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頁
歷史散文集之混亂年代的複雜人性 作者:梅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從此,明兵情勢急轉直下。本來十萬明兵從遼東趕往濟南想與鐵鉉合軍,走到直沽就被燕軍截殺,主師楊文被擒,沒有一個人能到濟南(遼東明軍之所以遲遲趕到,主要是朱棣約好韃靼兵不斷騷擾邊境,牽製了遼東的明軍,可見朱棣還是個有“賣國”嫌疑的反賊)。1402年6月,燕兵至泗州,守軍不戰而降。
朱棣列大兵於淮河北岸,明將盛庸擁數萬兵於南岸。未幾,燕兵又施奇襲計,這群慣於騎馬的北方兵竟能先派數百人乘小舟先入南軍艦隊中放炮,屢戰屢敗的南軍驚駭至極,棄艦而逃。燕軍乘勝,當天就攻克盱眙,直趨揚州。
揚州守將王禮等人暗中通款燕王,把主管江淮的監察禦史王彬捆住,大開城門投降。接著,燕兵又降高郵、克儀真。此時,長江之上,遍插燕王大旗的巨舟往來穿梭,旗鼓蔽天。
金陵城內,大臣們見勢頭已變,各自心懷鬼胎,都以守城為名求出,致使都城更加空虛。
情急之下,建文帝派燕王堂姐慶城郡主入燕營請和,答應割地,與燕王中分南北,劃江而治。事已至此,朱棣當然不幹,婉言拒絕。建文帝惶急,忙問方孝孺:“今奈何?”孝孺書生,隻能回言:“長江可當百萬兵,江北船已遣人燒盡,北師豈能飛渡?”
7月,燕軍大集合,於浦子口向明軍發起攻擊。明將盛庸與諸將逆戰,竟也擊退燕軍,又贏得一次暫時的勝利。
“燕王欲且議和北還”。估計天氣溽熱,朱棣自己也有些頂不住,畢竟已得到一半國家,想先回北平休整一下再圖後舉。假如此次朱棣回北平,後來的事情還真難以預料。大勝大敗,誰也說不清楚,況且建文嫡孫嗣位,正朔所宗,軍心民心,道德的力量無比巨大,會在一夜之間可能突然令燕軍兵敗如山倒。
節骨眼上,朱棣能戰慣戰的兒子朱高煦“引北騎至”,生力軍又來,不由不使朱棣大喜過望,他一躍而起,全身貫甲,撫著朱高煦後背說:“勉之!世子多疾。”言外之意上要把繼承權傳給朱高煦。有這一句話,朱高煦活人被打強心針一樣,鐵了心死戰。
建文帝本來派都督僉事陳喧率軍增援盛庸,不料陳喧徑直坐船過江投降了朱棣。
於是,“燕王乃祭大江之神,誓師渡江,舳艫相銜,旌旗蔽空,金鼓大震。”加上當日天氣萬裏無雲,水平如鏡,雖然盛庸水軍沿江列艦二百餘裏,但看見燕軍如此盛勢,“皆大驚愕”。仗未開打,心理上已經輸掉。
燕軍乘船迫岸,首先直衝盛庸主營。“(盛)庸師潰,追奔數十裏。(盛)庸單騎遁,餘將士皆解甲降。”明軍舟師如此之眾,竟不戰而降,至此可見燕軍的兵威已經非同一般。(盛庸逃跑後,朱棣不久即攻下金陵稱帝。盛庸以餘眾降,守命駐守淮安。不久,建文帝的兵部尚書鐵鉉被擒獲,朱棣馬上命盛庸退休。很快,朱棣就派人誣告盛庸“怨望有異圖”,盛庸自殺。朱棣起兵後屢戰屢捷,但多次敗在盛庸和平安兩將之手,因此一直記恨在心。)
搶渡長江後,燕軍又攻下鎮江咽喉要地,直奔金陵殺來。
當時,本來鳳陽還有留守軍隊數萬,但守將認為中都不能輕棄,死心眼固守中都。駙馬梅殷在淮安也有數萬兵,也因消息隔絕,不知所為。
建文帝“甚憂鬱,徘徊殿庭間,召方孝孺問計。”
方孝孺隻是一大儒,兵事根本非其所長。他隻能在朝班上抓住李景隆,說:“壞陛下事者,此賊也。”請建文帝下令殺掉他。群臣班中共衝出十八人,也都咬牙切齒,憤怒之下,爭相上去拳打腳踢,差點把李景隆當眾打死。
把李景隆暴打一頓,火氣稍消,方孝孺出主意說:“城中尚有勁兵二十萬,城高池深,糧食充足。應把城外居民盡驅入城,並把城外木材全部搶運入城,使得燕兵無攻城之具,日久就會自行撤離。”
“帝從之”。這一來,盛暑季節,老百姓毒日頭下搬運巨木,饑渴勞苦,死者無數。大家為躲避拆毀自家房屋後運送房梁入城的苦差,許多人自己縱火燒屋,大火連日不息。
“屋漏偏遭連夜雨,船漏又遭頂頭風。”好好的金陵城,東北角和西南角又無故崩塌,朝廷下忙派兵民搶修,怨天愁地,上下官民都晝夜不得休息。
惶急無計之下,建文帝一撥又一撥地派李景隆和諸位王爺出城,乞求燕王朱棣退兵,答應割地中分天下。朱棣咬定隻要“得jian臣”,諸王也個個碰了軟釘子而回。
“帝會群臣慟哭”。有人勸建文帝逃往蜀地,有人勸逃往浙江,有人勸逃往湖湘,意見紛紛,莫知所之。最早立議削藩的齊秦、黃子澄都早先出外“募兵”,建文帝一籌莫展,天天長籲短嘆,恨恨道:“事出汝輩,而今皆棄我去乎!”
燕王朱棣害怕四方勤王兵至,便派軍隊諸將日夜研究攻城計略,想盡快結束戰鬥。哨探偵知金川門是李景隆把守,朱棣便率先派軍攻打。燕軍一到,李景隆與穀王朱(左木右惠)馬上大開城門投降。以兵部尚書茹瑺為首的數十個望風使舵的建文帝臣子也都紛紛投奔,叩請朱棣稱帝。(李景隆是朱元璋重臣李文忠之子。李文忠是朱元璋親外甥,連李景隆的名字都是朱元璋所起。此人相貌堂堂,“眉目疏秀,顧盼偉然”,其實是個繡花枕頭美男子。他先前丟盔卸甲亡掉八十萬軍隊,建文帝對其也沒有加以誅殺。危難關頭,他不僅不以死報,反而首先開城門投降朱棣,此人品性也真是至差至衰。朱棣即位後,李景隆得授“奉天輔運推誠宣力武臣”,增歲祿千石。朝廷每有大事,他還站在班首主持政議。“諸功臣皆不平。”永樂二年,朱棣的兄弟周王告發李景隆在建文朝時強向自己索賄一事,不久,又有人告發他“蓄養亡命,謀為不軌”。畢竟姑表親,朱棣不忍加罪,隻是削奪他的勛號,以公爵身份歸家停職。又過些時日,有大臣彈劾“李景隆在家坐受閣人伏謁如君臣禮,大不道;(李)增枝(景隆子)多立莊田,蓄童僕成千,意叵測。”朱棣這才下旨把李景隆父子連同家眷全部軟禁,沒收全部家財。老哥們耍賴皮鬧絕食,十幾天不死,也就又繼續苟延殘喘下去。寂寞荒涼之下,直到永樂末年才病死。)
建文帝惶急,“遜國而去。”(建文帝遜國是中國歷史一大謎團。官方所修正史也講“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但朱棣“遣中使出帝後屍於火中,越八日葬之”,自己單方麵宣布建文帝已被燒死。但他稱帝後,仍然不放心建文帝,怕這位侄子日後東山再起,派人四處尋找。大太監鄭和自永樂三年起(公元1405年)數次下西洋,表麵上是宣示大明國威,一路揮霍金銀無數,實際上最重要的目的隻有一個,就是為了探訪建文帝下落。當然,七下西洋,誠為我中華征服海洋的壯舉,據說美洲也是三寶太監首先發現,比哥倫布還要早。2005年是鄭和下西洋600周年,估計朱棣和臣下誰也沒想到為了尋訪一個小皇帝下落的“壯舉”會帶出日後那麽多大動靜來)。
朱棣列大兵於淮河北岸,明將盛庸擁數萬兵於南岸。未幾,燕兵又施奇襲計,這群慣於騎馬的北方兵竟能先派數百人乘小舟先入南軍艦隊中放炮,屢戰屢敗的南軍驚駭至極,棄艦而逃。燕軍乘勝,當天就攻克盱眙,直趨揚州。
揚州守將王禮等人暗中通款燕王,把主管江淮的監察禦史王彬捆住,大開城門投降。接著,燕兵又降高郵、克儀真。此時,長江之上,遍插燕王大旗的巨舟往來穿梭,旗鼓蔽天。
金陵城內,大臣們見勢頭已變,各自心懷鬼胎,都以守城為名求出,致使都城更加空虛。
情急之下,建文帝派燕王堂姐慶城郡主入燕營請和,答應割地,與燕王中分南北,劃江而治。事已至此,朱棣當然不幹,婉言拒絕。建文帝惶急,忙問方孝孺:“今奈何?”孝孺書生,隻能回言:“長江可當百萬兵,江北船已遣人燒盡,北師豈能飛渡?”
7月,燕軍大集合,於浦子口向明軍發起攻擊。明將盛庸與諸將逆戰,竟也擊退燕軍,又贏得一次暫時的勝利。
“燕王欲且議和北還”。估計天氣溽熱,朱棣自己也有些頂不住,畢竟已得到一半國家,想先回北平休整一下再圖後舉。假如此次朱棣回北平,後來的事情還真難以預料。大勝大敗,誰也說不清楚,況且建文嫡孫嗣位,正朔所宗,軍心民心,道德的力量無比巨大,會在一夜之間可能突然令燕軍兵敗如山倒。
節骨眼上,朱棣能戰慣戰的兒子朱高煦“引北騎至”,生力軍又來,不由不使朱棣大喜過望,他一躍而起,全身貫甲,撫著朱高煦後背說:“勉之!世子多疾。”言外之意上要把繼承權傳給朱高煦。有這一句話,朱高煦活人被打強心針一樣,鐵了心死戰。
建文帝本來派都督僉事陳喧率軍增援盛庸,不料陳喧徑直坐船過江投降了朱棣。
於是,“燕王乃祭大江之神,誓師渡江,舳艫相銜,旌旗蔽空,金鼓大震。”加上當日天氣萬裏無雲,水平如鏡,雖然盛庸水軍沿江列艦二百餘裏,但看見燕軍如此盛勢,“皆大驚愕”。仗未開打,心理上已經輸掉。
燕軍乘船迫岸,首先直衝盛庸主營。“(盛)庸師潰,追奔數十裏。(盛)庸單騎遁,餘將士皆解甲降。”明軍舟師如此之眾,竟不戰而降,至此可見燕軍的兵威已經非同一般。(盛庸逃跑後,朱棣不久即攻下金陵稱帝。盛庸以餘眾降,守命駐守淮安。不久,建文帝的兵部尚書鐵鉉被擒獲,朱棣馬上命盛庸退休。很快,朱棣就派人誣告盛庸“怨望有異圖”,盛庸自殺。朱棣起兵後屢戰屢捷,但多次敗在盛庸和平安兩將之手,因此一直記恨在心。)
搶渡長江後,燕軍又攻下鎮江咽喉要地,直奔金陵殺來。
當時,本來鳳陽還有留守軍隊數萬,但守將認為中都不能輕棄,死心眼固守中都。駙馬梅殷在淮安也有數萬兵,也因消息隔絕,不知所為。
建文帝“甚憂鬱,徘徊殿庭間,召方孝孺問計。”
方孝孺隻是一大儒,兵事根本非其所長。他隻能在朝班上抓住李景隆,說:“壞陛下事者,此賊也。”請建文帝下令殺掉他。群臣班中共衝出十八人,也都咬牙切齒,憤怒之下,爭相上去拳打腳踢,差點把李景隆當眾打死。
把李景隆暴打一頓,火氣稍消,方孝孺出主意說:“城中尚有勁兵二十萬,城高池深,糧食充足。應把城外居民盡驅入城,並把城外木材全部搶運入城,使得燕兵無攻城之具,日久就會自行撤離。”
“帝從之”。這一來,盛暑季節,老百姓毒日頭下搬運巨木,饑渴勞苦,死者無數。大家為躲避拆毀自家房屋後運送房梁入城的苦差,許多人自己縱火燒屋,大火連日不息。
“屋漏偏遭連夜雨,船漏又遭頂頭風。”好好的金陵城,東北角和西南角又無故崩塌,朝廷下忙派兵民搶修,怨天愁地,上下官民都晝夜不得休息。
惶急無計之下,建文帝一撥又一撥地派李景隆和諸位王爺出城,乞求燕王朱棣退兵,答應割地中分天下。朱棣咬定隻要“得jian臣”,諸王也個個碰了軟釘子而回。
“帝會群臣慟哭”。有人勸建文帝逃往蜀地,有人勸逃往浙江,有人勸逃往湖湘,意見紛紛,莫知所之。最早立議削藩的齊秦、黃子澄都早先出外“募兵”,建文帝一籌莫展,天天長籲短嘆,恨恨道:“事出汝輩,而今皆棄我去乎!”
燕王朱棣害怕四方勤王兵至,便派軍隊諸將日夜研究攻城計略,想盡快結束戰鬥。哨探偵知金川門是李景隆把守,朱棣便率先派軍攻打。燕軍一到,李景隆與穀王朱(左木右惠)馬上大開城門投降。以兵部尚書茹瑺為首的數十個望風使舵的建文帝臣子也都紛紛投奔,叩請朱棣稱帝。(李景隆是朱元璋重臣李文忠之子。李文忠是朱元璋親外甥,連李景隆的名字都是朱元璋所起。此人相貌堂堂,“眉目疏秀,顧盼偉然”,其實是個繡花枕頭美男子。他先前丟盔卸甲亡掉八十萬軍隊,建文帝對其也沒有加以誅殺。危難關頭,他不僅不以死報,反而首先開城門投降朱棣,此人品性也真是至差至衰。朱棣即位後,李景隆得授“奉天輔運推誠宣力武臣”,增歲祿千石。朝廷每有大事,他還站在班首主持政議。“諸功臣皆不平。”永樂二年,朱棣的兄弟周王告發李景隆在建文朝時強向自己索賄一事,不久,又有人告發他“蓄養亡命,謀為不軌”。畢竟姑表親,朱棣不忍加罪,隻是削奪他的勛號,以公爵身份歸家停職。又過些時日,有大臣彈劾“李景隆在家坐受閣人伏謁如君臣禮,大不道;(李)增枝(景隆子)多立莊田,蓄童僕成千,意叵測。”朱棣這才下旨把李景隆父子連同家眷全部軟禁,沒收全部家財。老哥們耍賴皮鬧絕食,十幾天不死,也就又繼續苟延殘喘下去。寂寞荒涼之下,直到永樂末年才病死。)
建文帝惶急,“遜國而去。”(建文帝遜國是中國歷史一大謎團。官方所修正史也講“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但朱棣“遣中使出帝後屍於火中,越八日葬之”,自己單方麵宣布建文帝已被燒死。但他稱帝後,仍然不放心建文帝,怕這位侄子日後東山再起,派人四處尋找。大太監鄭和自永樂三年起(公元1405年)數次下西洋,表麵上是宣示大明國威,一路揮霍金銀無數,實際上最重要的目的隻有一個,就是為了探訪建文帝下落。當然,七下西洋,誠為我中華征服海洋的壯舉,據說美洲也是三寶太監首先發現,比哥倫布還要早。2005年是鄭和下西洋600周年,估計朱棣和臣下誰也沒想到為了尋訪一個小皇帝下落的“壯舉”會帶出日後那麽多大動靜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