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三
我不斷地眺望那最初之在:一方藍天,一條小街,陽光中縹緲可聞的一縷鍾聲,於恐懼與好奇之中鋪築成無限。因而我看著他的背影,看他的心流一再進入黑夜,死也不是結束。隻有一句話是他的保佑:“看不見而信的人是有福的。”
病隙碎筆3
一
從網上讀到一篇文章,說到中國孩子和美國孩子學畫畫之關心點的不同,中國孩子總是問老師“我畫得像不像”,美國孩子則是問“我畫得好不好”。
先說“像不像”,像什麽呢?一是像老師的範本,二是像名家或傳統的畫路。我在電視上見過幾個中國孩子比賽水墨畫,看筆法都是要寫意,但其實全有成規:小雞是幾筆都是幾筆,小蝦則一群與一群的隊形完全一致,葫蘆的葉子不僅數目相等並且位置也一樣,而白菜的旁邊總是配上兩朵蘑菇……這那裏還有自己的意,全是別人的實呀!三是像真的。怎樣的真呢?倘其寫意也循成規,真,料必也隻是流於外在的形吧。
再說“好不好”。根據什麽說它好不好呢?根據外在的真,隻能是像不像。好不好則必牽繫著你的心願,你的神遊,神遊阻斷處你的猶豫和彷徨,以及現實的絕境給你的啟示,以及夢想的不滅為你開啟的無限可能性。這既是你的劫數也是你的自由,這樣的舞蹈你能說它像什麽嗎?它什麽也不像,前麵沒有什麽可以讓它像的東西,因為你隻有問自己,乃至問天問地:這,好不好?
二
國畫,越看越有些膩了。山水樹木花鳥魚蟲,都很像,像真的,像前人,互相像,鑑賞家常也是這樣告訴你:此乃襲承哪位大師,哪一門派。西畫中這類情況也有。書法中這樣的事尤其多,壽字、福字、龍虎二字,寫來寫去再也弄不出什麽新意卻還是寫來寫去,讓人看了憋悶,覺得書者與觀者的心情都被囚禁。
藝術,原是要在按部就班的實際中開出虛幻,開闢異在,開通自由,技法雖屬重要但根本的期待是心魂的可能性。便是寫實,也非照相。便是攝影,也並不看重外在的真。一旦藝術,都是要開放遐想與神遊,且不宜搭乘已有的專線。
曾經我不大會看畫,眾人都說好,便追去看。貼近了看,看得太快怕人說你幹嘛來,看得慢了又不知道看什麽,看出像來暗自快慰,看著不像便懷疑人家是不是糊弄咱。後來,有一次,忽然之間我被震動了——並非因為那畫麵所顯明的意義,而是因其不拘一格的構想所流露的不甘就範的心情。一俟有了這樣的感受,那畫麵便活躍起來,擴展開去,使你不由地驚嘆:原來還有這樣的可能!於是你不單看見了一副畫,還看見了畫者飛揚的激情,看見了一條渴望著創造的心跡,觀者的心情也便跟隨著不再拘泥一處,頓覺僵死的實際中處處都蘊藏著希望。
三
不過,倘奇詭、新異肯定就好,藝術又怕混淆於胡來。貶斥了半天“像”,回頭一想,什麽都不像行嗎?換個角度說,你根據什麽說a是藝術,b是創作,而c是胡來?所謂“似與不似之間”,這“之間”若僅是畫麵上分寸的推敲,結果可能還是成規,或者又是胡來。這“之間”,必是由於心神的突圍,才可望走到藝術的位置;可以離形,但不能失神,可以脫離實際沉於夢幻,卻不可無所尋覓而單憑著手的自由。這就像愛與性的關係:愛中之性,多麽奇詭也是訴說,而無愛之性再怎麽像模像樣兒也還是排泄。
什麽都不像既然也不行,那又該像什麽呢?像你的猶豫,像你的絕望,像你的不甘就範的心魂。但心魂的遼闊豈一個“像”字可以捕捉?所以還得是“好不好”;“好不好”是心魂在無可像處的尋覓。
四
中國觀眾,對戲劇,對表演,也多以“像不像”來評價。醫生必須像醫生,警察千萬得像警察,可醫生和警察,脫了衣裳誰像誰呢?脫了衣裳並且入夢,又是怎麽個像法呢?(有一段相聲說:夢,有倆人商量著做的嗎?)像,惟在外表,心魂卻從來多樣。心魂,你說他應該像什麽?隻像他自己不好嗎?隻像他希望自己所是的那樣,不好嗎?可見,“像不像”的評價,還是對形的要求,對表層生活的關注,心魂的遼闊與埋藏倒被忽視。
所以中國的舞台上與中國的大街上總是很像。中國的演員,工夫多下在舉首投足、一顰一笑的像上。中國觀眾的期待,更是被培養在這個像字上。於是,中國的藝術總是以像而贏得讚賞。極例是“文革”中的一個舞蹈《喜曬戰備糧》,一群女孩兒不過都換了一身幹淨衣裳,跳到台上去篩一種想像中的穀物。篩來篩去,這我在農村見過,覺得真像,又覺得沒勁——早知如此,給我們村兒的女子們換身衣裳不得了?想來我們村兒的女子們倒更要活潑得多了。還有所謂的根雕,你看去吧,好好的天之造物,非得弄得像龍像鳳,像鷹像鶴,偏就不見那根須本身的蓬勃與呼嘯。還是一個“像”字作怪。“不肖子孫”所以是斥責,就因其不像祖宗,不按既定方針辦。龍與鶴的意思都現成,像就是了,而自然的蓬勃與呼嘯是要心魂參與創造的,而心魂一向都被忽視。
五
像字當頭,藝術很容易流於技藝。用筆畫,會的人太多,不能標榜特色總歸是寂寞。就有人用木片畫,用手指或舌頭畫,用氣吹著墨液在紙上走。有個黃色笑話,說古時某才子善用其臀作畫,蘸了墨液在紙上隻一坐,像什麽就不說,但真是像。玩笑歸玩笑,其實用什麽畫具都不要緊,遠古無“榮寶齋”時,岩洞壁畫依然動人魂魄。古人無規可循,所畫之物也並不求像,但那是心魂的奔突與祈告,其牽魂的力量自難磨滅。我是說,心魂的路途遠未走完,未必是工具已經不夠使。
六
外在的“像”與“真”,或也是藝術追求之一種,但若作為藝術的最高鑑定,尷尬的局麵在所難免。比如,倘若真就是好,任何黃色的描寫都無由貶斥,任何烏七八糟的東西都能叫藝術,作者隻要說一句“這多麽真實”,或者“我的生活真的是這樣”,你說什麽?他反過來還要說你“遮遮掩掩的你真是那樣幹麽?虛偽!”是呀,許你滿台土語,就不許我通篇髒話?許你引車賣漿惟妙惟肖,就不許我鸞顛鳳倒纖毫畢現?許你衣冠楚楚,倒不許我一絲不掛?你真還是我真?哎哎,確也如此——倘去實際中比真,你真比不過他。不過,若隻求實際之真,藝術真也是多餘。滿街都是真,床上床下都是真,看去唄。可藝術何為?藝術是一切,這總說不通吧?那麽,藝術之真不同於實際之真,應該是沒有疑問的。
藝術是假嗎?當然也不是。倒是滿街的實際,可能有一半是假;床上床下的真,可能藏著假情假義,一絲不掛呢,就真的沒有遮掩?而在這真假之間,心魂一旦感受到荒誕,感受到苦悶有如囚徒,便可能開闢另一種存在,尋覓另一種真了。這樣的真,以及這樣的開闢與尋覓本身,被稱為藝術,應該是合適的。
我不斷地眺望那最初之在:一方藍天,一條小街,陽光中縹緲可聞的一縷鍾聲,於恐懼與好奇之中鋪築成無限。因而我看著他的背影,看他的心流一再進入黑夜,死也不是結束。隻有一句話是他的保佑:“看不見而信的人是有福的。”
病隙碎筆3
一
從網上讀到一篇文章,說到中國孩子和美國孩子學畫畫之關心點的不同,中國孩子總是問老師“我畫得像不像”,美國孩子則是問“我畫得好不好”。
先說“像不像”,像什麽呢?一是像老師的範本,二是像名家或傳統的畫路。我在電視上見過幾個中國孩子比賽水墨畫,看筆法都是要寫意,但其實全有成規:小雞是幾筆都是幾筆,小蝦則一群與一群的隊形完全一致,葫蘆的葉子不僅數目相等並且位置也一樣,而白菜的旁邊總是配上兩朵蘑菇……這那裏還有自己的意,全是別人的實呀!三是像真的。怎樣的真呢?倘其寫意也循成規,真,料必也隻是流於外在的形吧。
再說“好不好”。根據什麽說它好不好呢?根據外在的真,隻能是像不像。好不好則必牽繫著你的心願,你的神遊,神遊阻斷處你的猶豫和彷徨,以及現實的絕境給你的啟示,以及夢想的不滅為你開啟的無限可能性。這既是你的劫數也是你的自由,這樣的舞蹈你能說它像什麽嗎?它什麽也不像,前麵沒有什麽可以讓它像的東西,因為你隻有問自己,乃至問天問地:這,好不好?
二
國畫,越看越有些膩了。山水樹木花鳥魚蟲,都很像,像真的,像前人,互相像,鑑賞家常也是這樣告訴你:此乃襲承哪位大師,哪一門派。西畫中這類情況也有。書法中這樣的事尤其多,壽字、福字、龍虎二字,寫來寫去再也弄不出什麽新意卻還是寫來寫去,讓人看了憋悶,覺得書者與觀者的心情都被囚禁。
藝術,原是要在按部就班的實際中開出虛幻,開闢異在,開通自由,技法雖屬重要但根本的期待是心魂的可能性。便是寫實,也非照相。便是攝影,也並不看重外在的真。一旦藝術,都是要開放遐想與神遊,且不宜搭乘已有的專線。
曾經我不大會看畫,眾人都說好,便追去看。貼近了看,看得太快怕人說你幹嘛來,看得慢了又不知道看什麽,看出像來暗自快慰,看著不像便懷疑人家是不是糊弄咱。後來,有一次,忽然之間我被震動了——並非因為那畫麵所顯明的意義,而是因其不拘一格的構想所流露的不甘就範的心情。一俟有了這樣的感受,那畫麵便活躍起來,擴展開去,使你不由地驚嘆:原來還有這樣的可能!於是你不單看見了一副畫,還看見了畫者飛揚的激情,看見了一條渴望著創造的心跡,觀者的心情也便跟隨著不再拘泥一處,頓覺僵死的實際中處處都蘊藏著希望。
三
不過,倘奇詭、新異肯定就好,藝術又怕混淆於胡來。貶斥了半天“像”,回頭一想,什麽都不像行嗎?換個角度說,你根據什麽說a是藝術,b是創作,而c是胡來?所謂“似與不似之間”,這“之間”若僅是畫麵上分寸的推敲,結果可能還是成規,或者又是胡來。這“之間”,必是由於心神的突圍,才可望走到藝術的位置;可以離形,但不能失神,可以脫離實際沉於夢幻,卻不可無所尋覓而單憑著手的自由。這就像愛與性的關係:愛中之性,多麽奇詭也是訴說,而無愛之性再怎麽像模像樣兒也還是排泄。
什麽都不像既然也不行,那又該像什麽呢?像你的猶豫,像你的絕望,像你的不甘就範的心魂。但心魂的遼闊豈一個“像”字可以捕捉?所以還得是“好不好”;“好不好”是心魂在無可像處的尋覓。
四
中國觀眾,對戲劇,對表演,也多以“像不像”來評價。醫生必須像醫生,警察千萬得像警察,可醫生和警察,脫了衣裳誰像誰呢?脫了衣裳並且入夢,又是怎麽個像法呢?(有一段相聲說:夢,有倆人商量著做的嗎?)像,惟在外表,心魂卻從來多樣。心魂,你說他應該像什麽?隻像他自己不好嗎?隻像他希望自己所是的那樣,不好嗎?可見,“像不像”的評價,還是對形的要求,對表層生活的關注,心魂的遼闊與埋藏倒被忽視。
所以中國的舞台上與中國的大街上總是很像。中國的演員,工夫多下在舉首投足、一顰一笑的像上。中國觀眾的期待,更是被培養在這個像字上。於是,中國的藝術總是以像而贏得讚賞。極例是“文革”中的一個舞蹈《喜曬戰備糧》,一群女孩兒不過都換了一身幹淨衣裳,跳到台上去篩一種想像中的穀物。篩來篩去,這我在農村見過,覺得真像,又覺得沒勁——早知如此,給我們村兒的女子們換身衣裳不得了?想來我們村兒的女子們倒更要活潑得多了。還有所謂的根雕,你看去吧,好好的天之造物,非得弄得像龍像鳳,像鷹像鶴,偏就不見那根須本身的蓬勃與呼嘯。還是一個“像”字作怪。“不肖子孫”所以是斥責,就因其不像祖宗,不按既定方針辦。龍與鶴的意思都現成,像就是了,而自然的蓬勃與呼嘯是要心魂參與創造的,而心魂一向都被忽視。
五
像字當頭,藝術很容易流於技藝。用筆畫,會的人太多,不能標榜特色總歸是寂寞。就有人用木片畫,用手指或舌頭畫,用氣吹著墨液在紙上走。有個黃色笑話,說古時某才子善用其臀作畫,蘸了墨液在紙上隻一坐,像什麽就不說,但真是像。玩笑歸玩笑,其實用什麽畫具都不要緊,遠古無“榮寶齋”時,岩洞壁畫依然動人魂魄。古人無規可循,所畫之物也並不求像,但那是心魂的奔突與祈告,其牽魂的力量自難磨滅。我是說,心魂的路途遠未走完,未必是工具已經不夠使。
六
外在的“像”與“真”,或也是藝術追求之一種,但若作為藝術的最高鑑定,尷尬的局麵在所難免。比如,倘若真就是好,任何黃色的描寫都無由貶斥,任何烏七八糟的東西都能叫藝術,作者隻要說一句“這多麽真實”,或者“我的生活真的是這樣”,你說什麽?他反過來還要說你“遮遮掩掩的你真是那樣幹麽?虛偽!”是呀,許你滿台土語,就不許我通篇髒話?許你引車賣漿惟妙惟肖,就不許我鸞顛鳳倒纖毫畢現?許你衣冠楚楚,倒不許我一絲不掛?你真還是我真?哎哎,確也如此——倘去實際中比真,你真比不過他。不過,若隻求實際之真,藝術真也是多餘。滿街都是真,床上床下都是真,看去唄。可藝術何為?藝術是一切,這總說不通吧?那麽,藝術之真不同於實際之真,應該是沒有疑問的。
藝術是假嗎?當然也不是。倒是滿街的實際,可能有一半是假;床上床下的真,可能藏著假情假義,一絲不掛呢,就真的沒有遮掩?而在這真假之間,心魂一旦感受到荒誕,感受到苦悶有如囚徒,便可能開闢另一種存在,尋覓另一種真了。這樣的真,以及這樣的開闢與尋覓本身,被稱為藝術,應該是合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