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書不等於偶,至少也近於友吧?讀什麽書,也就是交什麽人。古人雲:


    “不知其人而視其友。”依我看,也無妨說“不知其人而視其書”。要了解認識個人(當然是指那些識文斷字多少讀點書的人),隻要看他平時都讀些什麽書,也就能猜個八九不離十,甚至能猜出他的朋友都是些了什麽人:如果架上多為有思想有品位有份量的著作,自然“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相反,如果終日裏盡讀些不三不四的玩藝,則其人也難免會有些不三不四。不是說他人品一定不好,至少其品位就很可疑。


    人總是願意有些品位的。提高修養和品位,也是不少人讀書的目的和動機之一:如果讀來讀去,品位沒提高,反倒弄得俗氣了,豈非南其轅而北其轍?


    這就要有所選擇。


    選擇也不易。誰來選,怎麽選,都是問題。按照導師和準導師們的選擇照單全收是不行的。那個靠不住。媒體上的排行榜當然也靠不住。就算是什麽“影響世界歷史的


    xx本書”,也未必就是最佳選擇。過去影響了世界歷史的,現在就一定還影響?再說影響世界歷史,又關我們什麽事?說到底,讀書畢竟是每個人自己的事情。自己的事,怎麽能讓別人來包攬?豈非“包辦婚姻”?《中華讀書報》


    的記者在調查“名著導讀”一類書籍的銷售情況時,一位讀者張先生就明確表示他不讀,因為感覺像是“第二者插足”。“導讀”之類的“循循善誘”尚不能接受,況乎“越俎代庖”的替人選書了


    那麽,自己來選又如何?也很困難。個人,如果從來就沒讀過書的,他怎麽知道該挑哪類書、哪種書、哪本書?要想學會選擇,而且選得不離譜,除非他讀過很多。其實答案也就在這裏:要學會選書,必先多讀書。觀千劍而後識器。判斷力和鑑賞力都是從實踐中產生出來的,讀書也不例外。因此,初讀書時,最好什麽書都讀,就像結婚之前先廣交朋友,然後再從容選擇一樣。不要才見了一個,便忙不迭地“定了終身”。樹木後麵是森林。一葉障目尚且不可,如果那“葉”


    還是敗葉,豈不更糟?


    書讀得多了,就有了選擇。這倒不是說從此就隻讀一種書或一類書了。周國平先生說:“讀書猶如交友,再情投意合的朋友,在一塊耽得太久也會膩味的。


    ”


    (《人與書之問》)其實豈止是會膩味,隻怕還會造成思想的偏頗和心胸的狹窄,大非所宜。所謂“有了選擇”,隻不過是有了品位;所謂“有了品位”,也不是說從此隻讀“雅”的,不讀“俗”的,而是說有了判斷力和鑑賞力,知道好歹了。


    好歹和通常所謂雅俗不一回事。自命風雅者,往往其實是“惡俗”;向為專家學者流不屑一顧的“俗物”,卻沒準反倒“大雅”。是雅是俗,全看你有沒有品位。


    沒有品位,便是《浮士德》或《紅樓夢》,也能讓他講得俗不可耐。


    品位隻能來自閱讀的經驗。讀的多了,自然也就知道好歹。這就要博覽群書。


    而且那“博覽群書”的“博”,還不僅是數量的“多”,更是品種的“雜”。朱光潛先生說:“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種類愈複雜,風格愈紛歧,你的比較資料愈豐富,透視愈正確,你的鑑別力也就愈可靠。


    ”(《文學的趣味》)所以,終身隻讀一


    種書或一類書是不妥的(哪怕這些書確實品位高雅)。它雖然能造成品位的純正,卻也難免趣味的偏狹。想想看吧,山間小溪固然清純,卻何如泥沙俱下的江河,納百川的大海?一個讀書人,如能有此胸襟,大約也就不怕“選錯行”或“選錯郎”了。


    倘若無此可能,恐怕也隻好挑那公認的經典名著來讀。讀經典名著,雖然沒準會讀成個“書呆子”,卻肯定不會讀成個“二皮臉”。此外,年輕人多讀點古書,老年人多讀點新書,也是辦法之一。青年思想活躍,讀點古書,並無礙其創新,反倒能增其厚重。老年最忌僵化,多讀些新書,就能保證“生命之樹常青”。即便弄得“老夫聊發少年狂”,也沒什麽不好。但無論老少,最好還是博覽群書,什麽都讀一點。


    那麽,就不怕看花了眼,或者變成“野狐禪”麽?不怕。擇書如擇偶,又畢竟不是擇偶,其實不妨尋花問柳,見異思遷,“閱盡人間春色”的。何況,“野狐禪”也是禪麽!隻要能悟得“無上正等正覺”,修成“正果”,管他什麽禪呢!或許有人要問,如果我讀了一輩子書,覺得讀什麽都好,並沒有什麽“最”喜歡或“最’,合適的,又將如之何呢?當真這樣,我就要說,你做了最好的選擇。你想,一個人,一生中時時有愛情,處處有朋友,豈非幸福?


    讀書當然,最好是,每個時期都有新朋友,卻也有幾個終身交往的老朋友。


    少年夫妻老來伴。人到晚年,能有幾本心愛的書為伴,而且常讀常新,該是多麽值得欣慰的事?那可真是“幸甚至哉”!


    讀書時間


    天若有情天亦老。轉眼間,已是數九寒天了。數九那個寒天下大雪。雪夜裏,最是讀書的好時間。讀書,難道還要挑時間麽?


    也要也不要。真正的讀書人,固然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讀書,都能讀書,但什麽時候最宜讀書,或最合適讀什麽書,也還是有個說道。


    古人就有“雪夜閉門讀禁書”一說。禁書為什麽最宜在雪夜裏讀呢?首先,雪夜裏造訪的人極少。這個時候讀禁書,不但相對安全,也能保證讀書的連貫性。


    禁書畢竟是難得一讀的。如果竟被前來下棋聊天的人打斷,豈不掃興?其次,天寒地凍的,即便讀了禁書想幹什麽“壞事”,怕也不能。因此無妨拿那“誨yin誨盜”的書來讀他一讀。再說了,門外大雪紛飛,室內爐火明滅,擁暖裳,伴孤燈,讀那讓人麵紅耳赤心驚肉跳的文字,是一種什麽樣的感覺和刺激?其實,隻要是夜裏,就宜於讀書,倒不一定非得是雪夜,也不一定要讀禁書。讀書本為“謀心”,而白天卻要忙於“謀生”。謀生總是必要的,也是第一位的。但謀生之時紛紛擾擾,靜不下心來,卻也是事實。因此最好在那萬籟俱靜的夜間,拋卻功名利祿,淡忘進退榮辱,平心靜氣,信馬由韁,率性而讀。顯然,隻有在這個時候,我們才容易進入閱讀的狀態;也隻有在這種狀態下,才能有真正的讀書。我的一位朋友李樹林說,他最喜歡做的事,就是“靠著床頭,沏一杯茶,燈下抱一本喜歡的書,靜靜地看,漫漫地思索”。我相信這是許多讀書人都會贊同的。不必把盞執酒,也不必紅袖添香,隻要夜深人靜,有一個純屬個人的獨立空間,便可心同書共神與物遊。這正是許多人喜歡夜讀甚至隻肯夜讀的原因;而中央電視台把《讀書時間》節目安排在深夜,看來也不無道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書生意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易中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易中天並收藏書生意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