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給自己定下的目標是什麽?這目標是怎樣決定的? 再想想看,你是怎樣使用這個技術的?你記不記得花了多少時間?你必須要用這個技術的時候,感覺怎樣?運用這技術的時候,是覺得有趣呢?無 聊呢?還是覺得辛苦?你記不記得,發揮了這技術以後,得到怎樣的回饋?


    有沒有人告訴你,你做得怎樣?是誰告訴你的?你打算要學這技術時,有沒 有受到其它人的支持或鼓舞?這對你有什麽影響?


    探討你自己個人的例子,能異常顯示出技術發展過程的特性。我們學習 的方法各不相同,但是大多數人的方法,都包括了下麵這七個要素:1.選擇需要的技術。


    2.選擇希望達到的程度或目標。


    3.尋找可供效法的模式。


    4.觀察模範人物技術高明的表現。


    5.要有練習的機會。


    6.取得別人對你表現的回饋。


    7.學習的時候,有人支持你。 最後這一點,乍看之下似乎沒有什麽,其實是相當重要的。成年人承認自己需要學習,必須有勇氣才行;因為一般人都認為,我們應該已經學得夠 多了,不必再學什麽了。我們需要別人支持,才能相信,學習新技術是正當的、自然的創新過程,事實上是標準的,而不是反常的。開始學習新技術, 是要經過選擇的;這就是說,要自我管理,自己要負起責任來,投入時間和注意力。我們都能從效法別人中學得很多。你從這種方法學到了多少管理技 術?也許很多,隻是你不願承認而已。也許你效法別人太多次了,就有點不好,因為管理自己和管理他人是具有個人特性的事。雖然我們能從別人那兒 學到很多,但是仍然需要經常練習並且得到回饋,才能學到我們自己做事的方式。你需要回饋,然後還需要人家支持,才能繼續進行下去,尤其是困陷 在荒蕪的學習彎道上時,更是如此。可見如果沒有其它人幫助,在自我管理的道路上不可能走太遠。這可能就是自我管理中,似是而非的地方,你一旦 自己負起健康、技術等方麵的責任,就需要其它人的主意、回饋和支持,你不可能獨自一個人管理。


    你選擇一樣想要學習的技術,以這個技術作為例子來探討技術發展的過程,這個技術可以是從頭開始學的,也可以是要提升熟練程度的。 從這裏所述的,選出一樣技術來,或者是從你自己會的技術中,選出一樣來。這技術必須是和管理自己或他人有關的,必須是你的確想要學的,也 許你一直沒有時間學,或者一直沒有挪出時間來學,或者是許多年前,你學到了這技術的第一步,現在想要繼續學下去。


    想像你有了這個技術之後,具體的情形是怎樣的?你要怎樣才用這個技 術?你要在什麽地方用這個技術?和誰一同用這個技術?你發揮這個技術的 時候,有什麽感覺?


    想一想你學這個技術的動機,有多強烈?能夠支持到什麽程度的努力? 你怎樣聚集投入的力量?


    就以你動機強弱程度來估計,你認為過了一個星期以後,實際上能達到 怎樣的目標?過了一個月以後呢?過了三個月以後呢?想像這一目標,過了一個星期之後,一個月之後,你能做什麽,要有一幅清晰的藍圖,確立了一 係列明確的目標。


    你有多少時間和機會來練習?要達到這些目標,需要多少練習?設定練 習的時間表,把這些練習的記錄記在日記簿中。


    也許除非你找到了可供效法的模範,否則就沒辦法決定目標和練習時 間。你知不知道誰願意充當你效法的模範?如果你能找到的模範不隻一個, 那就更好了。


    問一問你的學習偶像,對你的練習有什麽意見?不論你練習的技術是什 麽?都要有人在旁邊觀察,並給予你回饋,你也可以自己給自己回饋,練習完以後,馬上回顧一下剛才的過程,一步一步地觀察發生的經過,尋求能加 以改進的地方。最後,你可以爭取到什麽樣的支持?誰會鼓勵你、督促你學習?提醒你的決心?掛念著你並且跟你談話?徵求同伴、或者建立起支持你 的組織,是過程中很重要的一環。


    開始發展一種技術,跟任何其它事情一樣,都需要管理。若是你能先想 像一下過程,花點時間計劃一下,就能把技術的發展管理得更好。


    神妙代替精練發展技術過程中,最後的一個主要門檻,並不在精練的範疇之內。我們 想到自己學習某一種技術的時候,眼前會浮現出一幅畫麵,自己愈來愈有能力,愈來愈有控製力,愈來愈能掌握時機。不過,就以許多管理自己和他人 的技術而言,十全十美的能力這種觀念簡直就是幻想。就人際事務來說,像醫生對待病人的態度,老師優雅的解說,這些以“練習過的方法”來對待我 們的人,能激發我們敬仰的心理,也能激起我們討厭的心理。那些人的專業態度令我們覺得安穩,但是那總是定型的待遇,叫我們覺得那些人好像是在 施恩惠一般。我們並不是要讓人塑造得十全十美!就人與人的相互關係而言,我們的要求是互相相反的,既要有專業能力,又要有自發的創意。每個人都 難免有犯錯的時候,人際事務上絕對沒有錯誤,反而會叫人煩擾不安。我們這些人裏頭,有誰是無所不能,完美無瑕,不必再學習的?


    現在我們又碰到了一個似是而非的論點,從學徒、職工、大師到藝術家 的進步過程,其間的能力並不是逐漸增加的,不是一步一步走向完美的。演講的過程中有一道門檻,在那兒神妙代替了精練,藝術家的創意要求突破, 要和局限人的標準抗爭。藝術的標準,不是從普通能力的基礎上獲得的。我們承認所有的技術都有達到藝術境界的可能,如果有人描述自己的管理技術是完美的,我們就會認為,那個人若不是發狂了,就是自大得叫人討厭。超 過了某種程度的能力以後,隻有讓自己進入神妙的境界,才能夠繼續改進。


    藝術家般的經理人,特色是什麽呢?就是決心放棄精練,轉換成神妙,而且 要知道萬事萬物的充沛和無限。換句話說,我們完成了某件事情,就等於是準備好了下一個步驟,預備處理下一個問題,這時候,下一個問題還是神奇 無比的。我們繼續發展下去,就能處理下一個問題,下一個神秘。超越做得好的能力,進入神奇的境界,就需要用到所有的知覺能力。史坦納在著作中 指出,除了五種知覺——觸覺、味覺、聽覺、嗅覺、視覺以外,還有一些超知覺。因為知覺是我們學習、發展技術的主要方式,所以這個主張是很重要 的。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驗,自然而然地知道要說什麽,什麽時候開口說話, 要注視著什麽人,諸如此類的。有時候我們會說這是第六感,或者說:“沒什麽,這隻是普通常識而已。”其實這絕對不是普通的常識,要想知道我們 是怎樣做的?為什麽要這樣做?做了什麽?什麽時候做的?是非常困難的。


    這的確有點神秘,我們隻能這樣說,碰到這些情況時,我們做得很有技巧, 但是不知道是怎樣做的。通常這些情況和事情無關,不過都牽涉到和自己或他人有關的技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為人處世哲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美]戴爾·卡耐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美]戴爾·卡耐基並收藏為人處世哲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