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福建才明白,原來請我在福建的幾所中學裏作文學報告,順便推銷由海峽出版社出版的《新時期文學優秀中篇小說集》……


    既然是“義務”,就好好盡吧!


    於是我在四所重點中學作了四場報告——我並沒有喜歡到處作報告的職業病,那純粹因為是“義務”……


    每場報告後,由我代筆簽名,出售幾位作家朋友的、版式很高雅的集子。


    他們是——王蒙、蔣子龍、張潔、諶容、張承誌、張賢亮、從維熙、鄧友梅、馮驥才……


    我至少為他們每個人的集子推銷了五十本之多,四天內我差不多推銷了六七百本作家朋友們的集子。在那些書的扉頁上留下了我的筆跡——“梁曉聲代簽”。有的書上還留下了我代作家朋友們題的詞……


    有意義嗎?


    當然有意義。


    是義務嗎?


    未必是我的義務。


    別的作家朋友門也未必會像我這樣不遺餘力地去推銷他人的集子……


    又講座又賣書,我可真累得夠嗆啊……


    就是在那四天的晚上,我寫出另一個中篇《母親》。我覺得住在好房間裏,若不寫作,就對不起誰似的。


    離開福州那一天,我將《母親》交付《中篇小說選刊》,請章世添同誌代我寄往《文匯月刊》。


    他驚訝地問:“這四天內你還寫東西來?”


    我說:“這不寫出來了嗎?”


    他挺內疚的樣子,訥訥地說:“你太拚命了吧?留下來休息幾天行不行?”


    我說:“不行。”


    我很惦家了。離家前,兒子正生病……


    10. 被熟視無睹的中國


    非常慚愧,倘我不是“文津獎”評委,可能至今還不知道彼得?海斯勒其人。也不知道他的中國名字“何偉”。盡管,他的《尋路中國》的封麵上,印著兩行“2011年度十大好書第一名”。一由“新浪讀書網”所評,一由“深圳讀書月”所評。


    我翻開這一本書,讀到第10頁時就被吸引住了,欲罷不能。


    此頁開頭兩行文字是這樣的:“……在這一帶,即便是葬禮,也呈現出熙熙攘攘的景象。開車穿越北方的途中,我一路上都會因大大小小的儀式而停下車來。儀式就在公路上舉行,跟脫粒一樣,是大家的事情。”——英文中斷無“熙熙攘攘”這樣的詞彙,這四個字極感性地譯出了我們大多數中國人習以為常的場麵。


    讀罷全書,我將此書的獲獎順序排在了第三位。這一部書當然首先是寫給外國人看的,向外國人介紹八十年代以後的,主要是當下的中國。一部首先是寫給外國人看的書,一經譯成中文,為什麽在中國讀者中也好評如潮呢?


    柴靜的推薦語道出了其中原因:“何偉寫出了我熟視無睹的中國,和那種親切的酸楚。”


    確乎,對於我,書中寫到的大多數人和事也往往是熟視無睹的。因為熟視無睹,則往往漠不關心,於是麻木。麻木而被刺疼,於是心生酸楚。我們的麻木其實也並非真的麻木——中國許多問題的嚴峻性超出了作為美國人的何偉的感受,我們糾結其中,而他是“第三者”。他與中國的接觸是“第三類接觸”。


    超脫之眼所見會別有細微。


    這一部書的另一長處是結合了從前來看當下。正是在此點上,他寫出了“連一些生活在中國的青年人都不知道或拒絕認識的中國”——那其實就是,畢竟發展變化了的中國,也是鬱悶與衝突無處不在的中國。


    “關注現代中國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彼得?海斯勒完全當得起這一評價……


    作者對中國底層大眾的友愛深深感動了我。


    11. 人民利益無小事


    現將當年的江西知青趙素珍寫給我的一封信轉給您們。


    尊敬的同誌們,我認為趙素珍同誌的信寫得很通情達理,要求並不過分,實屬正當。如果完全無視她的要求,那則意味,對於她下鄉時期長達九年的實際教齡,根本不予承認——而這顯然是不對的。


    我們的國家,目前仍在糾正某些從前年代對某些個人造成的不公正現象,包括對當年的知青也是如此。解決了,社會的公正就多了一分,以某種理由拒絕解決,社會的公正就少了一分。並且,違背“人民利益無小事”的中央精神。


    尊敬的同誌們,懇請你們認真對待趙素珍同誌這一封信中的合理要求,並望將怎樣解決的情況反饋給我,行嗎?


    至於究竟應在趙素珍同誌的工資中加入多少補貼,我覺得那倒是可以與之協商的。


    給你們添麻煩了,請多原諒!


    祝領導們秋安!


    (電視劇《知青》播出後,插隊知青趙素珍給我寫信傾述她的鬱悶,於是我給她的單位領導寫了此信。)


    12. 尊敬的長者


    收到了您的來信,首先向您保證,我不會將您的信公開的。


    您在信中引用了愛因斯坦的話,這使我間接了解了您——您一定是一位喜歡看書的長者啊!所以您的信才寫的那麽中懇,甚至仁慈。


    謝謝您對我的創作初衷的理解和鼓勵。


    但我還是希望得到您的住址(通信地址),請您放心,我會保密的,也不會去打擾您。


    我隻是想送您一套《知青》的光碟,以及由我編劇的另一部電視劇的光碟,如您願意接受,就請給我一個可以寄送到的地址。


    我不上網,也無網址。是通過我兒子網址發給您的。


    再次感謝!


    天涼了,望長者注意保暖,珍重。


    (電視劇《知青》播出後,一位八十三歲的長者寫給我三千餘字的信予以鼓勵,於是有以上覆信。)


    13. 向中國的母親們致敬


    立三兄:


    辛苦啦!


    與兄合編此集,特溫暖事。


    如許多人熱忱配合,紛紛賜稿,你我共同榮幸也!


    你在前言中必會感激再三,不復贅示。


    我一向認為,一個民族怎樣,肯定也與一個民族的母親們怎樣有關。


    於是我想到了老舍先生回憶母親的文章,他在文中寫到——在他記憶中,母親生前沒穿過一件好衣服,沒吃過一頓好飯……


    想到了蕭幹先生回憶母親的文章,他在文中寫到——他領到第一份工資時,轉身就去匆匆買了一聽罐頭,匆匆往家趕,因為母親一直在病著。待他用小勺將一顆罐頭櫻桃送到母親唇邊時,母親已咽不下那顆櫻桃了……


    想到了季羨林先生回憶母親的文章,他在文中寫到——自己接到母親病危的家信回到家中時,母親已入棺了。而他“恨不得一頭撞死於棺旁,也隨母親去了……”


    他覺得,為了求學而竟沒與母親見上最後一麵,是自己“永遠的悔”。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忐忑的中國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梁曉聲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梁曉聲並收藏忐忑的中國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