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倫雖當了皇帝,但真正的皇帝顯然是孫秀。“孫秀專執朝政,(司馬)倫所出詔令,(孫)秀輒改更與奪,自書青紙為詔,或朝行夕改,百官轉易如流。”


    為了安撫宗室,拉攏人心,孫秀也以司馬倫名義加封齊王司馬冏(坐鎮許昌)、成都王司馬穎(坐鎮鄴城)以及河間王司馬(左禺右頁)(坐鎮關中)大將軍名號,並把司馬倫親信多人派出給三王充當僚佐,以為監視和內應。


    司馬倫稱帝才兩個多月,在許昌坐擁強兵的齊王司馬冏就遣使告成都、河間、常山、新野四個司馬王爺,移檄天下,發兵討伐趙王倫,稱“逆臣孫秀,迷誤趙王,當共誅討。有不從命,誅及三族”。一時間各地響應,軍隊趕至朝歌縣時,已匯集二十多萬人。


    孫秀、司馬倫聽說三王起兵,大懼不已。不得已,二人隻得硬著頭皮派親信將領張泓、士猗、許超以及孫會等人率京中禁軍四出拒戰。司馬倫、孫秀兩個人又信邪教巫術,“日夜祈禱,厭勝以求福”,天天弄幾大幫人在宮裏跳大神。


    也是恰巧,大神跳得還真有靈驗。齊王司馬冏在潁陰被張泓打敗;孫會、士猗等人又在黃橋大敗成都王司馬穎,殺死數萬成都王兵馬。消息傳回宮內,孫秀、司馬倫大喜,大賞黃橋之功,“士猗、許超與孫會皆持節”。這樣一來,三將地位相當,“各不相從,軍政不一”,誰也不聽誰的指揮和調動,對於仍未退軍的敗軍之將成都王司馬穎更是不放在眼裏,以為朝夕可滅。司馬穎在黃橋大敗後本來想撕丫子逃跑,被手下盧誌等人勸住,乘孫會等人鬆懈之機突然進攻,大敗對方,乘勝長驅渡過黃河。


    三個敗將帶數名殘卒跑回城內,孫秀大懼,“憂懣不知所為”。幾個人連夜商量對策,有的說西,有的說東,有的建議收敗兵出戰,有的想要焚燒宮殿趁亂逃跑,有的指出要挾持司馬倫南逃荊州,還有的幹脆勸說孫秀大搜寶物乘船東逃入海……正你一言我一語爭吵,手中掌有精裝禁兵的左衛將軍王輿先窩裏反,率七百多兵士從南掖門入宮,攻殺孫秀、許超、士猗等人,並召八坐大臣入殿,強迫司馬倫發詔:“吾為孫秀所誤,以怒三王;今已誅秀,其迎太上皇復位,吾歸老於農畝。”


    於是,宮內高舉騶虞幡解兵,數千甲士又迎惠帝復辟。估計大傻皇帝非常鬱悶:怎麽總是大半夜把自己從被窩中喊醒,稀裏糊塗地一會兒被擁上殿一會又被弄去金墉城。


    事定之後,三王入城,發詔殺掉趙王司馬倫四子,捕斬孫秀等人親黨,並派人送金屑苦酒給司馬倫,賜死。估計這金屑酒還是內廷數月前為黑娘們賈南風配製喝剩下的,如今又輪到趙王嚐嚐鮮了。“(司馬)倫慚,以巾覆麵,曰‘孫秀誤我!孫秀誤我!”飲藥自殺。八王之中,司馬倫是第三個上西天的。(淮南王司馬允沒有在“八王”之中)這次混戰雖然隻打了兩個多月,卻戰死士兵十來萬,成為皇族大血戰的第一個高cháo。


    你方唱罷我登場——“八王之亂”的“漸入佳境”


    惠帝復辟,篡位的趙王倫賜死,齊王自然也要大賞“功臣”。齊王司馬冏獲封大司馬,加九錫;成都王司馬穎為將軍,加九錫;河間王司馬為(左禺右頁)太尉,加三錫;常山王司馬義改封長沙王,為撫軍大將軍。其中,齊王司馬冏是惠弟堂兄,成都王司馬穎與長沙王司馬義與惠帝都是同父異母的同房兄弟(司馬義與楚王司馬瑋同父同母,楚王起兵時跟隨左右,被貶為常山王),這幾個人都是二、三十歲的青壯年王爺。河間王司馬是武(左禺右頁)帝堂叔,年紀在四十歲左右。可以想像,這些人在一起,宮中橫坐的又是個大傻皇帝,誰又能向誰低頭呢。


    手奪惠帝璽綬的廣平王司馬虔從外退兵至九曲(今河南鞏縣)時,聞聽趙王司馬倫倒台,慌忙丟下所統軍隊,逃歸洛陽大宅子待罪。諸王商議想饒他不死,一直呆呆坐在上座的惠帝忽然發話:“阿皮(司馬威小名)掰我手指,奪我璽綬,不可不殺。”傻爺們這句話,也是他當皇帝一輩子惟一自己做出的“決定”,諸王當然無話,派人殺掉司馬威。


    剛剛安定沒幾天,數位王爺各自結夥拜祖陵。新野王司馬歆勸說齊王司馬冏:“您與成都王一起建立不世之功,應該留下他在京城輔政,如果無此心,應該削去他的兵權。”長沙王司馬義在拜陵時對異母兄成都王司馬穎也建議:“天下者,先帝之業,王宜維正之。”意思是應該由武帝一係的人來維持,提防齊王。


    成都王幕下高參盧誌提出以退為進的謀略,他說:“齊王當時號稱有百萬之眾,為張泓所敗,正是王爺您強攻孫會才成大功;兩雄不俱立,大王您應該以太妃(成都王生母)有病為由,上表還歸鄴城,朝廷委重齊王,此舉可收四海之心。”成都王司馬穎但聽話,馬上入宮辭別惠帝,與從人懷馬加鞭從洛陽返回鄴城,“由是士民之譽皆歸(司馬)穎”。回到鄴城後,司馬穎又推禦九錫殊禮,表論功臣,賑濟災民,埋葬陣亡將士,“皆盧誌之謀也”。史載,“(司馬)穎貌美而神昏,不知書,然氣性敦厚,委事於(盧)誌、故得成其美焉”。


    齊王司馬冏一直懷疑大才子陸機為趙王司馬倫替惠帝撰寫禪位詔書,就把陸機陸雲兄弟抓起想殺掉。成都王也為之辯理,救了二人,並表陸機為平原內史,陸雲為清河內史。二陸兄弟的友人勸他們趕緊還吳地,遠離是非,陸機認為司馬穎對自己有保薦之恩,“可與立功”,不聽。齊王司馬冏手下的東曹掾張翰(字季鷹)也是吳中人士,“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蓴菜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耳,何能羈宦數千裏以邀名爵!’遂命駕便歸。”此舉聰明,果然保全性命。蓴菜湯、鱸魚膾不見得多麽好吃,但以此為藉口掛帆而去,不僅能避禍,還能留千秋萬古瀟灑之名,張季鷹此舉是真名士所為。


    由於惠帝太子司馬遹被賈後殺掉,司馬遹的兩個兒子又被趙王司馬倫殺掉,惠帝就沒有繼承人。按繼承人順序,“大將軍(司馬)穎有次立之勢(可為皇太弟)”,齊王司馬冏當然不會任情勢這樣發展下去,於是他就奏請立惠帝的侄子、年方八歲的司馬覃為皇太子,自任太子太傅,又加封親信東海王司馬越為司空,領中書監。司馬越也是惠帝族叔輩。


    齊王司馬冏大權在手後,驕奢擅權,大起府第,耿於宴樂。傳中嵇紹、殿中禦史桓豹、孫惠等人皆上書相勸,尤其是孫惠上書,言語懇切,詞理分明:“天下有五難,四不可,而明公皆居之;冒犯鋒刃,一難也;聚致英豪,二難也;與將士均勞苦,三難也;以弱勝強,四強也;興復皇業,五難也。大名不可久荷,大功不可久任,大權不可久執,大威不可久居。大王行其難而不以為難,慮其不可而謂之可,明公宜思功成身退之道……”齊王司馬冏對這些良諫,都“遜辭謝之,然不能從”。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歷史散文集之混亂年代的複雜人性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梅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梅毅並收藏歷史散文集之混亂年代的複雜人性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