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仙芝從城外巡營回來,剛知道封常清被下旨斬首,還不知道自己也有份兒。由於高仙芝此時仍兵權在手,大太監邊令誠急忙找了百多名陌刀手跟隨身後,迎前對高仙芝講:“大夫您亦有恩命!”一聞此言,高仙芝知道大禍難逃,並無驚慌,隻是跟隨邊令誠走到封常清受刑的地方,跪聽敕令。


    敕令宣達後,高仙芝很平靜,對邊令誠說:“率軍撤退,確實算得上是罪過,為此受死,我無異言;說我剋扣士兵錢糧和賜物,就肯定是冤枉我!上有天,下有地,兵士皆在,足下怎麽不知道實情呢。”


    刑場這外,此時已經密密麻麻圍滿了高仙芝招募而來的兵士。這些兵士雖跟隨高仙芝不久,但對這位豁達大度的將軍都很敬重。高仙芝扭頭對兵士們高聲說:“我於京師招募你們出來打仗,大家雖然得到一些兵餉裝備,其實遠遠不足。正想和諸位兒郎一起衝殺破賊,取高官重賞,不料想賊眾突來,我才帶領軍隊後撤至此,本意也是想為國家固守潼關。如果我果真剋扣你們的錢糧,你們就說有;如果我沒有剋扣錢糧,請你們說無。”


    話音剛落,數萬士兵齊聲大喊:“無!”其聲震天動地。


    太監邊令誠不為所動,他示意劊子手行刑。


    高仙芝凝視已身首分離的封常清屍身,感嘆道:“封二(唐人喜稱對方大排行以示親昵),您從一名無名小卒到大將,皆由我所引拔,又代我為節度使,步步有緣。今日,我又與您同死此地,真是天命如此!”言訖,刀下頭落。


    一天殺掉兩個大將,皇帝才稍解心頭恨意。思來想去,唐玄宗又召見因病在家休息的隴右節度使哥舒翰,拜其為兵馬副元師,將兵八萬,加上高仙芝原來招募的兵士,號二十萬,軍於潼關,準備與各路人馬一起,會攻洛陽。


    由此,牽出“安史之亂”後第三位倒透血黴的大將軍——哥舒翰。


    “北鬥七星高,歌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哥舒翰是唐朝赫赫有名的戰將,從此首西北民歌就可見其英勇之一斑。不僅如此,大詩人李白在其《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一詩中,也曾言及這位蓋世英雄:“……人生飄忽百年內,且須暢達萬古情。君不能狸膏金距學鬥雞,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學哥舒橫行青海夜帶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吟詩作賦北窗裏,萬言不值一杯水。……”


    哥舒翰,是突騎施首領歌舒部落的後裔,以部落為姓。其父歌舒道元曾為安西副都護,世居安西。由於家財殷富,哥舒翰年青時代起就“倜儻任俠”,義氣重諾,酷愛酣飲賭博。一直胡混到四十歲,其父在長安患病去世。他在長安守喪三年,由於身無長技,又有一身公子哥的壞毛病,地方官很瞧不起他。為此,哥舒翰“慨然發憤折節,仗劍之河西”。畢竟自少生於邊陲,哥舒翰勇武善鬥,深為大將王忠嗣所賞識,推薦他為衙將。


    哥舒翰自年青時代起就喜讀《左氏春秋傳》和《漢書》,深受書中人物放蕩不羈、慷慨豪邁的精神薰陶,做事磊磊大方,待人疏財重義,深受士兵擁戴。在新城討伐吐蕃時,同列有個副將不聽指揮,哥舒翰大怒之下當時就用木棒把此將打殺,軍容為之一振。


    苦撥海一役,吐蕃精騎從山頂排三列兵隊疾馳而下,哥舒翰一人立於馬上,手持半段槍逆其鋒而擊,三列人馬無不摧垮,大敗而去。自此,哥舒翰聲名大振。


    天寶六年(公元747年),朝廷授哥舒翰為隴西節度副使,仍於邊境抗禦吐蕃。吐蕃軍隊當時常常四出搶掠。每到秋天麥熟之時,吐蕃就會派出大批精銳騎兵去唐軍積石軍屯田的地方去搶麥子,幾乎次次得手,並洋洋得意地把積石軍麥田稱為“吐蕃麥莊”。由於每次吐蕃兵都是勁騎有備而來,唐兵都不敢當其鋒芒,眼睜睜自己辛苦一年的麥子被吐蕃軍隊搶走。哥舒翰上任,得知這一情況後,就派將領暗中在積石軍埋伏兵馬,設下伏擊圈,靜待吐蕃軍上鉤。吐蕃五千騎兵驟至積石軍營壘,同往常時節一樣,唐兵皆龜縮於營內。吐蕃軍人笑語喧譁,像拿自家東西一樣大肆搶掠。不料想,營門忽然大開,哥舒翰率唐兵縱馬馳擊,吐蕃人馬不久就被殺大半。剩下的殘兵拚命往外逃,又被埋伏的唐兵半路邀擊,最終“匹馬不還”,五千吐蕃精騎一個不剩,全命喪唐兵之手。


    哥舒翰打仗時善使長槍,在與敵兵戰鬥中,他每次追及敵將,就以大槍搭在對方肩上,然後大喝一聲,待敵人驚顧之時,槍頭掉轉,直刺入喉,往往挑起三五尺高才扔於馬下。哥舒翰有個家奴名叫左軍,才十五六歲年紀,也勇猛非常。每次哥舒翰把敵將挑下馬,左軍就下馬揮刀,斬落對方首級,以做回營報功之用。爺倆兒配合默契,天生一對戰場上的凶神惡煞。


    同年,兼任河西、隴石、朔方、河東四鎮節度使的王忠嗣受人誣陷,唐玄宗把哥舒翰喚至長安問訊有關他這位老上司的事情。


    王忠嗣的父親王海賓也是常年與吐蕃對戰的唐朝名將。王忠嗣年僅九歲,其父就於戰鬥中陣亡,由於犧牲之狀非常慘烈,並使唐軍在戰役中大獲全勝,王忠嗣作為功臣子弟被接入宮中撫養,自小與後來的唐肅宗關係很好,一起讀書遊玩。王忠嗣還是個毛頭小夥子時,唐玄宗有一次和他講論兵法,他“應對縱橫,皆出意表”。玄宗讚嘆不已,感慨說:‘你日後必為良將“。此後,王忠嗣在河西與吐蕃數戰,皆大勝。天寶初年,王忠嗣又大敗突厥葉護部落,烏蘇米施可汗的首級也作為戰利品懸於唐朝長安城下。尤其在朔方、河東兩鎮,王忠嗣頻戰頻勝,加之駁兵有方,真正是“長城”大將。“忠嗣佩四將印,控製萬裏,勁兵重鎮,皆歸掌握,自國初已來,未之有也。”


    物極必反。宰相李林甫對王忠嗣非常嫉恨,“日求其過”,此外,唐玄宗當時急切地想攻克吐蕃的石堡城,親自召問王忠嗣進攻方略。王忠嗣回奏:“石堡險固,吐蕃舉國而守。攻此堅城,必死數萬士兵方可。臣恐所得不如所失,不如休兵秣馬,見機行事。”好大喜功的唐玄宗心中很不高興。李林甫見此機會,忙派王忠嗣從前一個下屬到京城告狀,說王忠嗣先前講過“我與忠王(後來的唐肅宗)一起長大,當擁戴他為太子”。玄宗大怒,派人立即把王忠嗣逮至朝廷,嚴加審訊,準備處以極刑。


    唐玄宗以哥舒翰代王忠嗣為隴右節度使,並於華清宮召見他。君臣一席話,雙方很感投緣。臨別時,哥舒翰極言王忠嗣無罪,玄宗起身不聽。哥舒翰一步一叩頭,跪地哀求玄宗,“言詞慷慨,聲淚俱下”。“帝感而寬之”,免去王忠嗣死罪,貶為漢陽太守(一年後,王忠嗣暴死,時年僅四十五歲。可見,隻要涉牽皇家宮庭紛爭,無論怎樣也難逃一死)。


    哥舒翰上任後,首先在青海設神威軍,並築應龍城,擊退吐蕃軍的進功,使吐蕃不敢再進犯青海。八寶八年,朝廷以朔方、河東等地十萬多軍卒全歸哥舒翰統領,集中力量進攻吐蕃的石堡城,在付出數萬人傷亡的代價後,終於占領該城(正如王忠嗣所預料,得不償失)。萬骨枯後,一將成名。唐玄宗授哥舒翰為特進、鴻臚員外卿,賜物千匹,並賜大宅美田以彰其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歷史散文集之混亂年代的複雜人性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梅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梅毅並收藏歷史散文集之混亂年代的複雜人性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