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者回報。郭子儀馬上跨馬欲出。左右將帥都勸:“戎狄狼子野心,怎能相信!”郭子儀說:“敵眾數十倍於我軍,力戰肯定不能勝。我現在出去與他們相見,示之以誠。”左右將領要派五百騎兵扈衛,郭子儀搖手拒絕,隻帶十幾騎輕裝而出。唐軍大呼:“令公來!”


    回紇如臨大敵,不知唐軍真假,前麵數排弓箭手皆引弓搭箭,持滿欲she。


    郭子儀騎馬至陣前,摘去頭盔,對帶頭的回紇“大酋”親切問候道:“君與我前些年同生死、共患難,怎麽現在一點也不念昔日情份啊?”見到果真是郭子儀本人,回紇首領大將們都扔掉手中兵器下馬拜禮:“果吾父也。”(真是我親郭大爺嗬)


    於是,郭子儀邀請回紇眾首領歡飲,大贈金帛,誓好如初。酒席宴上,酒酣耳熟,郭子儀乘機勸說回紇首領:“吐蕃與我大唐本來是舅甥之國,現在背信棄義進攻我們。他們已劫搶牛馬無數,諸位如果能倒戈奮擊吐蕃,既能逐戎得利,又與我大唐重修友好關係,一舉兩得,多麽好啊。”當時,僕固懷恩已經暴病而死,“群虜無所統一”,回紇人就答應了郭子儀。


    吐蕃軍隊已經得知唐軍與回紇軍“聯歡”的消息,驚疑雙方有詐,乘夜就引軍退走。郭子儀先派白元光等率一部分唐兵與回紇軍相合,追擊吐蕃,自引大軍繼後,於靈台西原大敗吐蕃,斬首五萬,生俘一萬,得牛羊馬駝不可勝計,並追回被俘掠的唐朝士女。


    唐氏宗大曆二年(公元767年)十一月,郭子儀又以三萬步騎破吐蕃於靈州,斬敵三萬。


    由於魚朝恩一直嫉恨郭子儀,他派人挖毀郭子儀父親的墓穴,亂拋屍骨。在古代,刨挖別人的先人墳墓,簡直是深仇大恨。恰值郭子儀引兵入朝麵君,眾臣心下疑懼,惟恐這位郭大爺一氣之下大鬧朝廷,鬧出個兵變什麽的又把京城顛個底兒掉。唐代宗見到郭子儀,首先就談起這件事,想就他父親墳墓被毀之事代朝廷道歉。不料,郭子儀伏地大哭,說:“為臣我久為軍隊主帥,戰場上不能禁暴,時有軍士挖毀墳墓事件發生。為臣我不忠不孝,上獲天譴,不是別人的過錯啊!”如此,朝廷上下才安下心來,知道郭子儀沒有尋釁找碴的念頭。


    郭子儀為人,寬於禦下,忠於事上,賞罰必信。雖屢遭幾個太監讒毀,但他處處小心,朝廷叫幹啥就幹啥,沒有絲毫怨言,故而唐肅宗、唐代宗對他始終信任。


    以魚朝恩之陰毒,也有被感動之時。有一次魚朝恩宴請郭子儀,屬下都害怕郭令公赴魚公公之宴有去無回,要他眾兵相護而去。郭子儀僅帶十幾個人僕人前往。魚朝恩很奇怪,問:“王爺您怎麽隨從這麽少?”郭子義告以實情。這樣一來,感動得這位曾大挖郭子儀祖墳的魚大公公也哭了:“令公您真是長者,別人能不對我起疑心嗎?”


    傲狠難馴的藩鎮土皇上田承嗣擁兵魏博,遇見郭子儀來使,馬上跪地西向拜舞,指著自己的膝蓋對來使說:“此膝不屈地人久矣,今為公拜。”


    李靈耀占據汴州,公私財賦凡經過他的地盤一概掠為己有,惟獨有郭子儀“封幣”(貢朝錢物)經過其境,馬上派兵衛護送,不敢掠取絲毫。


    此外,郭子儀麾下勛將數十人,一時都封王封侯,貴重無比,但郭子儀對他們頤指氣使,如使喚僕從部曲。那些人也恭謹俯首,孫子一般。其幕府參謀六十多人,後來也都成為將相高官,時人皆欽服郭子儀有識人之明。


    郭子儀為人也頗有遠見,該疏放時疏放,該謹慎時謹慎。他晚年在家養老時,唐德宗寵臣盧杞進謁。平時,無論什麽王侯將相來看望,老頭子身邊都是妾姬侍奉左右,不避來人。聽說盧杞要來,郭子儀忙令眾妾侍退下,自己危坐,等待這位“鬼貌藍色”的奇醜大臣。相談之間,也謙恭有禮,態度溫和。盧杞走後,家人很奇怪,問:“令公您幹嗎如此好待盧杞呢?”郭子儀說:“盧杞此人,貌陋而心險。如果有妾姬在此,看見他那樣子肯定會笑出聲。如此,此人必銜恨在心,以後他必登相位,一旦大權在握,追憶前嫌,說不定到時候我郭家會被他殺得一個不剩!”後來盧杞果然掌權,“賢者妒,能者忌,小忤己,不致死地不止。”完全應合郭子儀的“預測”。


    唐德宗繼位,召郭子儀還朝,進位太尉、尚書令,賜號“尚父”。建中二年(公元781年),郭子儀病逝,時年八十五。朝廷震悼,皇帝親禦安福門哭送,賜諡忠武。


    郭子儀八子七婿,都是朝廷顯官。諸孫數十人,不能盡識。“富貴壽考,哀榮終始”。第六子郭暖,尚唐代宗女昇平平公主,是京劇《打金枝》的主角,劇情不是虛構,歷史上確有其事。有一次夫妻二人鬥氣,郭暖怒道:“你以為你爸爸是當今天子就不知自己老幾,我爸爸還不願坐這個位子。”公主怒羞回宮,向父親代宗告狀。唐代宗是明白人,勸女兒說:“他爸爸還真是不願作天子,否則,天下還真不一定是我李家的。”郭子儀聽說此事,怒火煩心,忙把犬子五花大綁,親自上朝請罪。唐代宗笑首說:“不聾不啞,不做親家翁。兒女們嘔氣說話,怎好當真?”雖如此,郭子儀回家仍舊大板子“伺候”了郭暖一頓。郭暖女兒為唐憲宗貴妃,後來生的唐穆宗。穆宗即位後,尊郭妃為皇太後,並追贈外祖父郭暖為太傅。


    因此,唐朝史臣裴土自就說過:“(郭子儀)權傾天下而朝廷不忌,功蓋一世而主上不疑,侈盡人慾而議者不之貶,”確實是盛德所至,節高名完,為古代名臣所罕有。


    生死度外求仁得仁


    ——“安史之亂”中的忠烈義士顏杲卿


    顏杲卿,琅玡臨沂人。是唐朝大忠臣顏真卿的族兄,他們的五世祖顏之推(寫《顏氏家訓》那位大儒)是北齊著名大臣。顏杲卿年青時精於吏事,豪性剛直,頗有才幹。開元年間,任魏州錄事參軍。天寶十四年,攝常山太守一職。由於當時安祿山兼任河北採訪使,顏杲卿也算是他的部下轄官。


    安祿山造反後,從範陽忽起大軍,以討楊國忠為名,忽然出現在常山郡外(今河北正定),猝不及防的顏杲卿和長史袁履謙開始不知實情,忙赴營中拜謁安祿山這位頂頭上司。安祿山好言安撫,賞給顏杲卿、袁履謙每人一幅官袍以示優寵,並派幹兒子李欽湊率七千多軍兵守土門。回城路上,顏杲卿對袁履謙指著自己身上的新官袍低聲說:“我們兩個人怎能穿這東西呢?”袁履謙會意。於是,兩人暗中定議,顏杲卿派兒子顏泉明與太原尹王承業等人暗中聯繫。


    洛陽失陷後,顏杲卿恐怕叛軍立即進攻潼關,國家社稷不保,想立即起兵。當時任平原(今山東陵縣)太守的顏真卿先殺掉安祿山使臣,派人通知族兄顏杲卿馬上在常山起事,切斷賊軍北路之軍。


    顏杲卿很高興,忙假傳安祿命令召賊將李欽湊往常山議事。李欽湊不知是計,被灌醉後殺掉,屍體也被投入滹沱河。見袁履謙拎著李欽湊的腦袋來復命,顏杲卿喜極而泣,終於順利起事。接著,顏杲卿又派人接連誘捕賊將高邈、何千年等人,派兒子顏泉明與內丘縣令張通幽等人帶著李欽湊的人頭與兩個賊將前往京師獻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歷史散文集之混亂年代的複雜人性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梅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梅毅並收藏歷史散文集之混亂年代的複雜人性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