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種我把它稱為審美的態度。在莊子看來,人類在自然界,在宇宙中的地位是很渺小的,他曾經說過人在宇宙裏麵就好像是一糙一木在大山裏麵,非常渺小,大自然要摧毀你是很容易的。但是人可以靠一種精神的自由、精神境界來超越渺小,超越苦難。他講齊生死,逍遙遊,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這樣一種境界,小我是很渺小的,小我是會遭受災難的,但是如果進了那種境界,你把小我化入到宇宙的大我中去了,你站在大我的立場上來看人生苦難,就都不在話下了,因為你已經提升到那樣高的一種境界了。


    在西方,尼采也有這樣一種說法,人應該超越自己的個體生命,把小我化為大我,站在宇宙的立場上來看待自己。在叔本華看來,人生是比較可悲的,人活著其實也是很暫時的,而且人生有這麽多的苦難。他對人生持一種比較悲觀的態度,人總是想生活長久一點,生命總是想不斷地延續下去,但是就好像吹肥皂泡一樣,越吹越大,最後總是要破滅的,人的欲望得到滿足的時候就感覺到無聊,人的欲望得不到滿足就非常痛苦,而最終都是要毀滅。尼采就不甘心這樣,他要為人生創造意義,所以他就提出了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日神精神是說,人生就好像夢一樣,做夢總有夢醒的一天。但是在做夢的時候就要有滋有味地做這個夢,不要老想著這是一場夢就算了,夢有它的價值,你要好好地做,得到夢的快樂。但是總有夢醒的一天,人生其實是很空虛的,這就是酒神精神要解決的問題。人生是一個悲劇,站在宇宙的角度來看,宇宙大自然對個體生命確實一點都不憐憫,不仁慈,它不斷創造個體生命然後又不斷毀滅,對於個體生命本身來說是一種痛苦,但是大自然在那裏創造又毀滅,就好像藝術家在創造和毀滅自己的作品一樣,在玩著遊戲。你就應該站在大自然的立場上看待這件事情,那個時候你就不會感到痛苦了,你會領悟到宇宙大藝術家創造的快感甚至毀滅的快感。


    尼采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從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發展來的悲劇精神,人應該從悲劇精神來看待苦難,悲劇和悲觀是兩碼事情,悲劇看到人生沒有意義,但是把這一點承受起來,人生所謂的意義其實都是我們賦予的,你說從大自然的眼光來說,人類也好,個體的生存也好,有什麽意義?不過是個過程,一個片斷而已,本身是沒有意義的。按照尼采的悲劇精神,我們承認這一點,人類沒有意義,個體的生命沒有意義,但是當我們麵對這一點,我們敢於把人生的無意義承受下來,這本身證明了我們的偉大。人是追求意義的動物,追求到最後就把這個沒有意義承受下來,不去追求虛幻的安慰,敢於麵對這一點,這本身就是很有意義的,這種生存是很悲壯的,這是尼采講的悲劇精神,其實也有一定的道理。他想像最後有一天人類麵對毀滅的時候,我們是一片哭喊聲還是高傲地麵對?這實際上都是一種審美的境界。


    第四種態度是宗教的態度。我覺得從宗教來說,佛教和基督教有很大差別,我認為佛教主要是一種哲學,是無神論。佛教更多的是從理智的、倫理的角度來看待人生的苦難,它是要我們覺悟。為什麽苦難、災難、死亡會令人痛苦呢?因為你是有欲望的,你如果從這種欲望中解脫出來你就不會痛苦了,所以讓你看清楚人生的真相。


    基督教不一樣,基督教基本上是讓你相信,譬如說這種災難把人的肉體毀滅掉了,或者說人總有一死,人的肉體是會死亡的,但是他讓你相信人的生命來源是神聖的,是上帝給你的,所以靈魂是不死的,所以我們不用害怕死亡。其實不管你信不信基督教,如果我們相信,我們保留這種可能性,人的靈魂是不死的,這樣我們確實可以更加平靜地麵對死亡。


    其實真正有宗教信仰的人,一些歐洲信基督教的人,他們麵對死亡是相當平靜的,我們中國人有一個問題,我們基本上不相信靈魂,我說的靈魂就是比肉體可以生活更加長久的,在某種意義上不朽的靈魂我們是不相信的,我們把肉體看得很重。前不久錢鍾書的夫人楊絳出了一本書叫做《走到人生邊上》。這本書的責任編輯是我太太,所以這個稿子沒有正式出版的時候我就看了,而且當時為了推廣這本書讓我寫了一段gg語,我的gg語寫了以後楊絳給了我兩個字的評價“知我”,覺得我很理解她。我覺得楊絳不簡單,96歲的高齡寫這本書開始思考人生的大問題,尤其是死亡問題,靈魂問題。她在裏麵講,我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上的邊上,已經到了盡頭。這個時候我回過頭去看看我的生命到底有什麽價值,我又朝前麵看看,看看前麵等著我的到底是什麽?她說我帶著這個問題問了很多朋友,很多比我年輕的朋友,其實比我年輕的也不年輕了,都70多歲了,他們都是先進知識分子,都是科學界、學術界、藝術界、文學界的人士,我就問他們人死了以後會怎麽樣?他們幾乎是一致地告訴我,人死了以後就是什麽都沒有了。人死了就是沒有了,她說我就納悶,他們怎麽知道的?她說人死了以後還有靈魂,還有鬼魂,倒是有的人說自己看到過,她的親戚裏麵也有一些人這樣說。人死了什麽也沒有了,這個東西沒有辦法證明,所以她說這裏麵就有一個問題,我們中國人對於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就不相信,我們就相信看得見,摸得著的,她說真善美不也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不就是自己心裏明白嗎?我覺得我們確實有這樣一個問題,多年來我們實行唯物論的教育,其實唯物論的教育對哲學來說是一個簡單化。她最後的意思就是靈魂的問題太複雜了,我也想不明白,但是她抱這樣一個態度,就是人死了以後靈魂還有沒有?她說我不知道,她抱著存疑的態度,我沒辦法證明,也沒辦法否定,我存疑。


    我覺得有這樣一種態度是非常好的,如果你是基督徒肯定相信人死了以後靈魂確實還存在,這個確實可以讓大家很平靜地麵對死亡,如果你不是你也不要斷然否定,保留這種可能性,說不定真的存在呢?很多有瀕死體驗又被救活的人,都說過同樣的現象,很多這樣的人,他們都感覺到了自己的靈魂從自己的肉體出來了,而且靈魂可以看到自己已經死去的肉體和周圍的人,然後慢慢地進入一個隧道,你就看到自己很多死去的親人朋友,最後看到很強烈的光,他們很多感覺是相同的。不能說這樣就證明靈魂是不死的,但是起碼給我們這種思考,有這種可能性。


    假定靈魂是不死的,這樣可以讓人生的格調更高。你就可以知道無論如何肉體是要死的,比較起來靈魂就有更長遠的可能性,在人的生存中靈魂是比肉體更高的東西,你一生的精力,你的努力都要更多地放在靈魂上麵,而不是放在肉體上麵,去讓這個肉體享受,這是很次要的,更主要的是用蘇格拉底的話來說是照顧好自己的靈魂。


    第二個問題是對生命的反思。我覺得這一次大賑災,提供了一個契機讓我們好好想一想人生中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麽?你看到一場災難來了,生命隨時可能結束,這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一樣的。那時候我們真應該想一想人生中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麽?最珍貴的是什麽?想一想我們以前奔波的事情到底有沒有價值?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智慧的星空:聆聽大師心靈的聲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易中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易中天並收藏智慧的星空:聆聽大師心靈的聲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