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見,明政府對農民軍“偽降”、“詐降”一直沒有充分的警惕性,使得他們一而再、再而三絕處逢生,化險為夷。諸部農民軍脫險後,自漢中逸出,回奔陝西、甘肅攻掠。


    崇禎帝大怒,撤掉陳奇瑜,改任洪承疇為兵部尚書,總督五省軍務。


    屋漏偏逢連夜雨,明軍西寧士兵譁變,洪承疇不得不首先處理西寧軍變。等他回來時,“流賊”們都東奔入河南。


    半明半滅大明朝(5)


    農民軍在河南集結後,共七十二營三十萬左右的隊伍,各推首領,於滎陽大會,商議共拒官軍事宜。


    崇禎八年初,過了一個肥年的農民軍主力由河南汝寧入安徽,攻克潁州後,直殺明太祖朱元璋的老家鳳陽。


    鳳陽是明朝“祖陵”所在,一直沒敢建城牆,怕壓住龍脈。結果,正月十五元宵節,農民軍蜂擁而至,殺掉當地守軍數千,並派人挖掘了明帝的“祖墳”(其實朱元璋父母早就被丟於亂墳崗,皇陵僅是象徵性建築)。然後,龍興寺和皇陵宮殿均被農民軍一把火燒成白地。


    祖陵被掘,崇禎帝氣得發瘋,在下“罪己詔”的同時,殺掉鳳陽巡撫等多名高官。然後,他調集七八萬大軍,發足軍餉,命令洪承疇在半年內一定要消滅掉所有農民軍主力。


    恰恰是在鳳陽,李自成與張獻忠二人結下樑子,從此分道揚鑣——攻破鳳陽皇陵後,張獻忠俘獲了在皇陵充當樂手的小宦官十二人。每次宴酒,張獻忠就讓這些小閹人為他吹吹打打,以樂佐酒。李自成看著眼紅,就向老張索要。老張先是不給,李自成固請,多次派兵上門來索取。老張大怒,派人砸毀所有樂器,再讓兵士把小宦者送給李自成。


    李自成追問樂器下落,回言張大王已經砸毀。一怒之下,李自成持劍,把十二個小閹人均捅死,以泄胸中憤恨。由此,李、張二人失和。


    崇禎帝要半年內平滅農民軍,說來容易做起難。各路農民軍返回秦地,饑民紛紛相從,規模幾近二百萬人。


    李自成率部堅持在陝西發展,並在進攻甘肅真寧(正寧)時殺掉明軍猛將曹文詔,給予諸路明軍以極大的精神打擊;高迎祥、張獻忠、“老回回”馬守應等人吃盡當地糧食後,又從陝西東出潼關殺回河南。


    眼見洪承疇一個人忙不過來,明廷隻得讓湖廣巡撫盧象升協助,讓他剿東南,洪承疇專剿西北。


    高迎祥、張獻忠等人東下安徽,對滁州展開圍攻,盧象升立刻領兵去救,但撲了個空。


    農民軍在密縣、登封一帶與官軍交手得利後,復回陝西。洪承疇本來在甘肅打得李自成等人喘不過氣來,正要集中兵力予以消滅時,明軍駐寧夏固原的政府軍因缺餉發生兵變,洪承疇隻得趕過去救火。李自成逃得性命,奔回陝西老家。


    沮喪之餘,明廷終於得到一個好消息。崇禎九年夏末,在孫傳庭、洪承疇兩部明軍的圍堵下,“闖王”高迎祥在周至被生俘。明廷立刻派人把他押解北京,淩遲處死。


    高迎祥之死,對農民軍打擊很大,張妙手、“蠍子塊”等頭目紛紛乞降。這次,他們是真正投降。可笑的是,明廷為免蹈前車之覆轍,幾個農民軍頭目投降不久,均被交付各部官軍斬首。


    李自成方麵,在米脂、綏德一帶休整後,本來想渡河進入山西,見明軍有備,他隻得率部西行,在寧夏、甘肅一帶活動。


    崇禎九年初,李自成與十餘支農民軍聯手,從秦州出發,想攻取漢中。但明朝總兵曹變蛟早已設伏,把農民軍擊得大敗。


    見入漢中不成,李自成便轉頭進攻四川,攻破廣元後,連克數十州縣,所向披靡。見明朝政府軍雲集川地圍堵自己,李自成出四川往北,殺入甘肅境內。


    在崇禎九年(1636年)明廷狼奔豕突追截堵殺農民軍時,東北的皇太極改國號“大金”為“大清”,年號由“天聰”改為“崇德”。


    拜天大典上,朝鮮使臣羅德憲、李科二人反感這些“韃子”們的儀式,站立不拜。皇太極大怒,但他並未殺人,而是在打發二人回國時撂下一句話:“爾國王若知逆順,當送子弟於我國為人質。不然的話,我必興兵,直到把爾國打服為止。”


    在動手擊朝鮮之前,夏五月,皇太極先派十四弟多爾袞等人率十萬大軍第三次深入明朝腹地,並明示此次進攻目的隻在搶掠明朝京畿地區,搶人掠物為主,不計城池得失。


    明廷以為清軍會從山西入京,豈料清軍選擇延慶,入居庸關後,殺入昌平,焚毀了明熹宗的德陵(這位酷愛做木工活的皇帝估計在陰間也找不到木頭做家具了)。


    清軍數月之間遍掠畿內,五十六戰皆捷,俘掠人畜二十萬,於秋九月從冷口從容退軍,並派人在塞上砍去樹皮,以墨寫上“各官免送”,羞辱膽怯的明朝軍將。


    同年秋,皇太極自統大軍跨過鴨綠江,對朝鮮展開大攻勢。九月十日,清軍揮師渡江,攻陷義州,一路勢如破竹,十四日已攻破平壤,國王逃出漢城,三十日,清軍占領漢陽。


    身在南漢山城的朝鮮國王無奈,在崇德二年正月三十日,隻得親自出城入清軍軍營投降,正式向皇太極稱臣,答應如下幾項條件:一、斷絕同明朝的關係;二、奉大清正朔;三、每年向清朝進貢;四、把朝鮮國王世子送入清國為質子,常年呆在瀋陽;五、懲處主張與清朝交戰的大臣。


    還好,皇太極並未殺王滅國,訂立誓約後即於二月二日撤兵,朝鮮國王率群臣跪送。


    由此,清朝再不用擔心朝鮮反覆,還可從這裏徵調人力、物力以對付明朝。


    錯把懦羊當猛虎——崇禎帝誤用楊嗣昌


    按倒葫蘆又起瓢。崇禎帝深感朝中無幹事能臣。挑來選去,他選中了楊嗣昌。


    楊嗣昌,字文弱(聽這名字就不祥),武陵人(今湖南常德)。此人係萬曆三十八年進士,其父不是別人,正是崇禎初年力主撫議最後被革職下獄的楊鶴。


    半明半滅大明朝(6)


    崇禎七年,楊嗣昌任宣大總督,由於自詡知兵,他向崇禎帝上奏不少條陳,有一些確實管用,比如官方開礦招工以瓦解私礦礦徒造反等等。由於其父楊鶴病死,楊嗣昌丁憂在家。丁父憂剛要滿期,其母又死。這時,崇禎帝見兵部尚書一職空缺(原尚書張鳳翼畏罪自殺),就詔起楊嗣昌“奪情”視事。


    這位楊爺進士出身,工筆劄,有口辯,在崇禎帝麵前朗朗開言,天文地理五行兵書無所不通,確實唬住了皇帝。每次入對,君臣二人都會密談良久,崇禎皇帝常常慨嘆:“恨用卿晚!”


    麵對當時“賊”滿天下的局麵以及清廷虎視眈眈的威脅,楊嗣昌提出“攘外必先安內”。對於剿殺農民軍的策略,他提出“四正六隅”的“十麵之網”,即“以陝西、河南、湖廣、江北為四正,四巡撫分剿而專防;以延綏、山西、山東、江南、江西、四川為六隅,六巡撫分防而協剿”,由此構築成“十麵之網”,讓“流賊”插翅難逃。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亡天下:南明痛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梅毅/赫連勃勃大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梅毅/赫連勃勃大王並收藏亡天下:南明痛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