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為公”的歷史隨之終結,家天下的歷史隨之開始。這一開始,也就一發不可收拾。古代人的權力崇拜,遠比近當代人強烈得多。權力得來不易,家傳才心安理得,自然視民主思想、民主言論為大逆不道。
周武王伐紂,建立了周朝,分封有功者,立諸侯,起初也是想民主些個的,要求諸侯們每年年末到王朝所在地開一次會,互相交流統治的經驗教訓,很有點兒聯邦的意思。這方式,也不能不承認是人類早期的民主現象。但是,又要天下太平,長治久安,又要一國權力家傳,永遠姓周,這就特難。好景不再,周王朝也瓦解了,於是群雄爭霸,烽煙四起。
孔子一生大願是“克己復禮”,所要復的正是周朝那一種製度。也許在他想來,那是光復民主。所以他的學生子路倡導文明祭祀,不殺活牲,孔子的反應是很冷漠的。子路不解,質問他何以不熱忱地支持自己,他則嘆道:“唉,你眼裏隻看到了幾頭牲畜的可憐,我心裏日夜思想的卻是何年何月才能恢復周天朝的那種禮啊!”
憂國憂民心境,令人感動。假如孔子至今還活著,假如我們問他,周天朝那一套封建秩序和那點子封建民主,恢復了又怎樣呢?您明明心裏清楚,那終究是不可持續的啊!他肯定是答不上來的,或者他認為,世代君王都接受他的諄諄教誨,爭做仁君,便可持續了吧?但我們清楚,那不過是他的天真理想。後來的君王們倒是都極敬起他的學說來了,但沒幾個真照他的教誨做仁君的,而是要求百姓照他的教誨做良民……
中國歷史上的情形如此,外國又何嚐不是這樣呢?
就說英王喬治一世吧,統一了疆土之後,實行圓桌會議,十幾位有功的騎士,不但可以與他平等似的圍坐著共議國是,還可以那樣子和他共飲共食,碰杯同歌。比起中國最開明的封建君王與大臣們的關係,也還是民主多了吧?但那又怎麽樣呢?喬治一世一死,兒子稱君,十幾位有功的騎士們,還不是一個一個被殺害了嗎?到了喬治八世,自己亦難逃身首兩處的下場。沙俄女皇葉卡捷琳娜仿佛也是很樂於實行民主的,有新思維的人都有幾分可能被她宣入宮中,待之以禮,賜給爵位。連法國的伏爾泰也成為過她的貴賓,並且寫過錦繡文章,讚頌她的“與時俱進”。但法國一興起真的民主革命來,遠在俄國的她便視為洪水猛獸了。一聽說路易十六被“公民議會”處以死刑了,她立刻下令出兵,幫助法國保王派武裝力量鎮壓革命,視為己任,“替天行道”……
封建社會製度之下,民主從來都是現象,從來都是陪襯封建統治的“秀”。封建製度是絕不允許古已有之的民主也製度化的……
(2)
但古羅馬的情況卻那麽例外。在人類的社會中,民主作為一種形式,最先出現在古羅馬文學中。普羅米修斯的故事,一經從希臘神話中被移植到了羅馬神話中,便發生了微妙的情節改變:人類不堪神們不斷升級的崇拜指示和祭祀要求,隻得和神們進行迫不得已的談判。
要進行談判就得有談判代表,普羅米修斯成為人類公推的談判代表。他的談判條件隻有兩條——人類願意對神們保持崇拜和敬畏,也願意因而履行祭祀的義務;但神們不能對人類施加太多太高的要求,使崇拜和敬畏成為人類的精神負擔和壓力,並且神們也當集體自律,還應將人類最需要的火無條件地給予人類……這是人類公推的代表,首次向神權理直氣壯地提出人權訴求的文學記載,可視為人權最早的“白皮書”,當然也可視為人類最早的民主思想的萌芽。可能正因為這種最早的民主思想形成於羅馬,後來在古羅馬出現了“元老院製”。全世界都不得不承認,是羅馬人首先在自己的古國裏將民主製度化了。
細想想,我們後人難免困惑——當時的羅馬,其實還是一個兼有顯然的奴隸製特徵的封建製古國,怎麽就會產生了“元老院”那麽一種特現代的民主形式呢?民主現象是一回事,民主製度是另一回事。民主隻有製度化了,才進而合法化了;隻有合法化了,人民才能變為公民,才能擁有公民的公權力。由於有了“元老院”,古羅馬才廢除了帝王製,改為“保民官”製。愷撒起初隻不過是“保民官”。他這位“保民官”當多久,取決於“元老院”和羅馬公民對他的政績評估如何。倘若他當得不好,別人經由公選取代了他,便是既合理也合法的事了。當時一心想要取代他的,自然是另一位統率眾兵的將軍龐培。“元老院”倒是使一個古國在民主方麵製度化了,但並不意味著這一個古國於是成為理想國了。最血腥、最野蠻、最殘酷、最違背人性的事情依然發生在羅馬,便是經常發生在角鬥場裏的事情,便是奴隸非人,奴隸主有權任意懲罰、買賣乃至殺死奴隸。
而且在元老、貴族和保民官之間,權力爭鬥、爾虞我詐司空見慣不足為奇,暗殺手段也是家常便飯。愷撒不甘於僅僅做“保民官”,打算稱帝,結果被元老們所殺。對於愷撒,這是悲劇;而對於一個古國的民主製,即是迫不得已。隻要人類的歷史仍處於封建製度的歷史時期,民主即使製度化了,也無法保證國家的公權力不被權力欲極大的人個人化。
又比如拿破崙……
(3)
古羅馬帝國後來形成了義大利公國。
由於這個公國曾有過以上歷史經歷,文藝復興運動首先發生在義大利實屬必然。那時的義大利,資本主義已見端倪,資產階級已經產生。任何一個新階級都必然是沒有屬於自己的文化的階級。資產階級不屑於僅僅充當封建貴族階級文化的“異己繼承者”,對於勞動人民的大眾文化又看不上眼,所以備感文化饑渴。如果不能盡快擁有屬於自己的文化,那麽將不但在文化方麵被封建貴族階級所蔑視,也會被勞動人民所譏笑,這是義大利資產階級文藝復興運動的初衷。
隻要有階級存在,文藝就既不但註定具有階級的形式特徵,也註定具有階級的思想色彩。復興來復興去,不同於封建貴族階級的文藝產生了,資產階級的社會思想也悄然形成。像孔子“克己復禮”是由於有一個周天朝的“樣板”存在過一樣,義大利資產階級的文藝復興,也是由於有一種古羅馬的民主製曾存在過。資產階級的社會思想一經形成,資產階級的革命行動隨之發生。那一行動之目的在於顛覆帝製。肩負那一使命的群體叫“黨”,具體說是“燒炭黨”,因為他們經常裝扮成販賣炭的腳夫進行串聯,凝聚力量。
《牛虻》中的主人公亞瑟後來便是燒炭黨人。法國著名作家司湯達的小說《法尼娜·法尼》,內容寫的便是一位義大利貴族小姐與一名青年“燒炭黨”人之間的愛情故事。
司湯達曾作為法國的外派官員在義大利生活過多年。文藝復興的接力棒一經傳到法國,於是演變為啟蒙運動。資產階級的革命隨之在法國全麵爆發。民主是需要用血來換的。法國資產階級流不起那麽多血,便將平民階級鼓動起來,和他們一起造反。平民階級對於造反這類事一向很來勁兒,資產階級反而被嚇著了,就反戈,再與封建貴族階級聯合起來,鎮壓平民階級的造反。封建貴族階級、資產階級、平民階級,三方麵都死人無數;三方麵人的手上,都交錯沾染了別的兩方麵的鮮血。比起來,平民階級所流的血最多。人類用血澆鑄出了一部《人權宣言》,它使人類的血總算沒白流……
周武王伐紂,建立了周朝,分封有功者,立諸侯,起初也是想民主些個的,要求諸侯們每年年末到王朝所在地開一次會,互相交流統治的經驗教訓,很有點兒聯邦的意思。這方式,也不能不承認是人類早期的民主現象。但是,又要天下太平,長治久安,又要一國權力家傳,永遠姓周,這就特難。好景不再,周王朝也瓦解了,於是群雄爭霸,烽煙四起。
孔子一生大願是“克己復禮”,所要復的正是周朝那一種製度。也許在他想來,那是光復民主。所以他的學生子路倡導文明祭祀,不殺活牲,孔子的反應是很冷漠的。子路不解,質問他何以不熱忱地支持自己,他則嘆道:“唉,你眼裏隻看到了幾頭牲畜的可憐,我心裏日夜思想的卻是何年何月才能恢復周天朝的那種禮啊!”
憂國憂民心境,令人感動。假如孔子至今還活著,假如我們問他,周天朝那一套封建秩序和那點子封建民主,恢復了又怎樣呢?您明明心裏清楚,那終究是不可持續的啊!他肯定是答不上來的,或者他認為,世代君王都接受他的諄諄教誨,爭做仁君,便可持續了吧?但我們清楚,那不過是他的天真理想。後來的君王們倒是都極敬起他的學說來了,但沒幾個真照他的教誨做仁君的,而是要求百姓照他的教誨做良民……
中國歷史上的情形如此,外國又何嚐不是這樣呢?
就說英王喬治一世吧,統一了疆土之後,實行圓桌會議,十幾位有功的騎士,不但可以與他平等似的圍坐著共議國是,還可以那樣子和他共飲共食,碰杯同歌。比起中國最開明的封建君王與大臣們的關係,也還是民主多了吧?但那又怎麽樣呢?喬治一世一死,兒子稱君,十幾位有功的騎士們,還不是一個一個被殺害了嗎?到了喬治八世,自己亦難逃身首兩處的下場。沙俄女皇葉卡捷琳娜仿佛也是很樂於實行民主的,有新思維的人都有幾分可能被她宣入宮中,待之以禮,賜給爵位。連法國的伏爾泰也成為過她的貴賓,並且寫過錦繡文章,讚頌她的“與時俱進”。但法國一興起真的民主革命來,遠在俄國的她便視為洪水猛獸了。一聽說路易十六被“公民議會”處以死刑了,她立刻下令出兵,幫助法國保王派武裝力量鎮壓革命,視為己任,“替天行道”……
封建社會製度之下,民主從來都是現象,從來都是陪襯封建統治的“秀”。封建製度是絕不允許古已有之的民主也製度化的……
(2)
但古羅馬的情況卻那麽例外。在人類的社會中,民主作為一種形式,最先出現在古羅馬文學中。普羅米修斯的故事,一經從希臘神話中被移植到了羅馬神話中,便發生了微妙的情節改變:人類不堪神們不斷升級的崇拜指示和祭祀要求,隻得和神們進行迫不得已的談判。
要進行談判就得有談判代表,普羅米修斯成為人類公推的談判代表。他的談判條件隻有兩條——人類願意對神們保持崇拜和敬畏,也願意因而履行祭祀的義務;但神們不能對人類施加太多太高的要求,使崇拜和敬畏成為人類的精神負擔和壓力,並且神們也當集體自律,還應將人類最需要的火無條件地給予人類……這是人類公推的代表,首次向神權理直氣壯地提出人權訴求的文學記載,可視為人權最早的“白皮書”,當然也可視為人類最早的民主思想的萌芽。可能正因為這種最早的民主思想形成於羅馬,後來在古羅馬出現了“元老院製”。全世界都不得不承認,是羅馬人首先在自己的古國裏將民主製度化了。
細想想,我們後人難免困惑——當時的羅馬,其實還是一個兼有顯然的奴隸製特徵的封建製古國,怎麽就會產生了“元老院”那麽一種特現代的民主形式呢?民主現象是一回事,民主製度是另一回事。民主隻有製度化了,才進而合法化了;隻有合法化了,人民才能變為公民,才能擁有公民的公權力。由於有了“元老院”,古羅馬才廢除了帝王製,改為“保民官”製。愷撒起初隻不過是“保民官”。他這位“保民官”當多久,取決於“元老院”和羅馬公民對他的政績評估如何。倘若他當得不好,別人經由公選取代了他,便是既合理也合法的事了。當時一心想要取代他的,自然是另一位統率眾兵的將軍龐培。“元老院”倒是使一個古國在民主方麵製度化了,但並不意味著這一個古國於是成為理想國了。最血腥、最野蠻、最殘酷、最違背人性的事情依然發生在羅馬,便是經常發生在角鬥場裏的事情,便是奴隸非人,奴隸主有權任意懲罰、買賣乃至殺死奴隸。
而且在元老、貴族和保民官之間,權力爭鬥、爾虞我詐司空見慣不足為奇,暗殺手段也是家常便飯。愷撒不甘於僅僅做“保民官”,打算稱帝,結果被元老們所殺。對於愷撒,這是悲劇;而對於一個古國的民主製,即是迫不得已。隻要人類的歷史仍處於封建製度的歷史時期,民主即使製度化了,也無法保證國家的公權力不被權力欲極大的人個人化。
又比如拿破崙……
(3)
古羅馬帝國後來形成了義大利公國。
由於這個公國曾有過以上歷史經歷,文藝復興運動首先發生在義大利實屬必然。那時的義大利,資本主義已見端倪,資產階級已經產生。任何一個新階級都必然是沒有屬於自己的文化的階級。資產階級不屑於僅僅充當封建貴族階級文化的“異己繼承者”,對於勞動人民的大眾文化又看不上眼,所以備感文化饑渴。如果不能盡快擁有屬於自己的文化,那麽將不但在文化方麵被封建貴族階級所蔑視,也會被勞動人民所譏笑,這是義大利資產階級文藝復興運動的初衷。
隻要有階級存在,文藝就既不但註定具有階級的形式特徵,也註定具有階級的思想色彩。復興來復興去,不同於封建貴族階級的文藝產生了,資產階級的社會思想也悄然形成。像孔子“克己復禮”是由於有一個周天朝的“樣板”存在過一樣,義大利資產階級的文藝復興,也是由於有一種古羅馬的民主製曾存在過。資產階級的社會思想一經形成,資產階級的革命行動隨之發生。那一行動之目的在於顛覆帝製。肩負那一使命的群體叫“黨”,具體說是“燒炭黨”,因為他們經常裝扮成販賣炭的腳夫進行串聯,凝聚力量。
《牛虻》中的主人公亞瑟後來便是燒炭黨人。法國著名作家司湯達的小說《法尼娜·法尼》,內容寫的便是一位義大利貴族小姐與一名青年“燒炭黨”人之間的愛情故事。
司湯達曾作為法國的外派官員在義大利生活過多年。文藝復興的接力棒一經傳到法國,於是演變為啟蒙運動。資產階級的革命隨之在法國全麵爆發。民主是需要用血來換的。法國資產階級流不起那麽多血,便將平民階級鼓動起來,和他們一起造反。平民階級對於造反這類事一向很來勁兒,資產階級反而被嚇著了,就反戈,再與封建貴族階級聯合起來,鎮壓平民階級的造反。封建貴族階級、資產階級、平民階級,三方麵都死人無數;三方麵人的手上,都交錯沾染了別的兩方麵的鮮血。比起來,平民階級所流的血最多。人類用血澆鑄出了一部《人權宣言》,它使人類的血總算沒白流……