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四年(1641年)春正月十九日,李自成率軍以大炮(拋石機)攻洛陽。畢竟洛陽城極其堅固,農民軍攻了整整一個白天也攻不下。傍晚,城內有數百明兵在城牆上縱馬馳呼,城下農民軍響應。明朝守城兵因怨生恨,突然把正指揮守城的王胤昌綁在城上,準備獻城投降。


    總兵王紹禹聞訊,急忙趕來諭解。譁變士兵大叫:“賊軍已在城下,王總兵您又能把我們怎樣!”一時間叛兵動手,殺掉守城明軍數人,不少人因驚墮城。


    城外農民軍見狀,趁亂蟻附攀城,譁變的明軍伸手引梯,洛陽即時陷落。王胤昌見勢不妙,掉轉馬頭就跑(崇禎帝把他逮捕,淩遲於市)。


    巨胖的福王與女眷躲入郊外僻靜的迎恩寺,仍舊想活命。其世子朱由崧腳快,縋城逃走,日後被明臣迎立南京,即“弘光政權”。別人逃得了,福王沒有這福分。很快,他就被農民軍尋跡逮捕,押回城內。半路,正遇被執的南京兵部尚書呂維祺。呂尚書激勵道:“名義甚重,王爺切毋自辱!”言畢,呂尚書罵聲不絕,坦然就死。


    福王熊包一個,見了李自成,立刻趴在地上,叩頭如搗蒜,把腦袋磕得青紫,哀乞饒命。李自成也笑,看見堂下跪著哭喊饒命的三百斤肥王爺,他靈機一動,讓手下人把他綁上,剝光洗淨,又從後園弄出幾頭鹿宰了,與福王同在一口巨鍋裏共煮,名為“福祿宴”,與將士們共享。


    事後,李自成手下搬運福王府中金銀財寶以及糧食,數千人人拉車載,數日不絕,皆運空而去。


    洛陽、襄陽連陷,二王被殺,身在湖北沙市督軍的楊嗣昌驚悸異常,畏罪服毒自殺,時年五十四。


    《明史》中記載,楊嗣昌是“不食而死”,又有筆記講他是病重身死,均不確切。失陷兩藩,他自知再無生路,隻能一死了之。其實,楊嗣昌不可謂不勤奮,但屬幹吏小才,行事過於繁瑣,一切軍情大小事情均親自料理,千裏待報,坐失機會。他掌兵柄數年間,陷盧象升於死,排壓孫傳庭,擠兌洪承疇,加餉殘民,實際上自絕明朝國脈。事聞朝廷,崇禎帝為掩自己用人之失,竟不追治其罪,還以“剿賊功”追贈他為太子太傅。


    日後,張獻忠攻陷武陵,把楊嗣昌七世祖墓皆一一掘出,敲骨四棄,派兵士用大刀把楊嗣昌夫婦屍體大卸八塊,然後用棺木焚燒。


    占據襄陽,奇襲僥倖。張獻忠慡過一把後,生怕鄖陽一帶的左良玉部明軍來攻,便在大肆劫掠焚燒後即涉漢水而東,打下光州(河南潢川)後,折入湖北克隨州。接著,他率部竄至信陽一帶。


    左良玉率軍入河南追剿,張獻忠部乘機殺至鄖陽。而羅汝才部在河南沒動,與李自成聯軍,改換門庭。張獻忠失去一條有力臂膀,軍力大減,不久在信陽遭遇老對手左良玉部,交手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由於從前在滎陽大會時與李自成有過節,張獻忠不敢去投李自成,轉去安徽劫掠,與“革裏眼”等部聯手。攻掠廬州和無為州之後,“革裏眼”等人向河南開拔投奔李自成,張獻忠隻得準備重入湖北。但潛山一戰,他被明將黃得功擊敗,一時龜縮在原地不敢動彈。


    由於李自成忽然在湖北孝感、漢陽等地大敗官軍,左良玉部逃至池州(安徽貴池),這給予了張獻忠一個好機會。他即刻率軍從潛山出發,一直向西挺進,連克黃梅、蘄州,並在攻破蘄水後殺掉了寄住在那裏的熊文燦的家屬幾十口人。老張真是狠心,當年他假投降時入熊文燦大營,隻要老熊一聲令下,他的腦袋就會搬家。今日恩將仇報,殺了從前主張招撫他的老熊全家,一個不剩。


    至崇禎十六年夏,張獻忠一舉攻下重鎮武昌,殺掉了宗藩楚王。楚王朱華奎也是個財迷,王府金銀百萬千萬,一個子兒也捨不得拿出來募兵發餉。結果,武昌失陷後,張獻忠看見楚王府那麽多金銀,大發嘆息:“這朱老頭真是愚蠢,這麽多錢捨不得用來招兵買馬,放在這裏等人搶!”於是,他命人在朱華奎身上塞了數塊銀錠,把大鬍子老王爺扔入水中淹死。


    在武昌,張獻忠把所有十五歲以上、二十歲以下青壯男子簡選為兵,把漂亮年輕婦女挑出送入軍營,然後大開殺戒,在武昌城內屠戮。


    占據武昌後,張獻忠建立“大西”政權。由於李自成軍隊已經據有漢陽,張獻忠知道自己打不過老李,不久就率主力殺向湖南,全取湖南,並向江西發展。


    東北方麵,明朝又遭到了鬆錦大戰的慘敗。


    清軍數次入口,大肆劫掠,擄人奪財殺人雖多,土地卻基本一塊未得,天氣一熱就退回關外。為此,“皇帝不急太監急”,皇太極與大群滿洲貴族不著急,其手下如祖可法、張存仁這些漢人降官降將卻憂心忡忡,深覺清朝偏隅一方當土皇帝沒出路,應殺入中原推倒明朝為正統,這樣一來,這些降官降將們也好成為新王朝的開國功臣。


    半明半滅大明朝(11)


    大約在1640年(崇禎十三年),降清的“都察院參政”張存仁獻“三策”攻明:上策是直搗北京,割據河北;中策是直取山海關,切斷北京與寧錦之間的“咽喉”;下策是屯兵廣寧,穩步奪取寧錦土地。


    此時,由於蒙古察哈爾的林丹汗也被清軍擊敗,漠南蒙古盡屬於己,皇太極更無後顧之憂。皇太極思前想後,最終決定採用張存仁的最後一策:奪取寧錦。


    北京的崇禎皇帝聽說皇太極又有動靜,立命薊遼總督洪承疇趕緊出關前往錦州。本來,洪承疇一直在陝西等地與農民軍作戰,由於他極富韜略,陝西巡撫孫傳庭又與他合作,在崇禎十一年屢戰屢勝,曾一度把李自成等軍幾乎趕盡殺絕。但是,由於受楊嗣昌排擠,他在崇禎十二年被外派為薊遼總督,戰爭對手由農民軍變成了清軍。


    由於各種主客觀原因,明軍大敗,約六萬人被殺,隻有三萬殘兵逃回關內。可稱的是,大戰過後,清兵隨後三日搜殺,明軍殘兵大多視死如歸,基本無投降者。據被皇太極當作人質帶在自己身邊的朝鮮世子回憶:“漢人視死如歸,鮮有乞和者。(他們)擁荷其將,立於海中,伸臂翼蔽,俾(將領)不中箭,不失禮敬,死而後已……漢兵(明兵)初勢極壯,用兵亦奇,乃以無糧分兵出送,取此喪敗,氣挫勢窮”。


    而後,清軍在進圍杏山的同時,把鬆山圍成鐵桶一般。


    洪承疇堅持數月,一直到轉年正月(崇禎十五年),城內食盡,結果,二月十八日,守城的鬆山副將夏承德暗中降清,忽然率兵把洪承疇等人活捉,然後開門獻城。


    當時,皇太極已回瀋陽。聞勝訊後,他即刻下令,將洪承疇押解瀋陽,其餘明將,包括曹變蛟、王廷臣以及明軍守城官校及兵卒,近一萬二千餘人,全部就地處決,平毀鬆山城。


    鬆山大戰中,喪亡的將士皆是明朝邊地百戰精兵,可稱是最精銳的軍隊,均在此役中賠光。


    至於洪承疇,剛剛被俘時確實大罵不屈,隻求速死。所以,明廷在北京還為他立祠紀念,以為他已經壯烈殉國。到瀋陽後,不知為什麽,這位崇禎皇帝的信臣腰一軟,決定投降,剃髮後穿滿服跪於殿外向皇太極乞罪,叩頭不止。隨即,他被編入鑲黃旗漢軍。但是,終皇太極之世,洪承疇並未被重用,形同軟禁。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亡天下:南明痛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梅毅/赫連勃勃大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梅毅/赫連勃勃大王並收藏亡天下:南明痛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