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從事這類的研究時,必須同時將換工作者的心智健康,和所涉及公司 的財務狀況同時列入考慮。這當然不是件容易的事。然而,由於我們有很多外圍的資料,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若幹公司的財務狀況,尤其是公營機構,因 此我們得以將研究重點放在心理的層麵上。某些財務分析師就他們自身的目的(通常受經銷商或商業出版商的委託)所做的研究,提供了我們寶貴的資料,使我們不至於作出看似明顯卻不正確的結論。
舉例來說,1973 年時,我們研究對象中兩個最富才智和努力工作的人, 進了一家我們認為是幸運者才能進入的公司。然而,這兩個人卻分別在四個星期內離開,且對他們的上司而非公司的情況多有怨言。由於兩個人所擁有 的職位都很不錯,同時也不斷的受到讚美,因此我們對他們的離開十分訝異。
直到我們和三位一直不斷在嚴密觀察這家公司的財務分析師洽談,並仔細研 究了他們隨後發表的財務報告之後,我們才得以了解該公司逐漸增加的壓力,以及這種壓力如何轉為對部屬的壓力。不僅是當時整個的經濟正陷入一 種長期的不景氣中,同時該公司在其主要市場上的地位,也正逐漸惡化,導致連續三季的盈餘下降,接著便是公司開始陸續裁員。因此可以這麽說,我 們所研究的兩位對象的變換工作是恰當的,可惜的是,他們卻選錯了公司。
他們必須再度換工作來彌補先前所犯的錯誤。
由於一個公司的財務狀況對於一個人事業的任何階段都有重要影響,因 此也值得我們特別討論。我們之所以把這部分的討論放在這裏,主要是因為,40 歲之後換工作,如果不慎,通常會有較大的危機。有一件事是很清楚的: 不分年齡,大多數想換工作的人都厭惡自己目前的工作,以至於單單是換工作這個念頭本身,就可以讓他們雀躍不已。這常使得他們對於未來的工作產 生不實的幻想。他們所犯最嚴重的錯誤,是完全忘了衡量公司對他們目前的成就有過多少貢獻。盲目的厭惡公司,使他們忽略了公司的優點,這些優點 很可能是新公司所欠缺的。
下麵我們先來看一些實例,再來討論換工作時所應遵守的準則。
曇花一現
24 歲時,羅傑。布洛獲得了電機碩士學位,並在奇異公司找到一份工作。
“剛開始時,我頗多疑慮,”工作三個月後,羅傑說,“這個公司太大,我 怕自己會淹沒在人群之中。然而,我卻發現這是一個極友善的地方,你很快就能認識你四周的人。”
羅傑在該公司工作達 8 年之久,諸事稱心如意。在第二年的時候,他在 一次和同事一起滑雪的旅行中認識了任教於小學的艾倫,10 個月後兩人結了婚,婚後有了兩個小孩,一男一女。
工作到第 7 年時,他開始對管理權責緩慢的增加速度感到不耐煩。“我是在往上爬,”他的語氣中流露出幾許焦躁,“可是不夠快。或許我期望太 多了。”說是這麽說,可是這句話卻無法阻止他另謀發展的決心。
一年之後,他寄出了四封求職信。“我不知道我為什麽拖延了這麽久, 艾倫和我已經決定離開這個城市了。”
四封信都有了回音,其中一封要他麵試。“麵試是在假期飯店而非工廠 內舉行的,”他回憶道,“那裏至少有 200 個像我這樣的求職者。”羅傑一向是個樂觀主義者,然而這回卻不然。“我甚至不敢期望他們會記得我的名 字,”他搖著頭說,“那種情形簡直就像在大學裏註冊一樣。”
結果對方不但記得他的名字,還負責一切費用,邀請他到他們的研究發 展中心做進一步的麵談。“我想他們對我真的有興趣,”他揮著信高興的說。
在接到信的第七個星期,羅傑開始到公司上班;這是美國最大的一家國防設備供應商。他的薪水較原來高出了 1.8 倍。 六個月之後,他被開除了。事實上,他部門中 20%的人都遭到遣散的命運,包括科學家、工程師、技術人員和維護人員。羅傑大驚失色。“我要去 哪裏呢?”他問,聲音裏透露著焦慮和恐慌,“我們已經把奇異公司附近的房子賣了,而且我也不打算再回去了。”更嚴重的是,“你能想像方圓 100 裏之內沒有第二家防禦設施的承包商嗎?”他不能置信的問。在 4 個月苦心的搜尋下,他和艾倫終於在 2700 哩以外的地方找到了其他的工作。事後,羅 傑感慨萬千的說:“我從來沒有那麽悲慘過。”
取代別人容易嗎?
打從高中起,辛茜亞就知道自己想當個服裝設計師,然而她卻懷疑自己 是否能夠進入任何一所設計學校。結果,有一個學校給了她入學許可,她欣然接受,把它視做是未來發展的一個機會由於她有強烈的方向感,因此能把 握住每個學習的機會,希望學校不隻是學習的開始,更是學習的結束。不過,她卻忽略了還有其他也夢想著成為設計師的同學。
畢業之後,她先後在兩家小公司工作,不過都不合她的意。最後她終於 在一家大的製衣公司找到工作,擔任一個著名的運動服飾設計師的助手。
“我會在你還來不及察覺的時候,就取代你,”她在心裏默默的說。 然而事與願違,在未來的 11 年內,她不但沒能“取而代之”,就連原有的職位也保持得十分辛苦。由於公司不斷的擴張,除了辛茜亞外,又聘僱了 另外三名助手。“她們是我見過最沒有才氣的人了,”她這樣形容道。然而,她們的出現卻迫使她不得不調整自己的目光。先前她所想的是怎樣取代她的 老闆,現在她卻被迫把愈來愈多的注意力投注在競爭者身上。“她們差我差得遠了,”在公司第 9 年時她說,“但是我仍然必須防範她們。她們很懂得 吹牛、拍馬屁,這就是她們的生存之道。”
第 11 年的時候,辛茜亞再也忍不住了。當她聽到公司升遷另一個助手芭 芭拉,並讓她獨自負責一條生產線時,她的耐心完全消失了。“我真不敢相信公司竟會笨到這種地步。芭芭拉根本就沒有這種天分。”
辛茜亞幾乎花了 7 個月的時間,才找到她認為能夠使她邁向理想的新職 位。“我幾乎見過這個行業裏所有的人,”在事情接近尾聲時,她疲憊不堪的說。“我要名,”她堅定的說,“該是我發揮的時候了。我要顧客知道衣 服是‘我’設計的。我再也不要做埋名隱姓的事了。”
新的公司不僅答應在衣服上附上有她大名的商標,更答應她可以分享該 部門的利潤。當她新任的職位在“女性每日穿著”上公布時,她更是欣喜若狂。“老天,我真是太高興了,”她又蹦又跳的說。
接下來的 10 個月當中,她發狂似的工作,聘用助手,接見織品推銷人員, 繪圖,檢查樣本,並和百貨公司內負責採購的人員協商。
一個星期五的中午,該公司的負責人肯恩走進辛茜亞的辦公室。這可非 比尋常。他通常隻是順道經過問問事情的進展如何;然而這次他卻說:“我想和你談談,”並隨手把門帶上。
舉例來說,1973 年時,我們研究對象中兩個最富才智和努力工作的人, 進了一家我們認為是幸運者才能進入的公司。然而,這兩個人卻分別在四個星期內離開,且對他們的上司而非公司的情況多有怨言。由於兩個人所擁有 的職位都很不錯,同時也不斷的受到讚美,因此我們對他們的離開十分訝異。
直到我們和三位一直不斷在嚴密觀察這家公司的財務分析師洽談,並仔細研 究了他們隨後發表的財務報告之後,我們才得以了解該公司逐漸增加的壓力,以及這種壓力如何轉為對部屬的壓力。不僅是當時整個的經濟正陷入一 種長期的不景氣中,同時該公司在其主要市場上的地位,也正逐漸惡化,導致連續三季的盈餘下降,接著便是公司開始陸續裁員。因此可以這麽說,我 們所研究的兩位對象的變換工作是恰當的,可惜的是,他們卻選錯了公司。
他們必須再度換工作來彌補先前所犯的錯誤。
由於一個公司的財務狀況對於一個人事業的任何階段都有重要影響,因 此也值得我們特別討論。我們之所以把這部分的討論放在這裏,主要是因為,40 歲之後換工作,如果不慎,通常會有較大的危機。有一件事是很清楚的: 不分年齡,大多數想換工作的人都厭惡自己目前的工作,以至於單單是換工作這個念頭本身,就可以讓他們雀躍不已。這常使得他們對於未來的工作產 生不實的幻想。他們所犯最嚴重的錯誤,是完全忘了衡量公司對他們目前的成就有過多少貢獻。盲目的厭惡公司,使他們忽略了公司的優點,這些優點 很可能是新公司所欠缺的。
下麵我們先來看一些實例,再來討論換工作時所應遵守的準則。
曇花一現
24 歲時,羅傑。布洛獲得了電機碩士學位,並在奇異公司找到一份工作。
“剛開始時,我頗多疑慮,”工作三個月後,羅傑說,“這個公司太大,我 怕自己會淹沒在人群之中。然而,我卻發現這是一個極友善的地方,你很快就能認識你四周的人。”
羅傑在該公司工作達 8 年之久,諸事稱心如意。在第二年的時候,他在 一次和同事一起滑雪的旅行中認識了任教於小學的艾倫,10 個月後兩人結了婚,婚後有了兩個小孩,一男一女。
工作到第 7 年時,他開始對管理權責緩慢的增加速度感到不耐煩。“我是在往上爬,”他的語氣中流露出幾許焦躁,“可是不夠快。或許我期望太 多了。”說是這麽說,可是這句話卻無法阻止他另謀發展的決心。
一年之後,他寄出了四封求職信。“我不知道我為什麽拖延了這麽久, 艾倫和我已經決定離開這個城市了。”
四封信都有了回音,其中一封要他麵試。“麵試是在假期飯店而非工廠 內舉行的,”他回憶道,“那裏至少有 200 個像我這樣的求職者。”羅傑一向是個樂觀主義者,然而這回卻不然。“我甚至不敢期望他們會記得我的名 字,”他搖著頭說,“那種情形簡直就像在大學裏註冊一樣。”
結果對方不但記得他的名字,還負責一切費用,邀請他到他們的研究發 展中心做進一步的麵談。“我想他們對我真的有興趣,”他揮著信高興的說。
在接到信的第七個星期,羅傑開始到公司上班;這是美國最大的一家國防設備供應商。他的薪水較原來高出了 1.8 倍。 六個月之後,他被開除了。事實上,他部門中 20%的人都遭到遣散的命運,包括科學家、工程師、技術人員和維護人員。羅傑大驚失色。“我要去 哪裏呢?”他問,聲音裏透露著焦慮和恐慌,“我們已經把奇異公司附近的房子賣了,而且我也不打算再回去了。”更嚴重的是,“你能想像方圓 100 裏之內沒有第二家防禦設施的承包商嗎?”他不能置信的問。在 4 個月苦心的搜尋下,他和艾倫終於在 2700 哩以外的地方找到了其他的工作。事後,羅 傑感慨萬千的說:“我從來沒有那麽悲慘過。”
取代別人容易嗎?
打從高中起,辛茜亞就知道自己想當個服裝設計師,然而她卻懷疑自己 是否能夠進入任何一所設計學校。結果,有一個學校給了她入學許可,她欣然接受,把它視做是未來發展的一個機會由於她有強烈的方向感,因此能把 握住每個學習的機會,希望學校不隻是學習的開始,更是學習的結束。不過,她卻忽略了還有其他也夢想著成為設計師的同學。
畢業之後,她先後在兩家小公司工作,不過都不合她的意。最後她終於 在一家大的製衣公司找到工作,擔任一個著名的運動服飾設計師的助手。
“我會在你還來不及察覺的時候,就取代你,”她在心裏默默的說。 然而事與願違,在未來的 11 年內,她不但沒能“取而代之”,就連原有的職位也保持得十分辛苦。由於公司不斷的擴張,除了辛茜亞外,又聘僱了 另外三名助手。“她們是我見過最沒有才氣的人了,”她這樣形容道。然而,她們的出現卻迫使她不得不調整自己的目光。先前她所想的是怎樣取代她的 老闆,現在她卻被迫把愈來愈多的注意力投注在競爭者身上。“她們差我差得遠了,”在公司第 9 年時她說,“但是我仍然必須防範她們。她們很懂得 吹牛、拍馬屁,這就是她們的生存之道。”
第 11 年的時候,辛茜亞再也忍不住了。當她聽到公司升遷另一個助手芭 芭拉,並讓她獨自負責一條生產線時,她的耐心完全消失了。“我真不敢相信公司竟會笨到這種地步。芭芭拉根本就沒有這種天分。”
辛茜亞幾乎花了 7 個月的時間,才找到她認為能夠使她邁向理想的新職 位。“我幾乎見過這個行業裏所有的人,”在事情接近尾聲時,她疲憊不堪的說。“我要名,”她堅定的說,“該是我發揮的時候了。我要顧客知道衣 服是‘我’設計的。我再也不要做埋名隱姓的事了。”
新的公司不僅答應在衣服上附上有她大名的商標,更答應她可以分享該 部門的利潤。當她新任的職位在“女性每日穿著”上公布時,她更是欣喜若狂。“老天,我真是太高興了,”她又蹦又跳的說。
接下來的 10 個月當中,她發狂似的工作,聘用助手,接見織品推銷人員, 繪圖,檢查樣本,並和百貨公司內負責採購的人員協商。
一個星期五的中午,該公司的負責人肯恩走進辛茜亞的辦公室。這可非 比尋常。他通常隻是順道經過問問事情的進展如何;然而這次他卻說:“我想和你談談,”並隨手把門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