 亦應罵名千載
天生奇骨的駙馬爺(1)
——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桓溫
東晉政權經歷了王敦之亂、蘇峻之亂後,建康城內的宮室樓台焚燒殆盡。雖如此,晉朝人心並未渙散,元氣未傷,仍有恢復精氣神的士氣和體力。假若朝士同心,將士和睦,外堅邊界,內養生息,以江南豐腴之地積累實力,待北方胡族政權亂起後反戈一擊,一舉恢復大晉昔日境土,絕非癡人夢囈。
也是天不祚晉。蘇峻之亂剛定,公元329年(成帝鹹和四年)5月,為朝廷立有大功而又無絲毫私心的始安公溫嶠病逝,又過了五年,長沙公陶侃又離世。
陶侃死後,激起蘇峻之亂的帝舅庾亮像隻冬眠的蛇蟲,趁著熱乎勁又探出頭來,重掌大權,都督江、荊、豫、益、梁、雍六州諸軍事,坐鎮武昌。這位誌大才疏的文人總是擺脫不了中國知識分子陰險窩裏鬥的痼疾,不念昔日與王家和舟共濟的患難之情,又開始謀劃著名算計在建康朝堂執政的王導,並寫密信給鎮守京口(今江蘇鎮江)的郗鑒,約對方一起興兵把王導拉下台。郗鑒拒絕,自己屬下也紛紛勸說,庾亮不得已,才收起這支欲發的毒箭。
為了立威張勢,庾亮又打起了“恢復中原”的主意,於成帝鹹康五年(339)上奏朝廷,準備興兵伐後趙。以祖逖之神勇忠貞,尚不能闊步於江北,庾亮區區小才,也敢如此大言,果真是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倒黴蛋。
不幸的是,在朝中能阻止庾亮愚蠢冒進行為的王導、郗鑒接連去世。庾亮之弟庾冰任中書監,接替了王導原來的位置,庾氏家族的權勢日隆中天,自然再無人牽製他們。
庾亮前後左右沒了束縛,正欲甩開膀子大幹之際,本來在東晉控製下的邾城(今湖北黃州)被後趙銳兵攻下,晉將毛寶、樊峻拚死突圍,都被趙軍逼入江中淹死,晉兵晉民被殺數萬。當年陶侃鎮武昌,有人勸他派兵戍守邾城,陶侃就明言反對:“邾城隔在江北,內無所倚,北接群夷……且吳(孫吳)時戍此城用三萬兵,今縱有兵守,也無益於江南。”如此江外孤城,庾亮竟然也想作為北伐的踏腳石。還未動腿,這塊石頭就被搬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