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頁
隋唐五代的另類歷史:帝國的正午 作者:徐磊/梅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隋朝末年,秦叔寶在大將張須陀手下聽用。這張須陀也是一個英雄,有一次以萬人對有眾十多萬的大盜盧明月,相持十餘天,疲盡且退,他對諸將士說:"我們撤退,賊兵一定追擊我們,到時其營空虛,如以千人襲其大營,必定大勝。隻是這個任務太危險,誰願意去呢?"眾將默然,惟獨秦叔寶、羅士信自告奮勇。(羅士信十四歲從軍,勇猛異常,《隋唐演義》中也是主人公之一。歷史上,羅士信投唐,也是李世民親密戰友之一,最後在與劉黑闥爭戰中被俘,堅不投降,被殺,年僅二十二)兩人依計行事,趁盧明月追擊隋軍時襲其大營,焚燒三十多營柵。盧明月奔還,張須陀帶兵還擊,大破十萬之眾,盧明月隻和百十號人逃走。由此,秦叔寶威名大震。
不久,秦叔寶跟隨張須陀攻伐李密,哪知天外有天,張須陀軍敗身死。秦叔寶去武牢投奔隋官裴仁基(裴行儼之父),不料,裴仁基不久就歸降李密,秦叔寶也順理成章成了李密大將。
李密英明賢達,厚待叔寶,以他為帳內驃騎。在與宇文化及大戰中,李密曾為流矢she中,墮馬悶絕。當時左右奔散,追兵繼至,隻有秦叔寶一人扞衛左右,把李密救回營中。後來,李密敗於王世充,這個胡人也久聞秦叔寶大名,署之為龍驤大將軍。與程咬金等人一樣,秦瓊對這個"捲髮豺聲,性多詭詐"的西域胡人後人很看不起,陣前告辭,奔投唐軍。
高祖李淵親自下命秦叔寶跟從秦王李世民征戰,在美良川大戰中,助李世民擊降尉遲敬德,功居最多。高祖李淵專門派使臣賞賜秦叔寶金瓶,慰勞說:"愛卿不顧妻子,遠來投我,又立功效。朕肉可為卿用者,當割以賜卿,況子女玉帛乎?卿當勉之。"由此而觀,雍正皇帝給年羹堯寫的信稱兄道弟還不算太肉麻。唐朝糙創之初,太需要叔寶這樣的良勇之將了。
接著,秦叔寶又從李世民擊敗世充、竇建德、劉黑闥等人。每次與秦王李世民征伐,隻要敵方陣壘中有驍將銳卒在陣前躍馬招搖示威,李世民都會派秦叔寶去把對方"處理"掉。秦叔寶一得命,立即躍馬提槍,萬眾之中必刺對方於馬下,敵軍人馬群易,cháo水般後退,場麵煞是壯觀。李世民以此"益重之",叔寶也"以此頗自矜尚",得意洋洋。(史書及此,似有貶意,不知何因)。
玄武門之變,秦叔寶從李世民誅太子建成和齊王元吉。太宗即位,拜左武衛大將軍。此後,秦叔寶就一直患病在家。
他常對人說:"我自少所經二百多戰陣,屢中重創。大概前後受傷流出的鮮血有數斛之多,又怎麽不生病呢。"貞觀十二年,卒,贈徐州都督,陪葬昭陵。太宗特令在他墳瑩內立石人馬,以旌其戰陣之功。貞觀十三年,改封胡國公。
綜觀淩煙閣二十四功臣,"書生出身"的還真不少,包括長孫無忌、杜如晦、魏徵、房玄齡、高士廉、蕭瑀、虞世南、唐儉,共8人,占三分之一;武將出身的有尉遲敬德、李靖、段誌玄、劉弘基、屈突通、殷開山、柴紹、侯君集、張公瑾、程咬金、劉政會、李積、秦叔寶;宗室一人,河間王李孝恭;外戚一人;長孫順德;農民出身一人,張亮。可見王孫李賀"若個書生萬戶侯"的嘆息隻有感自己身世的虛嘆,並非實指。
淩煙閣功臣中,絕大多數是太宗李世民南征北戰、東征西討過程中的老戰友,不少還是化敵為友,一見就如平生之交。太宗晚年,常常有預感地在多個功臣死前有夢兆,"歡笑如平生",可見昔日文臣舊將都長活於一代英主的腦海之中。細觀史書,太宗繼位後在與這些舊臣老友言談中常常稱"我"而不言"朕",足見無君臣鴻溝之隔,情義之重,古今罕見。
筆者少年時代不愛學習,特別沉迷於單田芳的評書《隋唐演義》,諸多情節至今不忘。寫畢淩煙閣功臣,單田芳大師那獨特的沙啞噪音給《隋唐演義》的結尾詩似乎言猶在耳,恍如昨日:"隋末英雄起四方,龍爭虎鬥動刀槍。多少英雄含恨死,一統江山歸大唐!"正是憑依這些文臣武將的輔佐,唐朝迎來了"貞觀之治".公元627年到649年(太宗貞觀元年至貞觀二十三年),赫赫唐朝,終於向世界展示了它陽光燦爛的青春期。
附:唐朝對手係列此外,除了李密、蕭銑已在李積、李孝恭兩人傳中有較詳細記述外,隋唐遞嬗之際多所言及的還有王世充、竇建德、劉武周、劉黑闥、杜伏威、輔公袥、朱粲諸人,觀淩煙閣功臣,多是因平滅這幾個豪傑或梟雄而揚名立萬。而且,在《隋唐演義》中,民間文藝家也把這幾個人描述的活靈活現,精彩引人。現把真實歷史中的這幾個"反王"麵目交待一下。
諂諛求榮篡逆jian雄——王世充王世充,字行滿。王世充的祖輩原是西域胡人,姓支(胡姓),一直往來中原,販貨求富。不過,到他爺爺那輩就已落魄窮困,早死。其父支收隨母改嫁霸城姓王的人家,自此冒姓王氏。王收已經是完全漢化的胡人,讀書求官,在隋朝竟也能做到汴州長史這樣的地方中下級官職。
王世充自幼很愛讀書,頗涉兵史,"尤好兵法、龜策、推步之術"(這也是胡人的傳統)。隋文帝開皇年間,他以軍功拜儀同,累轉兵部員外郎。
王世充巧口善辯,明習法律,人不能屈,青年時代就已初具jian雄端倪。隋煬帝大業名間,王世充為江都,兼領江都宮監。恰值隋煬帝屢幸江都,王世充又"善侯人主顏色,阿諛順旨",大獻珍奇寶物,雕飾池台,因此倍受隋煬帝信任。暗中,他也知曉隋朝將亂,平日裏廣結豪傑,釋放罪囚,收買人心。楊玄感之亂,他又從軍"平叛";齊郡孟讓叛隋,王世充竟也能率軍擊破之,斬首萬餘,生俘十多萬,可謂"軍功"卓著,隋煬帝更加信任於他,認為他兼具將師才略,並在賞功宴上親執禦酒賜之。
李密攻陷洛口糧倉後,隋煬帝派王世充征討。遇此英豪對手,王世充開始露餡,隋軍淹死萬餘人,凍死萬餘人,數萬隋軍死亡殆盡,回到河陽時才剩千把人。無奈,王世充自己係獄請罪,越王楊侗當時沒什麽人可用,派人釋放了他,征還洛陽,讓他招集散卒,戴罪立功。
不久,宇文化及在江都作難,弒掉隋煬帝。越王楊侗在洛陽被推為帝,拜王世充為吏部尚書,鄭國公。新帝登基後,幾個大臣與王世充合議,決計招降李密,讓他攻伐宇文化及,以使"兩賊相鬥",乘雙方困疲而一舉全殲。
越王楊侗畢竟為隋正朔嫡係,又拜李密為太尉,因此李大英雄忘掉與隋煬帝的"前仇",轉而為楊家努力"討賊",且屢戰屢捷,不時上表告勝。王世充心中大懼,認為自己從前與李密百餘戰,殺傷對方將士甚多,一旦李密全殲宇文化及還朝,肯定會對自己不利。於是他先散布謠言,殺掉首倡招降李密的大臣,把朝中大權攬於己手。
不久,李密果然大敗宇文化及,但也兩敗俱傷,"勁兵良馬多戰死,士卒疲倦".王世充趁機假託鬼神,蠱惑人心,說自己夢見周公,派自己率軍討伐李密,並宣言,士卒如果不從,肯定會病疫而死。正好王世充屬下兵士多楚人,"俗信妖言",都躍躍欲戰。
不久,秦叔寶跟隨張須陀攻伐李密,哪知天外有天,張須陀軍敗身死。秦叔寶去武牢投奔隋官裴仁基(裴行儼之父),不料,裴仁基不久就歸降李密,秦叔寶也順理成章成了李密大將。
李密英明賢達,厚待叔寶,以他為帳內驃騎。在與宇文化及大戰中,李密曾為流矢she中,墮馬悶絕。當時左右奔散,追兵繼至,隻有秦叔寶一人扞衛左右,把李密救回營中。後來,李密敗於王世充,這個胡人也久聞秦叔寶大名,署之為龍驤大將軍。與程咬金等人一樣,秦瓊對這個"捲髮豺聲,性多詭詐"的西域胡人後人很看不起,陣前告辭,奔投唐軍。
高祖李淵親自下命秦叔寶跟從秦王李世民征戰,在美良川大戰中,助李世民擊降尉遲敬德,功居最多。高祖李淵專門派使臣賞賜秦叔寶金瓶,慰勞說:"愛卿不顧妻子,遠來投我,又立功效。朕肉可為卿用者,當割以賜卿,況子女玉帛乎?卿當勉之。"由此而觀,雍正皇帝給年羹堯寫的信稱兄道弟還不算太肉麻。唐朝糙創之初,太需要叔寶這樣的良勇之將了。
接著,秦叔寶又從李世民擊敗世充、竇建德、劉黑闥等人。每次與秦王李世民征伐,隻要敵方陣壘中有驍將銳卒在陣前躍馬招搖示威,李世民都會派秦叔寶去把對方"處理"掉。秦叔寶一得命,立即躍馬提槍,萬眾之中必刺對方於馬下,敵軍人馬群易,cháo水般後退,場麵煞是壯觀。李世民以此"益重之",叔寶也"以此頗自矜尚",得意洋洋。(史書及此,似有貶意,不知何因)。
玄武門之變,秦叔寶從李世民誅太子建成和齊王元吉。太宗即位,拜左武衛大將軍。此後,秦叔寶就一直患病在家。
他常對人說:"我自少所經二百多戰陣,屢中重創。大概前後受傷流出的鮮血有數斛之多,又怎麽不生病呢。"貞觀十二年,卒,贈徐州都督,陪葬昭陵。太宗特令在他墳瑩內立石人馬,以旌其戰陣之功。貞觀十三年,改封胡國公。
綜觀淩煙閣二十四功臣,"書生出身"的還真不少,包括長孫無忌、杜如晦、魏徵、房玄齡、高士廉、蕭瑀、虞世南、唐儉,共8人,占三分之一;武將出身的有尉遲敬德、李靖、段誌玄、劉弘基、屈突通、殷開山、柴紹、侯君集、張公瑾、程咬金、劉政會、李積、秦叔寶;宗室一人,河間王李孝恭;外戚一人;長孫順德;農民出身一人,張亮。可見王孫李賀"若個書生萬戶侯"的嘆息隻有感自己身世的虛嘆,並非實指。
淩煙閣功臣中,絕大多數是太宗李世民南征北戰、東征西討過程中的老戰友,不少還是化敵為友,一見就如平生之交。太宗晚年,常常有預感地在多個功臣死前有夢兆,"歡笑如平生",可見昔日文臣舊將都長活於一代英主的腦海之中。細觀史書,太宗繼位後在與這些舊臣老友言談中常常稱"我"而不言"朕",足見無君臣鴻溝之隔,情義之重,古今罕見。
筆者少年時代不愛學習,特別沉迷於單田芳的評書《隋唐演義》,諸多情節至今不忘。寫畢淩煙閣功臣,單田芳大師那獨特的沙啞噪音給《隋唐演義》的結尾詩似乎言猶在耳,恍如昨日:"隋末英雄起四方,龍爭虎鬥動刀槍。多少英雄含恨死,一統江山歸大唐!"正是憑依這些文臣武將的輔佐,唐朝迎來了"貞觀之治".公元627年到649年(太宗貞觀元年至貞觀二十三年),赫赫唐朝,終於向世界展示了它陽光燦爛的青春期。
附:唐朝對手係列此外,除了李密、蕭銑已在李積、李孝恭兩人傳中有較詳細記述外,隋唐遞嬗之際多所言及的還有王世充、竇建德、劉武周、劉黑闥、杜伏威、輔公袥、朱粲諸人,觀淩煙閣功臣,多是因平滅這幾個豪傑或梟雄而揚名立萬。而且,在《隋唐演義》中,民間文藝家也把這幾個人描述的活靈活現,精彩引人。現把真實歷史中的這幾個"反王"麵目交待一下。
諂諛求榮篡逆jian雄——王世充王世充,字行滿。王世充的祖輩原是西域胡人,姓支(胡姓),一直往來中原,販貨求富。不過,到他爺爺那輩就已落魄窮困,早死。其父支收隨母改嫁霸城姓王的人家,自此冒姓王氏。王收已經是完全漢化的胡人,讀書求官,在隋朝竟也能做到汴州長史這樣的地方中下級官職。
王世充自幼很愛讀書,頗涉兵史,"尤好兵法、龜策、推步之術"(這也是胡人的傳統)。隋文帝開皇年間,他以軍功拜儀同,累轉兵部員外郎。
王世充巧口善辯,明習法律,人不能屈,青年時代就已初具jian雄端倪。隋煬帝大業名間,王世充為江都,兼領江都宮監。恰值隋煬帝屢幸江都,王世充又"善侯人主顏色,阿諛順旨",大獻珍奇寶物,雕飾池台,因此倍受隋煬帝信任。暗中,他也知曉隋朝將亂,平日裏廣結豪傑,釋放罪囚,收買人心。楊玄感之亂,他又從軍"平叛";齊郡孟讓叛隋,王世充竟也能率軍擊破之,斬首萬餘,生俘十多萬,可謂"軍功"卓著,隋煬帝更加信任於他,認為他兼具將師才略,並在賞功宴上親執禦酒賜之。
李密攻陷洛口糧倉後,隋煬帝派王世充征討。遇此英豪對手,王世充開始露餡,隋軍淹死萬餘人,凍死萬餘人,數萬隋軍死亡殆盡,回到河陽時才剩千把人。無奈,王世充自己係獄請罪,越王楊侗當時沒什麽人可用,派人釋放了他,征還洛陽,讓他招集散卒,戴罪立功。
不久,宇文化及在江都作難,弒掉隋煬帝。越王楊侗在洛陽被推為帝,拜王世充為吏部尚書,鄭國公。新帝登基後,幾個大臣與王世充合議,決計招降李密,讓他攻伐宇文化及,以使"兩賊相鬥",乘雙方困疲而一舉全殲。
越王楊侗畢竟為隋正朔嫡係,又拜李密為太尉,因此李大英雄忘掉與隋煬帝的"前仇",轉而為楊家努力"討賊",且屢戰屢捷,不時上表告勝。王世充心中大懼,認為自己從前與李密百餘戰,殺傷對方將士甚多,一旦李密全殲宇文化及還朝,肯定會對自己不利。於是他先散布謠言,殺掉首倡招降李密的大臣,把朝中大權攬於己手。
不久,李密果然大敗宇文化及,但也兩敗俱傷,"勁兵良馬多戰死,士卒疲倦".王世充趁機假託鬼神,蠱惑人心,說自己夢見周公,派自己率軍討伐李密,並宣言,士卒如果不從,肯定會病疫而死。正好王世充屬下兵士多楚人,"俗信妖言",都躍躍欲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