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女一旦觀察出情況了,就會如此這般地教導他們:爸、媽,不許比啊。他們那種生活方式,落伍啦,過時啦,土!現在什麽年代了?二十一世紀中期了!咱們選擇的是最現代的一種生活方式!現代生活方式追求的是奇、簡、潔,具有創新性!沒文化的人才和他們住的比!……


    他們大抵都是沒文化或文化不高的人,他們的兒女卻都是擁有高學歷的人,起碼是大學畢業生。他們信自己有文化的兒女們的話。一信,小天使就又飛回到他們心裏了。


    由於“居車族新市區”的存在,派生出了占地麵積超大的餐飲店,最大者樓上樓下可同時供千餘人用餐;超大型幼兒園,可接收四五百名孩子入托不足為奇;超大型公共浴所,也可供數百人同時淋浴……


    小說、戲劇、電影、電視劇乃至電視節目,都因“居車族新市區”的存在而豐富了新題材、新內容,新的表現形式。即使同樣是些鄰裏糾紛、風情月債之類陳糠爛穀子的事兒,一併呈現在“居車族新市區”的背景之中,頓時便又有了新意。《瞧這一家子》這一檔電視節目,每天播的便是關於“居車族”們的林林總總的新聞或話題。不但是“居車族”們的最愛,在五環以內也終年排在收視率前三位……


    那時已有國產電影獲得了奧斯卡電影節的最佳外語片獎,並且幾乎同時包攬了其他獎項;片名是《讓車告訴你,幸福是什麽?》。


    那時也有多位中國籍作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了——有位作者還是“2020”後,可簡稱為“020後”,並且是女性。那一部譯成幾十種文字的小說風靡世界,書名是《我的母親是汽車》。


    全世界驚嘆——中國雖然沒在別的什麽方麵引導過世界潮流,但中國人翻開了人類文藝史上“後後現代主義”的嶄新一頁,他們那種“後後現代主義”的文藝新感覺,使此前人類文藝史上的一切流派黯然失色。“中國特色”的“後後現代主義”文學文藝現象,體現出一部分“後後人類”怪誕而昂揚的活著的毅忍精神和原始樂趣,令別國人尤其西方人看的時候明白,理解;理解之後找不著北……


    那時,中國已有了千元大鈔。


    ……


    2. 暢想北京


    然而北京被其大壓趴下了。


    這全世界人口最多、最稠密的首都,實際上已成為全世界最不宜人居的城市。或者更準確地說,它實際上隻不過變成了世界上最龐大的消耗體和消費體。為了滿足它對能源的消耗,全中國都力有不逮、捉襟見肘了;為了滿足它對商品的消費,周邊省份的物流業即使一向將保障對北京的供給當成首要的政治任務來完成,那也還是會經常使北京陷於缺糧少菜和副食品斷檔的境地。而由於北京周邊已根本沒有土地可賣給房地產開發商了,使它的財政收入少了很大一部分。那時全人類對於各種各樣電子科技帶來的新鮮玩意兒已經玩膩了,生存質量的標準又回到了工業文明以前的原點——飲純淨的水,吃綠色食品,過低碳的日子,享受慢節奏的人生。


    然而北京那時在一切方麵都已經無法慢下來了。


    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北京人已經不能體會從容不迫的呼吸是怎麽回事了。


    百分之九十五中的百分之八十五,皆不同程度地患了憂鬱症、焦慮症以及神經性缺氧症。空氣品質是那麽的差,並且看不到好起來的希望。不少想像力豐富的人,懷疑他們所吸入的空氣中的氧分子被住在五環以內的富人們靠科技手段暗中過濾了去;醫院裏每見有人仰躺地上等待醫治。他們大張著嘴,剛從恐怖之境僥倖逃生似的,大口大口地深吸不止,如蹦出了魚缸的魚,樣子痛苦得著實可憐。看著他們那樣子,本不感到缺氧的人也會頓時呼吸困難的。


    各醫院呼吸道專科的醫生麵對他們全都束手無策。醫生們當然全都認為他們先要醫治精神方麵的問題,但不論是誰如果企圖將他們送往精神病院,那麽結果將更不堪設想——他們會認為連親人也參與了對自己的迫害,便會真的瘋掉了。


    那時,聯合國向全世界發出了這樣的新生活號召:“盡量減少我們家庭中的電源插頭。”


    那時,北京的大多數高科技園區已不再研發什麽算得上高科技的東西了,而是在比賽著製造必須與電源插頭配套的產品。


    因為投入少,來錢快。


    房地產是壽終正寢沒戲了,但商人們總還得抓住別的商機不是?


    那時的北京,全靠電源插頭才撐持著雖被壓趴下了但精神不垮。


    那時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北京人家,需要更多更多的電源插頭日子才能順當地過下去。


    減少電源插頭那得在衣食住行特別方便的前提之下。


    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北京人家並不生活在那樣的前提之下。


    百分之五左右的北京人對那樣的前提並無良好感覺。事實上他們大部分已成了外國人,隻不過將中國尤其將北京當成一個掙錢多、快的地方。


    那時中國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加工廠和市場。


    當然還是。


    也隻能還是。


    而對於他們,比來比去,易如反掌賺大錢的機會,那還是祖國最多。


    祖國頂好!


    但是北京確已氣息奄奄。


    供水告急!


    供煤告急!


    供電告急!


    供油告急!


    取暖告急!


    防暑告急!


    交通又大麵積癱瘓了!


    垃圾又引發瘟疫了!


    看病更難了!


    入學更難了!


    入托更難了!


    一個北京人的血壓和心率、心理和神經保持正常狀態更難了!


    ……


    各屆建言遷都的呼聲一年比一年強烈,成為每年北京“兩會”期間的聚焦話題。


    但最終促使中央決定將部分國家機關和一些團體機構遷出北京是因為地震預測。


    事實上直到那時為止,全世界還都無法較準確地預測地震。但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也不敢因而就撤銷了地震預測部門和機構,也絕對不敢對地震預測專家們的預言掉以輕心。


    中國當然也不例外,於是請來了全世界頂級的地震預測專家、科研小組,動用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儀器,耗資一億多美元,歷時半年之久,對北京的地殼狀況進行了全方位的“會診”——最後所得之結論是:沒有明顯地將要發生地震的跡象,但這決不意味著北京明顯地不會發生地震。考慮到在華北大平原上曾發生過大地震,北京也多次受到小震驚擾,還是防患於未然的好……


    於是國家破釜沉舟地啟動了“北京大搬遷”方案。


    ……


    3. 北京的房價終於降了!


    “一石激起千重浪”——許許多多老北京人哭了;許許多多剛買了房、千方百計落上了北京正式戶口的新北京人也哭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忐忑的中國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梁曉聲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梁曉聲並收藏忐忑的中國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