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天妒仙侶。晉惠帝元康八年(公元299年),潘嶽的愛妻楊氏忽然身染重病,不久,香消玉殞,離開了她所深愛而且又深愛他的美男子丈夫。古往今來,醜夫美妻,俊夫醜妻,婚姻雖屬美滿,畢竟當事者和局外人都有遺憾之意,至於同床異夢,貌合神離的夫妻,更是遍布世間,比比皆是。潘嶽、楊氏這樣一對絕配伉儷,古今罕有,他們之間的脈脈深情,也非常人能所理喻。愛妻死後,美男子神傷情摧,哀痛欲絕。痛定之後,他寫下了流傳千古的愛情《悼亡詩三首》及《楊氏七哀詩》。茲錄其一於下:


    《悼亡詩三首之一》


    荏苒冬春謝。寒暑忽流易。之子歸窮泉。重壤永幽隔。私懷誰克從。淹留亦何益。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望廬思其人。入室想所歷。幃屏無髣髴。翰墨有餘跡。流芳未及歇。遺掛猶在壁。悵怳如或存。回遑忡驚惕。如彼翰林鳥。雙棲一朝隻。如彼遊川魚。比目中路析。春風緣隟來。晨溜承簷滴。寢息何時忘。沉憂日盈積。庶幾有時衰。莊缶猶可擊。


    回思妻子仙逝後的一年間,潘嶽情真意切,心情摧沮,空屋之中再也看不到愛妻的美好俏容,牆壁上卻仍留存有楊氏的書法手跡掛在原處,睹物思人,悲何以堪!無論是清醒或睡夢之中,潘嶽總是沉浸在懷念之妻的輩傷之中。詩人也曾希望自己能仿效先賢莊子那樣達觀(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旗踞鼓盆而歌),但哀愁繚繞在心間,永遠拂拭不去。


    後世文學批評諸家言及潘嶽作品,皆有褒讚欽服之語:“潘文淺而淨”(劉義慶《世說新語》);“安仁輕敏,故鋒發而隕流”(劉勰《文心雕龍》);“潘詩爛如舒錦,無處不佳”(鍾嶸《詩品》引謝混語);“安仁質勝於文,有古意。”(陳繹《詩譜》);“安仁情深之子,每一涉筆,淋漓傾注,宛轉側折”(陳祚明《采菽堂古詩》);“安仁情深,抒寫新婉”(黃子雲《野鴻詩的》)……隻有情真才能語切,潘嶽僅憑這數首情之詩,就足以為後世諸生所推獎,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不可忽略的一席之地。


    當今時世,蝟瑣中年的“生官發財死老婆”成為津津樂道的三大“喜事”,當然不會產生情深意切的悼念亡妻的作品。(歷史上能與潘嶽悼之詩相提並論的,一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蘇軾《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另一首就是唐代元稹的《遺悲懷三首》,茲附錄於下,讀者可以把元稹的“悼亡詩”與潘詩一比高低:


    【遣悲懷三首】元稹


    謝公最小偏憐女,嫁與黔婁百事乖。顧我無衣搜畫篋,


    泥他沽酒拔金釵。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錢過十萬,與君營奠復營齋。


    昔日戲言身後意,今朝皆到眼前來。衣裳已施行看盡,


    針線猶存未忍開。尚想舊情憐婢僕,也曾因夢送錢財。


    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


    閑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幾多時。鄧攸無子尋知命,


    潘嶽悼亡猶費詞。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緣會更難期。


    唯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


    禍不單行。亡妻之痛未消,潘嶽年才數歲的兒子又因病早夭。鰥夫喪子,雪上加霜,猶可哀痛。當其時也,形容憔悴,身心交瘁的大才子肯定會仰天長嘆,淚水漣漣,追問命運的不公與死生的無情,痛悼人生的無常與蒼天的不平。然人生命數,福兮禍兮,人在當時均惘然無知。稚子嬌妻,一時歸於黃壤,畢竟親人送葬,保全首領安息於地下。如果潘嶽的妻兒一直平安無恙,幾年之後,與潘嶽三族同被綁縛鬧市,刀光血影之下,離情恨意就絕非筆墨所能表達的了。


    賈南風這邊,更是荒yin放恣,一慡到底。她先是借看病為名,與太醫令程據搞在一起,肆無忌憚,“亂彰內外”。而後還覺不過癮,天天派人從宮外哄取美少年俊小夥入宮,敗火過後,常常是殺人滅口,把這些“藥渣”統統做掉。洛陽城南有個管治安的小吏,“端麗美容止”,平時工資微薄,忽然身上穿戴奇異,所佩珠玉皆罕見內廷之物。他周圍的同事察覺其事可疑,稟報上司,派人馬上把他拘押審問。這個漂亮小夥辯稱:“先前遇見一個老婆子,說她家裏有人得病,巫師卜卦說要一位居於城南的年青男人至家禳解,並有重酬。我貪財心切,就隨她前往。中途換車,我被藏在盛放衣物的箱籠裏,走了十幾裏,過六、七道大門,箱籠一開,忽然見到壯麗精至的樓台殿閣。我問老婦人這是哪裏,她回答是天上。馬上有人過來伺候我沐浴薰香,好吃好喝過後,又給我換上華美的衣服,帶入室內。屋裏有一個婦人,大概三十五六歲年紀,身材矮小,皮膚青黑,眉間有痣。我和她歡渡數晚,共寢歡宴。臨別時,這矮胖黑婦人贈我這些衣物飾品。”大概這個小吏床上功夫好,人又美貌溫存,深得賈南風喜愛,故而留其一命。堂上堂下人聽小吏辯說,紛紛竊笑,皆明白了事情原委,知道這位同事和當今傻冒聖上是“同情兄”,替惠帝出汗出力。


    眾人昏昏之間,也不是沒有清醒之人。南陽人魯褒作《錢神論》以譏時世:“錢之為體,幹坤之象,親之如兄,字曰孔方。無德而尊,無勢而熱,排金門,入紫闥,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貴可使賤,生可使殺。是故紛爭非錢不勝,幽滯非錢不撥,怨仇非錢不解,今聞非錢不發。洛中朱衣,當塗之士,愛我家兄,皆無已已。執我之手,抱我終始。凡今之人,惟錢而已!”


    除此譏諷之論以外,還有對國家大事切憂於心並泱泱作論上表朝廷的正人直士。太子洗馬江統見遷居關中匈奴等少數民族時有紛亂,便上《徙戎論》,以警朝廷。他先是旁徵博引,歷述先世夷狄,“怪氣貪婪,兇悍不仁……弱則畏服,強則侵叛”的舊事,又講東漢馬援、魏武帝曹操遷移羌戎於關中的弊害,指出東漢以來的種種遷移政策皆是“權宜之計,一時之勢,非所以為萬世之利也”。關中土沃物豐,殷實富足,帝王常以此為都城,“未聞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戎狄誌態,不與華同”。而且,當時乘其部族衰弊,遷徙這麽多戎狄之人於關中,漢族士庶侮其輕弱,“使其怨恨之氣毒於骨髓”。況隨時間推移,繁衍眾盛,“以貪悍之性,挾憤怒之情,伺隙乘便,輒為橫逆”。因此,朝廷應該憑藉當今兵威方盛之時,把北地、京兆等地的羌、氐各族,遷移至其原來居住的舊地,“各附本種,返其舊土……戎晉不雜,並得其所……縱有猾夏之心,風塵之警,則絕遠中國,隔閡山河,雖為寇暴,所害不廣……”。雖然並州胡人(匈奴)、氐、羌等族“天性驍勇,弓馬便利”,但大晉一統後這些族屬正處於“勢窮道盡”的狀態,“方其自疑危懼,畏怖促遽,故可製以兵威,使之左右無違也。”這些措施得以執行,必能“創業垂統,謀及子孫”,否則,“憚暫舉之小勞,而忘永逸之弘策;惜日月之煩苦,而遺累世之寇敵。”最後,江統又明白深刻地指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歷史散文集之混亂年代的複雜人性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梅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梅毅並收藏歷史散文集之混亂年代的複雜人性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