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太丞家可能是專科,也可能是全科。店裏打出的gg雖非包治百病,卻也五花八門,丸散膏丹都有。圖中來看病的女人懷裏還抱著孩子,說明這家診所沒準也看兒科。


    不過,那女人似乎是坐在長凳上。


    “趙太丞家”位於主幹道,來往人流密集。這一部分屬於《清明上河圖》的高cháo至尾聲部分,在全幅畫麵的左側位置。


    這不是一件小事,因為宋是中國人坐姿的轉折期。唐宋以前,古人是席地而坐的。即便貴為天子,也是雙膝著地跪坐在糙席上,因此有席位、主席、列席等說法。魏晉時有了胡床,是一種可以摺疊的輕便坐具。雙腿垂地而坐,在唐代也開始流行。於是五代南唐的《韓熙載夜宴圖》中,便什麽樣的坐具和坐姿都有,甚至還有盤腿坐在椅子上的。[32]


    但,凳子和椅子大行其道,應該是在宋。


    這同樣可以從《清明上河圖》中看出——開封許多店鋪裏都有桌子和長凳,而在席、榻、胡床的時代,是隻有低矮的幾案,沒有桌子的。宋代甚至還有一種奇怪的坐法,就是在榻上放椅子。可見椅子取代榻,也是一場革命,而且要到將首領稱為“坐第一把交椅”才算成功。


    從此,時代精神不在榻上,而在椅上。


    椅上與榻上,有什麽不同?


    榻是席的升級版。席,有坐席,有臥席。臥席到了韓國和日本就變成榻榻米。榻榻米可臥可坐,榻也一樣。隻不過前者鋪在地上,不可移動;後者如果是木製的,則可以移來移去,最輕便的還可以在不用時掛起來。[33]


    木製的榻有大有小。而且一般地說,小而低就叫榻,隻能坐;大而高的則稱床,可坐可臥,就像東北人的炕。實際上我國北方的火炕,很可能就是從土榻發展而來。[34]


    當然,坐榻如果大得像床,上麵也可以放幾。


    桌子卻是跟椅子配套的。宋以前,直到隋唐五代都沒有這個詞出現。因為人在榻上,無論跪坐、盤腿或斜臥,均隻能使用低矮的幾案。結果正如《韓熙載夜宴圖》所示,由於習慣使然,不但榻前,就連椅前置放的也是幾。[35]


    我們今天坐在椅子上、桌子前,是宋的文化遺產。


    轎子也一樣。轎子又叫肩輿,很早就有。因為它由車子演變而來,是人抬的無輪輦車,所以也叫步輦。但在唐代畫家閻立本的《步輦圖》中,李世民是坐在榻上的;而《清明上河圖》中的轎子裏麵,則顯然是椅子,不是榻,盡管合法地普遍使用這種交通工具要到南宋高宗之後。[36]


    這個變化,也延續至今。


    不要小看這變化,因為這是身心的解放。實際上,席地而坐是拘謹的,通常要求雙腿彎曲,膝蓋著地,臀部坐在腳後跟上,雙手放在膝前。頭部要正,不能左顧右盼。如果是肅坐,可抬頭,恭坐和卑坐則都要低頭。[37]


    如此坐姿,當然很累,這才有了榻和床,可以盤腿或者斜臥。但,這畢竟是非正式的姿式,也不夠舒服。真正舒服的還是坐在椅子上,尤其是靠背椅和扶手椅發明之後。至於配套的桌子,則顯然有利於解放腦力勞動的生產力。審案的官員端坐桌後,驚堂木一拍,也很氣派威風。


    氣派是必然的,舒適也是必然的。事實上,使用桌椅之後,家具的尺度將隨之增高,室內的格局也會相應變化,這是可以從南宋畫家劉鬆年的作品中看出的。


    結果,是市井之中也遍布桌椅。


    從《清明上河圖》看,擺放桌子板凳的地方多半是飯莊和酒家,而宋代餐飲業之發達則毋庸置疑。一般民眾光顧的小吃攤供應饅頭、餛飩、小菜和小酒,為達官貴人和暴發戶服務的大飯店更是芳香四溢,水陸雜陳。據南宋吳自牧《夢粱錄》統計,當時杭州城內,僅市麵上常見的菜式就多達三百三十五款,還不包括鮑、翅、熊掌之類。小吃店裏和街頭巷尾挑擔叫賣的糕點、零食和甜品,則有七十多種。[38]


    但,各階層都愛吃的,是包子。


    包子就是有餡的饅頭,據說是諸葛亮的發明,叫這名字則開始於宋,吃出花樣來也在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二月丁酉太子誕生,真宗皇帝便蒸了包子遍賞群臣。王公大臣領回去掰開一看,裏麵的“餡”竟是金銀珠寶。[39]


    這樣的包子,也就他們趙家有。


    達官貴人的包子也好生了得,豪門大族甚至有專門蒸包子的廚房。徽宗年間,有人買了一個小妾,自稱是太師蔡京府上包子廚房的。那人很高興,便讓她蒸包子,她卻推辭說不會。那人問:你既然是包子廚房的,怎麽不會?


    答:妾是包子廚房專管捋蔥絲的。[40]


    嗬嗬,這才真是“低調的奢華”。


    不過,如此食不厭精的蔡京最後卻是餓死的。因為此人是有名的jian臣,所以在流放的路上有錢也買不到吃的。關於他的故事,施耐庵的《水滸傳》說過,本中華史下一卷《王安石變法》也還要再說,這裏且說蘇軾。[41]


    蘇軾是有名的吃貨,東坡肉據說就是他的發明,弄不好便會中毒的河豚也是他的愛物。有一次,一個朋友備了河豚請他到家裏來吃。一家人躲在屏風後麵,想聽這位“拚死吃河豚”的美食家做何評論,蘇軾卻隻管吃不說話。正當大家感到失望之時,此公卻喊了一句:也值得一死![42]


    好嘛!時代精神不在刀尖,而在舌尖。


    上圖左為宋墓壁畫中的包包子場景,右為宋代廚娘形象。均據孫機《中國古代物質文化》。


    舌尖上的趙宋美不勝收,更值得一提的是服務。當時開封的各大酒樓,分工極為精細。一旦承辦宴席,從布置會場到迎來送往都有專人負責。用孟元老的話說,就是“主人隻出錢而已,不用費力”,就連“椅桌陳設”都不用操心。更讓人滿意的是,飯店也“不敢過越取錢”。[43]


    服務到位,講究也多。比如南宋杭州的規矩,是客人進了酒肆坐下,店家要先下“看菜”,也就是樣品。問清楚需求之後,再正式做出來上桌。樣品其實也很精美,因此常常有外地人見了就下筷子,結果讓店家暗地裏嘲笑。[44]


    土包子,就是這個意思吧?


    這一點都不奇怪。一方麵,在王朝時代,所有時尚都由帝京領風氣之先;另方麵,兩宋也恰恰是中國歷史上的城市經濟繁榮期。這種繁榮的實況、原因和影響,將在


    第三章展開討論。但可以肯定,變化是從首都開始的,影響也是從首都擴散的。京師,是全國城市的樣板和標杆。


    開封和杭州,當然最有話語權。


    因此,那些“首善之區”的居民,便完全可以把自己看作城裏人,把其他地方的統統看作鄉下人,哪怕後者是封疆大吏,前者卻不過是販夫走卒和市井小民。[45]


    沒錯,他們是城市的主人,不管身上有沒有刺青。


    [30]請參看《宋史·職官誌四》。當時太醫局的編製有丞、教授和九科醫生,共三四百人。


    [31]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三。


    [32]請參看朱啟新《文物物語》,朱瑞熙等《宋遼西夏金社會生活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易中天中華史17:大宋革新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易中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易中天並收藏易中天中華史17:大宋革新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