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望是以不危害別人為前提的心念。


    欲望則是以占有為目的的一種心念。當它強烈到極點時,為要吸一支煙,或吻一下別人的唇,斬下別人的頭也在所不惜。


    莎樂美不懂二者的區別,或雖懂,認為其實沒什麽兩樣。當然,因為她的不擇手段,希律王和她自己都受到了神的懲罰……


    羅馬神話中也有一個女人,欲望比莎樂美還強烈,叫美狄亞。美狄亞的欲望,既和愛有關,也和復仇有關。


    美狄亞也是一位公主。她愛上了途經她那一國的探險英雄伊阿宋。伊阿宋同樣是一個欲望十分強烈的男人。他一心完成自己的探險計劃,好讓全世界佩服他。美狄亞幫了他一些忙,但要求他成為自己的丈夫,並帶她偷偷離開自己的國家。伊阿宋和約翰不同,他雖然並不愛美狄亞,卻未說過“不”。他權衡了一下利益得失,答應了。於是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的欲望,達成了相互心照不宣的交換。


    當他們逃走後,美狄亞的父王派她的弟弟追趕,企圖勸她改變想法。不待弟弟開口,她卻一刀將弟弟殺死,還肢解了弟弟的屍體,東拋一塊西拋一塊。因為她料到父親必親自來追趕,那麽見了弟弟被分屍四處,肯定會大慟悲情,下馬攏屍,這樣她和心上人便有時間擺脫追兵了。她以歹毒萬分的詭計“惡搞”伊阿宋的當然也是她自己的權力對頭——使幾位別國公主親手殺死她們的父王,剁成肉塊,放入鍋中煮成了肉羹,卻拒絕如她所答應的那樣,運用魔法幫公主們使她們的父親返老還童,而且幸災樂禍。這樣的妻子不可能不令丈夫厭惡。坐上王位的伊阿宋拋棄了她,決定另娶一位王後。在婚禮的前一天,她假惺惺地送給丈夫的後妻一頂寶冠,而對方一戴在頭,立刻被寶冠噴出的毒火活活燒死。並且她親手殺死了自己和丈夫的兩個兒子,為的是令丈夫痛不欲生……


    古希臘的戲劇家,在他們創作戲劇中,賦予了這一則神話現實意義。美狄亞不再是善巫術的極端自我中心的公主,而是一位普通的市民階層的婦女,為的是使她的被棄也值得同情,但還是保留了她燒死情敵殺死自己兩個親子的行徑。可以說,在古希臘,在古羅馬,美狄亞是“欲望”的代名詞。


    雖然我是男人,但我寧願承認——事實上,就天性而言,大多數女人較之大多數男人,對人生畢竟是容易滿足的;在大多數時候,大多數情況下,也畢竟是容易心軟起來的。


    勢力欲望也罷,報復欲望也罷,物質占有欲望也罷,情慾、性慾也罷,一旦在男人心裏作祟,結成塊壘,其猙獰才尤其可怖。


    人老矣,欲衰也。人不是常青樹,欲望也非永動機,這是由生命規律所決定的,沒誰能跳脫其外。


    一位老人,倘還心存些欲望的話,那些欲望差不多又是兒童式的了,還有小孩子那種欲望的無邪色彩。


    故孔子說:“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還有什麽欲望念頭,那就由著自己的性子去實現吧,大可不必再壓抑著了,隻不過別太出格。對於老人們,孔子這一種觀點特別人性化。孔子說此話時,自己也老了,表明做了一輩子人生導師的他,對自己是懂得體恤的。


    “老夫聊發少年狂”,便是老人的一種欲望宣洩。


    但也確有些老人,頭髮都白了,腿腳都不方便了,思維都遲鈍了,還是覬覦勢利,還是沽名釣譽,對美色的興趣還是不減當年。所謂“為老不尊”,其實是病,心理方麵的。仍戀權柄,由於想像自己還有能力擺布時局,控製雲舒雲卷;仍好美色,由於恐懼來日無多,企圖及時行樂,彌補從前的人生損失。兩相比較,仍好美色正常於仍亦權柄,因為更符合人性。


    “虎視眈眈,其欲逐逐”,這樣的老人,依然可怕,亦可憐。


    人之將死,心中便僅存一欲了——不死,活下去。


    人咽氣了,欲望戛然終結,化為烏有。


    西方的悲觀主義人生哲學,說來道去,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欲望令人痛苦;禁慾亦苦;無欲,則人非人。


    那麽積極一點兒的人生態度,恐怕也隻能是這樣——伴欲而行,不受其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從年輕的時候起,就爭取做一個三分欲望、七分理性的人。


    “三七開”並不意味著強調理性,輕蔑欲望,乃因欲望較之於理性,更有力量。好比打仗,七個理性兵團對付三個欲望兵團,差不多能打平手。人生在這種情況下,才較安穩……


    後記:未來30年,我的第三隻眼看中國


    每當我想到我們中國的將來,必會聯想到魯迅先生那幾句著名的詩:


    從前好的,自己回去。


    將來好的,跟我前去。


    這說什麽的,我不和你說什麽。


    我讀魯迅的書,發現他即使不是喜歡用感嘆號的,也肯定是不吝用的。他們的時代,是字裏行間感嘆號頻現的時代。他們又怎麽可能不是那樣的?在那樣的時代!


    然魯迅先生的《人與時》,幾行文字竟平和極了,連些微的激情也看不出的。甚而,分明還很索寞。仿佛原不想說,或懶得說,自覺根本不說最好。卻不知怎的,淡淡地又說了。說得顯然勉強,透出大的無奈,還有惆悵……


    現在之中國,凡印在紙上了的鉛字,應用感嘆號的現象,真的是少見了。現在之中國,孔子又特別地風光。孔子的話,大抵總是說得不動聲色。於是現在全中國,經常公開說話的人,都嫻熟把握著有話好好說的技巧了。


    我不但要借用魯迅先生的詩,還要加上我自己的兩句。並且,於這四平八穩得特不真實的時代,加上其實我倒不常用的感嘆號:


    說現在好的,留在現在!


    活在當下卻說從前好的中國人,無疑是有的。但估計不會很多。據我所知,十之八九的中國農民是不會說從前好的。從前他們的日子太苦了!現在,起碼他們可以不交土地稅了。與從前相比,日子畢竟過得去。


    依我想來,說現在好的中國人,當是最多的吧?一個中國人,不計屬於哪一階層,隻要他或她1949年以後一直生活在中國,隻要稍微客觀一點,大概都會承認現在比從前好吧。


    但是,多數說現在好的中國人肯定並不願意永遠留在現在。進言之,大概沒有多少中國人會覺得現在簡直好得不得了。貧富差距仍然存在,腐敗現象屢禁不止,權錢交易花樣迭出……根本沒有好到使大多數人不去想將來的程度!也有人覺得現在之中國已經好得不得了啦。他們認為,最好是——已經好得不得了的中國,永遠停留於現在這麽一種狀態。永遠永遠,千秋萬代。


    他們是些什麽樣的中國人呢?形形色色的中國人。


    至於將來——他們是極其害怕將來的。因為,將來既曰將來,比之於現在,中國總是要多少再進步一些的。人民對社會財富分配原則公平與否的意識,也總是會比現在更覺悟一些的。那樣的將來,他們是憂慮它的臨近的。如果他們能夠,他們一定會想方設法將那樣的將來焊進保險箱,埋入百米地下的,就像潘多拉所做的那樣——狡猾,貪婪,荒淫,偽詐,全釋放出來,隻將希望蓋住在那隻魔匣裏。他們並不傻,而且幾乎可以說個個絕頂聰明,所以他們明白將來是阻擋不了的,所以他們幾乎皆留一手,於公眾麵前扮演著愛中國之現在的強烈的愛國者,背地裏卻將家眷們——移民到國外去了,非誠實勞動所得的大筆大筆的錢款,自然也都存入了國外帳戶。而他們兜裏,時常揣著一份甚至多份的別國護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鬱悶的中國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梁曉聲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梁曉聲並收藏鬱悶的中國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