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追擊未成,也很有可能是李如鬆因與宋應昌有矛盾,故意放日軍逃跑。而且日軍撤軍前,也沒有放還兩位被俘朝鮮王子。最令人髮指的是加藤清正一部日軍,在晉州屠殺朝鮮平民六萬多人,罪惡滔天。


    這年底,由於明朝兵部尚書石星力主封貢議和,明朝大軍撤回國內,隻留劉綎一將率少部明軍駐守朝鮮。言官奏劾李如鬆“和親辱國”,萬曆帝不問,並論功加其“太子太保”。


    小西行長的特使小西飛抵達北京,明廷受沈惟敬迷惑,準備冊封豐臣秀吉為藩屬的“日本國王”。


    明朝撤軍其實太早,因為釜山一地當時還有十多萬日軍。人家不撤軍,明朝自己先撤,很無軍事遠見。


    在此,我們還要談談沈惟敬在碧蹄館戰役後與小西行長的“和平”交易。


    當時,沈惟敬受明朝經略宋應昌之託,給小西行長帶去三個條件:撤出朝鮮並送返被俘二王子,日本向明朝上章謝罪,明廷封關白(豐臣秀吉)為日本國王。要注意的是,中方宋應昌僅僅提及“封”,並未言及日本有“貢”的地位,即沒有立刻答應給日本經濟好處。


    如此中日講和,實際上把與日本有“萬世之仇”的朝鮮晾在一邊。朝鮮國王苦求中方不要與日本言和,宋應昌表示日本僅為蠢蠢蕞爾之邦,大明不想與他交戰過頻陷得太深。


    小西行長本人對中方提出的條件沒多大所謂,他隻想日後與中國通貢賺錢就行。於是,宋應昌派出兩名中下級軍官,與小西行長使人一起去名護屋的日本大本營商談和議。日本方麵,提出“大明日本和平條件”,共有七條,內容與宋應昌的條件驢唇不對馬嘴,完全是各講各的。日本條件是:1、明皇室嫁女與日本“天皇”;2、重新恢復兩國勘合貿易;3、明朝割朝鮮四道給日本;4、朝鮮送王子、大臣入日本為人質;5、日本交還被俘的兩個朝鮮王子;6、朝鮮立誓日後不“背叛”日本;7、大明和日本相互立誓互不侵犯。


    結果,小西行長和沈惟敬兩人暗中一合計,覺到明日雙方根本說不到一塊。於是,這兩位商人後來擅作主張,兩邊擋駕兩邊瞞,對宋應昌表示說日方同意明方要求,希望明朝對豐臣秀吉封王。為此,這兩個中日“友好人士”膽大心細,偽造了一份以豐臣秀吉名義寫的“降表”。


    明廷見此大悅,順便把主張在朝鮮境內保留大部分軍隊的宋應昌撤了職,換了另外一位顧養謙為經略,一心一意議和。


    明朝仍舊是慣有的舊思維,把日本當作與朝鮮一樣的藩屬國待之。見日方交還兩個朝鮮王子,明廷便在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秋下旨,封日本的豐臣秀吉為“日本國王”,冊文牛逼哄哄,一如既往地居高臨下。


    於是,明廷派臨淮侯李宗城為冊封使,沈惟敬作陪,攜赦書前往日本去封豐臣秀吉。


    路過釜山時,沈惟敬與小西行長私下合計,怕兩個人左右欺瞞的事情露餡,就暗中告知對馬島主宗義智(小西行長的女婿)先留明使在島上。然後,小西行長與沈惟敬一起軟硬兼施,迫使朝鮮國王答應派大臣前往日本,與明使一起向豐臣秀吉“謝罪”。


    本來,這場大戲絲絲入扣,李宗城到日本京城後走走過場,回國一匯報,萬事大吉。豈料,老李這個皇親大色鬼一個,酒席間他見對馬島主宗義智夫人漂亮,又穿著和服含羞亂扭給自己敬酒,yin心輒起,當場就要霸王硬上弓,jian汙日本娘們。宗義智大怒,拔刀斷喝。酒醒後,老李怕被日本人宰了,連夜狂逃回朝鮮,途中連封冊的詔書和金印都弄丟。明廷得知大怒,隻能升任老李原來的副使楊方亭為正使,以沈惟敬為副使,再次從朝鮮渡海冊封。


    豐臣秀吉蒙在鼓裏,以為日方所提七項條款被明方完全接受,便在大阪城盛擺宴席,款待明廷和朝鮮的來人。結果,當他看見朝鮮派來的“謝罪使”不是什麽嫡親王子或宰相類的大官,僅僅是個州判,勃然大怒,差點離席而去。


    小西行長苦苦哀求,滿心希望冊封過場結束,雙方罷兵了事。


    結果,明使展讀冊文,小西行長派去的“翻譯”沒派上用場,豐臣秀吉招來精通漢語留學明朝多年的“學問僧”為他翻譯。這一來,聽一句話,豐臣秀吉小瘦臉陰沉一下子。待詔書讀畢,豐臣秀吉明白過味兒,一腳踹翻桌案,離席怒去。


    中日和談失敗。日本第二次侵朝戰爭開始。


    明使楊方亭歸國後,一一把實情稟告明神宗。不用說,皇帝大怒,不僅把沈惟敬下獄處死,連兵部尚書石星也不能辭其咎,捕入詔獄論死。


    沒有實際內容的“勝利”


    ——日本第二次侵朝戰爭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日本的豐臣秀吉緊鑼密鼓安排過後,派十五萬人二次入侵朝鮮。在朝鮮,稱之為“丁酉倭亂”;在日本,稱為“慶長之役”。


    由於得知日本加藤清正已經率兩百多艘戰船在釜山東北紮營,明廷才意識到日本再來的現實,先後派出麻貴、邢玠和楊鎬前往朝鮮禦敵。


    有讀者會問,先前在第一次抗倭援朝的李如鬆為何不露麵?問的好。李如鬆時任遼東總兵,《明史》上講“土蠻寇犯遼東。(李)如鬆率輕騎遠出搗(其)巢(穴),中伏,力戰死”。清朝史官支支吾吾,所謂的“土蠻”,可能是滿洲土著或者是蒙古部落。所以,李如鬆戰死於遼東總兵任上,自然不能再去朝鮮。


    日軍此次之所以能順利登陸朝鮮半島,正在於朝鮮內部臨陣換將,把名將李舜臣撤職,其海軍失去主心骨,一戰便大敗虧輸。


    李舜臣,字汝海,自小受中國傳統的儒家教育,忠臣孝子之念,深植其心。第一次日本侵朝期間,朝軍諸路皆敗,惟有李舜臣所率水軍取得重大勝利。他研發了獨特的鐵甲龜船,在玉浦海戰中打得日本水軍倉皇逃竄,並在緊接的唐浦海戰再次大敗日軍。特別是閑山島大戰,李舜臣所率朝鮮水軍智爭力取,擊沉日船近百艘,殺死淹斃倭兵數千人,誠為朝軍罕有的大勝,極大打擊了日軍的海上運輸線。


    如此功勳卓著大將,在日軍第二次侵朝的關鍵時刻,竟然因李朝內部黨爭牽連,被革去軍職。而後主將朝鮮水軍的,換成了大糙包膽小鬼元均。結果不必細說,海上遭遇戰,由於元均指揮無方加膽怯,朝鮮水軍全盤皆潰,元均本人也在逃跑時被日本人打死,朝鮮的製海權,落入日本水軍之手。


    不僅朝鮮水軍大敗虧輸,入援的明軍也不斷敗績。守衛南厚的明軍最早被日軍擊敗,主將遁逃。全州、莊州明軍見勢不妙,拉起隊伍就跑,日軍在二地瘋狂屠城。


    明方統帥時任“備倭大將軍”麻貴也是糙包軟蛋,聞訊竟想棄漢城逃鴨綠江,多虧其手下參謀勸阻,加上明軍不斷入境,李朝的朝軍也從忠清道發兵來援,老麻才稍穩心神。


    日軍集結完畢後,對漢城發動猛攻。昔日李如鬆手下的得力謀士李應試還在,他以沈惟敬的名義派人到小西行長營中“講和”。這位小西挺“義氣”,見老沈哥們有口信來,立刻止軍不攻。加藤清正部本來就要攻克漢城南麵險隘稷山,由於失去小西行長的支援,半途而廢,隻得領軍撤至蔚山一帶,漢城暫時告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朝的另類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梅毅/赫連勃勃大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梅毅/赫連勃勃大王並收藏大明朝的另類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