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又讓我想到了文學,想到了“寫作的零度”。隻從經濟、政治出發則類似數典忘祖,隻從某種傳統出發則近乎原地踏步,文學的初衷原是在那永不息止的“推動”與“開端”中找到心魂的位置。所以,文學料必在文學之外,論文料必在論文之外,神命料必在理性之外,人的跟隨料必在現實之外。
二十八
比如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此語雖是人言,卻既暗示了人不能篡改的天賦事實,又暗示了人要超越其自然本性的方向。己所不欲,意味著人之有欲,且欲之無限——這是天賦事實。人慾無限,則可能損及別人(他者),而為別人(他者)所不欲——這也是天賦事實。人在人群,每個人就都是自己也都是他人,人類是萬靈萬物之網的一脈,個人又是人類整體之一局部——這是人之獨聞的天啟,人於是恍然而悟:原來如此,惟整體的音樂可使單獨的音符連接出意義,惟宏博的愛願是人性升華的路徑。所以愛願不是人的自然本性,而是人超越大熊貓等等而獨具的智慧,是見自然絕地而有的精神追尋,是聞神命而有的覺醒。
二十九
神,當然不是理性推導出來的,但卻是理性看到了理性的無能才聽見的啟示。我不大相信理性走入絕地之前的神,那樣的神多半是信徒期求優待——今生不可那就來世——所推舉的偶像;優待哪有個完呢?弄來弄去便與貪官縱容自己的親朋同流,結果是愛願枯萎,人間惟多出幾個亂收費的假廟。
理性走入絕地,有限的人智看見了無限的困阻,人才會變得謙恭,條條計策終見迷茫,人才在服從與祈禱中聽見神命。但我還是不大相信這時就可以棄絕理性,因為那絕地之上等著人的除了倡導愛願的神還有別樣的神,比如還有道破人生苦短,號召及時行樂的神。價值相對主義可能會說:諸神平等,怎麽都行。但怎麽都行不等於怎麽都好,保護大熊貓不等於人也要做大熊貓。或有人說:大熊貓怎麽了?人還不如大熊貓呢!那人也不如耗子嗎?就算也不如,那聖雄甘地如不如希特勒呢?還是不如?那好,大家提防著你就是,所以還得提防著價值相對主義。
人居各地,習俗不一,人在人群,孤獨無二,魂拘人身,根本的困境與救路都是一樣的。受賄的神受不同的賄,指引愛願的神卻並不因時因地而有改變。
三十
物質至上,並非一國一地之歧途,而是全人類的迷失。你看一切政府的共同目標是什麽?你看全球各地的鬥誌昂揚都基於什麽?無不是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以及消費指數的增長;增長增長再增長,似乎人類的前途、生命的意義全繫於物質占有和消費水平的可持續增長。這樣的競賽之下,誰還顧得上地球?誰還顧得上生態?相互的警告與斥責,不過是五十步恨百步,或百步對五十步的先期防範,討價還價中哪還有什麽愛願和理性?完全像貪婪的子孫在爭奪父母(地球)的遺產。本來嘛,做買賣的誰不想賺?非要讓先賺的讓著後賺的,一百步等著五十步,實在也是不通事理。可是話說回來,五十步恨百步也未必是恨其掠奪地球,也未必是恨那消費模式腐蝕著人類靈魂,更可能是恨著自己的手慢,好東西先都讓別人拿了去。如此這般地增長了再增長,賺了又賺,五十望一百,一百望一千一萬,結果無非是地球日益枯萎,人間恨怨飈升。而這未必隻是政治、經濟問題(把這僅僅看作政治、經濟問題,我疑心那還是中著物慾的魔法,還是像五十望一百而不成時的心理不平衡),多半是信仰出了毛病,是如林語堂所說:近二千年來人已經聽不懂了神的聲音。豈止是聽不懂,是幹脆不要聽,是如陳嘉映所說:“生活真容易變得有趣,所以沒有人思考。”詩意地棲居嗎?就怕詩人早也認同了飯局中的操作與推銷。
三十一
有位一向自詡關懷生命意義的老友,忽一日自信看透了人生,說:“咳,什麽意義不意義,道德不道德的,你說是不是?”不小心我說了“不是”。場麵於是有些沉悶,大家對坐無言,然後避開這話題胡亂說些別的。但我知道他心裏在說什麽——“虛偽!”我也知道這一句譴責後麵的理由——“老實說,你不看重名利?”我還知道支持這理由的所謂看透——“什麽信仰呀愛願呀,這個呀那個呀,說說罷了,人生實實在在,不過死前的一次性消費,唱高調的不是傻瓜就是裝蒜。”
虛偽,這兩個字厲害,把它she向誠實,效果多佳。比如黃色小說的自衛反擊:“各位的做愛難道不是這樣?為何不從實招來?”想想也是,誠實於是猶豫。黃色見狀,嘴上或心裏必是脆脆的一聲:“虛偽!”誠實容易被這一聲斷喝嚇糊塗,其實呢,黃色隻見了性愛之形同,而難識心魂之異彩——本來嘛,愛情之要,原是黃色的盲區。不過“虛偽”二字真是厲害,它所以百發百中,皆因人非聖賢,誰心裏沒有一些陰暗和隱藏?但這些可能是汙濁的品質,恰是人應當懺悔和道德不可或缺的緣由,怎能借坦蕩與實在之名視其為正當?這差不多是個悖論:你說他虛偽,是因其知汙濁而隱藏,你說那隱藏的並不汙濁,甚至美妙到可供炫耀,那虛偽豈不要換成謙遜了?
上述的虛偽固然不是美德,但畢竟留了一份美好的畏懼在頭上,而上述的坦蕩和實在,則無所畏懼到徹底不識了好歹。好與歹,豈可由實在引出?好與歹根本是心魂的詢問。難怪價值相對主義說怎麽都好,它是執實在而不思不悟,助人慾以坦然胡行。有了美好的畏懼在,虛偽則可望迷途知返,人便有了懺悔的可能。我有時設想,最不可救藥的虛偽什麽樣兒?比如說,有一天懺悔也不是因為看見了自己的汙濁,而是追隨著時髦,受洗也不是為了信守神約,而是看它為一枚高雅的徽標,信仰呀愛願呀都跟把黑髮染黃一樣成了美容店的業務,那才真叫麻煩。
三十二
但愛願都是什麽呢?如何才算是愛願呢?愛願既然高於規則,它就不能再是規則。愛願既然是天啟,它就不能又是人說。比如,愛願之緊要的一條是愛他人,這分寸如何把握?就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一種可能的把握,但它也隻說出了問題的一麵,另一麵——己之所欲,怎樣呢?務施於人嗎?你欲豐衣足食,務使別人也豐衣足食,你欲安居樂業,務使別人也安居樂業,這當然好。但是,你欲欺世盜名,也務使別人偷梁換柱嗎?你欲做偽證,也務使別人知法犯法嗎?顯見是不行,那是教人作惡呀。那麽,你欲捐資扶貧,你欲安貧樂道,你欲殺身成仁,這總不是惡了吧?那麽,別人也都得這樣嗎?你說不必。你甚至說,強迫捐資豈非掠奪?強使樂道,道將非道;強逼成仁,仁安在哉?如此說來,自掃門前雪吧,不如少管別人的事。人慾乘涼,我獨種樹,人慾出人頭地,我看平常是真,相安莫擾各行其是,豈不天下都樂?可是有個別人叫希特勒,他要打仗,還有幾個別人叫“四人幫”,他們要焚書坑儒,怎麽辦?你可能會說:這已經跑題了——倘其自己跟自己打,自己燒自己的書,請便,但你把仗打到別人頭上,那就違背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聖訓,故此一條聖訓已經把話說全。就算是這樣吧,那麽“勿施於人”要不要務施於人呢?要,是“勿施”之否定;不要,是否定了“勿施”。你說:還是獨善其身的好,但這是繞圈子,希特勒打來了,“四人幫”燒來了!你說:那正是因為是他們違背了聖訓呀?倘人人尊此訓而獨善,哪還會有這些亂七八糟的事?但他們要是壓根兒就不信你那聖訓呢?好了,不管你是指責他們的違背,還是遺憾於他們的不信,都說明這聖訓壓根兒就有務施於人的傾向。
二十八
比如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此語雖是人言,卻既暗示了人不能篡改的天賦事實,又暗示了人要超越其自然本性的方向。己所不欲,意味著人之有欲,且欲之無限——這是天賦事實。人慾無限,則可能損及別人(他者),而為別人(他者)所不欲——這也是天賦事實。人在人群,每個人就都是自己也都是他人,人類是萬靈萬物之網的一脈,個人又是人類整體之一局部——這是人之獨聞的天啟,人於是恍然而悟:原來如此,惟整體的音樂可使單獨的音符連接出意義,惟宏博的愛願是人性升華的路徑。所以愛願不是人的自然本性,而是人超越大熊貓等等而獨具的智慧,是見自然絕地而有的精神追尋,是聞神命而有的覺醒。
二十九
神,當然不是理性推導出來的,但卻是理性看到了理性的無能才聽見的啟示。我不大相信理性走入絕地之前的神,那樣的神多半是信徒期求優待——今生不可那就來世——所推舉的偶像;優待哪有個完呢?弄來弄去便與貪官縱容自己的親朋同流,結果是愛願枯萎,人間惟多出幾個亂收費的假廟。
理性走入絕地,有限的人智看見了無限的困阻,人才會變得謙恭,條條計策終見迷茫,人才在服從與祈禱中聽見神命。但我還是不大相信這時就可以棄絕理性,因為那絕地之上等著人的除了倡導愛願的神還有別樣的神,比如還有道破人生苦短,號召及時行樂的神。價值相對主義可能會說:諸神平等,怎麽都行。但怎麽都行不等於怎麽都好,保護大熊貓不等於人也要做大熊貓。或有人說:大熊貓怎麽了?人還不如大熊貓呢!那人也不如耗子嗎?就算也不如,那聖雄甘地如不如希特勒呢?還是不如?那好,大家提防著你就是,所以還得提防著價值相對主義。
人居各地,習俗不一,人在人群,孤獨無二,魂拘人身,根本的困境與救路都是一樣的。受賄的神受不同的賄,指引愛願的神卻並不因時因地而有改變。
三十
物質至上,並非一國一地之歧途,而是全人類的迷失。你看一切政府的共同目標是什麽?你看全球各地的鬥誌昂揚都基於什麽?無不是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以及消費指數的增長;增長增長再增長,似乎人類的前途、生命的意義全繫於物質占有和消費水平的可持續增長。這樣的競賽之下,誰還顧得上地球?誰還顧得上生態?相互的警告與斥責,不過是五十步恨百步,或百步對五十步的先期防範,討價還價中哪還有什麽愛願和理性?完全像貪婪的子孫在爭奪父母(地球)的遺產。本來嘛,做買賣的誰不想賺?非要讓先賺的讓著後賺的,一百步等著五十步,實在也是不通事理。可是話說回來,五十步恨百步也未必是恨其掠奪地球,也未必是恨那消費模式腐蝕著人類靈魂,更可能是恨著自己的手慢,好東西先都讓別人拿了去。如此這般地增長了再增長,賺了又賺,五十望一百,一百望一千一萬,結果無非是地球日益枯萎,人間恨怨飈升。而這未必隻是政治、經濟問題(把這僅僅看作政治、經濟問題,我疑心那還是中著物慾的魔法,還是像五十望一百而不成時的心理不平衡),多半是信仰出了毛病,是如林語堂所說:近二千年來人已經聽不懂了神的聲音。豈止是聽不懂,是幹脆不要聽,是如陳嘉映所說:“生活真容易變得有趣,所以沒有人思考。”詩意地棲居嗎?就怕詩人早也認同了飯局中的操作與推銷。
三十一
有位一向自詡關懷生命意義的老友,忽一日自信看透了人生,說:“咳,什麽意義不意義,道德不道德的,你說是不是?”不小心我說了“不是”。場麵於是有些沉悶,大家對坐無言,然後避開這話題胡亂說些別的。但我知道他心裏在說什麽——“虛偽!”我也知道這一句譴責後麵的理由——“老實說,你不看重名利?”我還知道支持這理由的所謂看透——“什麽信仰呀愛願呀,這個呀那個呀,說說罷了,人生實實在在,不過死前的一次性消費,唱高調的不是傻瓜就是裝蒜。”
虛偽,這兩個字厲害,把它she向誠實,效果多佳。比如黃色小說的自衛反擊:“各位的做愛難道不是這樣?為何不從實招來?”想想也是,誠實於是猶豫。黃色見狀,嘴上或心裏必是脆脆的一聲:“虛偽!”誠實容易被這一聲斷喝嚇糊塗,其實呢,黃色隻見了性愛之形同,而難識心魂之異彩——本來嘛,愛情之要,原是黃色的盲區。不過“虛偽”二字真是厲害,它所以百發百中,皆因人非聖賢,誰心裏沒有一些陰暗和隱藏?但這些可能是汙濁的品質,恰是人應當懺悔和道德不可或缺的緣由,怎能借坦蕩與實在之名視其為正當?這差不多是個悖論:你說他虛偽,是因其知汙濁而隱藏,你說那隱藏的並不汙濁,甚至美妙到可供炫耀,那虛偽豈不要換成謙遜了?
上述的虛偽固然不是美德,但畢竟留了一份美好的畏懼在頭上,而上述的坦蕩和實在,則無所畏懼到徹底不識了好歹。好與歹,豈可由實在引出?好與歹根本是心魂的詢問。難怪價值相對主義說怎麽都好,它是執實在而不思不悟,助人慾以坦然胡行。有了美好的畏懼在,虛偽則可望迷途知返,人便有了懺悔的可能。我有時設想,最不可救藥的虛偽什麽樣兒?比如說,有一天懺悔也不是因為看見了自己的汙濁,而是追隨著時髦,受洗也不是為了信守神約,而是看它為一枚高雅的徽標,信仰呀愛願呀都跟把黑髮染黃一樣成了美容店的業務,那才真叫麻煩。
三十二
但愛願都是什麽呢?如何才算是愛願呢?愛願既然高於規則,它就不能再是規則。愛願既然是天啟,它就不能又是人說。比如,愛願之緊要的一條是愛他人,這分寸如何把握?就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一種可能的把握,但它也隻說出了問題的一麵,另一麵——己之所欲,怎樣呢?務施於人嗎?你欲豐衣足食,務使別人也豐衣足食,你欲安居樂業,務使別人也安居樂業,這當然好。但是,你欲欺世盜名,也務使別人偷梁換柱嗎?你欲做偽證,也務使別人知法犯法嗎?顯見是不行,那是教人作惡呀。那麽,你欲捐資扶貧,你欲安貧樂道,你欲殺身成仁,這總不是惡了吧?那麽,別人也都得這樣嗎?你說不必。你甚至說,強迫捐資豈非掠奪?強使樂道,道將非道;強逼成仁,仁安在哉?如此說來,自掃門前雪吧,不如少管別人的事。人慾乘涼,我獨種樹,人慾出人頭地,我看平常是真,相安莫擾各行其是,豈不天下都樂?可是有個別人叫希特勒,他要打仗,還有幾個別人叫“四人幫”,他們要焚書坑儒,怎麽辦?你可能會說:這已經跑題了——倘其自己跟自己打,自己燒自己的書,請便,但你把仗打到別人頭上,那就違背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聖訓,故此一條聖訓已經把話說全。就算是這樣吧,那麽“勿施於人”要不要務施於人呢?要,是“勿施”之否定;不要,是否定了“勿施”。你說:還是獨善其身的好,但這是繞圈子,希特勒打來了,“四人幫”燒來了!你說:那正是因為是他們違背了聖訓呀?倘人人尊此訓而獨善,哪還會有這些亂七八糟的事?但他們要是壓根兒就不信你那聖訓呢?好了,不管你是指責他們的違背,還是遺憾於他們的不信,都說明這聖訓壓根兒就有務施於人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