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就難怪,在 1958 年至 1963 年間,培育接班人的主管人數有顯著的 降低。艾瑞克森對“培育接班人”所下的定義——“生產並指引下一代”,顯然太過簡單,並且與事實不符。這種說法不但沒有說服力,更忽略了這個 階段的人,每天所經歷到最重要的心理問題。
60 年代末期,政府降低了國防及太空競爭的預算,以致 1969 年時,科 學家和工程師也不再被視為超人。到這時,我們本來以為培育接班人的風氣會就此恢復,而接班人的人選也能擴展到人文科學的畢業生。不過,結果又 出乎我們的意料,因為一支新的生力軍,又把這兩種背景的年輕人擠到後麵去了——企管人才成了企業界的新寵兒。
70 年代企管碩士在企業界受寵的情況,和 60 年代科學家以及工程師受 寵的情況,有諸多相似之處。培養接班人的欲望仍然深植在公司主管的心目中,隻是現在他們的目標都放在企管碩士的身上。若以數字來看的話,43% 的主管,在 1973 年都表示企管碩士是公司的中堅,可以左右公司發展的方向,而科學家與工程師隻得到 11%弱的票,比 10 年前降低了 80%。
然而,這些新的企管“超人”對公司主管的威脅,和理工人才所帶來的 威脅一樣大。同樣地,公司主管又不自覺地被這些青年才俊吸引。大家雖然認為他們缺乏經驗,卻又認為他們可以表現得比現任的主管更好。另外,跳 槽的問題也使接班人的培育更加困難。這群 70 年代的寵兒,跳槽率一直在20%到 40%之間(和 60 年代科學家及工程師的跳槽比率一樣高)。接班人 的培育於是變成了十分謹慎的工作,而且主管與接班者之間通常也隻能維持短暫性的關係。
80 年代早期,這陣熱cháo又過去了,企管碩士到處充斥,市場容納不下, 加上他們無法在景氣蕭條的 70 年代和 80 年代早期替公司創造奇蹟,所以1983、1984 年開始,電腦科學家又成為企業界的新寵兒。不過,這一回,他 們受寵的情況和前兩個階段的寵兒有戲劇性的不同:調查結果顯示,1964年,52%的公司主管認為,科學家和工程師可以掌握公司的發展方向;1973 年,43%的主管認為,企管碩士是公司的中堅;但 1983 年,隻有不到1%的主管覺得,可以讓電腦科學家擁有決定事情,及左右公司方向的權力。企業 界主管要找懂得電腦的員工,但他們卻不認為這些人可以掌權,電腦科學家隻是擁有特殊技術的人才,就像鉛管工或電氣技師一樣,不同的隻是電腦越 來越吃香,在 1984 到 1989 年,美國將會花費數百億在電腦工業、硬體、軟體的發展,以及電腦人才的培育上,使得電腦科學家像鍍了一層金一樣,這 是鉛管工人所不及的。有趣的是,這次瘋狂的迷信電腦魔力的人,不再是公司的主管,而是年輕員工和學生。顯然,上兩個階段的教訓,使得公司主管 較知道如何掌握自己的方向了。
在這裏,我們要研究幾個培育接班人的典型。在這些例子中,公司主管 往往不知不覺地“領養”某一部屬,並在工作上引導他。這些例子是從法律界及公共關係範圍選出來的,因為這兩個領域的主管較未受到迷信科技及企 管人才風cháo的影響。
說教的欲望
大家都覺得亞瑟很能吃苦耐勞。一位和他共事甚久的同事這麽描述他:“他人不錯,又很有韌性,隻要想要的東西,一定要得到手才罷休。”另一 位同事說:“亞瑟是很有立場的人,除非迫不得已,否則他絕不妥協。”
在學生時代,亞瑟並不突出。中產階級的父母辛勤工作以送他上大學, 但在他大三時,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於是他輟學到比利時參戰,受傷回家後,又繼續學業,大學畢業,又向政府貸款讀研究所。他 39 歲時回憶當時的情形 道:“那時父親去世了,我別無他途可走,所有課餘的時間都必須打工來付學費。”他的老同學說:“上課時,他常常處於半昏睡狀態,因為前一天工 作太累,又熬夜讀書。真不知道他怎麽撐過來的,要是我可受不了。”
畢業後,亞瑟成了律師界的一員。一開始時,他並不願意受僱於其他事 務所,寧可一個人獨來獨往,自己開業。但正如他自己說的,他“喜歡美食,可是自己開業賺的錢卻吃不起什麽好東西”。所以當一家曾和他纏訟敗訴, 且非常有名的法律事務所來聘請他時,他還是加入了他們。他也許不是什麽頂尖的學生,但卻是個很盡職的律師,法官和對手們都認為他“辯詞有力, 反應靈活,準備充分”。由於他的努力,加上合夥人和同事的合作,這家事務所發展迅速,成了全美前 50 大法律事務所之一。
在亞瑟 40 歲的階段,遇到了典型中年人的問題,他同時受到來自上和下 的雙重壓力。當他看到聰明、年輕的法律係畢業生,在事業階梯上爬得比他快的時候,便毫不客氣地表示:“受不了!”43 歲的他說:“真討厭他們! 他們輕而易舉的就有了成就!”
亞瑟那時是公司的資淺合夥人,因此薪酬也不如那些資深的合夥人。不 過他把自己的事業方向掌握得很好,決定專心在保險法上,所以並不像其他年屆不惑的人那樣容易在事業道路上迷失。
亞瑟 52 歲時,產生了新的欲望,他想選擇一個可資訓練的年輕人,他說:“這樣我隻要教一個人就夠了,而不需要每次都告訴別人該怎麽做。”亞瑟 一直都不是個好相處的主管,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由於他喜歡發號施令,而不是一步一步的領導別人。不過他又想:“一定是我年紀大了,才會 有這種無聊的念頭。”所以他又拋開了這種想法。
但在往後的幾年,這個念頭卻不斷地出現在他腦海裏,尋找接班人的念頭越來越強,這可從他對這群年輕人的評語中,看出端倪。54 歲的時候,他 諷刺這些新進人員:“瞧瞧他們!自以為什麽都知道!什麽都不必再學了!”
56 歲時,他口氣已和緩了許多:“我知道他們很聰明,是課堂上頂尖的學生, 但他們老是不肯聽我的話!”57 歲的時候,他說:“我看他們太陶醉在自己的成就裏了,根本聽不進我的忠告!他們竟說我沒勸告過他們!我清清楚楚 地記得說過些什麽話,他們卻什麽都記不得!腦袋像漏了一樣!”
我們很容易就會認為亞瑟的評語隻不過是,自力成功的人年紀大了,脾 氣暴躁而發的牢騷罷了,這也是近幾年和他共事的年輕人所下的結論。他們說:“他把你叫進辦公室,隻是想說教,誰要聽那種無聊的東西!”不過, 這個故事的底層還有更深的意義。讓我們再看看瑪麗的例子。
瑪麗的年紀大概和亞瑟相當,但她的工作範圍是在公共關係方麵。我們 第一次見到她時,她 39 歲,她開自己工作的玩笑說:“沒有人一開始就決定做公關的,都是在做了其他工作之後,才忽然發現自己已經一跤跌進這個領 域來了。”她原來的興趣在製作紀錄片,希望自己能走入電視界。她以一貫興奮、快樂的口氣告訴我們:“我很上鏡頭,而且人家都說我很有說服力。” 不過很可惜,星夢未圓。
60 年代末期,政府降低了國防及太空競爭的預算,以致 1969 年時,科 學家和工程師也不再被視為超人。到這時,我們本來以為培育接班人的風氣會就此恢復,而接班人的人選也能擴展到人文科學的畢業生。不過,結果又 出乎我們的意料,因為一支新的生力軍,又把這兩種背景的年輕人擠到後麵去了——企管人才成了企業界的新寵兒。
70 年代企管碩士在企業界受寵的情況,和 60 年代科學家以及工程師受 寵的情況,有諸多相似之處。培養接班人的欲望仍然深植在公司主管的心目中,隻是現在他們的目標都放在企管碩士的身上。若以數字來看的話,43% 的主管,在 1973 年都表示企管碩士是公司的中堅,可以左右公司發展的方向,而科學家與工程師隻得到 11%弱的票,比 10 年前降低了 80%。
然而,這些新的企管“超人”對公司主管的威脅,和理工人才所帶來的 威脅一樣大。同樣地,公司主管又不自覺地被這些青年才俊吸引。大家雖然認為他們缺乏經驗,卻又認為他們可以表現得比現任的主管更好。另外,跳 槽的問題也使接班人的培育更加困難。這群 70 年代的寵兒,跳槽率一直在20%到 40%之間(和 60 年代科學家及工程師的跳槽比率一樣高)。接班人 的培育於是變成了十分謹慎的工作,而且主管與接班者之間通常也隻能維持短暫性的關係。
80 年代早期,這陣熱cháo又過去了,企管碩士到處充斥,市場容納不下, 加上他們無法在景氣蕭條的 70 年代和 80 年代早期替公司創造奇蹟,所以1983、1984 年開始,電腦科學家又成為企業界的新寵兒。不過,這一回,他 們受寵的情況和前兩個階段的寵兒有戲劇性的不同:調查結果顯示,1964年,52%的公司主管認為,科學家和工程師可以掌握公司的發展方向;1973 年,43%的主管認為,企管碩士是公司的中堅;但 1983 年,隻有不到1%的主管覺得,可以讓電腦科學家擁有決定事情,及左右公司方向的權力。企業 界主管要找懂得電腦的員工,但他們卻不認為這些人可以掌權,電腦科學家隻是擁有特殊技術的人才,就像鉛管工或電氣技師一樣,不同的隻是電腦越 來越吃香,在 1984 到 1989 年,美國將會花費數百億在電腦工業、硬體、軟體的發展,以及電腦人才的培育上,使得電腦科學家像鍍了一層金一樣,這 是鉛管工人所不及的。有趣的是,這次瘋狂的迷信電腦魔力的人,不再是公司的主管,而是年輕員工和學生。顯然,上兩個階段的教訓,使得公司主管 較知道如何掌握自己的方向了。
在這裏,我們要研究幾個培育接班人的典型。在這些例子中,公司主管 往往不知不覺地“領養”某一部屬,並在工作上引導他。這些例子是從法律界及公共關係範圍選出來的,因為這兩個領域的主管較未受到迷信科技及企 管人才風cháo的影響。
說教的欲望
大家都覺得亞瑟很能吃苦耐勞。一位和他共事甚久的同事這麽描述他:“他人不錯,又很有韌性,隻要想要的東西,一定要得到手才罷休。”另一 位同事說:“亞瑟是很有立場的人,除非迫不得已,否則他絕不妥協。”
在學生時代,亞瑟並不突出。中產階級的父母辛勤工作以送他上大學, 但在他大三時,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於是他輟學到比利時參戰,受傷回家後,又繼續學業,大學畢業,又向政府貸款讀研究所。他 39 歲時回憶當時的情形 道:“那時父親去世了,我別無他途可走,所有課餘的時間都必須打工來付學費。”他的老同學說:“上課時,他常常處於半昏睡狀態,因為前一天工 作太累,又熬夜讀書。真不知道他怎麽撐過來的,要是我可受不了。”
畢業後,亞瑟成了律師界的一員。一開始時,他並不願意受僱於其他事 務所,寧可一個人獨來獨往,自己開業。但正如他自己說的,他“喜歡美食,可是自己開業賺的錢卻吃不起什麽好東西”。所以當一家曾和他纏訟敗訴, 且非常有名的法律事務所來聘請他時,他還是加入了他們。他也許不是什麽頂尖的學生,但卻是個很盡職的律師,法官和對手們都認為他“辯詞有力, 反應靈活,準備充分”。由於他的努力,加上合夥人和同事的合作,這家事務所發展迅速,成了全美前 50 大法律事務所之一。
在亞瑟 40 歲的階段,遇到了典型中年人的問題,他同時受到來自上和下 的雙重壓力。當他看到聰明、年輕的法律係畢業生,在事業階梯上爬得比他快的時候,便毫不客氣地表示:“受不了!”43 歲的他說:“真討厭他們! 他們輕而易舉的就有了成就!”
亞瑟那時是公司的資淺合夥人,因此薪酬也不如那些資深的合夥人。不 過他把自己的事業方向掌握得很好,決定專心在保險法上,所以並不像其他年屆不惑的人那樣容易在事業道路上迷失。
亞瑟 52 歲時,產生了新的欲望,他想選擇一個可資訓練的年輕人,他說:“這樣我隻要教一個人就夠了,而不需要每次都告訴別人該怎麽做。”亞瑟 一直都不是個好相處的主管,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由於他喜歡發號施令,而不是一步一步的領導別人。不過他又想:“一定是我年紀大了,才會 有這種無聊的念頭。”所以他又拋開了這種想法。
但在往後的幾年,這個念頭卻不斷地出現在他腦海裏,尋找接班人的念頭越來越強,這可從他對這群年輕人的評語中,看出端倪。54 歲的時候,他 諷刺這些新進人員:“瞧瞧他們!自以為什麽都知道!什麽都不必再學了!”
56 歲時,他口氣已和緩了許多:“我知道他們很聰明,是課堂上頂尖的學生, 但他們老是不肯聽我的話!”57 歲的時候,他說:“我看他們太陶醉在自己的成就裏了,根本聽不進我的忠告!他們竟說我沒勸告過他們!我清清楚楚 地記得說過些什麽話,他們卻什麽都記不得!腦袋像漏了一樣!”
我們很容易就會認為亞瑟的評語隻不過是,自力成功的人年紀大了,脾 氣暴躁而發的牢騷罷了,這也是近幾年和他共事的年輕人所下的結論。他們說:“他把你叫進辦公室,隻是想說教,誰要聽那種無聊的東西!”不過, 這個故事的底層還有更深的意義。讓我們再看看瑪麗的例子。
瑪麗的年紀大概和亞瑟相當,但她的工作範圍是在公共關係方麵。我們 第一次見到她時,她 39 歲,她開自己工作的玩笑說:“沒有人一開始就決定做公關的,都是在做了其他工作之後,才忽然發現自己已經一跤跌進這個領 域來了。”她原來的興趣在製作紀錄片,希望自己能走入電視界。她以一貫興奮、快樂的口氣告訴我們:“我很上鏡頭,而且人家都說我很有說服力。” 不過很可惜,星夢未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