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
智慧的星空:聆聽大師心靈的聲音 作者:易中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我們今天談閱讀經典,其實是做到怎樣以一種很個人的方式去親近文化,用我們的生命去激活經典。我們一切的解讀是站在當下。當下是什麽時代?我們的物質文明前所未有的富足,我們的科技前所未有的發達,但是這一切是不是一定能夠帶來內心的幸福感呢?也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考,甚至困惑。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一個人去做心理諮詢,他問心理醫生:我從來都不怕工作,大家都說我很成功,甚至很卓越,我每次工作結束的時候,都有大把的掌聲、鮮花、別人的誇獎喝彩。但是我最怕的就是一個人獨對內心,隻要從工作的場合回到家,我就覺得滿腦子的想法讓我不知何去何從。我獨自一人時,卻常常感到孤獨疲憊,生活沒有意義。大夫您能不能給我點藥調理一下呢?醫生回答說:我們這個城市有一座大劇院,劇院裏有一位最好的喜劇演員,看到他表演的人都會開懷大笑,所以我建議你去看幾天,等到心情快樂的時候再到這裏來治病。醫生說完這句話以後,那個病人很久沒有抬頭,他抬起頭的時候已經淚流滿麵,他對醫生說,我就是那個喜劇演員。
這是不是我們今天生活的一種寫照呢?我們每天早晨去上班,穿上職業裝,看看自己的名片,這一切都是演出的行頭,我們可以在一個職業崗位上是稱職的,甚至可以作為一個精英存在,但這一切一定會帶來內心的幸福和快樂嗎?
第4章 於丹:君子的意義
為什麽我們今天要去閱讀經典?為什麽我們要在傳統之中尋覓答案?其實就是因為我們站在今天有內心的惶恐,需要用古老的經典,來重新啟迪我們人生的智慧。
《論語》不僅給人遠大的理想,而且會給人到達理想腳下實實在在的那幾步路。學生問孔子:“不憂不懼為君子乎?”內心沒有憂慮、沒有恐懼,就是君子了嗎?孔子說了一句話,“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如果一個人反躬自問,叩問內心,上不愧於天,下不愧於人,坦蕩無私,那他就不會有多深的憂懼之心。其實,這句話正是告訴我們,現在有那麽多的憂傷,那麽多的恐懼,很多時候是由於自己沒有做好。一個人真正做到心靈坦蕩光明,即使最後無論如何,總有些遺憾留下,那並不是我們所能決定的,但“盡誌無悔”,我們就會覺得內心“不憂不懼”。
學生進而問老師,您能不能講講什麽是道德?我怎麽做到君子的道德呢?孔子又回答:“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君子的道德,其實三點就能概括,但連我自己,也許都還做不到這些。是哪三點呢?“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這十二字對我們今天來講容易做到嗎?憂、惑、懼,我們統稱為負麵情緒。它們其實有一個相同的密碼,憂傷是豎心旁,惑有一個心字底,懼也是豎心旁,也就是說,所有的負麵情緒都來自內心。在這個世界上,隻有一種方式可以把你擊垮,那就是你的心靈。那這顆心要怎麽樣才能與負麵情緒抗衡呢?孔子說,要靠仁、智、勇。
人們經歷的事情有時候大體相同,但在人心上留下的反應和陰影卻大相逕庭。這就要看人的主體機製,也就是說看你自己的仁、智、勇以什麽樣的程度去完成對憂、惑、懼的製衡。
有一個禪宗的故事說:曾經有一個徒弟在寺院裏麵修行,他問他的師傅:“師傅啊,我們看起來身材都差不多,想法會有很大的區別嗎?真的有人心特別大,有人心特別小嗎?”師傅就對他說:“你現在閉上眼睛,在你心裏邊建一座城堡。”於是徒弟就閉上眼睛,在心裏建城堡,裏邊有多少根柱子,有什麽樣的房間,他建啊建啊,建了一座很大的城堡,睜開眼睛對師傅說:“我建好了。”師傅說:“你再閉上眼睛,在心裏造一根毫毛。”徒弟閉上眼睛想啊想啊,一根小毫毛,想好了,他睜開眼睛說,“我造好了。”師傅問他:“你造那麽大一座城堡,是用你的心造的嗎?”他說:“是啊,我自己想出來裏麵的格局。”師傅又問他:“那你造一根小毫毛,是不是也用的是整個心呢?”他說:“對啊,我想小毫毛的時候,整顆心都在那根小毫毛上,也想不了其他東西。”師傅說:“對啊,人心可以造城堡,也可以造毫毛,這就是心力的大與小。”
什麽是心大心小呢?一個人的心靈隻有非常遼闊,才有足夠的力量,去對抗那些憂傷、迷惑和恐懼。
第5章 於丹:仁者不憂
仁者不憂。“仁”是《論語》整個的核心基礎。“仁”字在民間有個說法:“二人成仁”。就是說,隻要有兩個人在一起,就流露出來了你是否仁愛。仁愛其實是一種人際關係,是你和另外一個人構建起來的關係。
學生又問孔子:“那麽進一步說,什麽是仁呢?”孔子簡單地說了兩個字:“愛人。”學生覺得有點抽象,於是舉個例子說:“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我把自己的能力,包括錢財,廣博地施與人民而能周濟大眾,這樣應該算做仁了吧?沒想到孔子不以為然,說:這個境界哪裏是仁呢,這是聖。聖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真正的仁很簡單——“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想要安身而立命,你自己想立,就用這樣的心幫助別人一起立起來,自己想要發達,就讓別人一起發達起來。這就叫“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用一句很簡單的話來說,也就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就是仁愛。
將心比心,換位思考。《論語》上還說:“能近取譬,仁之方也。”和你最近的人換位思考,你的家人、同事、朋友,在很多事情上能做到將心比心這樣的一種換位思考,就是仁愛的方法。
孔子另一個學生——曾子,總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什麽是忠?什麽是恕?宋代朱熹說,“中心為忠,如心為恕”。真正的忠誠,不是忠誠於一個外在的道德標準,不是忠於一種製度,一個人,真正的忠誠隻有一種,就是人忠守於內心的良知。真正的寬恕、寬容,一個人能夠做到他人心如我心,將心比心的時候,自然會懂得寬容。
第6章 於丹:如何做到“仁”
人怎樣在具體的行為上,去實現“仁”的原則呢?孔子說:“有五者行於天下”,做到五點,“仁”就算是真正做到了。哪五者呢?“恭、寬、信、敏、惠。”
仁愛的起點就是恭敬的恭字,“恭則不侮”。一個人隻要本著一種真正的恭敬之心對他人,對世界,坦誠,明朗,毫無欺詐,對他人有一種真正的尊重,那麽自己的生命也不會招致羞辱。為什麽今天的人,常常會覺得自尊心受到傷害呢?其實正是因為,很多人容易以自我為中心,覺得每個人都要拚命爭自己的地盤,然而,真正能夠獲得資源,靠的是一種平衡與和諧。如果缺少這種由內而外的恭敬的話,那就連自我的尊嚴也保不住了,何談做人做事呢?一個人除了內敬,還有外恭,就是內心對山川、歷史,對自然、人文,對自己的父母、家人、朋友,對周圍一切都抱有真正的恭敬之心,那麽相信這樣的人會一直保持著他的尊嚴,這就叫恭則不侮。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一個人去做心理諮詢,他問心理醫生:我從來都不怕工作,大家都說我很成功,甚至很卓越,我每次工作結束的時候,都有大把的掌聲、鮮花、別人的誇獎喝彩。但是我最怕的就是一個人獨對內心,隻要從工作的場合回到家,我就覺得滿腦子的想法讓我不知何去何從。我獨自一人時,卻常常感到孤獨疲憊,生活沒有意義。大夫您能不能給我點藥調理一下呢?醫生回答說:我們這個城市有一座大劇院,劇院裏有一位最好的喜劇演員,看到他表演的人都會開懷大笑,所以我建議你去看幾天,等到心情快樂的時候再到這裏來治病。醫生說完這句話以後,那個病人很久沒有抬頭,他抬起頭的時候已經淚流滿麵,他對醫生說,我就是那個喜劇演員。
這是不是我們今天生活的一種寫照呢?我們每天早晨去上班,穿上職業裝,看看自己的名片,這一切都是演出的行頭,我們可以在一個職業崗位上是稱職的,甚至可以作為一個精英存在,但這一切一定會帶來內心的幸福和快樂嗎?
第4章 於丹:君子的意義
為什麽我們今天要去閱讀經典?為什麽我們要在傳統之中尋覓答案?其實就是因為我們站在今天有內心的惶恐,需要用古老的經典,來重新啟迪我們人生的智慧。
《論語》不僅給人遠大的理想,而且會給人到達理想腳下實實在在的那幾步路。學生問孔子:“不憂不懼為君子乎?”內心沒有憂慮、沒有恐懼,就是君子了嗎?孔子說了一句話,“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如果一個人反躬自問,叩問內心,上不愧於天,下不愧於人,坦蕩無私,那他就不會有多深的憂懼之心。其實,這句話正是告訴我們,現在有那麽多的憂傷,那麽多的恐懼,很多時候是由於自己沒有做好。一個人真正做到心靈坦蕩光明,即使最後無論如何,總有些遺憾留下,那並不是我們所能決定的,但“盡誌無悔”,我們就會覺得內心“不憂不懼”。
學生進而問老師,您能不能講講什麽是道德?我怎麽做到君子的道德呢?孔子又回答:“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君子的道德,其實三點就能概括,但連我自己,也許都還做不到這些。是哪三點呢?“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這十二字對我們今天來講容易做到嗎?憂、惑、懼,我們統稱為負麵情緒。它們其實有一個相同的密碼,憂傷是豎心旁,惑有一個心字底,懼也是豎心旁,也就是說,所有的負麵情緒都來自內心。在這個世界上,隻有一種方式可以把你擊垮,那就是你的心靈。那這顆心要怎麽樣才能與負麵情緒抗衡呢?孔子說,要靠仁、智、勇。
人們經歷的事情有時候大體相同,但在人心上留下的反應和陰影卻大相逕庭。這就要看人的主體機製,也就是說看你自己的仁、智、勇以什麽樣的程度去完成對憂、惑、懼的製衡。
有一個禪宗的故事說:曾經有一個徒弟在寺院裏麵修行,他問他的師傅:“師傅啊,我們看起來身材都差不多,想法會有很大的區別嗎?真的有人心特別大,有人心特別小嗎?”師傅就對他說:“你現在閉上眼睛,在你心裏邊建一座城堡。”於是徒弟就閉上眼睛,在心裏建城堡,裏邊有多少根柱子,有什麽樣的房間,他建啊建啊,建了一座很大的城堡,睜開眼睛對師傅說:“我建好了。”師傅說:“你再閉上眼睛,在心裏造一根毫毛。”徒弟閉上眼睛想啊想啊,一根小毫毛,想好了,他睜開眼睛說,“我造好了。”師傅問他:“你造那麽大一座城堡,是用你的心造的嗎?”他說:“是啊,我自己想出來裏麵的格局。”師傅又問他:“那你造一根小毫毛,是不是也用的是整個心呢?”他說:“對啊,我想小毫毛的時候,整顆心都在那根小毫毛上,也想不了其他東西。”師傅說:“對啊,人心可以造城堡,也可以造毫毛,這就是心力的大與小。”
什麽是心大心小呢?一個人的心靈隻有非常遼闊,才有足夠的力量,去對抗那些憂傷、迷惑和恐懼。
第5章 於丹:仁者不憂
仁者不憂。“仁”是《論語》整個的核心基礎。“仁”字在民間有個說法:“二人成仁”。就是說,隻要有兩個人在一起,就流露出來了你是否仁愛。仁愛其實是一種人際關係,是你和另外一個人構建起來的關係。
學生又問孔子:“那麽進一步說,什麽是仁呢?”孔子簡單地說了兩個字:“愛人。”學生覺得有點抽象,於是舉個例子說:“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我把自己的能力,包括錢財,廣博地施與人民而能周濟大眾,這樣應該算做仁了吧?沒想到孔子不以為然,說:這個境界哪裏是仁呢,這是聖。聖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真正的仁很簡單——“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想要安身而立命,你自己想立,就用這樣的心幫助別人一起立起來,自己想要發達,就讓別人一起發達起來。這就叫“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用一句很簡單的話來說,也就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就是仁愛。
將心比心,換位思考。《論語》上還說:“能近取譬,仁之方也。”和你最近的人換位思考,你的家人、同事、朋友,在很多事情上能做到將心比心這樣的一種換位思考,就是仁愛的方法。
孔子另一個學生——曾子,總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什麽是忠?什麽是恕?宋代朱熹說,“中心為忠,如心為恕”。真正的忠誠,不是忠誠於一個外在的道德標準,不是忠於一種製度,一個人,真正的忠誠隻有一種,就是人忠守於內心的良知。真正的寬恕、寬容,一個人能夠做到他人心如我心,將心比心的時候,自然會懂得寬容。
第6章 於丹:如何做到“仁”
人怎樣在具體的行為上,去實現“仁”的原則呢?孔子說:“有五者行於天下”,做到五點,“仁”就算是真正做到了。哪五者呢?“恭、寬、信、敏、惠。”
仁愛的起點就是恭敬的恭字,“恭則不侮”。一個人隻要本著一種真正的恭敬之心對他人,對世界,坦誠,明朗,毫無欺詐,對他人有一種真正的尊重,那麽自己的生命也不會招致羞辱。為什麽今天的人,常常會覺得自尊心受到傷害呢?其實正是因為,很多人容易以自我為中心,覺得每個人都要拚命爭自己的地盤,然而,真正能夠獲得資源,靠的是一種平衡與和諧。如果缺少這種由內而外的恭敬的話,那就連自我的尊嚴也保不住了,何談做人做事呢?一個人除了內敬,還有外恭,就是內心對山川、歷史,對自然、人文,對自己的父母、家人、朋友,對周圍一切都抱有真正的恭敬之心,那麽相信這樣的人會一直保持著他的尊嚴,這就叫恭則不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