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科性質:學=學院訓練,職=職業訓練,過渡時間是以年及月來表示,5.7=5 年 7 個月。表中數字為中位數而非平均數,因為到 1984年,樣本中的成員中, 22%有“之前” 的人在離開學校 20 多年以後,仍沒有熬過過渡期。


    表中的數字是用擔任某一工作“之前”和轉換工作“之後”來計算的。


    “之前”是下列 3 個項目的加權平均數:(1)個人從大二到大四主科的平均 成績;(2)在這 3 年當中,個人為了加強自己的主科而自動奉獻出來的餘暇時間;(3)個人願意繼續做這類工作的年數(把分別在大二、大三及大四春 季收集來的答案加以平均)。比重為 35∶35∶30.由此觀之,那些在主科方麵表現不好的學生,常不願自動奉獻一點周末或暑假的時間,來增進自己在 這方麵的知識。此外,那些不願意奉獻很多年或一生在所學這一行的人,由於無法衡量其擔任工作之前所下的工夫,因此也就無法衡量其轉換工作所需 的過渡時間。


    “之後”是下列 3 個項目的加權平均數:(1)回答者對他們正在從事的 工作喜愛的程度(以 100 分為標準);(2)餘暇在這一行自動付出的進修時間;(3)回答者宣稱為了繼續在這一行工作而願意接受的減薪百分比。比重 為 30∶30∶40.


    不安分的下場


    羅伯及樂娜把他們大部分的時間花在試圖擊敗現有的製度上,但卻沒有 真正意識到自己的作為。另一方麵,貝利卻不想打敗工作製度;他希望與工作製度認同,並做到這一點。第三種例子——史坦利。古柏——比較像羅伯 及樂娜,但他卻很明確地擺出與任何製度作對的姿態來。“我沒有必要忍受這種狗屁!”史坦利在 16 歲時憤怒地向我們談到他的一位老師。


    史坦利在學校的成績很不穩定。一方麵是因為他很少做家庭作業,另一 方麵是因為他不願靜下來反芻在課堂裏學到的東西。“誰有那麽多時間啊!”


    他說道。事實上,他隻是太缺乏耐心罷了。


    在社交場合,他卻不像是沒有耐心的人。雖然在餘暇花費 5 分鍾時間看 課本對他而言,就像要他的命似的,但他卻可以無所事事地和朋友相處 5 個鍾頭,而絲毫未注意到時間的消逝。“他是個好人,”他的一位朋友評論道。 另一位則說:“他很有趣,對人很體貼。”


    從念中學的第一年到最後一年,史坦利並沒有改變多少。他考試經常作 弊,而且也樂於承認這一點。僅有一回他被抓到過,那是他高三參加法文期中考的時候。雖然因此得了個零分,他卻沒有感到畏縮。在那學期剩下來的 日子裏,他上課比較注意聽講,在家裏也念了一點書,因此到了學期結束時,他在這門課得了個 c.但他不但沒有因此感到高興,反而把他的老師當成傻瓜。在他的眼裏, 法規就是法規,沒有通融的餘地,如果有人隻為了他做的一點事就試圖讓法規讓步的話,那麽這個人就是個笨蛋及懦夫。雖然他經常反抗現有的法規, 但卻又缺少不了這種法規,原因有三:(1)他需要一個可以反抗的對象來證明自己;(2)幫助他整頓內心中的混亂;(3)使沸騰在他內心中的敵意能 宣洩出來——如果一直把這種怨恨積壓在心中的話,他會變得對自己更加不滿,甚或更加沮喪。因此,每條法規在他的眼中都變得比實際情形還更冷硬, 也更難以通融。


    這種看法使他能肆無忌憚地大聲斥罵各種法規,並因此贏得許多朋友。 但到了大學時代,他的做法卻不再生效,突然之間,所有那些他一向習慣於在公開場合嘲笑的法規都突然消失了。現在,沒有人規定他穿什麽衣服;他 可以隨自己的喜好穿著。如果他不願意的話,他大可不必洗澡、刷牙及梳頭。


    房間整齊或髒亂也是他自己的事。在這個離家 800 裏的地方,他甚至可以憑 自己的喜樂來決定是否和同學們打招呼。在偌大的校園裏,很少有人會去注意到一兩個學生。


    至於學業呢?高中時代學校規定的一星期三次自習時間已不復存在。史 坦利現在已失去打破這種規則的樂趣;隻要他把課業弄好,學校任由他自己決定自習的時間與場所。


    在這樣一個缺乏紀律的環境裏,他並不能找到幾位大學公認的敵人來宣 泄自己內心的怨恨。這使他非常焦慮。史坦利是一個對什麽事都不能長期集中注意力的人,更別提念書這碼子事了。“我想我會被當掉,”他在大一結 束前的兩個月恐慌地說道。但他卻沒有被當掉;由於在期末考前苦拚了一陣子,史坦利終於使自己那學期的平均成績得到 c.但他並不興奮,反而更加 感到不安。“我不知道自己以後是否仍能做到這點,”他在兩個星期以後說。


    但到了下學期,他又回到學校,準備再做一番嚐試。註冊時,他選擇企業管 理做為主科。


    人們花在打倒製度的精力與時間,是我們用以衡量他們是否喜愛工作的 主要依據之一。那些喜歡自己工作的人,隻是單純地盡他們的本分;那些不喜歡自己工作的人,反而會花更多的時間來使人產生錯覺,以為他們正在做 事或已完成了某些事。此外,他們也可能找尋一個伎倆或策略,以盡速、輕鬆地完成工作。在很多情況下,這意味著抄襲別人的工作,或採用各種形式 的欺騙;舉例言之,裝病、偷看答案、讓別人替你寫作業或考試等。


    在可能的範圍內,史坦利也盡量地使用這些伎倆,但客觀的環境卻不容 許他再經常運用它們;中學時代孕育在同學們之間的同盟氣氛(“我們一起對抗老師,”)在大學時代已大大減弱。“這兒的人都太拘謹了,”史坦利 在念大二的那年說,當時他向一位朋友索取一些功課的答案,但卻被拒絕。


    “都是些古板的人,害怕被抓到。”


    到了學期中,史坦利的功課早已落後了一大截。“我似乎已跟不上其他 的人,”他在 11 月的第一個星期擔憂地說道。由於從一開始他就沒法配合教育環境,所以他有擊敗製度的強烈欲望。現在這種欲望更是高漲。那些在某 方麵表現良好的人,並不需要想辦法去排擠別人;他們早已做到這點。反倒是那些自覺是輸家,或實際上處於劣勢的人,比較容易想用不公平的手法與 人競爭。他們所要找的隻是一個能擊敗他人的神奇辦法,而非真的想出人頭地(雖然他們口頭上會宣稱,這是他們採用這個方法的目的)。


    到了 11 月底時,史坦利的想法有了急遽的轉變。大多數他認識的學生都 是玩歸玩,用功起來時卻很賣勁,並且把上學和獲得好成績很當成一回事看待。但在史坦利眼中,這些學生突然間不再是使他處於劣勢的競爭者,反而 是一群被社會欺騙的傻瓜,愚昧地相信自己做的事是正確的。“光憑啃書本,他們根本成不了什麽大事,”他說道,臉上顯出幾個月以來頭一次有的快樂 表情。“他們被這個社會欺騙了,”他幾乎是吼叫著說出這句話來。


    這個新看法使他覺得自己沒有必要再和這些學生做相同的事:讀書。他 已找到一個能超越他們的辦法:離開學校。盡管別人並不贊同他的做法,但史坦利卻相信自己走的是正確的路徑。“何必把自己的人生這樣可憐兮兮地 浪費掉!”接著,他又滿臉笑容地補說一句:“我為這些笨人感到遺憾。” 在 12 月10 日那天,他帶著勝利的心情正式離開學校。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為人處世哲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美]戴爾·卡耐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美]戴爾·卡耐基並收藏為人處世哲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