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頁
歷史散文集之混亂年代的複雜人性 作者:梅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有樣學樣——朱棣死後的“高煦之叛”
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春天,韃靼阿魯台進犯大同、開平。朱棣於4月間舉行盛大閱兵儀式,率眾大將第五次親征。同年8月,朱棣病死於榆木川,終年六十五歲。“遺詔傳位皇太子。”
明仁宗朱高熾自幼就以聰慧仁德著稱。“靖難”起兵時,朱高熾常常居北平留守,並曾以一萬之兵拒李景隆五十萬明軍於北平城外,保全了朱棣的大本營。朱高熾兩個弟弟也都不是吃幹飯的,朱高煦以軍功有寵於明成祖,朱高燧以慧黠見喜於明成祖。當初建文帝聽方教孺之言,賜朱高熾秘詔,使“反間計”欲離間燕王父子,多虧朱高熾仁孝如一,忙派人把建文帝詔書和詔使一齊馳送朱棣,才免卻父子相殘的悲劇。
朱棣篡位後,朱高熾為皇太子,朱高煦、朱高燧“與其黨日伺隙讒構”。永樂十六年,宦官黃儼誣稱皇太子擅赦罪人,邀德名於天下,有不臣之心,東宮官員坐死者甚眾。朱棣命侍郎胡瀅暗中察訪實情。胡侍郎稟公密奏,陳列皇太子“誠敬孝謹七事”,才免卻本性多疑的朱棣猜忌。後來,宦官黃儼等想弒朱棣謀立其三子朱高燧,事發伏誅,還是皇太子朱高熾力保朱高燧不知情,救了這位一直傾陷自己的三弟一命。
朱高熾即位後,任用賢良,友愛二弟,輕刑薄役,核查冤獄。“在位一載,用人行政,善不勝書”,確實是明朝歷史上罕見的仁德皇帝。可惜天不假年,明仁宗當了一年皇帝就病死,時年四十八。
明仁宗長子皇太子朱瞻基繼位,是為明宣宗。
見年青的侄子登基,一直覬覦皇位的漢王朱高煦“反謀日甚”,很想再把他爸爸朱棣篡奪其侄建文帝的“靖難”大戲再演一次。《廣韻》曰:煦,溫也,所謂“煦而為陽春,散而為霖雨”。偏偏人與名不符,朱高煦自少年時代就“性兇悍”,“言動輕佻”。
靖難之役,勇武善騎she的朱高煦不僅在白溝、東昌等戰役中立有大功,江上之戰,朱棣本來都要撤兵返走,多虧朱高煦親率生力軍趕到,喜得朱棣當時連騙帶蒙又附有二、三的誠意對他說:“吾病矣,汝努力,世子多疾,”婉言有立其為儲貳之意。狂喜之下,朱高煦拚命死戰,大敗明兵,奠定了燕兵攻克南京的最後勝利基礎。
雖說“君無戲言”,但朱棣的話也屬高級而嚴肅的“逗你玩”。“吾病矣”——一活又活了二十二年;“世子多疾”—一活又活了二十三年,多疾不等於立馬就死,隻要活著,嫡長子就該是皇太子。
朱棣稱帝後,封朱高煦為漢王,國雲南;朱高燧為趙王,國彰德。朱高煦怏怏不肯之國,說:“我何罪,斥我萬裏。”朱棣不悅。皇太子朱高熾仁德,力勸之下,使這位二弟其能暫留宗師。封王後,朱高煦力求一支名為“天策衛”的禦林軍為護衛軍,又乘朱棣高興時增益兩隻衛軍為護衛,由此,他常常自誇於人:“唐太宗曾為天策上將,我得之豈偶然呢。”
有一次,朱棣命皇太子朱高熾、漢王朱高煦以及皇太孫朱瞻基三人一起謁拜朱元璋孝陵。朱高熾一直體弱多病,是個素有足疾的大胖子。謁陵要步行,朱高熾要兩個太監左右攙扶才能一瘸一拐慢慢挪步,就這樣,還時不時一個大趔趄,樣子著實狼狽。身強力健的朱高熾在背後訕笑道:“前人蹉跌,後人知警”。皇太孫朱瞻基倒自少年時就有英銳之風,在朱高煦身後接口說:“更有後人知警也。”朱高煦當時“回顧失色”,感覺這位侄子不是什麽好欺負的“善茬”。
漢王朱高煦身長七尺多,矯捷善騎she,“兩肋如龍鱗者數片”,這種其實是牛皮癬的皮膚病更讓他覺得自己是“真龍”下世,常以雄武自驕。洪武十三年,朝廷改封其封國為青州,朱高煦又不想去。他私募衛士三千人,也不隸籍於兵部,常常縱使這些人劫掠。兵馬指揮徐野驢擒審其部下,朱高煦大怒,沖入衙府以手中鐵瓜當頭把徐指揮活活砸死。
在外出征的朱棣回南京聞訊,大怒,把他囚禁在西華門內,準備廢其為庶人。皇太子朱高熾又“力勸”,削其兩支護衛,改封山東樂安州。朱高煦此次不得不行,到樂安後,“怨望益甚,異謀益急。”皇太子多次親筆寫信告誡這位老弟要遵令守法,朱高煦仍舊我行我素。
明仁宗朱高熾繼位後,朱高煦的兒子朱瞻圻日夜與其父互派信使通報京城的情況,潛伺變故,有時一晝夜就有六七趟來往諜報。“上固知之,顧益厚遇,倍加歲祿,賜賚萬計。”後來,朱高煦因怒在封國的王宮殺掉朱瞻圻生母,怨恨之下,朱瞻圻就上書揭其父過惡。朱高煦也怒,狗咬狗反訴這位兒子常為自己“偵覘朝廷秘事”。明仁宗畢竟是個老好人,嘆息說:“爾父子何忍也!”罰朱瞻圻去鳳陽守皇陵。
明仁宗崩逝時,皇太子朱瞻基正在南京,奔喪回程時,朱高煦還想於半路伏兵謀殺這位嗣帝,因事發匆忙而未果。
明宣宗繼位後沒兩個月,漢王朱高煦還假惺惺地“陳奏利國安民四事”。朱瞻基性格很像他父親,也是個厚道人,對侍臣講:“永樂年間,皇祖常諭皇考及朕,謂此叔有異心,宜備之。然皇考待之極厚。如今日所言,果出於誠,則是舊心已革,不可不順從也。”於是,明宣宗大張旗鼓詔命有司施行,並親筆寫信表示感謝。
轉年(1426年,宣德元年)正月,朱高煦以獻元宵燈為名,派人窺伺朝廷武備,“反謀未嚐一日忘”。他向明宣宗索要駱駝,“與之四十”;索要馬匹,“與之百二十”,索要袍服,“又與之”。見這位侄子皇帝很好說話,“高煦愈自肆。”他暗約駐守濟南的山東都指揮靳榮到時獻城為應,又授指揮王斌、朱煊等人為太師、都督等官職,命其世子朱瞻垣居守,另外,四個兒子各監一軍,他自己率中軍,準備舉兵進攻北京。
起兵前,朱高煦自作聰明,派遣其屬下枚青入京,約英國公張輔為內應。張輔是朱棣“靖難”第一功臣張玉的兒子,聞言連夜就把枚青綁起送入宮內。即使事已至此,明宣宗仍派中官侯太帶自己親筆信至樂安“曉諭”這位皇叔。
侯太到樂安後,朱高煦陳兵相見,南麵高坐,也不拜領皇敕,令皇使侯太跪於階下,大言道:“我何負朝廷哉!靖難之戰,非我死力,燕之為燕,未可知也。太宗(朱棣)信讒,削我護衛,徒我樂安;仁宗(朱高熾)徒以金帛鉺我。今又輒雲祖宗故事,我豈能鬱鬱無動作!……速報上,縛jian臣來,徐議吾所欲。”語氣語態,與當初朱棣反建文帝時幾乎同出一轍。
太監侯太是個膽小鬼,怕漢王殺掉自己,伏地惟惟。回京後,明宣宗問他漢王說些什麽,他回答說:“漢王無所言”。隨行護衛的錦衣衛“俱陳所見”,明宣宗大怒,對侯太說:“事定必治汝!”
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春天,韃靼阿魯台進犯大同、開平。朱棣於4月間舉行盛大閱兵儀式,率眾大將第五次親征。同年8月,朱棣病死於榆木川,終年六十五歲。“遺詔傳位皇太子。”
明仁宗朱高熾自幼就以聰慧仁德著稱。“靖難”起兵時,朱高熾常常居北平留守,並曾以一萬之兵拒李景隆五十萬明軍於北平城外,保全了朱棣的大本營。朱高熾兩個弟弟也都不是吃幹飯的,朱高煦以軍功有寵於明成祖,朱高燧以慧黠見喜於明成祖。當初建文帝聽方教孺之言,賜朱高熾秘詔,使“反間計”欲離間燕王父子,多虧朱高熾仁孝如一,忙派人把建文帝詔書和詔使一齊馳送朱棣,才免卻父子相殘的悲劇。
朱棣篡位後,朱高熾為皇太子,朱高煦、朱高燧“與其黨日伺隙讒構”。永樂十六年,宦官黃儼誣稱皇太子擅赦罪人,邀德名於天下,有不臣之心,東宮官員坐死者甚眾。朱棣命侍郎胡瀅暗中察訪實情。胡侍郎稟公密奏,陳列皇太子“誠敬孝謹七事”,才免卻本性多疑的朱棣猜忌。後來,宦官黃儼等想弒朱棣謀立其三子朱高燧,事發伏誅,還是皇太子朱高熾力保朱高燧不知情,救了這位一直傾陷自己的三弟一命。
朱高熾即位後,任用賢良,友愛二弟,輕刑薄役,核查冤獄。“在位一載,用人行政,善不勝書”,確實是明朝歷史上罕見的仁德皇帝。可惜天不假年,明仁宗當了一年皇帝就病死,時年四十八。
明仁宗長子皇太子朱瞻基繼位,是為明宣宗。
見年青的侄子登基,一直覬覦皇位的漢王朱高煦“反謀日甚”,很想再把他爸爸朱棣篡奪其侄建文帝的“靖難”大戲再演一次。《廣韻》曰:煦,溫也,所謂“煦而為陽春,散而為霖雨”。偏偏人與名不符,朱高煦自少年時代就“性兇悍”,“言動輕佻”。
靖難之役,勇武善騎she的朱高煦不僅在白溝、東昌等戰役中立有大功,江上之戰,朱棣本來都要撤兵返走,多虧朱高煦親率生力軍趕到,喜得朱棣當時連騙帶蒙又附有二、三的誠意對他說:“吾病矣,汝努力,世子多疾,”婉言有立其為儲貳之意。狂喜之下,朱高煦拚命死戰,大敗明兵,奠定了燕兵攻克南京的最後勝利基礎。
雖說“君無戲言”,但朱棣的話也屬高級而嚴肅的“逗你玩”。“吾病矣”——一活又活了二十二年;“世子多疾”—一活又活了二十三年,多疾不等於立馬就死,隻要活著,嫡長子就該是皇太子。
朱棣稱帝後,封朱高煦為漢王,國雲南;朱高燧為趙王,國彰德。朱高煦怏怏不肯之國,說:“我何罪,斥我萬裏。”朱棣不悅。皇太子朱高熾仁德,力勸之下,使這位二弟其能暫留宗師。封王後,朱高煦力求一支名為“天策衛”的禦林軍為護衛軍,又乘朱棣高興時增益兩隻衛軍為護衛,由此,他常常自誇於人:“唐太宗曾為天策上將,我得之豈偶然呢。”
有一次,朱棣命皇太子朱高熾、漢王朱高煦以及皇太孫朱瞻基三人一起謁拜朱元璋孝陵。朱高熾一直體弱多病,是個素有足疾的大胖子。謁陵要步行,朱高熾要兩個太監左右攙扶才能一瘸一拐慢慢挪步,就這樣,還時不時一個大趔趄,樣子著實狼狽。身強力健的朱高熾在背後訕笑道:“前人蹉跌,後人知警”。皇太孫朱瞻基倒自少年時就有英銳之風,在朱高煦身後接口說:“更有後人知警也。”朱高煦當時“回顧失色”,感覺這位侄子不是什麽好欺負的“善茬”。
漢王朱高煦身長七尺多,矯捷善騎she,“兩肋如龍鱗者數片”,這種其實是牛皮癬的皮膚病更讓他覺得自己是“真龍”下世,常以雄武自驕。洪武十三年,朝廷改封其封國為青州,朱高煦又不想去。他私募衛士三千人,也不隸籍於兵部,常常縱使這些人劫掠。兵馬指揮徐野驢擒審其部下,朱高煦大怒,沖入衙府以手中鐵瓜當頭把徐指揮活活砸死。
在外出征的朱棣回南京聞訊,大怒,把他囚禁在西華門內,準備廢其為庶人。皇太子朱高熾又“力勸”,削其兩支護衛,改封山東樂安州。朱高煦此次不得不行,到樂安後,“怨望益甚,異謀益急。”皇太子多次親筆寫信告誡這位老弟要遵令守法,朱高煦仍舊我行我素。
明仁宗朱高熾繼位後,朱高煦的兒子朱瞻圻日夜與其父互派信使通報京城的情況,潛伺變故,有時一晝夜就有六七趟來往諜報。“上固知之,顧益厚遇,倍加歲祿,賜賚萬計。”後來,朱高煦因怒在封國的王宮殺掉朱瞻圻生母,怨恨之下,朱瞻圻就上書揭其父過惡。朱高煦也怒,狗咬狗反訴這位兒子常為自己“偵覘朝廷秘事”。明仁宗畢竟是個老好人,嘆息說:“爾父子何忍也!”罰朱瞻圻去鳳陽守皇陵。
明仁宗崩逝時,皇太子朱瞻基正在南京,奔喪回程時,朱高煦還想於半路伏兵謀殺這位嗣帝,因事發匆忙而未果。
明宣宗繼位後沒兩個月,漢王朱高煦還假惺惺地“陳奏利國安民四事”。朱瞻基性格很像他父親,也是個厚道人,對侍臣講:“永樂年間,皇祖常諭皇考及朕,謂此叔有異心,宜備之。然皇考待之極厚。如今日所言,果出於誠,則是舊心已革,不可不順從也。”於是,明宣宗大張旗鼓詔命有司施行,並親筆寫信表示感謝。
轉年(1426年,宣德元年)正月,朱高煦以獻元宵燈為名,派人窺伺朝廷武備,“反謀未嚐一日忘”。他向明宣宗索要駱駝,“與之四十”;索要馬匹,“與之百二十”,索要袍服,“又與之”。見這位侄子皇帝很好說話,“高煦愈自肆。”他暗約駐守濟南的山東都指揮靳榮到時獻城為應,又授指揮王斌、朱煊等人為太師、都督等官職,命其世子朱瞻垣居守,另外,四個兒子各監一軍,他自己率中軍,準備舉兵進攻北京。
起兵前,朱高煦自作聰明,派遣其屬下枚青入京,約英國公張輔為內應。張輔是朱棣“靖難”第一功臣張玉的兒子,聞言連夜就把枚青綁起送入宮內。即使事已至此,明宣宗仍派中官侯太帶自己親筆信至樂安“曉諭”這位皇叔。
侯太到樂安後,朱高煦陳兵相見,南麵高坐,也不拜領皇敕,令皇使侯太跪於階下,大言道:“我何負朝廷哉!靖難之戰,非我死力,燕之為燕,未可知也。太宗(朱棣)信讒,削我護衛,徒我樂安;仁宗(朱高熾)徒以金帛鉺我。今又輒雲祖宗故事,我豈能鬱鬱無動作!……速報上,縛jian臣來,徐議吾所欲。”語氣語態,與當初朱棣反建文帝時幾乎同出一轍。
太監侯太是個膽小鬼,怕漢王殺掉自己,伏地惟惟。回京後,明宣宗問他漢王說些什麽,他回答說:“漢王無所言”。隨行護衛的錦衣衛“俱陳所見”,明宣宗大怒,對侯太說:“事定必治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