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恩以這種快速的步調連續工作了 3 年多。“我不能呆呆地坐在那兒,什麽 也不做,”她不隻一次說道。“我不是這樣的人。”
然而做了 3 年多的事以後,琳恩不得不承認自己遭遇到一些問題,這和 她的婚姻無關,她很確定這一點,但她表示,“當工作不如意時,我的家庭也會受到影響,”於是她試圖再繼續尋找問題的根源。
有一件事令她極端困擾,那就是她所學的和她的工作似乎沒有什麽關 聯。剛從保險公司轉到玩具公司上班的確令她感到興奮,因為閑暇時她要讀一些關於娛樂器材、玩具方麵的書,這些書對她來說都十分新鮮有趣,而念 有關保險額的文章卻令她感到非常無味。就這點來看,她換工作是對的。可是日積月累,她大學時代所讀的與她日常的工作愈來愈缺乏關聯,以致她總 覺得自己的工作缺乏意義。在 27 歲時,她仍無法與自己的工作認同,這使她 很不安。
然後,琳恩決定去念研究所,並很欣慰自己找到了所謂的答案。她把填 好的申請表格送出去。“我隻希望自己仍能進得去。我那時實在該去念研究所才對。”對獲得社會學碩士與博士的人而言,這時的工作市場比 6 年前更 不景氣,但這一點並沒有困擾琳恩。她所要找尋的是學校本身,而非它日後所可能帶給她的工作機會。
4 個月以後,她很興奮地進入一家離她辦公室還不到 30 分鍾車程的大 學。“我會全力以赴,”她由衷地說。然而,回到校園裏沒幾個月,她的心情又有了轉變。“我覺得自己好老,”她指著一群年輕的學生說。但她真正 的意思並不是指年齡,而是覺得自己與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
雖然以前念大學時,琳恩對係方安排的課程很反感,但她也明白身為這 一行的入門者,她的看法或許是錯誤的。“十幾歲的年輕人又能知道什麽?” 她在 19歲時說;很顯然地,她是想抹掉自己一刻鍾以前所說的那些貶損課程 的話。現在,她的態度卻不大相同。經過幾年社會的洗禮,當她以過來人的眼光再度衡量學校的課程時,以往的激情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對自我 的一種肯定感。
“這簡直是場鬧劇,”念研究所的第二學期她平靜地說道,“那些教授 根本就不切實際。”什麽事情是她最反對的?“他們隻會不著邊際的談論一些抽象的理論,這些理論既無實質意義,也無內容。他們簡直是生活在象牙 塔裏,難怪他們的意見聽起來這麽貧乏、空洞。”但她大部分的批評仍是針對她自己,而非那些教授。“我過去一直以為自己能回到大學時代的生活,” 她在拿到社會學碩士的那一年說道。“我錯了,我再也無法回去。這個地方和那家玩具公司一樣,也是個商業場所——隻是規模較小罷了!”
事情到此似乎也該告一個段落。根據我們的觀察,當一個人對學校或工 作世界的任一方產生反感時,會自然地去接受他認為還有救藥的另一方。琳恩兩方麵都嚐試過。在 29 歲時,她對學校的敵意已大到足以令她樂意地把注 意力再度放回到工作上。大多數我們研究過的人都是這個做法,而起碼有陣時期,琳恩也這麽做。可是到了她 32 歲時,以往那種不滿的感覺又再度浮上 心頭。盡管她把自己全副的精力都投注在工作上,她仍無法得到成就感。她雖然能在別人麵前掩藏這個事實,但卻欺騙不了自己。“我就像是個旁觀者 那般地看待自己的工作,”她說,心中對自己這個想法感到很不快樂。“也許我該做些別的事。”
她決定攻讀社會學的博士學位。這一回,她可不像上次那麽興奮,以為 自己又回到一個舒適而且令人心醉神馳的知識世界裏。現在她可是完全從現實著眼,希望憑一紙博士文憑增加她在工作世界的威信。她決定不做正式的 學生,每學期僅選修 9 個學科。
兩年的時間過去了。“距拿到學位還要多久的時間?”我們最近問她。
“也許還要 10 年吧,”她答道。 琳恩並不是一個特例,事實上,徘徊在學校與工作之間的人不計其數。
雖然他們之中隻有極少數的人會回到學校選課,甚至放棄工作正式回學校做 學生,但大多數人都曾想過這個問題。有些人僅是想獲得另一個學位,以便利自己的升遷,或獲得別人的尊敬。其他的人是因為離開學校太久,已對它 產生了不實際的幻想。他們心中想到的是一個能讓他們感到輕鬆、愉快而且又增長智慧的場所。有些人可能幻想成真,但大多數的人(包括琳恩在內) 就沒這麽幸運了。不幸的是,許多人在麵臨學校與工作的抉擇時,往往拿不定主意,一會兒決定朝這個方向走,但在遭到一點挫折後,又決定換另一個 方向。由於他們無法一直快樂地留在其中的一個世界裏,因而他們永遠不能成為其中的一員,也就無法專心發展自己的事業。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許多 人花費了一二十年的時間,仍徘徊在學校與工作之間,深為自己的何去何從 而苦惱著。
沖向名聲與財富
討論完個別的案例之後,現在讓我們把注意力放回這一整群人身上。看 完上麵各種不同的案例,我們該了解人們從學校過渡到工作的這段冗長時間裏,所經常遭遇到的各類問題及因應之道。
在學校的時候,不管一個人的成績有多差,他畢竟還是有進步的感覺。 每經歷一個學年度,他就在教育的階梯上明顯地向上升了一級。比較起來,工作世界就顯得太靜態了;往往在過了許多年以後,一個人才能在事業的階 梯上向上爬一級。更糟的是,在完成學業以後,許多學生發現自己必須麵對一個令他們感到吃驚的事實:一切必須從頭開始。這件事本身也許令人興奮, 但對他們的自尊心來講,未嚐不是一個打擊,所以在下意識裏,他們會稍微扭曲事實,好使自己心裏舒服點。由於他們都還很年輕,很容易把事情看得 太樂觀。樂觀並沒有錯,因為抗議或抱怨不但不能改變現狀,反而會讓人注意到他們卑微的職位。問題是過度樂觀也會產生一些反效果,其中最嚴重的 就是,他們認為工作世界會很快地提供他們各種報償。
乍看之下,樂觀是這個國家的瑰寶之一。然而,事實卻不像表麵上看起 來那麽簡單。一旦這些年輕人發現他們無法立即得到預期中的報償時,他們 的態度就會產生180 度的大轉變。在 20 來歲時,受過大專教育的工作者會認 定學校是滿足心靈生活的場所,而工作則是圖利的行為。前者是高尚的,而後者則是鄙俗的。這種看法基本上和他們的自卑感有關:在社會工作的頭 10 年裏,他們可以藉此宣稱他們的職位並不卑微,卑微的隻是金錢罷了。他們並未降低自己的身分,隻是為了五鬥米而折腰罷了,他們愛好真理、美德的 純潔天性仍沒有遭到汙染。
問題是這種保全顏麵的說法忽略了兩個要點,第一,近年來畢業的大學 生偏偏很喜愛金錢;第二,這種說法妨礙了他們與新的工作環境妥協的能力。
由於他們在社會上的發展並不如原先想像的那麽如意,他們會在心目中把學 校美化成一個充滿誠實與美德的場所,而把企業界視作是一個充滿欺騙與邪惡的大染缸。這種誇張的比較雖然能令他們心裏舒服點,但也使他們不能以 正確的態度麵對自己的工作環境。
然而做了 3 年多的事以後,琳恩不得不承認自己遭遇到一些問題,這和 她的婚姻無關,她很確定這一點,但她表示,“當工作不如意時,我的家庭也會受到影響,”於是她試圖再繼續尋找問題的根源。
有一件事令她極端困擾,那就是她所學的和她的工作似乎沒有什麽關 聯。剛從保險公司轉到玩具公司上班的確令她感到興奮,因為閑暇時她要讀一些關於娛樂器材、玩具方麵的書,這些書對她來說都十分新鮮有趣,而念 有關保險額的文章卻令她感到非常無味。就這點來看,她換工作是對的。可是日積月累,她大學時代所讀的與她日常的工作愈來愈缺乏關聯,以致她總 覺得自己的工作缺乏意義。在 27 歲時,她仍無法與自己的工作認同,這使她 很不安。
然後,琳恩決定去念研究所,並很欣慰自己找到了所謂的答案。她把填 好的申請表格送出去。“我隻希望自己仍能進得去。我那時實在該去念研究所才對。”對獲得社會學碩士與博士的人而言,這時的工作市場比 6 年前更 不景氣,但這一點並沒有困擾琳恩。她所要找尋的是學校本身,而非它日後所可能帶給她的工作機會。
4 個月以後,她很興奮地進入一家離她辦公室還不到 30 分鍾車程的大 學。“我會全力以赴,”她由衷地說。然而,回到校園裏沒幾個月,她的心情又有了轉變。“我覺得自己好老,”她指著一群年輕的學生說。但她真正 的意思並不是指年齡,而是覺得自己與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
雖然以前念大學時,琳恩對係方安排的課程很反感,但她也明白身為這 一行的入門者,她的看法或許是錯誤的。“十幾歲的年輕人又能知道什麽?” 她在 19歲時說;很顯然地,她是想抹掉自己一刻鍾以前所說的那些貶損課程 的話。現在,她的態度卻不大相同。經過幾年社會的洗禮,當她以過來人的眼光再度衡量學校的課程時,以往的激情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對自我 的一種肯定感。
“這簡直是場鬧劇,”念研究所的第二學期她平靜地說道,“那些教授 根本就不切實際。”什麽事情是她最反對的?“他們隻會不著邊際的談論一些抽象的理論,這些理論既無實質意義,也無內容。他們簡直是生活在象牙 塔裏,難怪他們的意見聽起來這麽貧乏、空洞。”但她大部分的批評仍是針對她自己,而非那些教授。“我過去一直以為自己能回到大學時代的生活,” 她在拿到社會學碩士的那一年說道。“我錯了,我再也無法回去。這個地方和那家玩具公司一樣,也是個商業場所——隻是規模較小罷了!”
事情到此似乎也該告一個段落。根據我們的觀察,當一個人對學校或工 作世界的任一方產生反感時,會自然地去接受他認為還有救藥的另一方。琳恩兩方麵都嚐試過。在 29 歲時,她對學校的敵意已大到足以令她樂意地把注 意力再度放回到工作上。大多數我們研究過的人都是這個做法,而起碼有陣時期,琳恩也這麽做。可是到了她 32 歲時,以往那種不滿的感覺又再度浮上 心頭。盡管她把自己全副的精力都投注在工作上,她仍無法得到成就感。她雖然能在別人麵前掩藏這個事實,但卻欺騙不了自己。“我就像是個旁觀者 那般地看待自己的工作,”她說,心中對自己這個想法感到很不快樂。“也許我該做些別的事。”
她決定攻讀社會學的博士學位。這一回,她可不像上次那麽興奮,以為 自己又回到一個舒適而且令人心醉神馳的知識世界裏。現在她可是完全從現實著眼,希望憑一紙博士文憑增加她在工作世界的威信。她決定不做正式的 學生,每學期僅選修 9 個學科。
兩年的時間過去了。“距拿到學位還要多久的時間?”我們最近問她。
“也許還要 10 年吧,”她答道。 琳恩並不是一個特例,事實上,徘徊在學校與工作之間的人不計其數。
雖然他們之中隻有極少數的人會回到學校選課,甚至放棄工作正式回學校做 學生,但大多數人都曾想過這個問題。有些人僅是想獲得另一個學位,以便利自己的升遷,或獲得別人的尊敬。其他的人是因為離開學校太久,已對它 產生了不實際的幻想。他們心中想到的是一個能讓他們感到輕鬆、愉快而且又增長智慧的場所。有些人可能幻想成真,但大多數的人(包括琳恩在內) 就沒這麽幸運了。不幸的是,許多人在麵臨學校與工作的抉擇時,往往拿不定主意,一會兒決定朝這個方向走,但在遭到一點挫折後,又決定換另一個 方向。由於他們無法一直快樂地留在其中的一個世界裏,因而他們永遠不能成為其中的一員,也就無法專心發展自己的事業。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許多 人花費了一二十年的時間,仍徘徊在學校與工作之間,深為自己的何去何從 而苦惱著。
沖向名聲與財富
討論完個別的案例之後,現在讓我們把注意力放回這一整群人身上。看 完上麵各種不同的案例,我們該了解人們從學校過渡到工作的這段冗長時間裏,所經常遭遇到的各類問題及因應之道。
在學校的時候,不管一個人的成績有多差,他畢竟還是有進步的感覺。 每經歷一個學年度,他就在教育的階梯上明顯地向上升了一級。比較起來,工作世界就顯得太靜態了;往往在過了許多年以後,一個人才能在事業的階 梯上向上爬一級。更糟的是,在完成學業以後,許多學生發現自己必須麵對一個令他們感到吃驚的事實:一切必須從頭開始。這件事本身也許令人興奮, 但對他們的自尊心來講,未嚐不是一個打擊,所以在下意識裏,他們會稍微扭曲事實,好使自己心裏舒服點。由於他們都還很年輕,很容易把事情看得 太樂觀。樂觀並沒有錯,因為抗議或抱怨不但不能改變現狀,反而會讓人注意到他們卑微的職位。問題是過度樂觀也會產生一些反效果,其中最嚴重的 就是,他們認為工作世界會很快地提供他們各種報償。
乍看之下,樂觀是這個國家的瑰寶之一。然而,事實卻不像表麵上看起 來那麽簡單。一旦這些年輕人發現他們無法立即得到預期中的報償時,他們 的態度就會產生180 度的大轉變。在 20 來歲時,受過大專教育的工作者會認 定學校是滿足心靈生活的場所,而工作則是圖利的行為。前者是高尚的,而後者則是鄙俗的。這種看法基本上和他們的自卑感有關:在社會工作的頭 10 年裏,他們可以藉此宣稱他們的職位並不卑微,卑微的隻是金錢罷了。他們並未降低自己的身分,隻是為了五鬥米而折腰罷了,他們愛好真理、美德的 純潔天性仍沒有遭到汙染。
問題是這種保全顏麵的說法忽略了兩個要點,第一,近年來畢業的大學 生偏偏很喜愛金錢;第二,這種說法妨礙了他們與新的工作環境妥協的能力。
由於他們在社會上的發展並不如原先想像的那麽如意,他們會在心目中把學 校美化成一個充滿誠實與美德的場所,而把企業界視作是一個充滿欺騙與邪惡的大染缸。這種誇張的比較雖然能令他們心裏舒服點,但也使他們不能以 正確的態度麵對自己的工作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