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
智慧的星空:聆聽大師心靈的聲音 作者:易中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他們看來,麵對災難你能夠仍然有一種平靜的心,這是很大的成就。他們說,實際上災難發生不發生這是你支配不了的,但是有一件事情你是能支配的,就是以什麽樣的態度去麵對災難。如果你麵對災難仍然能夠保持一種寧靜的心情,那麽這種寧靜的心情是任何外界的力量都奪不走的,什麽樣的災難都奪不走這樣的心情,這是你能做到的。
打比方說,一個人躲過了所有的災難,最後還有一個災難落到你的頭上你無法逃脫的,那就是死亡,人人都要死亡。他說對於死亡也應該這樣,能夠抱一種很平和的心,他說隻有讓不願意的人走,才會痛苦,如果願意的話就沒有多少痛苦了。對於死亡就應該這樣,他說智者是願意的,因為知道這個事情是無法避免的。死亡是最自然的事情,就好像一個人到旅館裏麵住了一夜第二天就要上路了,你不能老住在那裏,人生就是一個旅館,暫時讓你歇一下腳,最終還是要上路的。就好像一個演員演完了以後就要謝幕,不能老在台上;就好像樹上的果實,成熟以後還是要掉下來的,這些自然的事情就必須用一種特別平和的心態去接受它。
一個人麵對災難的時候,如果一個人把自己的死亡都想明白了,都能接受,那什麽樣的災難都奈何不了他,最後大不了就是一死。大自然的災難是經常發生的,我們不要存僥倖之心,應該有充分的精神準備,這是一個方麵。另一個方麵,其實一個人如果經常去思考一下死亡的問題,對於災難的承受力會大得多。死亡的問題應該是一個經常要思考的問題,其實哲學也好,宗教也好,都把想明白死亡問題看成是一個最重要的事情。
哲學是什麽?哲學就是預習死亡,就是把死亡排練一遍,麵對死亡有一種好的心態,哲學學到家了,就看這一點,你能想明白這個問題就不恐懼死亡了。我們大部分人對這個問題都不願意去想,一般是迴避。一個原因是恐懼,想這個問題太不吉利了,太讓人害怕了。這個恐懼逃避還在心裏,陰影還在心裏。還有一種是覺得無可奈何。想有什麽用?想到最後不還是要死嗎?如果想過可以不死還行,但是最後還是得死就不願意去想,覺得很無奈。
還有一種想法覺得現在想還早,到時候再想。到時候你不想自然就解決了,反正到時候也得死,這不是一回事嗎?其實才不是一回事,這次地震就是一個提醒,這個問題是什麽時候想都不早。死亡是一個不速之客,它任何時候都可能登門拜訪,當然這種大的災難不會總是發生,但是對於每一個個體來說小災難總是會有的,你不知道什麽時候小災難就在你身上發生了,包括絕症。
我有一個朋友是哈爾濱的一個醫生,有一天我突然聽說他得了肺癌,他才40多歲,怎麽發現的?他自己體格很好,有一天他帶了一個朋友到他們醫院,那個朋友懷疑自己得了癌症,要照片,結果照了以後沒事。那個朋友自己就站在x光機前麵說,我讓你看一看健康的肺是什麽樣子,結果這一照就完蛋了,已經是肺癌晚期了,他自己都沒有感覺到,完全沒有預兆,很多災難是沒有預兆的。
我看過一本《西藏生死書》,裏麵就談到這個問題。他說你想這個問題,你思考死亡問題還早,但是西藏有一句諺語叫做明天和來世哪一個先到來,誰也不知道。所以他說你真正思考這個問題,什麽時候思考這個問題都不算太早,而且你說到時候就自然解決了,不可能,這是平日修煉的結果。你隻有做到平時能夠放下,不把那些外在的東西,那些名利看得很重,甚至不要把家庭、子女、自己的生命看得很重,你要能夠放得下,你隻有平時放得下死到臨頭的時候才能夠放得下,才能夠用安詳的心態麵對死亡。
我有一個朋友是協和醫科大學的幹部,他每個星期都要帶三四個人去看醫生,而且都是絕症。當然其中大部分人最後都是沒救了,他說他們都是怎麽死的?都是嚇死了,知道自己得了癌症都崩潰了。確實是這樣的,一個人如果平時對這個問題不思考,沒有精神準備的話,一旦麵臨的時候首先是抵製,不相信,然後不得不相信了就恐懼、委屈,為什麽偏偏是我?最後就是精神崩潰。精神崩潰基本上就沒救了,什麽藥都治不好。
我想通過這種災難我們平時應該都想一想人生黑暗的一麵,陰暗的一麵,這一麵事實上是存在的,尤其是死亡,對誰都一樣,誰都逃脫不了。我相信一個人如果說對自己的死亡能夠看得開的話,他麵對災難也會有一種比較好的心態。
第二種態度我稱它為倫理的態度,就是道德的態度。肯定苦難、災難的精神價值。人遭受災難,災難它是有精神價值的,這種精神價值一方麵可以讓人對人生有更高的覺悟。我剛才說的古羅馬一個哲學家就說過,一個人一輩子總是走運,從來沒有經歷過苦難,這樣的人實際上就喪失了對生活的另一半認識,他沒有認識到生活的另一半麵目,這樣的人是比較淺薄的。所以它有一種認識的價值。另外一方麵,災難對於人的道德有一個提升的價值,災難是美德的機會,是一個人品德的機會。真正重要的不是你承受了什麽,而是你以什麽樣的態度去承受,以什麽樣的方式去承受?在這裏麵就分出了人道德上的差別。像這樣的觀點其實也是很多思想家、哲學家所持有的,包括文學家,比如陀斯妥耶夫斯基,他說我隻擔心一件事情,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承受的苦難。這個意思就是說,你承受苦難需要一種人格上的偉大。
我覺得在這方麵講得特別好的有一個叫做弗蘭克的奧地利心理學家。弗蘭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因為他是猶太人,被關進了奧斯威新集中營,我們都知道進入奧斯威新基本上是死路一條,事實上他的妻子、孩子、父母都在那個集中營死去了。他說他觀察到如果一個人在那個時候看不到苦難有任何意義的話,這樣的人很容易垮掉,基本上就沒有活路了。在奧斯威新承受的這種不人道的折磨,看到很多同伴被送到煤氣室裏麵毒死,這種苦難是沒有什麽解救辦法的,人生有些苦難比如說失戀了,破產了,丟官了,這些關係都不大,你的命還在,你還有希望。但是最重大的苦難是沒有希望的,幾乎沒有生還的希望。麵對這樣的苦難,人生還有沒有意義?這確實是一個問題。弗蘭克說,當時就感覺到在絕境中的苦難仍然是有意義的,以尊嚴的方式來承受苦難,承受最後的苦難、無法逃脫、不能解脫的苦難,本身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內心成就。同樣是承受苦難,用有尊嚴的方式和沒有尊嚴的方式是完全不一樣的。當時他覺得他也是會死的,但是要死得有尊嚴。當人以一種有尊嚴的方式死去的時候,這本身是有意義的。這證明了什麽呢?證明了人在任何情況下都擁有不可剝奪的精神自由。在災難麵前、地震麵前,人好像是沒有自由的,但是人的精神自由其實仍然是有的,就是以什麽樣的方式來承受這種災難。
其實佛教也是這樣看的,佛教也認為對於人生的覺悟來說苦難是一種開端,是一種推動。佛教說苦、集、滅、道四諦。苦是第一個真理,有了苦難才能思考它的原因,集就是苦難的原因,然後要消滅這個苦難,解脫苦難的辦法就是道。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苦難是覺悟的開端。
打比方說,一個人躲過了所有的災難,最後還有一個災難落到你的頭上你無法逃脫的,那就是死亡,人人都要死亡。他說對於死亡也應該這樣,能夠抱一種很平和的心,他說隻有讓不願意的人走,才會痛苦,如果願意的話就沒有多少痛苦了。對於死亡就應該這樣,他說智者是願意的,因為知道這個事情是無法避免的。死亡是最自然的事情,就好像一個人到旅館裏麵住了一夜第二天就要上路了,你不能老住在那裏,人生就是一個旅館,暫時讓你歇一下腳,最終還是要上路的。就好像一個演員演完了以後就要謝幕,不能老在台上;就好像樹上的果實,成熟以後還是要掉下來的,這些自然的事情就必須用一種特別平和的心態去接受它。
一個人麵對災難的時候,如果一個人把自己的死亡都想明白了,都能接受,那什麽樣的災難都奈何不了他,最後大不了就是一死。大自然的災難是經常發生的,我們不要存僥倖之心,應該有充分的精神準備,這是一個方麵。另一個方麵,其實一個人如果經常去思考一下死亡的問題,對於災難的承受力會大得多。死亡的問題應該是一個經常要思考的問題,其實哲學也好,宗教也好,都把想明白死亡問題看成是一個最重要的事情。
哲學是什麽?哲學就是預習死亡,就是把死亡排練一遍,麵對死亡有一種好的心態,哲學學到家了,就看這一點,你能想明白這個問題就不恐懼死亡了。我們大部分人對這個問題都不願意去想,一般是迴避。一個原因是恐懼,想這個問題太不吉利了,太讓人害怕了。這個恐懼逃避還在心裏,陰影還在心裏。還有一種是覺得無可奈何。想有什麽用?想到最後不還是要死嗎?如果想過可以不死還行,但是最後還是得死就不願意去想,覺得很無奈。
還有一種想法覺得現在想還早,到時候再想。到時候你不想自然就解決了,反正到時候也得死,這不是一回事嗎?其實才不是一回事,這次地震就是一個提醒,這個問題是什麽時候想都不早。死亡是一個不速之客,它任何時候都可能登門拜訪,當然這種大的災難不會總是發生,但是對於每一個個體來說小災難總是會有的,你不知道什麽時候小災難就在你身上發生了,包括絕症。
我有一個朋友是哈爾濱的一個醫生,有一天我突然聽說他得了肺癌,他才40多歲,怎麽發現的?他自己體格很好,有一天他帶了一個朋友到他們醫院,那個朋友懷疑自己得了癌症,要照片,結果照了以後沒事。那個朋友自己就站在x光機前麵說,我讓你看一看健康的肺是什麽樣子,結果這一照就完蛋了,已經是肺癌晚期了,他自己都沒有感覺到,完全沒有預兆,很多災難是沒有預兆的。
我看過一本《西藏生死書》,裏麵就談到這個問題。他說你想這個問題,你思考死亡問題還早,但是西藏有一句諺語叫做明天和來世哪一個先到來,誰也不知道。所以他說你真正思考這個問題,什麽時候思考這個問題都不算太早,而且你說到時候就自然解決了,不可能,這是平日修煉的結果。你隻有做到平時能夠放下,不把那些外在的東西,那些名利看得很重,甚至不要把家庭、子女、自己的生命看得很重,你要能夠放得下,你隻有平時放得下死到臨頭的時候才能夠放得下,才能夠用安詳的心態麵對死亡。
我有一個朋友是協和醫科大學的幹部,他每個星期都要帶三四個人去看醫生,而且都是絕症。當然其中大部分人最後都是沒救了,他說他們都是怎麽死的?都是嚇死了,知道自己得了癌症都崩潰了。確實是這樣的,一個人如果平時對這個問題不思考,沒有精神準備的話,一旦麵臨的時候首先是抵製,不相信,然後不得不相信了就恐懼、委屈,為什麽偏偏是我?最後就是精神崩潰。精神崩潰基本上就沒救了,什麽藥都治不好。
我想通過這種災難我們平時應該都想一想人生黑暗的一麵,陰暗的一麵,這一麵事實上是存在的,尤其是死亡,對誰都一樣,誰都逃脫不了。我相信一個人如果說對自己的死亡能夠看得開的話,他麵對災難也會有一種比較好的心態。
第二種態度我稱它為倫理的態度,就是道德的態度。肯定苦難、災難的精神價值。人遭受災難,災難它是有精神價值的,這種精神價值一方麵可以讓人對人生有更高的覺悟。我剛才說的古羅馬一個哲學家就說過,一個人一輩子總是走運,從來沒有經歷過苦難,這樣的人實際上就喪失了對生活的另一半認識,他沒有認識到生活的另一半麵目,這樣的人是比較淺薄的。所以它有一種認識的價值。另外一方麵,災難對於人的道德有一個提升的價值,災難是美德的機會,是一個人品德的機會。真正重要的不是你承受了什麽,而是你以什麽樣的態度去承受,以什麽樣的方式去承受?在這裏麵就分出了人道德上的差別。像這樣的觀點其實也是很多思想家、哲學家所持有的,包括文學家,比如陀斯妥耶夫斯基,他說我隻擔心一件事情,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承受的苦難。這個意思就是說,你承受苦難需要一種人格上的偉大。
我覺得在這方麵講得特別好的有一個叫做弗蘭克的奧地利心理學家。弗蘭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因為他是猶太人,被關進了奧斯威新集中營,我們都知道進入奧斯威新基本上是死路一條,事實上他的妻子、孩子、父母都在那個集中營死去了。他說他觀察到如果一個人在那個時候看不到苦難有任何意義的話,這樣的人很容易垮掉,基本上就沒有活路了。在奧斯威新承受的這種不人道的折磨,看到很多同伴被送到煤氣室裏麵毒死,這種苦難是沒有什麽解救辦法的,人生有些苦難比如說失戀了,破產了,丟官了,這些關係都不大,你的命還在,你還有希望。但是最重大的苦難是沒有希望的,幾乎沒有生還的希望。麵對這樣的苦難,人生還有沒有意義?這確實是一個問題。弗蘭克說,當時就感覺到在絕境中的苦難仍然是有意義的,以尊嚴的方式來承受苦難,承受最後的苦難、無法逃脫、不能解脫的苦難,本身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內心成就。同樣是承受苦難,用有尊嚴的方式和沒有尊嚴的方式是完全不一樣的。當時他覺得他也是會死的,但是要死得有尊嚴。當人以一種有尊嚴的方式死去的時候,這本身是有意義的。這證明了什麽呢?證明了人在任何情況下都擁有不可剝奪的精神自由。在災難麵前、地震麵前,人好像是沒有自由的,但是人的精神自由其實仍然是有的,就是以什麽樣的方式來承受這種災難。
其實佛教也是這樣看的,佛教也認為對於人生的覺悟來說苦難是一種開端,是一種推動。佛教說苦、集、滅、道四諦。苦是第一個真理,有了苦難才能思考它的原因,集就是苦難的原因,然後要消滅這個苦難,解脫苦難的辦法就是道。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苦難是覺悟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