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採用哪種態度,人們都會發現,要確實而完整找到這些問題的答 案,恐怕不是三言兩語可以交代的,也不是單純依靠個人靈感可以解決的。
做為一個現代人,人們需要收集許多資料,並做恰當的整理、分析,然後從 中找出有助於自身工作的部分,加以運用。
以上隻是籠統的敘述,現在介紹信息收集的基本原則。 信息或資料這兩個詞因應用領域不同,而有不同的定義。在人們大量使用這些字的同時,也搞混了它們的概念。綜合一般說法和英文解釋,信息應 包含下列內容:(1)事實、真實(fact):指還未經“加工”的事件所擁有的原始麵貌。
(2)消息、通知(information):指由傳達而來,已經過某種程度整理 的事實。
(3)知性、智慧(intelligence):指由經驗或理性推理而創造的事實或 思考方法。
(4)知識(knowledge):指由發現及思考而產生的係統化概念。
(5)報告(report):指經過事實調查後,所做出的記錄結果和結論。
(6)資料、記錄(data):指匯集事實後記錄下來的所有文字。
(7)報導、傳聞(news):指最新、有新聞價值的事實,和對這事實的傳 達。
收集資料的目的
請看下列資料活用關係圖中的收集部分:?“人”的資料??平麵媒體?資料庫?
工作開始→資料收集?────?目的和動機??計劃和原則???焦點和定位在收集信息前,管理者要確定為什麽自己要收集這些資料呢?對商人來 說,收集資料是為了以最有效的方法獲得有用商機,以便加工後產生商業利益。以現代社會來說,具有“新時代感覺”的商品或服務最被看好;再加上 利用信息來購買、消費和決定休閑方式的年輕人愈來愈多,商界如何把握這兩個趨勢來製造利益,是決定勝敗的關鍵。而這兩個趨勢是經過過濾和綜合 無數資料,經過比較、分析後預測出來的。
管理者收集資料的目的是最關鍵的因素,而決定這個目的的方法有下列 四種:1.決定資料的質與量 以日本來說,一份全國發行的早報,大約相當於一本文庫叢書的字數(約6 萬字);如果加上附送的晚報,那麽訂一年報的讀者,等於一年內讀完 400 本書!假設有人一天要看三份報,那麽這個人一年就收集了 1000 本以上的文字信息。再以日本電視台來說,國營的 nhk 一天約播出 19 小時節目,民營電 視台也大都超過 20 小時,甚至 24小時。東京居民一共有七個電視頻道的選 擇餘地,也就是一天內至少有 130 小時的節目可看;如果把這些節目用每卷6 小時的錄像帶都錄下來,一年之後,可製成 7900 卷。 在茫茫信息大海中,要找出符合管理者需要的資料實在不容易。但事實上,如果進一步深究,就會發現信息無限量出現的原因不是泛濫,而是重複;大量重複的信息才是泛濫的主因,不同媒體其實登載了大量相同的信息,隻 是調味料不同而形式各異罷了。在追求高品質的時代,“量”的比重有時候是很小的,收集資料時要注意這個要求。
2.判斷資料的原始麵貌 尋找源頭是收集資料最重要的原則。既然資料大量重複,管理者就得設法找到最原始的資料,這樣才能切實號準時代脈搏,把握機遇。 現存的資料,幾乎都經過一個人收集、加工,才傳到另一個人手上,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渲染與誇張絕對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請切實檢查你要 收藏的資料,仔細閱讀它的內容,並和其它資料比較,再決定有無必要保留。
3.動腦的方法 當管理者尋找資料的源頭時,可以發現多少包裝華麗的大部頭書籍,隻是幾把剪刀、膠水和紙張的組合而已。管理者唯一要動腦的是在重複、散亂 的事實中,找出共同的道理;管理者探討的是產品暢銷背後的社會性、組織性因素,而不是迷惑於gg詞本身所推演的邏輯。收集資料是將符合原理、 法則的片斷事實集中起來,然後加以整理和應用。
4.考慮收集資料的成本 因為資料無限製地膨脹,所以幫助使用者迅速獲取資料的服務也愈來愈多,這個傾向將持續到下一個世紀。不過,花錢取得信息未必劃算,如果花1000 萬美元拿到的資料,隻能創造 100 萬美元的收益,這種收集資料是無意 義的。
收集資料的成本其實和任何生產活動相同,它包括:(1)動員最少的人 力;(2)利用最短的時間;(3)花費最低的金額。執行這些原則時,要注意其中的互補性。比如動員許多人力時,能保證節省時間並提高資料質量;花用 漫長時間卻能保證長遠利益的做法也是可行的。使用經費的辦法也相同。
充滿自信,把握原則,精心測算,也是收集資料的必要條件之一。
明確收集動機
在管理者開始收集資料前,要先回答以下幾個問題:(1)你想得到哪些具體資料?
(2)哪種資料一定要有?
(3)哪些意想不到的地方可能藏有目標資料? 不分主次、漫無目的永遠是收集資料的人最易犯的毛病。就像你曾經不知道需要哪些信息,卻連續收集一個月結果仍似懂非懂一樣,總以為隻要堅 持收集,就能分清目標;事實上這種好運氣出現的機會微乎其微。最後的結果是,你麵對一堆“都有用”的資料,卻不知該用什麽。下麵這個例子是說 明從假設需要到調整焦距、到收集資料的過程,這是許多成功企劃案的步驟。
1986 年春天,卡文和同事在東京原宿的竹下路做了一次“新人類形象” 調查。這條長僅 400 米的商業街,一到了假日,總擠滿了無數青少年。他們想了解青少年為何對這條街這麽感興趣,以找到青少年的行動模式、文化傾 向和新一代的消費模式。
1.“竹下路”模型 行動前,他們開了一次動員會;一群人正兒八經地坐在桌邊“發呆”。
這是咖啡、香芋加閑聊的會議。他們把醞釀出來的想法逐一記在紙上,利用 文字再產生新想法,幫助他們理清思路,然後進行大分類,最後羅列出問題。
“竹下路行動”實施準備範例: 卡文等在這次行動中想了解什麽? 為什麽年輕人會聚集到竹下路去? 年輕人的理由是什麽? 竹下路商店的理由又是什麽?
什麽樣的年輕人到竹下路去? 他們為什麽選擇竹下路? 他們產生了什麽樣的影響力? 他們共同接觸的傳播媒體是什麽? 他們接觸哪一類的文字和電波信息?
受這些信息影響的人,生活背景如何? 他們住在哪裏? 來自哪種家庭?組織成員如何? 商店提供哪些商品和服務? 這些商店在何處,製造方法如何?
商店經營的背景如何? 他們的價值觀和想法如何?
這些經營者有哪些共同點? 大企業有沒有參與其中? 商店街用哪些特別方法吸引青少年聚集? 他們的消費能力如何? 有多少自由支配的時間?如何支配?
理論上他們有故意誘導年輕人走向的可能,他們是如何做到的? 他們對同一事物產生興趣,並採取實際行動,是不是受傳播媒體影響?
做為一個現代人,人們需要收集許多資料,並做恰當的整理、分析,然後從 中找出有助於自身工作的部分,加以運用。
以上隻是籠統的敘述,現在介紹信息收集的基本原則。 信息或資料這兩個詞因應用領域不同,而有不同的定義。在人們大量使用這些字的同時,也搞混了它們的概念。綜合一般說法和英文解釋,信息應 包含下列內容:(1)事實、真實(fact):指還未經“加工”的事件所擁有的原始麵貌。
(2)消息、通知(information):指由傳達而來,已經過某種程度整理 的事實。
(3)知性、智慧(intelligence):指由經驗或理性推理而創造的事實或 思考方法。
(4)知識(knowledge):指由發現及思考而產生的係統化概念。
(5)報告(report):指經過事實調查後,所做出的記錄結果和結論。
(6)資料、記錄(data):指匯集事實後記錄下來的所有文字。
(7)報導、傳聞(news):指最新、有新聞價值的事實,和對這事實的傳 達。
收集資料的目的
請看下列資料活用關係圖中的收集部分:?“人”的資料??平麵媒體?資料庫?
工作開始→資料收集?────?目的和動機??計劃和原則???焦點和定位在收集信息前,管理者要確定為什麽自己要收集這些資料呢?對商人來 說,收集資料是為了以最有效的方法獲得有用商機,以便加工後產生商業利益。以現代社會來說,具有“新時代感覺”的商品或服務最被看好;再加上 利用信息來購買、消費和決定休閑方式的年輕人愈來愈多,商界如何把握這兩個趨勢來製造利益,是決定勝敗的關鍵。而這兩個趨勢是經過過濾和綜合 無數資料,經過比較、分析後預測出來的。
管理者收集資料的目的是最關鍵的因素,而決定這個目的的方法有下列 四種:1.決定資料的質與量 以日本來說,一份全國發行的早報,大約相當於一本文庫叢書的字數(約6 萬字);如果加上附送的晚報,那麽訂一年報的讀者,等於一年內讀完 400 本書!假設有人一天要看三份報,那麽這個人一年就收集了 1000 本以上的文字信息。再以日本電視台來說,國營的 nhk 一天約播出 19 小時節目,民營電 視台也大都超過 20 小時,甚至 24小時。東京居民一共有七個電視頻道的選 擇餘地,也就是一天內至少有 130 小時的節目可看;如果把這些節目用每卷6 小時的錄像帶都錄下來,一年之後,可製成 7900 卷。 在茫茫信息大海中,要找出符合管理者需要的資料實在不容易。但事實上,如果進一步深究,就會發現信息無限量出現的原因不是泛濫,而是重複;大量重複的信息才是泛濫的主因,不同媒體其實登載了大量相同的信息,隻 是調味料不同而形式各異罷了。在追求高品質的時代,“量”的比重有時候是很小的,收集資料時要注意這個要求。
2.判斷資料的原始麵貌 尋找源頭是收集資料最重要的原則。既然資料大量重複,管理者就得設法找到最原始的資料,這樣才能切實號準時代脈搏,把握機遇。 現存的資料,幾乎都經過一個人收集、加工,才傳到另一個人手上,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渲染與誇張絕對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請切實檢查你要 收藏的資料,仔細閱讀它的內容,並和其它資料比較,再決定有無必要保留。
3.動腦的方法 當管理者尋找資料的源頭時,可以發現多少包裝華麗的大部頭書籍,隻是幾把剪刀、膠水和紙張的組合而已。管理者唯一要動腦的是在重複、散亂 的事實中,找出共同的道理;管理者探討的是產品暢銷背後的社會性、組織性因素,而不是迷惑於gg詞本身所推演的邏輯。收集資料是將符合原理、 法則的片斷事實集中起來,然後加以整理和應用。
4.考慮收集資料的成本 因為資料無限製地膨脹,所以幫助使用者迅速獲取資料的服務也愈來愈多,這個傾向將持續到下一個世紀。不過,花錢取得信息未必劃算,如果花1000 萬美元拿到的資料,隻能創造 100 萬美元的收益,這種收集資料是無意 義的。
收集資料的成本其實和任何生產活動相同,它包括:(1)動員最少的人 力;(2)利用最短的時間;(3)花費最低的金額。執行這些原則時,要注意其中的互補性。比如動員許多人力時,能保證節省時間並提高資料質量;花用 漫長時間卻能保證長遠利益的做法也是可行的。使用經費的辦法也相同。
充滿自信,把握原則,精心測算,也是收集資料的必要條件之一。
明確收集動機
在管理者開始收集資料前,要先回答以下幾個問題:(1)你想得到哪些具體資料?
(2)哪種資料一定要有?
(3)哪些意想不到的地方可能藏有目標資料? 不分主次、漫無目的永遠是收集資料的人最易犯的毛病。就像你曾經不知道需要哪些信息,卻連續收集一個月結果仍似懂非懂一樣,總以為隻要堅 持收集,就能分清目標;事實上這種好運氣出現的機會微乎其微。最後的結果是,你麵對一堆“都有用”的資料,卻不知該用什麽。下麵這個例子是說 明從假設需要到調整焦距、到收集資料的過程,這是許多成功企劃案的步驟。
1986 年春天,卡文和同事在東京原宿的竹下路做了一次“新人類形象” 調查。這條長僅 400 米的商業街,一到了假日,總擠滿了無數青少年。他們想了解青少年為何對這條街這麽感興趣,以找到青少年的行動模式、文化傾 向和新一代的消費模式。
1.“竹下路”模型 行動前,他們開了一次動員會;一群人正兒八經地坐在桌邊“發呆”。
這是咖啡、香芋加閑聊的會議。他們把醞釀出來的想法逐一記在紙上,利用 文字再產生新想法,幫助他們理清思路,然後進行大分類,最後羅列出問題。
“竹下路行動”實施準備範例: 卡文等在這次行動中想了解什麽? 為什麽年輕人會聚集到竹下路去? 年輕人的理由是什麽? 竹下路商店的理由又是什麽?
什麽樣的年輕人到竹下路去? 他們為什麽選擇竹下路? 他們產生了什麽樣的影響力? 他們共同接觸的傳播媒體是什麽? 他們接觸哪一類的文字和電波信息?
受這些信息影響的人,生活背景如何? 他們住在哪裏? 來自哪種家庭?組織成員如何? 商店提供哪些商品和服務? 這些商店在何處,製造方法如何?
商店經營的背景如何? 他們的價值觀和想法如何?
這些經營者有哪些共同點? 大企業有沒有參與其中? 商店街用哪些特別方法吸引青少年聚集? 他們的消費能力如何? 有多少自由支配的時間?如何支配?
理論上他們有故意誘導年輕人走向的可能,他們是如何做到的? 他們對同一事物產生興趣,並採取實際行動,是不是受傳播媒體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