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連幻想通過女人實現那一場夢。他目標堅定,專執一念。正如某些女人幻想通過嫁給一個有權有勢的男人改變生為普通人的人生軌跡。
於連夢醒之時,已在牢獄之中。愛他的侯爵的女兒瑪特爾替他四處奔走,他本是可以免上斷頭台的。毫無疑問,若以今天的法律來對他的罪過量刑,判他死刑肯定是判重了。
表示悔過可以免於一死。
於連拒絕悔過。
因為即使悔過了,他以後成為“上層人士”的可能也等於零了。
既然在他人生目標的邊上,命運又一巴掌將他扇回到普通人的人生中去了,而且還成了一個有犯罪記錄的普通人,那麽他寧肯死。
結果,斷頭台也就斬下了他那一顆令不少女人芳心大動的頭……
《紅與黑》這一部書,在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前,一直被視為一部思想“進步”的小說,認為是所謂“批判現實主義”的。
但這分明是誤讀,或者也可以說是中國式的意識形態所故意左右的一種評論。
英國當時的社會自然有很多應該進行批判的弊病,但於連的悲劇卻主要是由於沒有處理好自己和自己的強烈欲望的關係。事實上,比之於苔絲,他幸運百倍。他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和一份穩定的收入,他的僱主們也都對他還算不錯。不論市長夫人還是拉莫爾侯爵,都曾利用他們在上層社會的影響力栽培過他……
《紅與黑》中有些微的政治色彩,然司湯達所要用筆揭示的顯然不是革命的理由,而是一個青年的正常願望怎樣成為唯此為大的強烈欲望,又怎樣成為迫待實現的野心的過程……
“我”是有理由革命的。
苔絲也是有理由革命的。
因為她們隻不過要過上普通人的生活,社會卻連這麽一點兒努力的空間都沒留給她們。
革命並不可能使一切人都由而理所當然地成為“上層人士”,所以於連的悲劇不具有典型的社會問題的性質。
對於我們每一個人,願望是這樣一件事——它存在於我們心中,我們為它腳踏實地來生活,具有耐心地接近它。而即使沒有實現,我們還可以放棄,將努力的方向轉向較容易實現的別種願望……
而欲望卻是這樣一件事——它以願望的麵目出現,卻比願望脫離實際得多;它暗示人它是最符合人性的,卻一向隻符合人性最勢利的那一部分;它慫恿人可以為它不顧一切,卻將不顧一切可能導致的嚴重人生後果加以蒙蔽。它像人給牛拴上鼻環一樣,也給人拴上看不見的鼻環,之後它自己的力量便強大起來,使人幾乎隻有被牽著走,而人一旦被它牽著走了,反而會覺得那是活著的唯一意義。一旦想擺脫它的控製,卻又感到痛苦,使人心受傷,就像牛為了行動自由,隻得忍疼弄豁鼻子……
以我的眼看現在的中國,絕大多數的青年男女,尤其是受過高等教育的青年男女,他們所追求的,說到底其實仍屬於普通人的一生目標,無非一份穩定的工作、兩居室甚或一居室的住房而已。但因為北京是首都,是知識者從業密集的大都市,是寸土寸金房價最貴的大都市,於是使他們的願望顯出了欲望的特徵。又於是看起來,他們仿佛都是在以於連那麽一種實現欲望的心理,不顧一切地實現他們的願望。
這樣的一些青年男女和北京這樣一個是首都的大都市,互為構成中國的一種“社會問題”。
但北京作為中國首都,它是沒有所謂退路的,有退路可言的隻是青年們一方。也許,他們若肯退一步,另一片天地會向他們提供另一些人生機遇。但大多數的他們,是不打算退的。所以這一種“社會問題”,同時也是一代青年的某種心理問題。
司湯達未嚐不是希望通過《紅與黑》來告誡青年應理性對待人生。但是在中國,半個多世紀以來,於連卻一直成為野心勃勃的青年們的偶像。
文學作品的意義走向反麵,這乃是文學作品經常遭遇的尷尬。
當人到了中年,欲望開始裹上種種偽裝。因為中年了的人們,不但多少都有了一些與自己的欲望相伴的教訓和經驗,而且還多少都有了些看透別人慾望的能力。既然知彼,於是克己,不願自己的欲望也同樣被別人看透。因而較之於青年,中年人對待欲望的態度往往理性得多。絕大部分的中年人,由於已經為人父母,對兒女的那一份責任,使他們不可能再像青年們一樣不顧一切地聽憑欲望的驅使。即使他們內心裏仍有某些欲望十分強烈地存在著,那他們也不會輕舉妄動,結果比青年壓抑,比青年鬱悶。而欲望是這樣一種“東西”,長久地壓抑它,它就變得若有若無了,它潛伏在人心裏了。繼續壓抑它,它可能真的就死了。欲望死在心裏,對於中年人,不甘心地想一想似乎是悲哀的事,往開了想一想卻也未嚐不是幸事。“平平淡淡才是真”這一句話,意思其實就是指少一點兒欲望衝動,多一點兒理性考慮而已。
但是,也另有不少中年人,由於身處勢利場,欲望仍像青年人一種強烈。因為在勢利場上,刺激欲望的因素太多了。誘惑近在咫尺,不由人不想入非非。而中年人一旦被強烈的欲望所左右,為了達到目的,每每更為寡廉鮮恥。這方麵的例子,我覺得倒不必再從文學作品中去尋找了。僅以“文革”時期的中國而論,權爭動魄,忽而一些人身敗名裂,忽而一些人雞犬升天,今天這夥人革那夥人的命,明天那夥人革這夥人的命,說穿了盡是個人野心和欲望的搏鬥。為了實現野心和欲望,把個人世間弄得幾乎時刻充滿了背叛、出賣、攻擊、陷害、落井下石、爾虞我詐……
“文革”結束,當時的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曾發表過一首曲,有兩句是這樣的:
君不見小小小小的“老百姓”,卻原是大大大大的野心家;
夜裏演戲叫做“旦”,叫做“淨”,都是滿臉大黑花……
其所勾勒出的也是中國特色的欲望的浮世繪。
絕大多數青年因是青年,一般爬不到那麽高處的欲望場上去。僥倖爬將上去了,不如中年人那麽善於掩飾欲望,也會成為被利用的對象。青年容易被利用,十之七八由於欲望被控製了。而凡被利用的人,下場大抵可悲。
若以為欲望從來隻在男人心裏作祟,大錯特錯也。
女人的心如果徹底被欲望占領,所作所為將比男人更不理性,甚而更兇殘。最典型的例子是《聖經故事》中的莎樂美。莎樂美是希律王和他的弟妻所生的女兒,備受希律王寵愛。不管她有什麽願望,希律王都盡量滿足她,而且一向能夠滿足她。這樣受寵的一位公主,她就分不清什麽是自己的願望,什麽是自己的欲望了。對於她,欲望即願望。而她的一切願望,別人都是不能說不的。她愛上了先知約翰,約翰卻一點兒也不喜歡她。正所謂落花有意,流水無情。依她想來,“世上溜溜的男子,任我溜溜的求”。愛上了哪一個男子,是哪一個男子的造化。約翰對她的冷漠,反而更加激起了她對他的占有欲望。機會終於來了,在希律王生日那天,她為父王舞蹈助娛。希律王一高興,又要獎賞她,問她想要什麽。她異常平靜地說:“我要僕人把約翰的頭放在盤子上,端給我。”希律王明知這一次她的“願望”太離譜了,卻為了不掃她的興,把約翰殺了。莎樂美接過盤子,欣賞著約翰那顆曾令她神魂顛倒的頭,又說:“現在我終於可以吻到你高傲的雙唇了。”
於連夢醒之時,已在牢獄之中。愛他的侯爵的女兒瑪特爾替他四處奔走,他本是可以免上斷頭台的。毫無疑問,若以今天的法律來對他的罪過量刑,判他死刑肯定是判重了。
表示悔過可以免於一死。
於連拒絕悔過。
因為即使悔過了,他以後成為“上層人士”的可能也等於零了。
既然在他人生目標的邊上,命運又一巴掌將他扇回到普通人的人生中去了,而且還成了一個有犯罪記錄的普通人,那麽他寧肯死。
結果,斷頭台也就斬下了他那一顆令不少女人芳心大動的頭……
《紅與黑》這一部書,在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前,一直被視為一部思想“進步”的小說,認為是所謂“批判現實主義”的。
但這分明是誤讀,或者也可以說是中國式的意識形態所故意左右的一種評論。
英國當時的社會自然有很多應該進行批判的弊病,但於連的悲劇卻主要是由於沒有處理好自己和自己的強烈欲望的關係。事實上,比之於苔絲,他幸運百倍。他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和一份穩定的收入,他的僱主們也都對他還算不錯。不論市長夫人還是拉莫爾侯爵,都曾利用他們在上層社會的影響力栽培過他……
《紅與黑》中有些微的政治色彩,然司湯達所要用筆揭示的顯然不是革命的理由,而是一個青年的正常願望怎樣成為唯此為大的強烈欲望,又怎樣成為迫待實現的野心的過程……
“我”是有理由革命的。
苔絲也是有理由革命的。
因為她們隻不過要過上普通人的生活,社會卻連這麽一點兒努力的空間都沒留給她們。
革命並不可能使一切人都由而理所當然地成為“上層人士”,所以於連的悲劇不具有典型的社會問題的性質。
對於我們每一個人,願望是這樣一件事——它存在於我們心中,我們為它腳踏實地來生活,具有耐心地接近它。而即使沒有實現,我們還可以放棄,將努力的方向轉向較容易實現的別種願望……
而欲望卻是這樣一件事——它以願望的麵目出現,卻比願望脫離實際得多;它暗示人它是最符合人性的,卻一向隻符合人性最勢利的那一部分;它慫恿人可以為它不顧一切,卻將不顧一切可能導致的嚴重人生後果加以蒙蔽。它像人給牛拴上鼻環一樣,也給人拴上看不見的鼻環,之後它自己的力量便強大起來,使人幾乎隻有被牽著走,而人一旦被它牽著走了,反而會覺得那是活著的唯一意義。一旦想擺脫它的控製,卻又感到痛苦,使人心受傷,就像牛為了行動自由,隻得忍疼弄豁鼻子……
以我的眼看現在的中國,絕大多數的青年男女,尤其是受過高等教育的青年男女,他們所追求的,說到底其實仍屬於普通人的一生目標,無非一份穩定的工作、兩居室甚或一居室的住房而已。但因為北京是首都,是知識者從業密集的大都市,是寸土寸金房價最貴的大都市,於是使他們的願望顯出了欲望的特徵。又於是看起來,他們仿佛都是在以於連那麽一種實現欲望的心理,不顧一切地實現他們的願望。
這樣的一些青年男女和北京這樣一個是首都的大都市,互為構成中國的一種“社會問題”。
但北京作為中國首都,它是沒有所謂退路的,有退路可言的隻是青年們一方。也許,他們若肯退一步,另一片天地會向他們提供另一些人生機遇。但大多數的他們,是不打算退的。所以這一種“社會問題”,同時也是一代青年的某種心理問題。
司湯達未嚐不是希望通過《紅與黑》來告誡青年應理性對待人生。但是在中國,半個多世紀以來,於連卻一直成為野心勃勃的青年們的偶像。
文學作品的意義走向反麵,這乃是文學作品經常遭遇的尷尬。
當人到了中年,欲望開始裹上種種偽裝。因為中年了的人們,不但多少都有了一些與自己的欲望相伴的教訓和經驗,而且還多少都有了些看透別人慾望的能力。既然知彼,於是克己,不願自己的欲望也同樣被別人看透。因而較之於青年,中年人對待欲望的態度往往理性得多。絕大部分的中年人,由於已經為人父母,對兒女的那一份責任,使他們不可能再像青年們一樣不顧一切地聽憑欲望的驅使。即使他們內心裏仍有某些欲望十分強烈地存在著,那他們也不會輕舉妄動,結果比青年壓抑,比青年鬱悶。而欲望是這樣一種“東西”,長久地壓抑它,它就變得若有若無了,它潛伏在人心裏了。繼續壓抑它,它可能真的就死了。欲望死在心裏,對於中年人,不甘心地想一想似乎是悲哀的事,往開了想一想卻也未嚐不是幸事。“平平淡淡才是真”這一句話,意思其實就是指少一點兒欲望衝動,多一點兒理性考慮而已。
但是,也另有不少中年人,由於身處勢利場,欲望仍像青年人一種強烈。因為在勢利場上,刺激欲望的因素太多了。誘惑近在咫尺,不由人不想入非非。而中年人一旦被強烈的欲望所左右,為了達到目的,每每更為寡廉鮮恥。這方麵的例子,我覺得倒不必再從文學作品中去尋找了。僅以“文革”時期的中國而論,權爭動魄,忽而一些人身敗名裂,忽而一些人雞犬升天,今天這夥人革那夥人的命,明天那夥人革這夥人的命,說穿了盡是個人野心和欲望的搏鬥。為了實現野心和欲望,把個人世間弄得幾乎時刻充滿了背叛、出賣、攻擊、陷害、落井下石、爾虞我詐……
“文革”結束,當時的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曾發表過一首曲,有兩句是這樣的:
君不見小小小小的“老百姓”,卻原是大大大大的野心家;
夜裏演戲叫做“旦”,叫做“淨”,都是滿臉大黑花……
其所勾勒出的也是中國特色的欲望的浮世繪。
絕大多數青年因是青年,一般爬不到那麽高處的欲望場上去。僥倖爬將上去了,不如中年人那麽善於掩飾欲望,也會成為被利用的對象。青年容易被利用,十之七八由於欲望被控製了。而凡被利用的人,下場大抵可悲。
若以為欲望從來隻在男人心裏作祟,大錯特錯也。
女人的心如果徹底被欲望占領,所作所為將比男人更不理性,甚而更兇殘。最典型的例子是《聖經故事》中的莎樂美。莎樂美是希律王和他的弟妻所生的女兒,備受希律王寵愛。不管她有什麽願望,希律王都盡量滿足她,而且一向能夠滿足她。這樣受寵的一位公主,她就分不清什麽是自己的願望,什麽是自己的欲望了。對於她,欲望即願望。而她的一切願望,別人都是不能說不的。她愛上了先知約翰,約翰卻一點兒也不喜歡她。正所謂落花有意,流水無情。依她想來,“世上溜溜的男子,任我溜溜的求”。愛上了哪一個男子,是哪一個男子的造化。約翰對她的冷漠,反而更加激起了她對他的占有欲望。機會終於來了,在希律王生日那天,她為父王舞蹈助娛。希律王一高興,又要獎賞她,問她想要什麽。她異常平靜地說:“我要僕人把約翰的頭放在盤子上,端給我。”希律王明知這一次她的“願望”太離譜了,卻為了不掃她的興,把約翰殺了。莎樂美接過盤子,欣賞著約翰那顆曾令她神魂顛倒的頭,又說:“現在我終於可以吻到你高傲的雙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